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读后感
从这个月12日开始,用了两周的时间一气读完《官居一品》。书写的很精彩,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看书占了很多午休的时间。如果看的慢一些,也许更能享受书里的乐趣。如果再看一遍,也许这篇读后感会写的更全面深入一些。只是暂时将这本小说列入会重读的书目里,以后有心情了再看第二遍,先写第一遍的读后感吧。
首先这部小说的大纲结构是很完整的。标题为《官居一品》,所以整个故事的最明显的主线是一个官场的“升级”小说,如何从一名秀才一步一步走到内阁首辅,在每一个官职上,主角是如何当官、怎么当官的,从这个层面上看,整部小说的布局、层次是非常清晰的,可以作为古代官场小说教科书式的范本。同时,随着官位的升高,另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主线也非常清楚。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不断显现,又不断解决。从抗倭、教育改革、外贸金融改革到解除外部边境威胁、平定内部隐患、改革君主政体,主角成功的完成的民族复兴和君主立宪革命。除了“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整体脉络,每一个事件又为后一个事件的发展做了铺垫和伏笔,而到最后回头去看,所有的事件又为民族复兴和“君主立宪”这个终极任务铺垫。从谋篇布局来说,这部小说是我读过的网络小说中最好的。
其次小说对官场倾轧和政治斗争的刻画入木三分。官场的倾轧无处不在,从会稽和山阴两个县令的竞争开始,下至六房书吏之类的事业编小吏,上至内阁首辅和次辅、“君”与“士大夫”、“锦衣卫”与“东厂”等,官场倾轧和政治斗争的主题贯穿始终。竞争与合作、提拔与打压、亲近与疏远。既有派系之间的你死我活,也有派系内部拆台的小动作。在官场的倾轧中,主角获胜的秘诀就是和赢家站在一队,又不能吸引仇恨。在严党和徐党的斗争中,主角打的旗号是“皇党”,但开始是帮着严党隐瞒账本,后来是帮着徐党挖严党墙角。在一个党派内部的地位,取决于党派核心人物对你的态度和评价。主角在和“徐党”勾搭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他不会成为徐阶的接班人,他专投“裕王党”。这次分裂对徐党的影响很大,是徐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主角在太子继位、徐阶与高拱的斗争中,采取的“上善若水”策略又是一个经典。严嵩、徐阶两位政治斗争的大高手其实也是这个策略,但严嵩败在了黑锅太多,徐阶败在强大之后内部的倾轧及轻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整部小说,每一场的政治斗争都值得细细品味,主角“以不争”争得了天下。
第三,小说成功的架空了历史。小说的主角是一个穿越者,除了现代的唯物思想、官场法则和日、西、葡、英在同时期一些历史知识,很少运用现代的科技,整部小说的推进基本没有维和感。在小说的深入中,整个明代的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不断呈现,对明代的兴旺与弊政由表及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给出了最终的应对之道“君主立宪”。整个封建史可以说是皇权的兴衰轮替史,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缔造者都梦想着千秋万代,在制度设立时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原因,但最终还是不可避免走向了灭亡。一方面,是继承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是制度的固化、僵化。封建历史上的变法,似乎只有商鞅是成功的,那可能是外部的压力涉及政权存亡。其余的变法,似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可能是制度既得利益者获利过大时变法,而那时改革收益者的力量已不足与既得利益者的力量抗衡。小说中“一条鞭法”,损害的是大多数地主、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受益者是皇权和底层农民。如果不是有新兴资产阶级的加入,很难想象改革派会赢。最后封建王朝难免会被农民起义打垮。
第四,小说对科举的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方面。从最开始的“六元”的一步步诞生,到后来的主考、押题、拉拢苏州府学学生。“夺魁六元”的过程中以徐渭和诸大绶为例,在生动详细的说明夺魁的诀窍、考官与考生关系的过程 中,也鲜活的描绘出一幅幅明代科举的百态图。
整部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比较细致,没有流于脸谱化。但对人物关系的变化刻画得更深刻,利益、道义、思想间的冲突多过感情的冲突、情绪的变化,人物的性格、形象相对单薄了一些。前期的画屏、沈贺、李县令倒比较生动一些,后期的人物大都成了政治棋子了。
