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做,天和孩子都在看
![]() |
上周有条微博,一整天都在热搜上挂着。
“一3岁孩子家长误将3.5ml剂量写成35ml,幼儿园老师以10倍剂量给幼儿喂药,致孩子药物中毒。家长虽承认写错,但认为老师应向家长复核,缺乏责任心和常识;园方委屈:我们不是医生,是按家长要求操作的。”
评论正三观。有知情者说明了更多细节,一言蔽之“碰瓷都碰到幼儿园了”。更有一条大亮,“有的人是这样的想法——我是错了,可是你也别想完好无损。我的过失,还得再找个责任承担方。”
任谁都能理解家长在孩子垂危之际的焦急心情。但是理解与同情,不能掩盖真相,更不能污糟清白。
且不说最终结果如何,可以预见的是,恐怕此后学校幼儿园都不会轻易让老师给孩子喂水喂药了。这个责任太重大,一旦孩子真有生命威胁,没有哪个个体承担得起。即使可以证明不是园方的过失,但舆论上已经是最有力的摧毁。与其如此,还不如不要经手,自保为上。
这种俗称的“扯皮”事件,在学校里屡见不鲜。
在小升初还不用摇号去“拼命”的那些年,六年级每一天的教学都如履薄冰。学生体育课跌了一跤骨折了,要找学校解决升学问题;孩子竞选失败了,要找学校讨个说法。有一部分家长,重点不在让孩子努力学习去拼成绩上,而是见缝插针,盯紧一切机会,迂回达成目的。不愿脚踏实地地付出,心思都在旁门左道上。
荒谬的是,学校只能在那些无赖行为面前步步退让。当事的教师,也都背负着极大的压力,深陷阴影之中——至少,是因为在自己的班上出现了这样的事例而深以为耻。
在学校里待久了,会发现作为一个教师,头脑其单纯思路之简单,已经难以应对外界的诸多光怪陆离。
一学生患癫痫,面部常年抽搐。家长不敢刺激,所以对学习也就持放任态度,成绩自然不会好。每次请家长面谈,话题总会拐到孩子的病上去,“我们二年级时还是班委呢,学习可好了,后来一换老师,不知道为什么把我们的班委给撤换了,孩子思想上有压力,就得了这个病,落下根儿了。”每谈必声泪俱下,闻者伤心见者动容。
起初我们也无比同情,后来偶遇这班低年级的班主任,说起此事,老师倍觉荒唐,“这孩子入学时就已经生病了。”至于撤换班委,那也是很正常的事吧。
毕业考试过后,有一天,家长没有把孩子接走,电话也联系不上,问孩子,就说家长要去办点事让他安心在学校“等一小会儿”。堪堪过了一个小时,校长室传来消息:家长去上访了,声称在低年级时由于撤换班委事件致使孩子患病,要求学校为孩子解决升学问题以作补偿。并且,指明要去某所学校,如果学校不回应,就把孩子放在学校不接走了,由学校负责。
我们赶紧做出反应。给孩子买饭,继续联系家长。又过了许久,家长终于来接孩子了。
当妈的一见孩子即泪流满面,“孩子啊妈让你受委屈了,但是妈妈都是为了你啊!”
结果他们还是达到了目的。
我好奇的是,当孩子问起来,爱子心切的这一对父母,会否坦承实情呢?中考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故技重施呢?高考呢?以后的一生呢?
靠“讹”得来的前途,是否就此一路畅通?
孩子又会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苦心”呢。
上述家长会来把孩子接走,是因为还是怕自己做的事情被泄露给孩子,给以不良的影响。是的,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样是不好的。
但极少数家长,他只要达到目的即可,所谓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有一年临近假期了,大家却被突然而至的通知惊得无法平静——有个孩子被家长“扔”在学校了,大家要轮流接回家照顾,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家长的问题是什么呢?孩子没考好,“和我们的平常成绩不符”,怀疑要么是判卷有问题,要么是老师的授课有问题。想上的学校考不上,随机派位的学校不愿意去,于是愤而上告学校,要求学校“把孩子办进我们本该顺利考上的某某学校去”。
为免学校拒绝,孩子就留在学校,拖一天,学校负责一天,不能有失。收到通知的时候,领导们已经排班照顾了两三天了。
——多像电影里的情节啊,没想到有一天会真实发生在自己的生活里。
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成长成什么样子,视乎家庭环境给的影响。家长该教会孩子的是,你可以不优秀,但你的人生都应是脚踏实地靠自己开拓出来。为孩子做的所有事情,也都可以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地说给孩子听。
今日你给孩子怎样的耳濡目染,总有一天会由自己来承受。又何况,孩子自有判断力,没那么轻易敷衍。你仿佛得到了目前想要的结果,但你失去的远比眼下的得意多得多。
最近网上流传好几段教师生活的顺口溜,有一句“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天天教学不知社会”。学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从永远弱势的地位上站起来,理直气壮,据理力争。
家长的维权意识在进步,是好事;用在不适当的地方,是悲哀。
无论如何,用孩子来要挟,是最令人不齿的行为。偏偏有些家长就吃定这样做会给学校施加压力,加速达成效率。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不是件可以随意处置的玩具,被自己家长作为人质的经历,在人生里会是怎样的一笔呢。
作为教师,面对越来越看不懂的现状,也不得不让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时俱进。
很多的恶性事件,起先只觉岂有此理,仔细想来慢慢琢磨出了点道理。
时代确然是不同了。可以继续不计得失地付出,前提是保护好自己,考虑需周全,处事勿冲动。然而一有忌惮,难免束手束脚,畏首畏尾。教育的伟大,正在全情付出,可划分责任范围又好似势在必行。矛也在此,盾也在此。
无法勘测的,总是人性。
=====================================================================
多说两句题外话。
对于上述新闻的标题,用了“反转”二字,是颇令人不快的。言下之意很有点“你看果然又是个黑心老师居然拿孩子的生命开玩笑可是结果竟然并不是啊好失望真没劲”的悻悻然。
这也基本反映了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在公众舆论中的形象——学校永远是过失方,只要学生出现问题,可以有一万个理由去与学校扯上关系。欲加之罪又何患无辞。至少这么些年,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事件后学校的回应是理直气壮的,不管是不是真有问题,学校永远认罪态度积极主动,做小伏低状表示“一定全面整改严惩涉事教师”。
讲真,你印象中的优秀教师事迹报道,一定不会比听过的教师虐童案、体罚学生案更多。
总说要尊师重道,但教师的职业荣誉感逐年降低。百分之零点几的个例,湮没了一整个群体的默默努力。
“感动中国”一年就一次,然而平凡教师的平凡事每一天都在身边发生着。真要找素材,且请深入生活,别单听举报上访。
心里都阳光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