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底层逻辑
谈及设计,大家都会从自己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来界定设计的定义。但是做了5年设计师的我,会在一些阶段性回顾的时候,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到底设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你会发现从事设计行业的人,都不得已要去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尤其是在面对线下的各个领域的设计时所处的状态更是如此。因而设计行业的人天然的就应该是要懂得与人沟通,融汇各行各业知识,并懂得将问题抽象和拆解等等各种技能。总结起来就是会做人、会做事、懂得跨界不扯到蛋。
但往往讲这些心法武功秘籍招式和鸡汤的时候,我们所总结和传授的,是否能称之为方法论,关键就在于技能能否被复制被学习。因而要将这个技能传授的时候,我们才会更进一步地问自己,到底“什么是设计”?原研哉有一本书就专门讲这个话题,绕来绕去我都没看明白到底想说明什么。或者说我这样思考问题的路径和观念本身就有问题,设计不应该只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技能,什么方法论。
我们经常会讨论设计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没错,从美学和观念的角度看,他们确实存在不少交叉的部分。但是从学科所服务的对象本身,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艺术在我看来,更多是一种观念所赋予的沟通方式,其本质还是人与人之间关于灵魂的对话。而设计则不只是解决人与人,同时还包括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信息、或者是解决以上所提到的所有关系合集的一种学科。艺术因为探讨太多人性深层需求的可能,所以难以被量化成商品。而设计不只在人性方面的深耕,同时也在造物方面极力地量化,其底层逻辑概括来讲就是——以人为核心。
环顾下你现在所处的环境,你目力所及的任何东西:地板、天花板、书桌、窗户、照明灯、电脑、手机、身上的衣服、发型、唇彩、包里的早餐、钥匙,以及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光、水、电、Wi-Fi、网络信息、文字、语言等等等等,都是设计介入的产物。
但是你可曾想过这些产物所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没错,最核心的是人。
以上所提及的和未提及的所有设计辐射到的领域,最底层的逻辑都逃不过人这个尺度。为什么用“尺度”这个词,因为所有这些领域,拿掉人这个标准作为参考尺度,一切都无从下手。你能想象,一款手机不是给人用的,它会是现在的模样吗?一台汽车不是给人开的,会跟现在的汽车有什么不同?一间房子不是给人住的,还会是现在的结构么?
因此此处所讲的底层逻辑之一,是探讨人与物的关系。
但是定义一种关系远远不足与涵盖问题。
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在汽车没有被发明的年代,人们如何想象在马车的基础上,改良出革命性的产品?挑更快的马?选更精良的马车?造更平坦的道路?你会发现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开展设计,而在于如何定义问题。
* 如果你定义的是“人和马车的关系”这个问题,那你的路径无非是以上提及的各种优化的可能。
* 如果你定义的是“人和交通工具”这个问题,那你可否用汽车、高铁、飞机来代替前边的马车。
* 如果你定义的是“人和目的地”这个问题,那是否任意门、VR眼镜、瞬间移动这些能帮你搞定问题。
因而当我们在讨论设计的时候,我们更多时候是在思考设计所定义的问题是什么。而决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所以,设计的第二层逻辑是探讨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有了衡量的尺度,思想的方向,最终是什么引领我们走向设计的光?
这就要讲设计的第三层逻辑——美学的探讨。
我们了解了以人为标准的尺度,理清楚了思想的困境和观念的窘迫,为此设计出来的是否能称之为美?或者说是否就符合美学的逻辑?
在讲一个问题的时候,我通常会试着先定义清楚问题的范围。
“美”是什么?
“美”可以干嘛?
怎么做才能称之为“美”?
