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包的日本关东之旅(2)东京初印象
东京初印象
冬瓜兄边指出我的游记(说是游记,其实更像是在写散文吧)第一篇“启程东京”的错漏,边道,按你这个写法,估计要写个十几、二十篇才能写的完吧。想来也是,都第二篇了还在讲飞机上的事,什么时候才能写到游记的核心呢?管它的呢,我写东西不过是为了取悦自己。有趣的见闻那么多,正是由这些旅行中的细碎事物,慢慢的编织,才有了一个生动的旅程,随心随性的写,又有什么不好。有感而发的文章,才能在日后嚼起来不乏味,才能让自己心甘情愿的写下去。
到了成田机场,方知道冬瓜兄并没有做好如何从机场到上野的交通方案(囧了个囧,我当时的内心是奔腾的:喂喂,负责做攻略的同志你可以再认真一点嘛?)。从携程租来的Wi-Fi居然没有电,一时间找不到Information Centre, 只好边充电边上网查询起来。感谢互联网时代的便捷,很快便查询到了几种方案,对比之下,我们选择搭京成特急Skyliner,花费 1500 日元每人,50分钟就把我们飞速的送到上野了。如果选择便宜的地铁,则需要多次转线,耗费2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上有老下有小的,省时省力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
下午近5点下榻东京著名的民宿“凤明馆”,被誉为东京最古老的民宿之一,果然名不虚传。馆内人员虽然英语马马虎虎,沟通起来稍稍费力,但是服务周全,令人感动。其日式饮食和住宿,我会在之后的篇幅再做详细的描述。而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及一下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我们这次关东之行选择的两间酒店就是它推荐的,性价比极高,“凤明馆”自然是其一。《Lonely Planet》,值得信赖。
每次找路,我们是这样分工的。冬瓜兄使用谷歌地图走在队伍前面打头阵,遇到疑问无法判断方向时,由我出面拦截路人询问,小侄女则在后面关注着老太太,要过马路时便牵着老太太一起过。家庭旅行分工明确,但也没少费心,上有老下有小的旅途注定难以潇洒走一回哪。
初到上野,城市楼层不高,马路不宽,车流不大,我们一路走街串巷。凡施工处,均被树脂板(或是塑胶?)围起来,密封的严严实实,不见粉尘飞扬,空气清新度一流。夜间觅食,看见某店外张贴着饺子的宣传图样,饥肠辘辘的四人,想都没有想就钻了进去。对着店老板,我用手指比划了个“四”,口里念到英语的“four”, 位子还没有坐热乎呢,就听见那熟悉的东北口音在小店里回荡着,原来我们撞入了一间中餐馆,还是东北人开的。有意思的是,尽管是改良版的日本东北菜,味道却一级的棒。我们老太太忙着跟人家套近乎,说做的好吃,我们天天来,真实目的就是想人家给我们打折呢。哈哈,老太太心眼儿可真多。东京第一餐,意料之外的中餐,价格实惠,大满足。
说是夜间觅食,其实也不过是下午6点而已,11月的日本,下午4点太阳已经开始落山,5点已经完全天黑。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几乎都是早6点,最迟不超过7点就爬起来了,不然觉得这每天的时间完全不够用啊。
在东京,旅游咨询中心,票务中心、甚至药店超市,都能碰到讲中文的服务人员,大部分应该是中国留日的学生。每次都是两句英文下来,对方就忍不住和我飚中文了,呵呵,还真方便。其实,就算英文不好,不懂日语,真的也没有关系,大不了用肢体语言比划比划,人家也会尽力帮你的。
凤明馆的四人房
![]() |
![]() |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