善待家人 好好生活(二)
善待家人 好好生活(二)
24号上午,协调完西村煤矿前一天的救援稿件之后,时至中午,从网络上了解到,丰城电厂遇难人员一直在上升,从22人急剧上升到50多人,一直关注着救援动态。到下午,由于前一天晚上在央视车上熬了一宿,头晕脑胀,在办公室沙发上睡着啦。不过在下午五点钟左右了解到,省政府准备六点在丰城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具体的事故信息。不过网上已经报道出遇难人数达到67人。简直不可思议。心想,刚刚在西村的7人已经在焦头烂额,一下67人的遇难人数,已经创下今年国内遇难人数之最了。
考虑到两个事故先后两天发生,后期很多事情要处理,加上缺觉,在晚上十点钟出头就睡了。不料,晚上十点四十五接到主任李戈电话,明天带个车带个记者赶来丰城支援采访。次日(25)上午八点,叫上记者吴峰和司机冒雨赶赴老家丰城。一路上,虽不是大风大雨,但行至新余,在高速上,雨刮器仍然是不得歇,大货车引起的水汽雾气给我们添堵不少。心中还念叨,难道一般出大事儿了都是下雨?!
路上接到任务赶来做事故外围的善后报道。赶到同事驻扎的酒店已然十点一刻。接到省台电话,要补充采访一个安抚家属的工作组成员,说是已经安排好,不过实际上并没有。打听到宣传部新闻报道组铁刚同志已经在去医院路上,急忙赶去医院采访两个伤者。行至医院,找到脑外科,看到我手上拿着省台台标,两三个同行从走廊擦肩而过时问我你们联系好了谁吗?我说并没有,刚来。他们估计听到我前几个字就走过去了。后来我跟铁刚同志找到了他先前约好的主治医生钟富军,详细了解并采访了病人伤情。所幸并无大碍,其中一个稍微严重一点,额头和眼睛挫伤并各缝了三针。采访结束,跟医生一起去了伤者病房,病情轻一点的睡着了,征求了病重的伤者同意后,我们采访了他。原以为,出事时整个冷却塔才七十几人几乎全军覆没,才知道并不是。病重的伤者叫张向东,甘肃天水人,另一个伤者也是来自甘肃天水,张向东告诉我们,他们事发时都是在塔底下,是钢筋工人。他们一个队伍二十人左右,当看见施工平台在倒塌时,有人叫了句快跑,张向东在跑向安全区域时被杂物砸伤,并被工友救出。好在他们地面工人都逃生了,只有他们两个受伤了。他说,自己46岁,现在自己还不敢告诉家人,家里一个老娘年纪大了,两个小孩,一个在上海打工,一个还在上学。估计家人通过电视网络可能知道了自己住院了,有家人在来的路上。现在在病房照顾他的是他们老家一个村的廖延胜,廖是小伙子,才28岁。他告诉我,也是看到很多工友该去上班却返回宿舍才得知出事了。赶到医院时,医院已经开辟了绿色通道帮他两个老乡安排好了治疗。这让小廖感到很欣慰。
采访结束,赶忙联系工作组成员一尚庄街道组织委员,便直奔尚庄街道等他了。电话中得知,他正在丰电现场,正准备拿个文件回来,此处省去两百字,等了大半天,发现他只是个联络员,并不是家属安置宾馆的总协调,便找了一个总协调。到达宾馆时黄书记正忙着手头上信息资料的整理,无暇顾及我们,要求采访他,碍于本身太忙,也不想说,便各种推辞,后来我们百般周折找了他这个总协调的一个副手采访,终于忙完直奔丰城台写稿交稿传输画面。
晚饭后没接到采访通知,司机正好要回城住,我便顺路一道抽空回了一趟家看看身体并不好的母亲,并在家住了一宿。后来八点多钟还接到电话说宣传部还召集开了个会议,要求善后报道工作要树立典型人物。幸好我回家了,也有主任坐镇指挥,我便在家好好陪陪爸妈了。
24号上午,协调完西村煤矿前一天的救援稿件之后,时至中午,从网络上了解到,丰城电厂遇难人员一直在上升,从22人急剧上升到50多人,一直关注着救援动态。到下午,由于前一天晚上在央视车上熬了一宿,头晕脑胀,在办公室沙发上睡着啦。不过在下午五点钟左右了解到,省政府准备六点在丰城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具体的事故信息。不过网上已经报道出遇难人数达到67人。简直不可思议。心想,刚刚在西村的7人已经在焦头烂额,一下67人的遇难人数,已经创下今年国内遇难人数之最了。
考虑到两个事故先后两天发生,后期很多事情要处理,加上缺觉,在晚上十点钟出头就睡了。不料,晚上十点四十五接到主任李戈电话,明天带个车带个记者赶来丰城支援采访。次日(25)上午八点,叫上记者吴峰和司机冒雨赶赴老家丰城。一路上,虽不是大风大雨,但行至新余,在高速上,雨刮器仍然是不得歇,大货车引起的水汽雾气给我们添堵不少。心中还念叨,难道一般出大事儿了都是下雨?!
