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3/17/16 Spring break, 于Wilson Lib.
我总是怀念从前的东西。从魏晋风骨到民国时代,再到80年代的文化思潮。无不体现着时代进程中那些展现的社会风气。
以前家里摆了许多的关于民国人物风貌的书,在高中的时候也从图书馆借了许多。每每翻起那些书,感觉眼前呈现了另一个世界。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北平。一群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文人墨客,谈古论今,针砭时弊。何不风流?
他们很多出身显贵,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多怀有家国的梦想,所以才会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选择回国。像林徽因,儿子问她日本人要是打过来了怎么办。她说,中国的读书人不是总还有一条路么,门前不就是黄浦江吗?民国时期,三四十年代,有一大群从欧美留学归来的中国人,有许多是当初接受庚子赔款去的那群人,他们本来很多人在西方国家穿着西装吃着洋餐,跑回国来跟着饱受战乱之苦。跟着当年的燕京大学,西南联大同进退,跑到云南的山区里受苦。那种气节,文人风骨,使我为之向往。
如今不在战时,我们国家的社会精英大概已经少有这种家国情怀了。虽然资本主义社会里讲究人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从而社会的利益也会被最大化。我们学西方这点倒是学的不错,又或许说这也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但以上说的那点却有先决条件,那便是有了适合自己的完备的法制和体制,否则人人一味地利己迟早要乱套。
不过说回来也是可以解释的。西方对于社会制度的探索由来已久。我们细细道来。
公平一点说,其实很早的时候中西两边还是比较平衡的。早在1500多年,柏拉图就写下了理想国。虽然太过于理想,但是就像今天我们有什么政策进行不下去了,我们就会说“这是一次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同样,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次伟大探索 。但是我们也有啊,我们倡导大同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此处先不表。
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在15世纪。欧洲在拿破仑发现了新大陆后,仗着自己国力强盛,到处烧杀抢掠。完成了罪恶的原始资本积累。于是有了经济基础后自然开始发展自己的上层建筑。当时的三大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都是在为社会的转型做铺垫。启蒙运动期间,欧洲有了许多扬名四方的思想家和著作,无不为社会变革打下基础。如孟德斯鸠写的《论法的精神》,又如卢梭写的《社会契约论》。美国的宪法如今还体现着很多契约论的精神。18世纪末,欧洲迎来了法国大革命,彻底把君主制社会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给其他国家立了个榜样。于是大家纷纷抄起武器革命。然后在不断的发展中,就有了今天的欧洲。
那么我们具体到美国。这个国家在建立之初也是由各个欧洲国家的移民组成。南北战争之前,各个国家拥有各自的殖民地。18世纪美国就有了独立宣言。这之后的探索和改进使其日趋成熟。
而我们16世纪,也就是四五百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容易出现很多弊端,像百姓被压制,掌权者滥权等。它被推翻有历史的必然性,可惜当时的思想家们预料不到这点,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西方已经开始变革并且日益强大。我们后来甚至还有了康乾盛世。这种繁华更是令人们麻醉在危机之中,难说那个盛世是历史的幸或不幸。盛世之后,乾隆封自己为十全老人,开始铺张浪费,六下江南中的各种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表。
终于在之后各个君主的努力下,清朝开始走向衰落。衰落也罢了,左不过又是一个朝代的更替。无奈敌人的大炮已经打进来了。清政府一直闭关锁国,却签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终于在20世纪初,我们被动地结束了封建帝制。
这之后的一个半世纪,实在太动荡。说起来没完。满清遗老(袁世凯)、农民阶级(洪秀全)、资产阶级(蒋介石)、各大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终于49年迎来了工农阶级,结束了这近一百五十年的兵荒马乱。
所以我们对于社会制度的探索还比较短。虽然我们21年建党,但是真正把社会主义实践起来,大概还是49年后。至今不到70年。更不提新疆的解放更晚,也不提后来就像江说的“我们走了一些弯路”(大跃进、文革)。
一不小心跑远了,上面这些其实只是想要论证当我们建国才不久,还没有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完备的社会体系。而西方对于资本主义的探索已久,如今的法制也比较完备。因而在我们还没有完备的制度保障前,最好不要轻易照搬西方那一套。如果我们要想西方那样搞自由的市场经济,或者搞选举制,这必然会引发许多的问题。
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回头看看整篇文章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本来是要赞美一下魏晋、民国的人物风貌的,写着写着就跑远了。如果这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大概是要删去大半的。不过这不过是一点随笔,抒发一下近来接触了些很多政治方面的东西后的感想。既然写了也就不删了。
不过写了这么多我发现我以后有空可以再去读个历史的学位。写了这么多主要是放假闲的。
以前家里摆了许多的关于民国人物风貌的书,在高中的时候也从图书馆借了许多。每每翻起那些书,感觉眼前呈现了另一个世界。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北平。一群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文人墨客,谈古论今,针砭时弊。何不风流?
