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洹:要让“艺术”否定“艺术世界”
时间:2010年2月4日
地点:上海美术馆会议厅
采访对象:张洹
采访记者:马巍
《创世纪》是我在国家级美术馆的首场个展
真艺术网:今天这个展览是你在中国国家级美术馆中的首场个展,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办展览。
张洹:许多原因吧,之前一直在忙国外的展览,以至于没有时间与机会和国内的艺术家与机构进行交流。5年前我移居到上海,开始与一些机构互相认识,在我的感受里只有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称之为国家级美术馆,我现在定居上海,而且上海美术馆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自己家门口做更亲切,所以才有了这个展览。
真艺术网:我们知道2008年2月份你本来在上海美术馆有个展计划,后来展览取消是什么原因呢?
张洹:去年2月份在开幕前的20天通知我们工作室,说是取消展览。我认为这是个认知问题,你不能要求政府官员或是社会的任何人与艺术家有相同的认知平台。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讲和而不同,就是要每个人每个领域保持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没有做成,就是机缘没到,今年能做成,可能这个机缘就成熟了。
真艺术网:临时取消展览的这种事情发生过吗?
张洹:这是全球性的问题,在美国和别的国家都会出现。比如99年我在西雅图做作品,西雅图政府不允许在户外用人体做“飞机”这个项目,最终还是让60多个志愿者回到美术馆里,改变原先的计划而作了另外的项目。02年在纽约做《我的纽约》满身牛肉这个作品。也是遭到很多阻力。其实这些都很正常,对艺术家来讲,做一个作品、实现一个想法其实和建筑师一样。一个建筑师不可能实现他的所有想法,因为有投资方、政府的参与,包括使用者的参与,这些都可能造成修改计划的因素。相对来说,我觉得在中国还是非常自由的,如果不自由,在早期我不可能做出那么多好的作品。
真艺术网:今天这里展览的5件作品,应该是经过你的深思后才决定的吧,认为它们合适在这里展出?
张洹:也不是,都是我瞬间萌发的一个想法。我创作作品不像作家或哲学家去试验,艺术首先是个视觉的东西。如果只讲一个概念,它可以是概念艺术,观念艺术,但是一旦实现它的时候,你必须物质化,才能感受到它。我通常做作品是先有了基本的想法,然后开始做,在实现的过程当中,来调整这件作品。像《创世纪》这个作品,与画册上看到的有所不同,我会根据环境来调整它,实质更符合现在的空间,装置一定是要和环境发生关系的艺术。
真艺术网:现场只有五件作品,会不会太少了点?
张洹:恰恰相反,我认为紧了些,我看过空间后感觉放两件作品就够了。当时在工作室做的时候,空间很大,布局很好。现在放在现场,作品之间有些打架了,互相抢了一些空间,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将错就错使这些作品产生了新的关系也挺好的。
真艺术网:这么大的作品,在布展上应该比较困难吧。
张洹:是的。我们团队几十个人,提前4天就过来布展。比如作品《宝塔》,我们在工作室提前把它做好,打好钢架,编上号码,运来后按照号码组装。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开玩笑说,你们这哪是布展啊,明明就像工地嘛!
艺术企业化就是要打破艺术的城墙
真艺术网:你现在的工作室,非常的庞大?
张洹:对,大约有100人左右。
真艺术网:都是些什么人?
张洹:许多,院校毕业的年轻艺术家、民间艺人,焊工,钳工、厨师、搬运工等等。
真艺术网:叫它工作室仿佛有点不恰当了?
张洹:我现在称这种模式为艺术企业化吧。
真艺术网:通过一些资料我们了解到你的艺术工厂的运作方式,和你的生产主张。你认为这种企业化的模式会给你带来困扰吗?