首先美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这是人类在历史的演化中逐渐定义出来的。与之同期产生的还有“真”和“善”。
没错,这些词汇都是以人类自身作为尺度定义的,或者说是站在人类的出发点所定义出的词。对于大自然来说,狮子吃羚羊,这是自然,没有善恶。地球绕太阳公转,这是自然,并无真假。同样,万物生长,并无美丑之分。这些都是人类根据历史演化所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既然环境会变,游戏规则自然也是会不断迭代的。
而在这其中,美是最摇摆不定和变化多端的一个分支。
美可以是一种状态,它走错舞台就像把衣服穿反;(场景)
美可以是一种风格,它生错年代就会被视为狗屎;(时间)
美可以是一种语言,它选错对象如同被按了静音。(对象)
所以说,谈及美是要视人物、时间、地点来定义的。
因此此处的设计逻辑,就要引入时空的维度来介入前边关于人的思考。
所以在设计逻辑的第三层,关于美学的定义,有一个简单的公式:
美=人+时+空
而美学,就是研究这三者如何平衡的一门科学。
弄清楚这个逻辑,你就有了辨别经典设计作品的法门,在设计上的衡量标准才有了基础的准信,而在设计路上的思考方能迈进入门的阶段。
你会发现从事设计行业的人,都不得已要去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尤其是在面对线下的各个领域的设计时所处的状态更是如此。因而设计行业的人天然的就应该是要懂得与人沟通,融汇各行各业知识,并懂得将问题抽象和拆解等等各种技能。总结起来就是会做人、会做事、懂得跨界不扯到蛋。
但往往讲这些心法武功秘籍招式和鸡汤的时候,我们所总结和传授的,是否能称之为方法论,关键就在于技能能否被复制被学习。因而要将这个技能传授的时候,我们才会更进一步地问自己,到底“什么是设计”?原研哉有一本书就专门讲这个话题,绕来绕去我都没看明白到底想说明什么。或者说我这样思考问题的路径和观念本身就有问题,设计不应该只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技能,什么方法论。
我们经常会讨论设计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没错,从美学和观念的角度看,他们确实存在不少交叉的部分。但是从学科所服务的对象本身,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艺术在我看来,更多是一种观念所赋予的沟通方式,其本质还是人与人之间关于灵魂的对话。而设计则不只是解决人与人,同时还包括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信息、或者是解决以上所提到的所有关系合集的一种学科。艺术因为探讨太多人性深层需求的可能,所以难以被量化成商品。而设计不只在人性方面的深耕,同时也在造物方面极力地量化,其底层逻辑概括来讲就是——以人为核心。
环顾下你现在所处的环境,你目力所及的任何东西:地板、天花板、书桌、窗户、照明灯、电脑、手机、身上的衣服、发型、唇彩、包里的早餐、钥匙,以及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光、水、电、Wi-Fi、网络信息、文字、语言等等等等,都是设计介入的产物。
但是你可曾想过这些产物所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没错,最核心的是人。
以上所提及的和未提及的所有设计辐射到的领域,最底层的逻辑都逃不过人这个尺度。为什么用“尺度”这个词,因为所有这些领域,拿掉人这个标准作为参考尺度,一切都无从下手。你能想象,一款手机不是给人用的,它会是现在的模样吗?一台汽车不是给人开的,会跟现在的汽车有什么不同?一间房子不是给人住的,还会是现在的结构么?
因此此处所讲的底层逻辑之一,是探讨人与物的关系。
但是定义一种关系远远不足与涵盖问题。
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在汽车没有被发明的年代,人们如何想象在马车的基础上,改良出革命性的产品?挑更快的马?选更精良的马车?造更平坦的道路?你会发现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开展设计,而在于如何定义问题。
* 如果你定义的是“人和马车的关系”这个问题,那你的路径无非是以上提及的各种优化的可能。
* 如果你定义的是“人和交通工具”这个问题,那你可否用汽车、高铁、飞机来代替前边的马车。
* 如果你定义的是“人和目的地”这个问题,那是否任意门、VR眼镜、瞬间移动这些能帮你搞定问题。
因而当我们在讨论设计的时候,我们更多时候是在思考设计所定义的问题是什么。而决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所以,设计的第二层逻辑是探讨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有了衡量的尺度,思想的方向,最终是什么引领我们走向设计的光?
这就要讲设计的第三层逻辑——美学的探讨。
我们了解了以人为标准的尺度,理清楚了思想的困境和观念的窘迫,为此设计出来的是否能称之为美?或者说是否就符合美学的逻辑?
在讲一个问题的时候,我通常会试着先定义清楚问题的范围。
“美”是什么?
“美”可以干嘛?
怎么做才能称之为“美”?
首先美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这是人类在历史的演化中逐渐定义出来的。与之同期产生的还有“真”和“善”。
没错,这些词汇都是以人类自身作为尺度定义的,或者说是站在人类的出发点所定义出的词。对于大自然来说,狮子吃羚羊,这是自然,没有善恶。地球绕太阳公转,这是自然,并无真假。同样,万物生长,并无美丑之分。这些都是人类根据历史演化所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既然环境会变,游戏规则自然也是会不断迭代的。
而在这其中,美是最摇摆不定和变化多端的一个分支。
美可以是一种状态,它走错舞台就像把衣服穿反;(场景)
美可以是一种风格,它生错年代就会被视为狗屎;(时间)
美可以是一种语言,它选错对象如同被按了静音。(对象)
所以说,谈及美是要视人物、时间、地点来定义的。
因此此处的设计逻辑,就要引入时空的维度来介入前边关于人的思考。
所以在设计逻辑的第三层,关于美学的定义,有一个简单的公式:
美=人+时+空
而美学,就是研究这三者如何平衡的一门科学。
弄清楚这个逻辑,你就有了辨别经典设计作品的法门,在设计上的衡量标准才有了基础的准信,而在设计路上的思考方能迈进入门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