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协会会员”在瑞典旅行的那些食事
原文载自:http://news.sweden.cn/2016/11/2005/
作者: 舒云集(吴艳)
在写过一篇景物和一篇人事的文章后,瑞典君说了,要不要写写饮食经历?那是必须的呀。不管身在何处,吃,总是个要紧事儿。况且,对于我这个“外貌协会会员”来说,尽管只去过瑞典两次,但这两次“望野眼”望到的“美”食可要比吃到嘴里的多得多。有时候腹胃装不下,用眼睛去试吃,继而用想像去品味,这种过程也是很美妙的。当然,也正因为我是“外貌协会”的,又老是对一些搞不懂的事物感兴趣,于是就多了些特别的发现。好了,废话完毕,Ready?Go——
去年十月初第一次到哥德堡,已是轻薄羽绒上身的时节。某天出门到市中心游荡,因为穿少了,又素来怕冷,所以特别想补充一点热量,却又不甘心去麦记或汉堡王打发,于是便四处寻看,直到在冷冽的风中见到一款传统海鲜汤套餐:
若隐若现的大虾躲在绿色的香料植物下故意探出头来招惹你,又恰到好处地不让你完见庐山真面目,而那“深不见底”的浓稠汤汁上好像有点辣椒油的芳踪,一旁烤得脆而有点焦的面包也在配合造型。当下决定,就是它。
别被那“深不见底”的汤汁迷惑了,跟着“外貌协会”往深度里看,大虾、三文鱼的量还是很猛的。舌尖上的味道嘛,酸辣鲜咸浓郁奶香味(注意形容词!!)!这样实诚的食物进肚,身体当下就暖了起来。
我想,对于一个自由行的旅人来说,“按图索骥”固然是简单高效的旅行方式,但“随意而至”更能跟上当地人的节奏和状态,而且更为准确。所以,在品尝了这顿饭后,我更乐得与那个“轮胎大叔”、旅游指南之类的说再见,而根据自己的胃口和状态、当然还有第一眼的感觉去挑馆子和食物。如果没有办法放到嘴巴里试吃,也会让眼睛过把瘾。
凭着我这个“以貌取物”的癖好,无论是第一次瑞典行在哥德堡晃悠,还是第二次瑞典行在瑞典西部游历,只要在街上走上个把小时,就很容易发现,瑞典人似乎还蛮喜欢亚洲食物的——中式、日式、泰式料裡、印度菜……。
其中,中式菜肴是当仁不让的排行榜老大,如各种凉菜、花生仁、火腿扒白菜、辣子鸡、酸辣汤等。更有喜欢中国火锅的,似乎酸辣口味特别招当地人喜欢。我新认识的瑞典朋友最喜欢的外国菜式就是中国火锅,最喜欢的外国食物是“Chinese bread”,就是油条、油饼、油豆腐、油面筋……因为分不清各中讲究,他干脆一律把面粉类外加豆制品东西都叫“中国面包”。回国前与他吃饭,他特别提出要吃火锅,而且必须要有“Chinese bread”。
看来,一个中国人在瑞典要安抚乡愁并不太难。除了中国餐馆,中国超市在瑞典的数量也不少,可以买到来自中国的食物,一些可以烹调中式菜的原材料也简单可得。当然,“是不是地道要看个人喜好”咱先按下不表,我这个“外貌协会”的姑娘要说的是,在这里购买思乡食物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非常“接地气”的东东,喏,这天我在哥德堡一家中国超市“乱看”时,就立即get到了这款国内常见零食的特别版——
仔细看,注意到没?多了一个“大”字!而且这个“大”字似乎自觉有点害羞,所以不与其它四个字保持队形。而中文的“旺旺”翻译简直太适合学中文的老外了:“want want”。再看,右下角两字“香辣”——是因为川菜已经红遍天下了吗?又或者就同肯德基到中国后出现中式产品是一个意思?那么问题来了,各位看官,可有在国内尝过同款香辣味的?反正本姑娘没有,本姑娘在哥德堡的好友小秦也没有,本姑娘认识的人里都没有。汇报尝试“瑞典香辣版”后的感受——四川香辣锅巴的膨化版 : )