张洹:有,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要做到真正的企业管理是很困难的。我找了好几个职业经理,他们不懂业务,但懂管理,可到这他又不起作用,这个是一开始让我很头疼的地方。现在我们开始提拔团队里艺术院校毕业的这些年轻人来做工作室的经理、艺术总监等,他们的优势就在于了解整个团队的创作,从创意到制作,到推向艺术机构的这个过程。第二个困扰是这种模式让我的压力变得更大了, 我希望有一个主创团队,可能有10个人,但他们都是非艺术领域中的人,我希望跟这些人在一起谈艺术,让艺术可以介入更多的领域,以此走的更远更广。但是能一起创作的这些专家学者很难找,我期待这些人能出现。
真艺术网:听下来我感觉像“把艺术商业化”的一个模式,你认同吗?
张洹:我不认同,里面的操作本质是不同的。如果这些作品像DIOR的一双鞋子,无限的跟着市场走,制作加工大量的产品投放到市场,那它就是商业化的。但我们的每件作品都是唯一的,不重复的,我们石集合了整个团队的智慧去创作一件作品。其实最终艺术家不管是1000人一起工作、还是一个人工作,作品是用手画的、还是用脚画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呈现的作品是好还是坏,结果才是衡量一位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作品影响力的关键。
真艺术网:但是这样集合集体智慧的作品,有些人或许会说作品已经不是你的创作了,你在意吗?
张洹:不在意,本身这些作品就是我的想法,如果一位艺术家能为这个社会与人类多创作出一些好东西,为什么要拒绝呢?很多人参与创作,智慧凝聚起来,有什么不好?如果让我亲手做,一块门板我可能要雕十年,换做民间的这些师傅,可能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做出来了。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最初的想法与最终的确定都是我来做的。
真艺术网:把工作室做成企业化,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张洹:要让“艺术”否定“艺术世界”!艺术史上的许多艺术家是做一件事情做到死,我要让这个工作室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风格,有许多艺术家同时存在,让它完全打破艺术史上的这些传统的概念,而且要让它更跨领域的发展。工作室现在仅仅是在艺术领域里面,下一步我们要在多个领域里面甚至离开艺术世界去创作,打破商人、艺术家、学者等身份与关系之间的界限。
15%让人受不了的美才是艺术家的智慧
真艺术网:最初的时候你是以行为艺术家的身份被关注的,那些让人感觉有些“生、野、猛”的行为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后来不做行为了?
张洹:好几个原因吧。年轻的时候荷尔蒙过剩,用不完,就做一些比较发泄的,要把石头扔出去的动作。随着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变化,对人、事物、各种关系的认识在提高,创作形式也顺其变化,所以就有了今天这样的一种状态。
真艺术网:从你的行为艺术开始,到雕塑和装置的创作,形式变化可以说非常的大,你的艺术创作是否有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
张洹:我的作品一直是在讨论人的生存环境,生存处境的问题。不管我走在纽约、巴黎、伦敦,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关注这一问题。在语言表现上,它可能是地方的和国际的结合。我之前的行为作品,都是在与当地的志愿者、文化发生一种关系。我走到伦敦,伦敦对我来讲它就是少数主义,我永远是一个中心,我是个更国际化的,所以叫“global”“local”混在一起,把地域混在一起,我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从第三世界来的、或者发展中国家过去的客人,我一直以我为中心,作品就是表达我到了一个地区的生存路径与印象。
真艺术网:你喜欢把处于原始状态的、有故事与历史感的物品作为创作材料?
张洹:这是艺术家的选择,他有感触时才会选择,社会中许多事情存在了很多问题需要被提出,这是我所关注的。艺术家的选择决定了他的审美,决定了他的判断力,决定了这个作品产生后的影响力。对现今社会提出让人思考的东西,也是艺术家的责任。
真艺术网:香灰画中使用的香灰都来自庙里吗?
