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学语文”之《文话七十二讲》 夏丏尊 叶圣陶著
总评:理论指导,精确具体。加上附录可作为教学参考。不过日子久远,许多文本实际难用。
第一讲:
取少数文章来精度,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是经济的办法。
1.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性质相似或不同?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或共通式样?(文章的体制)
2.文章里的词类,有否你未见过的,或和你所知的词大同小异的?(词汇搜集)
3.文章里的词语词,句与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的地方,能否辨认并说出所以然?(文法)
4.文章里对某一个意思用这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种说法又有什么不同?(修辞)
5.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批评))
6.文章和被人所写的同类文章有什么不同?读后感?(风格)
7.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有否前后关联?哪些是主干?哪些是旁支?(章法布局)
第二讲第三讲:文言文与语体文之别
第四讲:
留心文章里作者的意见有无。
中间几讲论述一些常识,略过不计。
第十一讲:
记述文是写事物的光景的,事物在空间里的一切形状,就是记述文的材料。所以观察的顺序就是记述的顺序。有些平行、有些统属。
要把事物明白写出:一是注意位次,依照顺序,分别述说;二是注意特点,有特色的详细说,没特色的略写。
第十二讲:
叙述顺序:记述文是止水,叙述文是流水,所以时间是叙述文的重要元素。依照时间顺序写,大抵是没错的,但对待各部分的时间,也不必平等对待,所以要抓住特色部分凸显。其余略写。
第十三讲:发掘平凡事物的新意味,是文章的基本功夫
第十四讲:材料取舍
记叙文材料的三种性质:知识、情味、教训;记述文则没有教训。
材料取舍就源自文章的意味。
第十五讲:记叙的快慢
快的叙述,是抽象,概念的,便于梗概;慢的叙述,是具体的,特性的,便于表现。
中心的重要部分要慢,不重要的要快。快慢是体现出来就是详略,不重要的略写,重要的详写。
第十六讲:叙述的倒错
牵涉多面的写作,不妨一面做主,其余做宾,适当运用。
第十七讲:过去的现在化(叙述时态一般为现在时)
一则省却过去式的字眼,二则读者更有兴味。
第十八讲:观点移动(叙述视角的变化)
记述文要使头绪清楚,要把同类事物合并来写,使观点统一。
叙述文,则可多表现几方面的观点。
中间略。
第二十八讲:
事物与心情:同一样事物,不同心情的人,会记叙出完全不同的东西。(如同照相焦点的不同)——可作为写作前的热身游戏。
第二十九讲:
情感的流露与材料的取舍——要抒情必要叙述原由,其素材则必先打动自己。
第三十一讲:
情绪(显然可辨,逐渐消退)与情操(强度很低,持久终身)。
情操为底,情绪为表。
第三十二讲:
描写与记叙。描写是记叙精神的一步工夫。最重要是,描写的形容词和副词必来源于观察,如果没有观察,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微少的经验,只能做简略和呆板的记叙。
第三十四讲:
印象来自生活观察,捉住主观的体验,而不是概念。要具体,而不是为了形容词而形容词。
第三十六讲:
背景——《天净沙》,末一句才出现主人公,前面岂不是废话?不,背景介绍,与人物的心情是密切关联的。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有情绪、情操、想象的语言、文字。语言必然是精粹的。
第七十与七十一、七十二讲:
演绎法——三段论(大前提普遍,小前提特指,判断)
归纳法——个别事物为根据,得到普遍的判断。(是演绎法的补充,也往往是大前提的来源)
难点在发现因果关系。
辩证法——重视实际条件,不把事物单纯用概念来处理。——避免陷入空虚的概念争论。
三原则:矛盾、量影响到质、否定的否定。
第一讲:
取少数文章来精度,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是经济的办法。
1.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性质相似或不同?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或共通式样?(文章的体制)
2.文章里的词类,有否你未见过的,或和你所知的词大同小异的?(词汇搜集)
3.文章里的词语词,句与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的地方,能否辨认并说出所以然?(文法)
4.文章里对某一个意思用这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种说法又有什么不同?(修辞)
5.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批评))
6.文章和被人所写的同类文章有什么不同?读后感?(风格)
7.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有否前后关联?哪些是主干?哪些是旁支?(章法布局)
第二讲第三讲:文言文与语体文之别
第四讲:
留心文章里作者的意见有无。
中间几讲论述一些常识,略过不计。
第十一讲:
记述文是写事物的光景的,事物在空间里的一切形状,就是记述文的材料。所以观察的顺序就是记述的顺序。有些平行、有些统属。
要把事物明白写出:一是注意位次,依照顺序,分别述说;二是注意特点,有特色的详细说,没特色的略写。
第十二讲:
叙述顺序:记述文是止水,叙述文是流水,所以时间是叙述文的重要元素。依照时间顺序写,大抵是没错的,但对待各部分的时间,也不必平等对待,所以要抓住特色部分凸显。其余略写。
第十三讲:发掘平凡事物的新意味,是文章的基本功夫
第十四讲:材料取舍
记叙文材料的三种性质:知识、情味、教训;记述文则没有教训。
材料取舍就源自文章的意味。
第十五讲:记叙的快慢
快的叙述,是抽象,概念的,便于梗概;慢的叙述,是具体的,特性的,便于表现。
中心的重要部分要慢,不重要的要快。快慢是体现出来就是详略,不重要的略写,重要的详写。
第十六讲:叙述的倒错
牵涉多面的写作,不妨一面做主,其余做宾,适当运用。
第十七讲:过去的现在化(叙述时态一般为现在时)
一则省却过去式的字眼,二则读者更有兴味。
第十八讲:观点移动(叙述视角的变化)
记述文要使头绪清楚,要把同类事物合并来写,使观点统一。
叙述文,则可多表现几方面的观点。
中间略。
第二十八讲:
事物与心情:同一样事物,不同心情的人,会记叙出完全不同的东西。(如同照相焦点的不同)——可作为写作前的热身游戏。
第二十九讲:
情感的流露与材料的取舍——要抒情必要叙述原由,其素材则必先打动自己。
第三十一讲:
情绪(显然可辨,逐渐消退)与情操(强度很低,持久终身)。
情操为底,情绪为表。
第三十二讲:
描写与记叙。描写是记叙精神的一步工夫。最重要是,描写的形容词和副词必来源于观察,如果没有观察,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微少的经验,只能做简略和呆板的记叙。
第三十四讲:
印象来自生活观察,捉住主观的体验,而不是概念。要具体,而不是为了形容词而形容词。
第三十六讲:
背景——《天净沙》,末一句才出现主人公,前面岂不是废话?不,背景介绍,与人物的心情是密切关联的。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有情绪、情操、想象的语言、文字。语言必然是精粹的。
第七十与七十一、七十二讲:
演绎法——三段论(大前提普遍,小前提特指,判断)
归纳法——个别事物为根据,得到普遍的判断。(是演绎法的补充,也往往是大前提的来源)
难点在发现因果关系。
辩证法——重视实际条件,不把事物单纯用概念来处理。——避免陷入空虚的概念争论。
三原则:矛盾、量影响到质、否定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