他们很多出身显贵,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多怀有家国的梦想,所以才会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选择回国。像林徽因,儿子问她日本人要是打过来了怎么办。她说,中国的读书人不是总还有一条路么,门前不就是黄浦江吗?民国时期,三四十年代,有一大群从欧美留学归来的中国人,有许多是当初接受庚子赔款去的那群人,他们本来很多人在西方国家穿着西装吃着洋餐,跑回国来跟着饱受战乱之苦。跟着当年的燕京大学,西南联大同进退,跑到云南的山区里受苦。那种气节,文人风骨,使我为之向往。
如今不在战时,我们国家的社会精英大概已经少有这种家国情怀了。虽然资本主义社会里讲究人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从而社会的利益也会被最大化。我们学西方这点倒是学的不错,又或许说这也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但以上说的那点却有先决条件,那便是有了适合自己的完备的法制和体制,否则人人一味地利己迟早要乱套。
不过说回来也是可以解释的。西方对于社会制度的探索由来已久。我们细细道来。
公平一点说,其实很早的时候中西两边还是比较平衡的。早在1500多年,柏拉图就写下了理想国。虽然太过于理想,但是就像今天我们有什么政策进行不下去了,我们就会说“这是一次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同样,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次伟大探索 。但是我们也有啊,我们倡导大同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此处先不表。
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在15世纪。欧洲在拿破仑发现了新大陆后,仗着自己国力强盛,到处烧杀抢掠。完成了罪恶的原始资本积累。于是有了经济基础后自然开始发展自己的上层建筑。当时的三大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都是在为社会的转型做铺垫。启蒙运动期间,欧洲有了许多扬名四方的思想家和著作,无不为社会变革打下基础。如孟德斯鸠写的《论法的精神》,又如卢梭写的《社会契约论》。美国的宪法如今还体现着很多契约论的精神。18世纪末,欧洲迎来了法国大革命,彻底把君主制社会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给其他国家立了个榜样。于是大家纷纷抄起武器革命。然后在不断的发展中,就有了今天的欧洲。
那么我们具体到美国。这个国家在建立之初也是由各个欧洲国家的移民组成。南北战争之前,各个国家拥有各自的殖民地。18世纪美国就有了独立宣言。这之后的探索和改进使其日趋成熟。
而我们16世纪,也就是四五百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容易出现很多弊端,像百姓被压制,掌权者滥权等。它被推翻有历史的必然性,可惜当时的思想家们预料不到这点,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西方已经开始变革并且日益强大。我们后来甚至还有了康乾盛世。这种繁华更是令人们麻醉在危机之中,难说那个盛世是历史的幸或不幸。盛世之后,乾隆封自己为十全老人,开始铺张浪费,六下江南中的各种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表。
终于在之后各个君主的努力下,清朝开始走向衰落。衰落也罢了,左不过又是一个朝代的更替。无奈敌人的大炮已经打进来了。清政府一直闭关锁国,却签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终于在20世纪初,我们被动地结束了封建帝制。
这之后的一个半世纪,实在太动荡。说起来没完。满清遗老(袁世凯)、农民阶级(洪秀全)、资产阶级(蒋介石)、各大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终于49年迎来了工农阶级,结束了这近一百五十年的兵荒马乱。
所以我们对于社会制度的探索还比较短。虽然我们21年建党,但是真正把社会主义实践起来,大概还是49年后。至今不到70年。更不提新疆的解放更晚,也不提后来就像江说的“我们走了一些弯路”(大跃进、文革)。
一不小心跑远了,上面这些其实只是想要论证当我们建国才不久,还没有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完备的社会体系。而西方对于资本主义的探索已久,如今的法制也比较完备。因而在我们还没有完备的制度保障前,最好不要轻易照搬西方那一套。如果我们要想西方那样搞自由的市场经济,或者搞选举制,这必然会引发许多的问题。
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回头看看整篇文章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本来是要赞美一下魏晋、民国的人物风貌的,写着写着就跑远了。如果这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大概是要删去大半的。不过这不过是一点随笔,抒发一下近来接触了些很多政治方面的东西后的感想。既然写了也就不删了。
不过写了这么多我发现我以后有空可以再去读个历史的学位。写了这么多主要是放假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