张洹:肯定是了!我们全是从上海、杭州、苏州以及周边地区的庙里请过来的。一年用量很大,尤其是做大型的装置时,因为我们对寺院也有一定的捐助,所以能把这些香灰定期请过来。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市场好不是坏事,市场好就可以多做些事情,比如说像我们过去几年,在全国建立了30座希望小学,很多都已经在使用了,也有加张洹小学的。在十大院校里也有我的奖助学金,每年有十所学校,两百人左右拿到这个奖学金。
真艺术网:你的每件艺术创作形式都很不一样,体量也很庞大,你在艺术创作中是否比较注重形式感,或者这种形式感带来的视觉力量?
张洹:也不是不能做小,但是感觉只有这种尺寸和体量才能到我想要的一个感觉,当然,作品好坏和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
真艺术网:你的画册中收录了的一句话为:“《塞魅丽》的故事结构70%是很现实的美,15%是超现实的美,15%让人受不了的美”,这一句话如何解释?
张洹:这其实也是我的一个艺术原则。在一个视觉艺术的作品里面,我想呈现出一多半的,也就是70%的是大众能接受的东西,大众要能看得懂这些美;15%是超越生活,超越现有的概念的美;最后一部分让人接受不了的美,其实是艺术家对文化,对人本身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是艺术家立场,智慧的一个表现,这个问题本身是十分尖锐的,所以对一些人来说或许就是受不了的美。
真艺术网:尽管有着让人受不了的美,却在欧洲非常的火爆。
张洹:我没想到第一次导演歌剧就那么受欢迎,有那么多人喜欢。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懂歌剧,也不看歌剧,现在开始变得越来喜欢了,而且就喜欢我这一部。
真艺术网:那还会继续导演第2部吗?
张洹:不会了。在比利时皇家歌剧院首映完就有人约我做第2部,不过这种体验一个就够了。如果第一次没做好,可以在试着做第2个。我想做这一个就够了。
真艺术网:2010年艺术指导《塞魅丽》将在中国演出,你还会继续导演?国内的演出和比利时的演出会改动吗?
张洹:还会继续导演与舞台总监,可能会改变一部分,在中国演出,一些场景或情节安排就会改变的更适合国内观众观看。
真艺术网:那15%让人受不了的美我们还能看到吗?
张洹:可能看不到。(笑)
真艺术网:这部歌剧还会在其他国家进行演出吗?
张洹:已经在全球巡回演出了,多伦多的剧院已经定了2012年的演出,我有一个大型公共艺术项目要与这个歌剧同时开幕。
“作品没人要怎么办”---我完全不去考虑这个
真艺术网:今天会有收藏家到场吗?
张洹:据我所知有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今天会来看这个展览。
真艺术网:有没有考虑过这些作品没有被收藏怎么办?
张洹:我已经做好了把这些作品安置在我工作室的打算,我刚在西塘有了个1000亩的蚕农中心,主要是种树、植物,有机食品,我想把我的这些作品放在新农村也挺好。我做作品的时候,没有市场压力,“没人要怎么办”---我完全不去考虑这个。比如今天展出的《宝塔》这件作品,本身真能收藏的人,最起码要有很大的空间。我的作品《三腿佛》今年要在纽约全球最大的雕塑公园永久性的存放,他们为了这个作品给了8亩地,其它作品不能靠近这8亩地。这件作品不谈运费,光是安装费就要几百万,而且需要定期去维护,这样的作品,一旦收藏家有能力去收藏它,他真的要有很大的财富才能养活它。
真艺术网:这样会不会造成许多喜欢你作品的人却因此望而却步。
张洹:今年为上海世博会的公共雕塑做两只名为“和和谐谐”的大熊猫,我们为“和和谐谐”制作了一系列的衍生品,喜欢我作品的人可以去考虑这些东西。
真艺术网: 你会了解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机构在收藏你的作品吗?
张洹:恩,会关心的。近期从加拿大来的一位藏家,号称加拿大首富,去工作室采访,同时收藏了几个作品,他希望这些作品将来可以捐赠给中国政府,这样也挺好,不一样的藏家有不一样的想法。
真艺术网:你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外国的藏家或机构在收藏?国内的收藏状况如何?
