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汉子的非洲游记
![]() |
看了梁子的《非洲十年》,感觉就是一部女汉子游历非洲的游记,没有矫柔造作,行文叙事敞敞亮亮、直奔主题。
梁子,何许人也?她是中国第一位深入非洲部落进行人文调查的女摄影师,记者。十三年间前后9次只身探访非洲这片神秘的土地。早年毕业于军校,参加过中越自卫反击战,并成为其中唯一一名军中战地女记者并荣立二等功。现为中国旅行家、作家、摄影家。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不得不说,她的摄影作品比文学作品更有吸引力。我看书籍《非洲十年》时,有时会跳脱句子、段落,但是看她的DV作品或者摄影作品时,眼球就会被紧紧抓住。也许她不算特别擅长文字的堆砌,但绝对很擅长用镜头去捕捉某个眼神、动作所蕴含的情感,某个场景所透露的言语。但是她的文字还是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补充,让摄影作品的内涵更深入和立体。
她为什么要去非洲?因为“去非洲看一看,走一趟是她的梦想”,因为“生命中总有一种冲动,我拼命想抓住它。我愿意用艰难去换取快乐。”从第一次踏上非洲之旅到如今十多年,梁子从39岁行走到54岁,她还在路上。把梦想过成了现实,把兴趣变成了工作,她无疑是幸福的,而在旅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验的悲凉无力,又令她的“幸福”变得异常沉重。
梁子喜欢从一个或一群女人的生活去了解一个种族、国家。非洲的底层女性,地位低微,她们一生操持家事,以生孩子为自身价值的体现。以阿尔法女孩为例,那里的女孩,十三四岁就出嫁,结婚对象由父亲决定,婚前大多数没有见过面,而且自从结婚那天起,就禁止走出屋子,只有等她生了一个孩子后才能到院子里干点活,直到她生了两个孩子,才能出去。因为匮乏的物质条件以及根深蒂固的风俗观念,在非洲,尤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女人完全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权,没有选择权,甚至从未想过女人可以有这些人权。这是她们的可怜之处,不是由她们自身造成的,是国家社会造成的。尽管如此,她们也有自己的寻求快乐的方式:在劳动中获得天然的满足与自信。
梁子说:“我之所以欣赏非洲的劳动女人,因为她们从不无病呻吟,矫柔造作。她们用自己的所有,保护孩子,保护老人,保护她们的家。内心的强大,使她们看上去很自信,也很大气。”这是一种赞美,关于意志与天性。当然可以赞美在苦难中依然绽放的铿锵玫瑰,但我更想探究制造这种苦难的根源。在书中,关于政治的抨击几乎难以寻觅,但关于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观察描述,大到国议会议员、上层名流人物,小到不知名的小人物,作者从一个记者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非洲社会各阶级的三教九流的面貌,几乎用白描的手法,直观地描写了在政治的动荡中,有人饥不果腹,也有人奢侈无度的画面。显然,对于没有文化、没有金钱、没有势力的人们来说,只能承受与生俱来的苦难。
![]() |
梁子本人在我眼中已然是个十足的女汉子,她只身深入非洲农村,扎根村民家中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有电视台方的各种人脉作为大后方,但旅程依然非常艰苦,危情时常发生。可就连她也感慨道:“为什么这些女人的身体就像铁铸的一样?而同样是女人的我,身体就像一个纸壳,不禁风不禁雨的,难道我们的身体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我想,人性就是这样,为了生存,总是从不后退。男人和女人亦然。只不过,男人的疆域是战斗,女人的疆域是生活。同为女人的我们,从未经历过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日子,又何以会炼就铁铸之躯?看过非洲女人的生活,我才明白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线时空里,上天对我们的恩宠已经太多,先人用血肉筑起的长城已经为我们遮挡了腥风血雨。
来看看非洲人对中国的评价:“我特别喜欢中国,要是能在中国生活,我可以放弃奥地利和刚果。中国物质太丰富了,政治,经济都很稳定。中国那么大,值得旅游的地方太多了。还有中国食品,永远吃不够。你生活在现在的中国,太幸福了!”说这段话的是里尤路夫人,她的丈夫为刚果(金)的著名雕塑家,在刚果是名人了,但时局的动荡仍令他们心有余悸。在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中肯,我们生活在现在的中国,太幸福了。尽管我们的国家还有不少不足,但起码我们拥有和平、饱足、基本权益。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其他烦恼,都不是致命的。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愿望,都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