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之旅之五】德钦/ 雨崩山林记事
二零一零年一月十一日于飞来寺
上路的感觉真美妙。
隐隐觉得身体里有一种东西,似气非气,长久安定的时候它就停滞了,当在外奔波的时候就又重新流动起来。正是这种物质让我精力旺盛,虽一直无为却仍想无所不为。
过了几天阳光灿烂的日子,平日也不怎么刻意避讳太阳,被烤得像炒糊了的青稞。
德钦之行造就了这辈子头一回出门零花费。四天没有出过一分饭钱,蹭吃,蹭喝,蹭住,无恶不作。遇上了很多热情似火的藏人,同时也遇上了很多冷如冰霜的脓包一样的游客。坏的说了扫兴,好的又一言难尽。
到了德钦县城,看了几眼,浑身鸡皮,一如书里写的一样“aucune charme”,打算起程去飞来寺等第二天一早的梅里日照金顶。找不到普通的班车,又不愿和看不顺眼的游客一起拼车,咬咬牙打算这十公里路走过去。和四个车友阿妈道了别,走出几百米远,走进一家看起来很血腥的餐馆吃盆素汤,刚要坐下,突然班车上邻座的阿妈很迅捷地把我从背后拎了出来,硬是塞上一辆小面包车,和开车的阿布(滇北藏话里的阿姐)讲了这一路上她们晕车而我给她们帮了多大的忙,然后要阿布好好照顾我,直接带我去飞来寺。当然,这是后来阿布跟我讲的,当时当然听不懂。
阿布家坐落在飞来寺观景台的拐角上,一幢很不环保的水泥砖房,但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床铺看起来温暖舒服,便住下了。晚餐是香喷喷的牦牛肉火锅,给饭钱他们也死活不要,眼底都不约而同流露出一抹怜惜:去拉萨的路还长着呢,你留着用吧。之后的几天内,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家里不断重演,这令我常常深觉满心亏欠。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藏区有很多音译过来美丽得一塌糊涂的汉名。比如“然乌”,听起来便觉温暖湿润,暗送柔情万种。而“雨崩”,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汉字里则蕴藏一种气势,翻天覆地,翻江倒海。就是因为“雨崩”一名光在嘴里喃喃都觉着好听,于是毅然放弃了窝在旅馆里抄写五遍《新华字典》的宏伟计划,踏上征途。
也许对于司机来说,路标是滇藏的分界;而对我来说,便是在路边的垃圾堆里能够发现红罐藏缘青稞酒的身影——那是一个给酒鬼发出的暗号:西藏不远了。开天辟地头一回对路人随意扔弃的垃圾表示莫名的雀跃。
从早上10点飞来寺观景台下的小路出发,走马观花三个小时后下落到澜沧江吊桥,过江之后避开西当,自左一路沿着澜沧江走,经过总也、必打(很找抽的名字)、扎郎、尼农右拐入雨崩河谷。尼农河谷一线实在没有传说中的可怕,好在当时也没怎么看功略就动身。悬崖下澜沧江的河水悠缓地流淌,边上好歹至少也有二十公分宽的土路,足够落脚了。当地的山民每天都在上面牵着牲口走来走去,娃娃们放学了也嘻嘻哈哈地追逐,而对于一身装备昂贵精良的户外徒步者来说,这反倒成了难以逾越的万丈深渊了。
看到雨崩河的后已经开始日落西山,这漫长一路上没见着几条生命。七点半山路上基本就伸手不见五指。都怪出发前功课没有做好,顺时针进入雨崩难度更大,因为自从转入雨崩河谷一来一路都是上坡,经过一天的跋涉再神速此时也得变成龟速了。路遇一处荒废的牧场,上面几处小屋都无人照管。打开门照着电筒一看,仍有新鲜的草木灰,说明不久前还有牧人住过。黑漆漆的木头屋顶和石头墙,地上扑满木灰的几片木床板,几个老干妈和烧酒的空瓶,墙角胡乱散落了一些柴火。下意识摸摸牛仔裤的口袋——居然忘了带打火机!但抬头看了看外面夜色越来越浓重的天空,无奈只能深吸一口气:“ok, girl, you stay.”
