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鹬蚌相争,不一样的精彩
![]() |
观看了皮克斯2016动画长片《海底总动员2》的前贴片《鹬》(yù),不能说我得出了什么大彻大悟的的世间真理。但可以片面的总结出,最能够得到共鸣的广告并不是空洞无实物的吹嘘,而是最细节化的片段。
![]() |
每一步影片,都是一种情结。有人说,情结还是情怀?我倒愿意把它归之为情结。理不断剪还乱的一种“结节”。广告人通过一种现象,一种食物,或是一个细节,就能让社会百态隐喻在短小精悍的影片中,或者文字中。不难发现,社会和影片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只饥饿的小矶鹬(一种海鸟),努力克服恐水症,到海浪肆虐的沙滩上觅食的故事。从一个胆小的、怕水淹死自己的小东西,变成期待迎接海水的一只小小鸟。这中间他有经历了些什么?影片完整的告诉我:
1、 好队友的重要性
2、 敢于打破既定的规矩
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 时代属于年轻的思想
5、 换一个角度,也许看的更清楚
…………
![]() |
影片中,一只饥饿的小矶鹬后来得到了数不胜数的蚌。而那些比起自称有过丰富经验的大矶鹬,小东西似乎更懂得如何在涨潮和退潮这种环境中生存。
你能说大矶鹬不知道那样躲在沙子里可以把蚌看得更清楚些吗?
往往简单的方法,其实更有效。相信年长的大矶鹬是了解的,只是他们不愿意冒险尝试去做,“和海水抗衡,会很冷的!”确实如此。
大矶鹬生长的环境告诉他们,潮来了,撒腿就跑;潮退了,才能去海边捡拾。条条框框的羁绊,固定模式的循环,封闭了他们的视线,也堵塞了他们的思路。绑手绑脚大概就是这样吧。而没有经过世俗洗礼的小矶鹬却不同,什么认知都还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许就这样子……
第一次,小矶鹬就在妈妈的鼓励下,来到退潮的地方寻找可口的蚌吃,可还没有吃到美味的食物,就被迎面而来且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海浪拍到在水下。“落汤鸡”应该就是他此刻最好诠释。从此,一段时间内,小矶鹬只敢远远的躲在自己的家里,不敢出门觅食,等待着食物自己从天而降……
可是小矶鹬的妈妈并没有允许这样躲避的做法。一边安慰自己的孩子,一边鼓励甚至最后直接用嘴把他叼出温暖安全的小窝。几经这样的折腾,小矶鹬才愿意出门一试。偶然的机遇,和虾米的相遇,改变了这个稚嫩生命对于未知世界的认识。原来角度不一样,视线大有不同。
“身体埋在沙土里,既不会被海浪打跑,还可以更加清楚的观察贝壳运动,一旦退潮的时候,就不用费心费力的寻找气泡,寻找蚌了。”
每一个人的成长,社会中的每一种现象、法则,就是这样!你用心体会或者观察;你敢于勇敢,打破规则,最后的饱餐非你莫属。
在这里强调两点:一,当海浪气势汹汹的扑面而来时,我们或许会害怕,或许会惊恐,就像片子中的小矶鹬一样,瞪大眼睛,世界瞬间崩塌……但如果你能找到不被海浪打跑的方法是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呢?二,第一次尝试可能会灰头土脸的,但是并不代表你输了……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从这个影片,我更想说的是打破陈规,勇于做自己。干嘛一定要跟随大时代的脚步呢?不跟随潮流无非就两种结果:一种就是我落后于时代,一种就是我超前于时代。百分之五十的概率,谁知道你现在所做的选择一定是错的呢?
还是那句话,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石头。(可能你们觉得我是鸡蛋,但当我真正成长为钢铁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嗨,你并不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