作为一个“外貌协会会员”,看到的有意思的事儿当然还不止这些。接着上面提及的“肯德基”为例,尽管在我在到过的瑞典西部城镇里都没见到那个著名的上校(当然啦,这里是欧洲,上校他老人家腿力有限),但某天下午,在哥德堡市区晃悠,进到哥德堡火车站突然发现眼前一亮——
由于当时已是饭饱,就没去尝试,只是用眼睛过了一把瘾——哦,果然是相似的配置:烤鸡、可乐和薯条 : )而我这个怪癖,不得不说,让我收获了很多想像的味道之后,也遇到不少囧事。至今提起来还很心塞的是某款糖。说到糖,瑞典人对它的迷恋简直出乎我的意料,每每走进某超市,总会被“铺天盖地”的糖果小山震撼到。
而且这些小山是缤纷、鲜艳、富足的,于是我就像个孩子一样巡看不够,也看不够身边的瑞典人一铲一铲往纸袋子里装糖果。在看过多次后,我发现一款黑色子弹状的糖果很受欢迎。当时陪我一同晃悠的小秦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盐糖啊,实在是爱者爱死,恨者恨死。”于是,“外貌协会会员”铁了心要买点带回国,而不顾小秦认真地问了多遍“你确定?”。当时我想,不就是又甜又咸么,我偏要试试看。
回国后,我自己没有尝试,就喜滋滋地把它带到办公室。结果,所有同事在把糖放进嘴里后的一秒钟内都大叫“这什么味儿”。更可怕的是,当时这些人里还有我们部门的直接领导。太难忘了啊,糖,居然可以做成咸味同时又苦又涩!
总之,我就是有这种“根据好看或奇特与否来判断一种食物是不是值得尝试,或者就只是用眼睛来尝鲜”的怪癖,并且始终自得其乐。在得知我因这个怪癖发生不少尴尬后,我的朋友小秦只说了一句:“人无癖不可交”。也正是因了这个怪癖,我觉得生活和旅行才多了几分意思。
这些就是一个“外貌协会会员”在瑞典旅行时碰到的那些食事。
作者: 舒云集(吴艳)
在写过一篇景物和一篇人事的文章后,瑞典君说了,要不要写写饮食经历?那是必须的呀。不管身在何处,吃,总是个要紧事儿。况且,对于我这个“外貌协会会员”来说,尽管只去过瑞典两次,但这两次“望野眼”望到的“美”食可要比吃到嘴里的多得多。有时候腹胃装不下,用眼睛去试吃,继而用想像去品味,这种过程也是很美妙的。当然,也正因为我是“外貌协会”的,又老是对一些搞不懂的事物感兴趣,于是就多了些特别的发现。好了,废话完毕,Ready?Go——
去年十月初第一次到哥德堡,已是轻薄羽绒上身的时节。某天出门到市中心游荡,因为穿少了,又素来怕冷,所以特别想补充一点热量,却又不甘心去麦记或汉堡王打发,于是便四处寻看,直到在冷冽的风中见到一款传统海鲜汤套餐:
![]() |
若隐若现的大虾躲在绿色的香料植物下故意探出头来招惹你,又恰到好处地不让你完见庐山真面目,而那“深不见底”的浓稠汤汁上好像有点辣椒油的芳踪,一旁烤得脆而有点焦的面包也在配合造型。当下决定,就是它。
别被那“深不见底”的汤汁迷惑了,跟着“外貌协会”往深度里看,大虾、三文鱼的量还是很猛的。舌尖上的味道嘛,酸辣鲜咸浓郁奶香味(注意形容词!!)!这样实诚的食物进肚,身体当下就暖了起来。
我想,对于一个自由行的旅人来说,“按图索骥”固然是简单高效的旅行方式,但“随意而至”更能跟上当地人的节奏和状态,而且更为准确。所以,在品尝了这顿饭后,我更乐得与那个“轮胎大叔”、旅游指南之类的说再见,而根据自己的胃口和状态、当然还有第一眼的感觉去挑馆子和食物。如果没有办法放到嘴巴里试吃,也会让眼睛过把瘾。
凭着我这个“以貌取物”的癖好,无论是第一次瑞典行在哥德堡晃悠,还是第二次瑞典行在瑞典西部游历,只要在街上走上个把小时,就很容易发现,瑞典人似乎还蛮喜欢亚洲食物的——中式、日式、泰式料裡、印度菜……。