张洹:刚开始,占的份额很小,已经开始接触了,主要还是在欧美。
真艺术网:对于国内收藏家你了解吗?
张洹:国内的整个当代艺术收藏也是在建立的过程中,它的系统还不够完善,包括美术馆的职能,运作,会员制度等等都不太成熟,艺术收藏也是,在国内更多的是投资份子,买了再出手,真正的藏家我想还没有出现。
真艺术网:接下来有哪些展览计划?
张洹:这个月的19号在台北当代美术馆有个展,主题叫《阿弥陀佛》 ;4月份纽约《三腿佛》的个展;接下来是世博会的开幕;佩斯北京的个展;尤伦斯7月份的个展;米兰泰特美术馆有个比较大的回顾展;日本的爱知县的三年展等等吧。期间要穿插着歌剧《塞魅丽》北京上海的演出,.
真艺术网:非常忙碌的一年。谢谢你接受真艺术网的专访!
张洹:谢谢!
真艺术网快问快答:
真艺术网:猪刚强现在的体重是多少?
张洹:400斤。
真艺术网:工作室每年大约创作多少件作品?
张洹:没有计算过。
真艺术网:至今你印象最深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
张洹:其实没怎么看过文学方面的书籍。
真艺术网:如果给你一种才能,你最想要的是哪种才能?
张洹:让自己能变的安静,宽容,超越这个现实。
真艺术网:当今社会背景下,你最关注的是什么领域?
张洹:环保类。
真艺术网:如果让你采访一位艺术家,你最想要采访谁?
张洹:齐白石吧。
真艺术网: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张洹:当年你为什么挂在门口“几尺宣多少钱,不买画,别进来。”
真艺术网:除了艺术家的身份,如果还可以让你选择,你最想要做什么?
张洹:也许是一个出家人。
地点:上海美术馆会议厅
采访对象:张洹
采访记者:马巍
![]() |
张洹 |
《创世纪》是我在国家级美术馆的首场个展
真艺术网:今天这个展览是你在中国国家级美术馆中的首场个展,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办展览。
张洹:许多原因吧,之前一直在忙国外的展览,以至于没有时间与机会和国内的艺术家与机构进行交流。5年前我移居到上海,开始与一些机构互相认识,在我的感受里只有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称之为国家级美术馆,我现在定居上海,而且上海美术馆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自己家门口做更亲切,所以才有了这个展览。
真艺术网:我们知道2008年2月份你本来在上海美术馆有个展计划,后来展览取消是什么原因呢?
张洹:去年2月份在开幕前的20天通知我们工作室,说是取消展览。我认为这是个认知问题,你不能要求政府官员或是社会的任何人与艺术家有相同的认知平台。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讲和而不同,就是要每个人每个领域保持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没有做成,就是机缘没到,今年能做成,可能这个机缘就成熟了。
真艺术网:临时取消展览的这种事情发生过吗?
张洹:这是全球性的问题,在美国和别的国家都会出现。比如99年我在西雅图做作品,西雅图政府不允许在户外用人体做“飞机”这个项目,最终还是让60多个志愿者回到美术馆里,改变原先的计划而作了另外的项目。02年在纽约做《我的纽约》满身牛肉这个作品。也是遭到很多阻力。其实这些都很正常,对艺术家来讲,做一个作品、实现一个想法其实和建筑师一样。一个建筑师不可能实现他的所有想法,因为有投资方、政府的参与,包括使用者的参与,这些都可能造成修改计划的因素。相对来说,我觉得在中国还是非常自由的,如果不自由,在早期我不可能做出那么多好的作品。
真艺术网:今天这里展览的5件作品,应该是经过你的深思后才决定的吧,认为它们合适在这里展出?
