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水饺
常联系的朋友并不多,认识十年以上还有音信的更少。X算是其中的一位。我俩同岁,从小学开始同学直到文理分科才“分道扬镳”。后来他本科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工资略微比我奖学金分摊到每一个月稍微高一两百块,所以本不生疏的我们近些年又有“殊途同归”的模样。再加上他总念叨就想圆一个“名校”梦,我总说“见道者,每下愈况”云云,所以每年寒暑无论他真的多忙,我装作多么忙,都可以见一面喝一杯,直到餐厅将近打烊。
我们算是很熟悉的人。
转过年来,从今春开始,他反复盘算着重新考研读学位,放弃工作的事情。有几次深夜发微信问我看法,开头都是,“唉,最近失意了”。口吻好像当年他追过的女孩儿不再理他时那种伤心,也很像那个女孩儿后来找到我电话托我转达相思时他的犹豫。在两者的混合中,让当年的我明白真正的浪漫一定生发在理科男生的身上(后来又明白,理科男身上也有一种“哲学”的气息)。
不过此番微信,两者倒混合成了一种绝望。可是否舍弃公务员的铁饭碗又哪是我们自己决定得了的,所以你言我语几次其实也没啥结果。事情就延宕到了七月。放假回家,一直想着见面,但总是你有空我有事,我有空你有安排。终于在八月底赶在上火车前两天算是碰了头。他依旧说他的“名校梦”,我依旧讲“见道者也”。火锅滚到第四回,他说一边干着工作一边正复习着考研。然后摘了帽子说,你看看发际线上升了。我说你油性发质,得用“飘油”,然后使劲揉,这样才能秀发“飘柔”。
他哈哈一笑,说“如果,只是如果哈,我考上一个硕士,挣的钱是不是就多点儿”。我说不见得,我同门去了地方做检察官也就那个样子,女朋友快和他吵翻天了。他说,“那做律师呢?”我说一般吧,很多同学说除了水电房租和吃喝,一年到头剩不下啥,勉强温饱吧。
“那我考个好学校,安安静静读两年书,搞搞学问总行吧?”
我说有困难,别低头,向前看!他不再埋头捞锅里的肉,向前看着我。我说,“有人一直读了六年,就是那个样子,如果没啥意外一辈子也就是如此了。他坐在你对面。”
他扑哧扑哧笑起来,说要给我拿一杯饮料。取回一杯美式咖啡,对我说就是不想在单位了。每天受气憋屈。我说别呀,我们也一样啊。天天都是不做事情就得死,做点儿事情就得忍受无穷无尽地并不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给有的老师邮件可能一个月都没有消息,找导师组签字有的老师就说我不认识你不能签……
“那你可以问他,不认识哪个方面,你现场介绍给他。”朋友反倒很释然。
“算了,他不给签,教务又一定要,我自己模仿签好就好了。”我对自己的“书法”很有自信。
之后饭店果然又要打烊,他提议去去钻公园小树林走走。我们大概溜达到他第三次找松树将主观液体予以客观化/异化。完事后潇洒的找了一处长凳坐下。我陪着他坐着。我有一点儿走思,想着开学搬宿舍、办行政手续。他说小腿上长了一块藓,撸起裤腿挠啊挠。就这样好半天我们没说一句话。
不知什么时候他说,“每天都能在办公楼见到我爸,我烦他,想换个地方呆着静一静。”我突然想起朋友口中的“我爸”似乎是初中时我偶尔能见到的个子不高,据说是经理还是局长的一位人物。
“闹别扭了?”我问。
“没有”他说,“彻底闹翻了。”
“为了啥?”
“没啥。”
“啥时候的事儿了?”
“你记得我高一有一次做手术,你们隔壁班那个女生托你给我带礼物的事儿不?”
“不记得。”
“就是那个时候。咋能不记得呢,你说她在车棚里堵着你嘛。”
“哦哦”
后来又聊了些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只是觉得初秋的天气愈发凉了。坐车回家的时候,我慢慢想起来另一件事。
高考结束的暑假,朋友找我晨跑。我一来很懒,二来确实是有充分的理由拒绝,就告诉他说在中医院挂号抓药。他凭嗅觉推理到我在哪家医院药房,说“等你抓完这七副药陪我拔牙好不好?”我推脱道,“你相好那么多,还用得着我?”
之后我回家煎药,他约了另一位朋友一起去拔牙。中午的时候另一位朋友跟我说,拔完牙两人一起回家,X提议买一袋水饺热乎乎吃了。他就对X说,一袋子不够吧,咱俩加上叔叔、阿姨,四个人分一袋子?X说自己牙疼的哪吃得下,一袋子够你和我老妈吃了。
“那叔叔中午不回来?”
“他早跟人跑了”
那天他们三人确实分完了那袋水饺,不过今天朋友X又从中分给我了一碗。我突然想起博尔赫斯《小路分叉的花园》。其实在朋友把这碗水饺端到我面前之前,我有一百种方法与可能让刚刚的公园不那么冰冷与安静。我可以直接问,为什么一定要放弃铁饭碗;也可以鼓励他“只要功夫深啊深,铁杵就成那绣花针”;当然,如果我可以陪他晨跑、拔牙,或许我就不会一直站在他的对立面。我更可以早一些在他生病前找个机会拉他出来吃饭、散步,这样或许他所说的名校梦早已实现?