其中,中式菜肴是当仁不让的排行榜老大,如各种凉菜、花生仁、火腿扒白菜、辣子鸡、酸辣汤等。更有喜欢中国火锅的,似乎酸辣口味特别招当地人喜欢。我新认识的瑞典朋友最喜欢的外国菜式就是中国火锅,最喜欢的外国食物是“Chinese bread”,就是油条、油饼、油豆腐、油面筋……因为分不清各中讲究,他干脆一律把面粉类外加豆制品东西都叫“中国面包”。回国前与他吃饭,他特别提出要吃火锅,而且必须要有“Chinese bread”。
看来,一个中国人在瑞典要安抚乡愁并不太难。除了中国餐馆,中国超市在瑞典的数量也不少,可以买到来自中国的食物,一些可以烹调中式菜的原材料也简单可得。当然,“是不是地道要看个人喜好”咱先按下不表,我这个“外貌协会”的姑娘要说的是,在这里购买思乡食物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非常“接地气”的东东,喏,这天我在哥德堡一家中国超市“乱看”时,就立即get到了这款国内常见零食的特别版——
![]() |
仔细看,注意到没?多了一个“大”字!而且这个“大”字似乎自觉有点害羞,所以不与其它四个字保持队形。而中文的“旺旺”翻译简直太适合学中文的老外了:“want want”。再看,右下角两字“香辣”——是因为川菜已经红遍天下了吗?又或者就同肯德基到中国后出现中式产品是一个意思?那么问题来了,各位看官,可有在国内尝过同款香辣味的?反正本姑娘没有,本姑娘在哥德堡的好友小秦也没有,本姑娘认识的人里都没有。汇报尝试“瑞典香辣版”后的感受——四川香辣锅巴的膨化版 : )
作为一个“外貌协会会员”,看到的有意思的事儿当然还不止这些。接着上面提及的“肯德基”为例,尽管在我在到过的瑞典西部城镇里都没见到那个著名的上校(当然啦,这里是欧洲,上校他老人家腿力有限),但某天下午,在哥德堡市区晃悠,进到哥德堡火车站突然发现眼前一亮——
![]() |
由于当时已是饭饱,就没去尝试,只是用眼睛过了一把瘾——哦,果然是相似的配置:烤鸡、可乐和薯条 : )而我这个怪癖,不得不说,让我收获了很多想像的味道之后,也遇到不少囧事。至今提起来还很心塞的是某款糖。说到糖,瑞典人对它的迷恋简直出乎我的意料,每每走进某超市,总会被“铺天盖地”的糖果小山震撼到。
而且这些小山是缤纷、鲜艳、富足的,于是我就像个孩子一样巡看不够,也看不够身边的瑞典人一铲一铲往纸袋子里装糖果。在看过多次后,我发现一款黑色子弹状的糖果很受欢迎。当时陪我一同晃悠的小秦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盐糖啊,实在是爱者爱死,恨者恨死。”于是,“外貌协会会员”铁了心要买点带回国,而不顾小秦认真地问了多遍“你确定?”。当时我想,不就是又甜又咸么,我偏要试试看。
![]() |
回国后,我自己没有尝试,就喜滋滋地把它带到办公室。结果,所有同事在把糖放进嘴里后的一秒钟内都大叫“这什么味儿”。更可怕的是,当时这些人里还有我们部门的直接领导。太难忘了啊,糖,居然可以做成咸味同时又苦又涩!
总之,我就是有这种“根据好看或奇特与否来判断一种食物是不是值得尝试,或者就只是用眼睛来尝鲜”的怪癖,并且始终自得其乐。在得知我因这个怪癖发生不少尴尬后,我的朋友小秦只说了一句:“人无癖不可交”。也正是因了这个怪癖,我觉得生活和旅行才多了几分意思。
这些就是一个“外貌协会会员”在瑞典旅行时碰到的那些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