张洹:也不是,都是我瞬间萌发的一个想法。我创作作品不像作家或哲学家去试验,艺术首先是个视觉的东西。如果只讲一个概念,它可以是概念艺术,观念艺术,但是一旦实现它的时候,你必须物质化,才能感受到它。我通常做作品是先有了基本的想法,然后开始做,在实现的过程当中,来调整这件作品。像《创世纪》这个作品,与画册上看到的有所不同,我会根据环境来调整它,实质更符合现在的空间,装置一定是要和环境发生关系的艺术。
真艺术网:现场只有五件作品,会不会太少了点?
张洹:恰恰相反,我认为紧了些,我看过空间后感觉放两件作品就够了。当时在工作室做的时候,空间很大,布局很好。现在放在现场,作品之间有些打架了,互相抢了一些空间,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将错就错使这些作品产生了新的关系也挺好的。
真艺术网:这么大的作品,在布展上应该比较困难吧。
张洹:是的。我们团队几十个人,提前4天就过来布展。比如作品《宝塔》,我们在工作室提前把它做好,打好钢架,编上号码,运来后按照号码组装。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开玩笑说,你们这哪是布展啊,明明就像工地嘛!
![]() |
《我的纽约》 |
艺术企业化就是要打破艺术的城墙
真艺术网:你现在的工作室,非常的庞大?
张洹:对,大约有100人左右。
真艺术网:都是些什么人?
张洹:许多,院校毕业的年轻艺术家、民间艺人,焊工,钳工、厨师、搬运工等等。
真艺术网:叫它工作室仿佛有点不恰当了?
张洹:我现在称这种模式为艺术企业化吧。
真艺术网:通过一些资料我们了解到你的艺术工厂的运作方式,和你的生产主张。你认为这种企业化的模式会给你带来困扰吗?
张洹:有,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要做到真正的企业管理是很困难的。我找了好几个职业经理,他们不懂业务,但懂管理,可到这他又不起作用,这个是一开始让我很头疼的地方。现在我们开始提拔团队里艺术院校毕业的这些年轻人来做工作室的经理、艺术总监等,他们的优势就在于了解整个团队的创作,从创意到制作,到推向艺术机构的这个过程。第二个困扰是这种模式让我的压力变得更大了, 我希望有一个主创团队,可能有10个人,但他们都是非艺术领域中的人,我希望跟这些人在一起谈艺术,让艺术可以介入更多的领域,以此走的更远更广。但是能一起创作的这些专家学者很难找,我期待这些人能出现。
真艺术网:听下来我感觉像“把艺术商业化”的一个模式,你认同吗?
张洹:我不认同,里面的操作本质是不同的。如果这些作品像DIOR的一双鞋子,无限的跟着市场走,制作加工大量的产品投放到市场,那它就是商业化的。但我们的每件作品都是唯一的,不重复的,我们石集合了整个团队的智慧去创作一件作品。其实最终艺术家不管是1000人一起工作、还是一个人工作,作品是用手画的、还是用脚画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呈现的作品是好还是坏,结果才是衡量一位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作品影响力的关键。
真艺术网:但是这样集合集体智慧的作品,有些人或许会说作品已经不是你的创作了,你在意吗?
张洹:不在意,本身这些作品就是我的想法,如果一位艺术家能为这个社会与人类多创作出一些好东西,为什么要拒绝呢?很多人参与创作,智慧凝聚起来,有什么不好?如果让我亲手做,一块门板我可能要雕十年,换做民间的这些师傅,可能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做出来了。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最初的想法与最终的确定都是我来做的。
真艺术网:把工作室做成企业化,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张洹:要让“艺术”否定“艺术世界”!艺术史上的许多艺术家是做一件事情做到死,我要让这个工作室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风格,有许多艺术家同时存在,让它完全打破艺术史上的这些传统的概念,而且要让它更跨领域的发展。工作室现在仅仅是在艺术领域里面,下一步我们要在多个领域里面甚至离开艺术世界去创作,打破商人、艺术家、学者等身份与关系之间的界限。
15%让人受不了的美才是艺术家的智慧
真艺术网:最初的时候你是以行为艺术家的身份被关注的,那些让人感觉有些“生、野、猛”的行为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后来不做行为了?