穿过屋前的玉米地,在雨崩河里装了满满一瓶河水放在床头。外套也不脱钻近睡袋缩了半个小时,更觉寒意从木板缝隙中穿骨而入,翻来覆去实在受不了,爬起来发誓就算击石取火也要生火。四下搜罗了一堆枯枝败叶,谁知捡树枝的时候竟然在柴火堆里发现了世间最美妙的惊喜——一个还剩下两滴油的打火机!当时激动的心情大概也只有世上发现木乃伊的第一人才能共鸣。火苗在干燥玉米皮和细小树枝的助燃下,一下子窜了起来,加上大条柴火,不一会儿小屋瞬时变得温暖而明亮。老利奥波德关于热量来自一棵好橡树的论断又重回脑际。想想在南法山村生活的日子里,居然最大的收获便是学会了生火,真是说了也没人相信。小牧屋里还有一口乌漆妈黑的锅,如果勤奋一点,到屋前的雨崩河里打一锅水,洗热水澡还是打火锅,完全任君自便了。雨崩河谷的夜空好像打翻了的珠宝盒子,星星翻落得到处都是。在大城市人堆人的环境里也会怕鬼的我,竟然在荒芜人烟的山野里安静踏实地睡着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深觉蹊跷,当晚的心境仿佛那瓶打来的雨崩河水一样,干净、清澈、甘洌,无畏无惧。
第二天起了大早,一个人走在山路上,依旧无人烟。偶然听到山林骚动,并没有伴有牲口的牛铃响,疑似猛兽。谁知从山上窜下一只浑身橙黄的小熊猫,止步在晨光投在树林斑驳的光影中,我俩俩俩相望,谁也不敢动一动。那一刻让我突然又找到了像个小学生一般去交游的新奇感。“凛冽的时间突然变得温柔起来,盘旋着爬上我头顶。”良久,当小熊猫也终于厌烦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才自顾潇洒往下游河谷踱了下去。
目的地永远不是上路的目的。
真正到达雨崩的那一刻,这段静谧旅途就已经结束了。
爬了两遍从下雨崩通上雨崩的那条土路,次次都气喘如牛。挑了一户上雨崩的人家住下。那晚在雨崩,几个住店的游客毫无忌惮地点了很多酒菜,正在大闹饥荒,住家的阿布却把我叫进厨房去和他们一起吃家常饭。饭桌上,阿布和老公看了我在林中小牧屋拍的照片,不禁惊呼:“哟,那不是大哥的牧屋么!”当时一听就要昏阙过去,天下哪里有那么巧的事?!阿布见状忙补充:“放心,我不会跟他说你烧光了他的柴火。”一颗心落地,与阿布相视哈哈大笑。她问我喝不喝那个红罐青稞酒——一看到那个久违的圆柱形嗓子眼都长出手臂来了——可他们走了大半天的山路背进雨崩来的好东西,我又怎能如此毫不客气呢?于是只有拼死压抑自己内心的饥渴,尽量不让眼角掠过那个熟悉的瓶子。谁知一顿饭下来,徒劳的忍耐竟然让人更饥渴了。
出雨崩通往西当的山路短暂而缺乏深度。一路运货或运体力不佳游客的马队不断,而这两者正好都是造成山路上遍地垃圾的头号凶手。雨崩其实就是整个青藏高原的缩影,从外部源源不断输入的物资在当地被消耗之后,包装便成为垃圾永远留在了原来的净土上。山顶更甚,到处都是人类的痕迹,这让人不禁为这片徒步天堂狠狠捏了把汗。
亲爱的,知道你有钱,但这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把回忆带走,只留下你的脚印吧。
上路的感觉真美妙。
隐隐觉得身体里有一种东西,似气非气,长久安定的时候它就停滞了,当在外奔波的时候就又重新流动起来。正是这种物质让我精力旺盛,虽一直无为却仍想无所不为。
过了几天阳光灿烂的日子,平日也不怎么刻意避讳太阳,被烤得像炒糊了的青稞。