小说文笔一流,但算不上顶尖。里面的诗词对联很多,还有一些奏表,应该有不少原创,作者的古文功底很扎实。但有些地方说明文过多,有些故事的画面感稍差,算是美中不足吧。
综合来看,这是一部三观很正、结构精妙、故事精彩的深刻又好看的官场、历史架空类小说。
首先这部小说的大纲结构是很完整的。标题为《官居一品》,所以整个故事的最明显的主线是一个官场的“升级”小说,如何从一名秀才一步一步走到内阁首辅,在每一个官职上,主角是如何当官、怎么当官的,从这个层面上看,整部小说的布局、层次是非常清晰的,可以作为古代官场小说教科书式的范本。同时,随着官位的升高,另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主线也非常清楚。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不断显现,又不断解决。从抗倭、教育改革、外贸金融改革到解除外部边境威胁、平定内部隐患、改革君主政体,主角成功的完成的民族复兴和君主立宪革命。除了“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整体脉络,每一个事件又为后一个事件的发展做了铺垫和伏笔,而到最后回头去看,所有的事件又为民族复兴和“君主立宪”这个终极任务铺垫。从谋篇布局来说,这部小说是我读过的网络小说中最好的。
其次小说对官场倾轧和政治斗争的刻画入木三分。官场的倾轧无处不在,从会稽和山阴两个县令的竞争开始,下至六房书吏之类的事业编小吏,上至内阁首辅和次辅、“君”与“士大夫”、“锦衣卫”与“东厂”等,官场倾轧和政治斗争的主题贯穿始终。竞争与合作、提拔与打压、亲近与疏远。既有派系之间的你死我活,也有派系内部拆台的小动作。在官场的倾轧中,主角获胜的秘诀就是和赢家站在一队,又不能吸引仇恨。在严党和徐党的斗争中,主角打的旗号是“皇党”,但开始是帮着严党隐瞒账本,后来是帮着徐党挖严党墙角。在一个党派内部的地位,取决于党派核心人物对你的态度和评价。主角在和“徐党”勾搭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他不会成为徐阶的接班人,他专投“裕王党”。这次分裂对徐党的影响很大,是徐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主角在太子继位、徐阶与高拱的斗争中,采取的“上善若水”策略又是一个经典。严嵩、徐阶两位政治斗争的大高手其实也是这个策略,但严嵩败在了黑锅太多,徐阶败在强大之后内部的倾轧及轻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整部小说,每一场的政治斗争都值得细细品味,主角“以不争”争得了天下。
第三,小说成功的架空了历史。小说的主角是一个穿越者,除了现代的唯物思想、官场法则和日、西、葡、英在同时期一些历史知识,很少运用现代的科技,整部小说的推进基本没有维和感。在小说的深入中,整个明代的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不断呈现,对明代的兴旺与弊政由表及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给出了最终的应对之道“君主立宪”。整个封建史可以说是皇权的兴衰轮替史,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缔造者都梦想着千秋万代,在制度设立时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原因,但最终还是不可避免走向了灭亡。一方面,是继承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是制度的固化、僵化。封建历史上的变法,似乎只有商鞅是成功的,那可能是外部的压力涉及政权存亡。其余的变法,似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可能是制度既得利益者获利过大时变法,而那时改革收益者的力量已不足与既得利益者的力量抗衡。小说中“一条鞭法”,损害的是大多数地主、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受益者是皇权和底层农民。如果不是有新兴资产阶级的加入,很难想象改革派会赢。最后封建王朝难免会被农民起义打垮。
第四,小说对科举的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方面。从最开始的“六元”的一步步诞生,到后来的主考、押题、拉拢苏州府学学生。“夺魁六元”的过程中以徐渭和诸大绶为例,在生动详细的说明夺魁的诀窍、考官与考生关系的过程 中,也鲜活的描绘出一幅幅明代科举的百态图。
整部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比较细致,没有流于脸谱化。但对人物关系的变化刻画得更深刻,利益、道义、思想间的冲突多过感情的冲突、情绪的变化,人物的性格、形象相对单薄了一些。前期的画屏、沈贺、李县令倒比较生动一些,后期的人物大都成了政治棋子了。
小说文笔一流,但算不上顶尖。里面的诗词对联很多,还有一些奏表,应该有不少原创,作者的古文功底很扎实。但有些地方说明文过多,有些故事的画面感稍差,算是美中不足吧。
综合来看,这是一部三观很正、结构精妙、故事精彩的深刻又好看的官场、历史架空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