张洹:好几个原因吧。年轻的时候荷尔蒙过剩,用不完,就做一些比较发泄的,要把石头扔出去的动作。随着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变化,对人、事物、各种关系的认识在提高,创作形式也顺其变化,所以就有了今天这样的一种状态。
真艺术网:从你的行为艺术开始,到雕塑和装置的创作,形式变化可以说非常的大,你的艺术创作是否有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
张洹:我的作品一直是在讨论人的生存环境,生存处境的问题。不管我走在纽约、巴黎、伦敦,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关注这一问题。在语言表现上,它可能是地方的和国际的结合。我之前的行为作品,都是在与当地的志愿者、文化发生一种关系。我走到伦敦,伦敦对我来讲它就是少数主义,我永远是一个中心,我是个更国际化的,所以叫“global”“local”混在一起,把地域混在一起,我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从第三世界来的、或者发展中国家过去的客人,我一直以我为中心,作品就是表达我到了一个地区的生存路径与印象。
真艺术网:你喜欢把处于原始状态的、有故事与历史感的物品作为创作材料?
张洹:这是艺术家的选择,他有感触时才会选择,社会中许多事情存在了很多问题需要被提出,这是我所关注的。艺术家的选择决定了他的审美,决定了他的判断力,决定了这个作品产生后的影响力。对现今社会提出让人思考的东西,也是艺术家的责任。
真艺术网:香灰画中使用的香灰都来自庙里吗?
张洹:肯定是了!我们全是从上海、杭州、苏州以及周边地区的庙里请过来的。一年用量很大,尤其是做大型的装置时,因为我们对寺院也有一定的捐助,所以能把这些香灰定期请过来。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市场好不是坏事,市场好就可以多做些事情,比如说像我们过去几年,在全国建立了30座希望小学,很多都已经在使用了,也有加张洹小学的。在十大院校里也有我的奖助学金,每年有十所学校,两百人左右拿到这个奖学金。
真艺术网:你的每件艺术创作形式都很不一样,体量也很庞大,你在艺术创作中是否比较注重形式感,或者这种形式感带来的视觉力量?
张洹:也不是不能做小,但是感觉只有这种尺寸和体量才能到我想要的一个感觉,当然,作品好坏和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
真艺术网:你的画册中收录了的一句话为:“《塞魅丽》的故事结构70%是很现实的美,15%是超现实的美,15%让人受不了的美”,这一句话如何解释?
张洹:这其实也是我的一个艺术原则。在一个视觉艺术的作品里面,我想呈现出一多半的,也就是70%的是大众能接受的东西,大众要能看得懂这些美;15%是超越生活,超越现有的概念的美;最后一部分让人接受不了的美,其实是艺术家对文化,对人本身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是艺术家立场,智慧的一个表现,这个问题本身是十分尖锐的,所以对一些人来说或许就是受不了的美。
真艺术网:尽管有着让人受不了的美,却在欧洲非常的火爆。
张洹:我没想到第一次导演歌剧就那么受欢迎,有那么多人喜欢。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懂歌剧,也不看歌剧,现在开始变得越来喜欢了,而且就喜欢我这一部。
真艺术网:那还会继续导演第2部吗?
张洹:不会了。在比利时皇家歌剧院首映完就有人约我做第2部,不过这种体验一个就够了。如果第一次没做好,可以在试着做第2个。我想做这一个就够了。
真艺术网:2010年艺术指导《塞魅丽》将在中国演出,你还会继续导演?国内的演出和比利时的演出会改动吗?