德钦之行造就了这辈子头一回出门零花费。四天没有出过一分饭钱,蹭吃,蹭喝,蹭住,无恶不作。遇上了很多热情似火的藏人,同时也遇上了很多冷如冰霜的脓包一样的游客。坏的说了扫兴,好的又一言难尽。
到了德钦县城,看了几眼,浑身鸡皮,一如书里写的一样“aucune charme”,打算起程去飞来寺等第二天一早的梅里日照金顶。找不到普通的班车,又不愿和看不顺眼的游客一起拼车,咬咬牙打算这十公里路走过去。和四个车友阿妈道了别,走出几百米远,走进一家看起来很血腥的餐馆吃盆素汤,刚要坐下,突然班车上邻座的阿妈很迅捷地把我从背后拎了出来,硬是塞上一辆小面包车,和开车的阿布(滇北藏话里的阿姐)讲了这一路上她们晕车而我给她们帮了多大的忙,然后要阿布好好照顾我,直接带我去飞来寺。当然,这是后来阿布跟我讲的,当时当然听不懂。
阿布家坐落在飞来寺观景台的拐角上,一幢很不环保的水泥砖房,但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床铺看起来温暖舒服,便住下了。晚餐是香喷喷的牦牛肉火锅,给饭钱他们也死活不要,眼底都不约而同流露出一抹怜惜:去拉萨的路还长着呢,你留着用吧。之后的几天内,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家里不断重演,这令我常常深觉满心亏欠。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藏区有很多音译过来美丽得一塌糊涂的汉名。比如“然乌”,听起来便觉温暖湿润,暗送柔情万种。而“雨崩”,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汉字里则蕴藏一种气势,翻天覆地,翻江倒海。就是因为“雨崩”一名光在嘴里喃喃都觉着好听,于是毅然放弃了窝在旅馆里抄写五遍《新华字典》的宏伟计划,踏上征途。
也许对于司机来说,路标是滇藏的分界;而对我来说,便是在路边的垃圾堆里能够发现红罐藏缘青稞酒的身影——那是一个给酒鬼发出的暗号:西藏不远了。开天辟地头一回对路人随意扔弃的垃圾表示莫名的雀跃。
从早上10点飞来寺观景台下的小路出发,走马观花三个小时后下落到澜沧江吊桥,过江之后避开西当,自左一路沿着澜沧江走,经过总也、必打(很找抽的名字)、扎郎、尼农右拐入雨崩河谷。尼农河谷一线实在没有传说中的可怕,好在当时也没怎么看功略就动身。悬崖下澜沧江的河水悠缓地流淌,边上好歹至少也有二十公分宽的土路,足够落脚了。当地的山民每天都在上面牵着牲口走来走去,娃娃们放学了也嘻嘻哈哈地追逐,而对于一身装备昂贵精良的户外徒步者来说,这反倒成了难以逾越的万丈深渊了。
看到雨崩河的后已经开始日落西山,这漫长一路上没见着几条生命。七点半山路上基本就伸手不见五指。都怪出发前功课没有做好,顺时针进入雨崩难度更大,因为自从转入雨崩河谷一来一路都是上坡,经过一天的跋涉再神速此时也得变成龟速了。路遇一处荒废的牧场,上面几处小屋都无人照管。打开门照着电筒一看,仍有新鲜的草木灰,说明不久前还有牧人住过。黑漆漆的木头屋顶和石头墙,地上扑满木灰的几片木床板,几个老干妈和烧酒的空瓶,墙角胡乱散落了一些柴火。下意识摸摸牛仔裤的口袋——居然忘了带打火机!但抬头看了看外面夜色越来越浓重的天空,无奈只能深吸一口气:“ok, girl, you stay.”