当然这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事情以同等可能性向相反方向发展。就像曾经有人说要向我道别,我其实不该笑场,而是应该抱住对方肩膀说别走。但无论如何,该走的还是要走,该发生的也还是会发生。只是偶然的一瞬间让我发觉,一袋水饺原来真的可以够吃六年……
我们算是很熟悉的人。
转过年来,从今春开始,他反复盘算着重新考研读学位,放弃工作的事情。有几次深夜发微信问我看法,开头都是,“唉,最近失意了”。口吻好像当年他追过的女孩儿不再理他时那种伤心,也很像那个女孩儿后来找到我电话托我转达相思时他的犹豫。在两者的混合中,让当年的我明白真正的浪漫一定生发在理科男生的身上(后来又明白,理科男身上也有一种“哲学”的气息)。
不过此番微信,两者倒混合成了一种绝望。可是否舍弃公务员的铁饭碗又哪是我们自己决定得了的,所以你言我语几次其实也没啥结果。事情就延宕到了七月。放假回家,一直想着见面,但总是你有空我有事,我有空你有安排。终于在八月底赶在上火车前两天算是碰了头。他依旧说他的“名校梦”,我依旧讲“见道者也”。火锅滚到第四回,他说一边干着工作一边正复习着考研。然后摘了帽子说,你看看发际线上升了。我说你油性发质,得用“飘油”,然后使劲揉,这样才能秀发“飘柔”。
他哈哈一笑,说“如果,只是如果哈,我考上一个硕士,挣的钱是不是就多点儿”。我说不见得,我同门去了地方做检察官也就那个样子,女朋友快和他吵翻天了。他说,“那做律师呢?”我说一般吧,很多同学说除了水电房租和吃喝,一年到头剩不下啥,勉强温饱吧。
“那我考个好学校,安安静静读两年书,搞搞学问总行吧?”
我说有困难,别低头,向前看!他不再埋头捞锅里的肉,向前看着我。我说,“有人一直读了六年,就是那个样子,如果没啥意外一辈子也就是如此了。他坐在你对面。”
他扑哧扑哧笑起来,说要给我拿一杯饮料。取回一杯美式咖啡,对我说就是不想在单位了。每天受气憋屈。我说别呀,我们也一样啊。天天都是不做事情就得死,做点儿事情就得忍受无穷无尽地并不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给有的老师邮件可能一个月都没有消息,找导师组签字有的老师就说我不认识你不能签……
“那你可以问他,不认识哪个方面,你现场介绍给他。”朋友反倒很释然。
“算了,他不给签,教务又一定要,我自己模仿签好就好了。”我对自己的“书法”很有自信。
之后饭店果然又要打烊,他提议去去钻公园小树林走走。我们大概溜达到他第三次找松树将主观液体予以客观化/异化。完事后潇洒的找了一处长凳坐下。我陪着他坐着。我有一点儿走思,想着开学搬宿舍、办行政手续。他说小腿上长了一块藓,撸起裤腿挠啊挠。就这样好半天我们没说一句话。
不知什么时候他说,“每天都能在办公楼见到我爸,我烦他,想换个地方呆着静一静。”我突然想起朋友口中的“我爸”似乎是初中时我偶尔能见到的个子不高,据说是经理还是局长的一位人物。
“闹别扭了?”我问。
“没有”他说,“彻底闹翻了。”
“为了啥?”
“没啥。”
“啥时候的事儿了?”
“你记得我高一有一次做手术,你们隔壁班那个女生托你给我带礼物的事儿不?”
“不记得。”
“就是那个时候。咋能不记得呢,你说她在车棚里堵着你嘛。”
“哦哦”
后来又聊了些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只是觉得初秋的天气愈发凉了。坐车回家的时候,我慢慢想起来另一件事。
高考结束的暑假,朋友找我晨跑。我一来很懒,二来确实是有充分的理由拒绝,就告诉他说在中医院挂号抓药。他凭嗅觉推理到我在哪家医院药房,说“等你抓完这七副药陪我拔牙好不好?”我推脱道,“你相好那么多,还用得着我?”
之后我回家煎药,他约了另一位朋友一起去拔牙。中午的时候另一位朋友跟我说,拔完牙两人一起回家,X提议买一袋水饺热乎乎吃了。他就对X说,一袋子不够吧,咱俩加上叔叔、阿姨,四个人分一袋子?X说自己牙疼的哪吃得下,一袋子够你和我老妈吃了。
“那叔叔中午不回来?”
“他早跟人跑了”
那天他们三人确实分完了那袋水饺,不过今天朋友X又从中分给我了一碗。我突然想起博尔赫斯《小路分叉的花园》。其实在朋友把这碗水饺端到我面前之前,我有一百种方法与可能让刚刚的公园不那么冰冷与安静。我可以直接问,为什么一定要放弃铁饭碗;也可以鼓励他“只要功夫深啊深,铁杵就成那绣花针”;当然,如果我可以陪他晨跑、拔牙,或许我就不会一直站在他的对立面。我更可以早一些在他生病前找个机会拉他出来吃饭、散步,这样或许他所说的名校梦早已实现?
当然这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事情以同等可能性向相反方向发展。就像曾经有人说要向我道别,我其实不该笑场,而是应该抱住对方肩膀说别走。但无论如何,该走的还是要走,该发生的也还是会发生。只是偶然的一瞬间让我发觉,一袋水饺原来真的可以够吃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