张洹:还会继续导演与舞台总监,可能会改变一部分,在中国演出,一些场景或情节安排就会改变的更适合国内观众观看。
真艺术网:那15%让人受不了的美我们还能看到吗?
张洹:可能看不到。(笑)
真艺术网:这部歌剧还会在其他国家进行演出吗?
张洹:已经在全球巡回演出了,多伦多的剧院已经定了2012年的演出,我有一个大型公共艺术项目要与这个歌剧同时开幕。
“作品没人要怎么办”---我完全不去考虑这个
真艺术网:今天会有收藏家到场吗?
张洹:据我所知有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今天会来看这个展览。
真艺术网:有没有考虑过这些作品没有被收藏怎么办?
张洹:我已经做好了把这些作品安置在我工作室的打算,我刚在西塘有了个1000亩的蚕农中心,主要是种树、植物,有机食品,我想把我的这些作品放在新农村也挺好。我做作品的时候,没有市场压力,“没人要怎么办”---我完全不去考虑这个。比如今天展出的《宝塔》这件作品,本身真能收藏的人,最起码要有很大的空间。我的作品《三腿佛》今年要在纽约全球最大的雕塑公园永久性的存放,他们为了这个作品给了8亩地,其它作品不能靠近这8亩地。这件作品不谈运费,光是安装费就要几百万,而且需要定期去维护,这样的作品,一旦收藏家有能力去收藏它,他真的要有很大的财富才能养活它。
真艺术网:这样会不会造成许多喜欢你作品的人却因此望而却步。
张洹:今年为上海世博会的公共雕塑做两只名为“和和谐谐”的大熊猫,我们为“和和谐谐”制作了一系列的衍生品,喜欢我作品的人可以去考虑这些东西。
真艺术网: 你会了解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机构在收藏你的作品吗?
张洹:恩,会关心的。近期从加拿大来的一位藏家,号称加拿大首富,去工作室采访,同时收藏了几个作品,他希望这些作品将来可以捐赠给中国政府,这样也挺好,不一样的藏家有不一样的想法。
真艺术网:你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外国的藏家或机构在收藏?国内的收藏状况如何?
张洹:刚开始,占的份额很小,已经开始接触了,主要还是在欧美。
真艺术网:对于国内收藏家你了解吗?
张洹:国内的整个当代艺术收藏也是在建立的过程中,它的系统还不够完善,包括美术馆的职能,运作,会员制度等等都不太成熟,艺术收藏也是,在国内更多的是投资份子,买了再出手,真正的藏家我想还没有出现。
真艺术网:接下来有哪些展览计划?
张洹:这个月的19号在台北当代美术馆有个展,主题叫《阿弥陀佛》 ;4月份纽约《三腿佛》的个展;接下来是世博会的开幕;佩斯北京的个展;尤伦斯7月份的个展;米兰泰特美术馆有个比较大的回顾展;日本的爱知县的三年展等等吧。期间要穿插着歌剧《塞魅丽》北京上海的演出,.
真艺术网:非常忙碌的一年。谢谢你接受真艺术网的专访!
张洹:谢谢!
真艺术网快问快答:
真艺术网:猪刚强现在的体重是多少?
张洹:400斤。
真艺术网:工作室每年大约创作多少件作品?
张洹:没有计算过。
真艺术网:至今你印象最深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
张洹:其实没怎么看过文学方面的书籍。
真艺术网:如果给你一种才能,你最想要的是哪种才能?
张洹:让自己能变的安静,宽容,超越这个现实。
真艺术网:当今社会背景下,你最关注的是什么领域?
张洹:环保类。
真艺术网:如果让你采访一位艺术家,你最想要采访谁?
张洹:齐白石吧。
真艺术网: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张洹:当年你为什么挂在门口“几尺宣多少钱,不买画,别进来。”
真艺术网:除了艺术家的身份,如果还可以让你选择,你最想要做什么?
张洹:也许是一个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