路上接到任务赶来做事故外围的善后报道。赶到同事驻扎的酒店已然十点一刻。接到省台电话,要补充采访一个安抚家属的工作组成员,说是已经安排好,不过实际上并没有。打听到宣传部新闻报道组铁刚同志已经在去医院路上,急忙赶去医院采访两个伤者。行至医院,找到脑外科,看到我手上拿着省台台标,两三个同行从走廊擦肩而过时问我你们联系好了谁吗?我说并没有,刚来。他们估计听到我前几个字就走过去了。后来我跟铁刚同志找到了他先前约好的主治医生钟富军,详细了解并采访了病人伤情。所幸并无大碍,其中一个稍微严重一点,额头和眼睛挫伤并各缝了三针。采访结束,跟医生一起去了伤者病房,病情轻一点的睡着了,征求了病重的伤者同意后,我们采访了他。原以为,出事时整个冷却塔才七十几人几乎全军覆没,才知道并不是。病重的伤者叫张向东,甘肃天水人,另一个伤者也是来自甘肃天水,张向东告诉我们,他们事发时都是在塔底下,是钢筋工人。他们一个队伍二十人左右,当看见施工平台在倒塌时,有人叫了句快跑,张向东在跑向安全区域时被杂物砸伤,并被工友救出。好在他们地面工人都逃生了,只有他们两个受伤了。他说,自己46岁,现在自己还不敢告诉家人,家里一个老娘年纪大了,两个小孩,一个在上海打工,一个还在上学。估计家人通过电视网络可能知道了自己住院了,有家人在来的路上。现在在病房照顾他的是他们老家一个村的廖延胜,廖是小伙子,才28岁。他告诉我,也是看到很多工友该去上班却返回宿舍才得知出事了。赶到医院时,医院已经开辟了绿色通道帮他两个老乡安排好了治疗。这让小廖感到很欣慰。
采访结束,赶忙联系工作组成员一尚庄街道组织委员,便直奔尚庄街道等他了。电话中得知,他正在丰电现场,正准备拿个文件回来,此处省去两百字,等了大半天,发现他只是个联络员,并不是家属安置宾馆的总协调,便找了一个总协调。到达宾馆时黄书记正忙着手头上信息资料的整理,无暇顾及我们,要求采访他,碍于本身太忙,也不想说,便各种推辞,后来我们百般周折找了他这个总协调的一个副手采访,终于忙完直奔丰城台写稿交稿传输画面。
晚饭后没接到采访通知,司机正好要回城住,我便顺路一道抽空回了一趟家看看身体并不好的母亲,并在家住了一宿。后来八点多钟还接到电话说宣传部还召集开了个会议,要求善后报道工作要树立典型人物。幸好我回家了,也有主任坐镇指挥,我便在家好好陪陪爸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