![]() |
穿过屋前的玉米地,在雨崩河里装了满满一瓶河水放在床头。外套也不脱钻近睡袋缩了半个小时,更觉寒意从木板缝隙中穿骨而入,翻来覆去实在受不了,爬起来发誓就算击石取火也要生火。四下搜罗了一堆枯枝败叶,谁知捡树枝的时候竟然在柴火堆里发现了世间最美妙的惊喜——一个还剩下两滴油的打火机!当时激动的心情大概也只有世上发现木乃伊的第一人才能共鸣。火苗在干燥玉米皮和细小树枝的助燃下,一下子窜了起来,加上大条柴火,不一会儿小屋瞬时变得温暖而明亮。老利奥波德关于热量来自一棵好橡树的论断又重回脑际。想想在南法山村生活的日子里,居然最大的收获便是学会了生火,真是说了也没人相信。小牧屋里还有一口乌漆妈黑的锅,如果勤奋一点,到屋前的雨崩河里打一锅水,洗热水澡还是打火锅,完全任君自便了。雨崩河谷的夜空好像打翻了的珠宝盒子,星星翻落得到处都是。在大城市人堆人的环境里也会怕鬼的我,竟然在荒芜人烟的山野里安静踏实地睡着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深觉蹊跷,当晚的心境仿佛那瓶打来的雨崩河水一样,干净、清澈、甘洌,无畏无惧。
第二天起了大早,一个人走在山路上,依旧无人烟。偶然听到山林骚动,并没有伴有牲口的牛铃响,疑似猛兽。谁知从山上窜下一只浑身橙黄的小熊猫,止步在晨光投在树林斑驳的光影中,我俩俩俩相望,谁也不敢动一动。那一刻让我突然又找到了像个小学生一般去交游的新奇感。“凛冽的时间突然变得温柔起来,盘旋着爬上我头顶。”良久,当小熊猫也终于厌烦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才自顾潇洒往下游河谷踱了下去。
目的地永远不是上路的目的。
真正到达雨崩的那一刻,这段静谧旅途就已经结束了。
爬了两遍从下雨崩通上雨崩的那条土路,次次都气喘如牛。挑了一户上雨崩的人家住下。那晚在雨崩,几个住店的游客毫无忌惮地点了很多酒菜,正在大闹饥荒,住家的阿布却把我叫进厨房去和他们一起吃家常饭。饭桌上,阿布和老公看了我在林中小牧屋拍的照片,不禁惊呼:“哟,那不是大哥的牧屋么!”当时一听就要昏阙过去,天下哪里有那么巧的事?!阿布见状忙补充:“放心,我不会跟他说你烧光了他的柴火。”一颗心落地,与阿布相视哈哈大笑。她问我喝不喝那个红罐青稞酒——一看到那个久违的圆柱形嗓子眼都长出手臂来了——可他们走了大半天的山路背进雨崩来的好东西,我又怎能如此毫不客气呢?于是只有拼死压抑自己内心的饥渴,尽量不让眼角掠过那个熟悉的瓶子。谁知一顿饭下来,徒劳的忍耐竟然让人更饥渴了。
出雨崩通往西当的山路短暂而缺乏深度。一路运货或运体力不佳游客的马队不断,而这两者正好都是造成山路上遍地垃圾的头号凶手。雨崩其实就是整个青藏高原的缩影,从外部源源不断输入的物资在当地被消耗之后,包装便成为垃圾永远留在了原来的净土上。山顶更甚,到处都是人类的痕迹,这让人不禁为这片徒步天堂狠狠捏了把汗。
亲爱的,知道你有钱,但这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把回忆带走,只留下你的脚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