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Leonard Cohen的歌与诗
我车里常年放着一些唱片,时间跨度甚至超过五十年,Leonard Cohen的《Live in London》便是其中两张。几年前的某个夜里,我从某个夜场影院观影归来,唱机里一段重复了四句的“In my secret life”之后突然传出一个极为低沉、苍老却颇具磁性的嗓音:I saw you this morning,you were moving so fast.妻子在一旁问我这是哪个歌手,我说Cohen其实不仅仅是歌手,还是位诗人和小说家,而且已经年过古稀,妻子顿时惊为天人,以前总是鄙视我听歌品味,这下也闭嘴了。所以昨天我回家很晚,在书房里一边放着《Ten New Songs》,一边在书架上找着为数不多的几本Cohen的原版书,她进来看我闷闷不乐,问我原因,我只说了一句:Cohen去了。

那首经常被我单曲循环的代表作《In My Secret Life》,正是Cohen在2001年发表的专辑《Ten New Songs》中的第一首,时年67岁。彼时曾经极度沉迷于东方玄学并剃度出家的Cohen刚刚结束五年僧侣生活,自觉功德圆满之后,精神上再次回归音乐。而这张充满着隐秘、虚空和禅意的专辑既是全新的十首歌,也是Cohen几十年音乐生涯的第十张专辑,确实圆满。十年之后,Sony Music为Cohen结集发行了自1968年的首张专辑《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至2004年的第十一张专辑《Dear Heather》,我才有幸集中欣赏了他四十多年来的音乐历程,相当长一段时间把每日的通勤之旅当作了Cohen的音乐之旅。

不过Cohen艺术生涯的开始并不是音乐,而是诗歌。 1934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Cohen,早在少年时期就极为沉迷于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作品,之后自学吉他并组建乡村民谣乐队The Buckskin Boys和尝试诗歌写作几乎同时开始。1951年起Cohen就读于麦克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期间曾因诗歌作品获奖,并首次发表。1956年,也是他毕业后的第二年,首本诗集 《让我们比拟神话》(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正式出版,发行量仅有400册(恐怕这也是后来此版初版本奇货可居的原因之一),诗集收录作品多为Cohen二十岁之前这样的诗作: Later he often wondered Was their barter completed? While men around him plundered And knew he had been cheated.(《Lover》) 尽管难免青涩,但Cohen后来诗歌中的很多意象在这本少作集中都能看到雏形。

本科毕业后,Cohen先后在麦克吉尔的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各待了一年。在两年所谓“没有肉欲的激情,没有高潮的爱情”(passion without flesh, love without climax)的研究生经历之后,Cohen离开纽约,回到家乡蒙特利尔,并于1961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大地的香料盒》(The Spice-Box of Earth),与前作相比,这本依然粗砺但要明显成熟不少并且有些光怪陆离的诗集为Cohen带来了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也获得了文学圈和诗歌评论界的激赏: My lady can sleep Upon a handkerchief Or if it be Fall Upon a fallen leaf.(《My Lady Can Sleep》)

1960年代,Cohen在希腊过了几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并在1964年第三本诗集《希特勒之花》(Flowers for Hilter)出版前后,出人意料的出版了两本小说,分别是1963年的《至爱游戏》(The Favourite Game)和1966年的《美丽的失败者》(Beautiful Losers),前者几乎是Cohen的自叙传,具备着一切小说处女作所应该具备的特质;后者通常被认为是加拿大第一本后现代小说,Cohen在其中不羁地尝试和探索不仅仅体现在题材和文字上,更因为一些露骨的插图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相比较诗作的影响力,两本小说其实都难称成功,Cohen此后也彻底放弃了小说创作,文学上缓慢回归诗歌的同时,也在音乐上开启了自己的双重生活。不过在中文世界,Cohen的文学作品并不常见。2012年和2014年,在尚未集中翻译出版Cohen诗歌作品的情况下(仅在2011年出过后期诗作《渴望之书》(Book of Longing)中文译本一册),上海译文社却将Cohen两部小说先后引进,多少有些舍本逐末。

1970年代前后,Cohen的重心都在音乐上,共发行专辑七张(其中新专辑五张,精选集和现场版各一张),在Cohen漫长的音乐生涯中占比近半,所以堪称巅峰。同期仅在1978年出版诗集一本《一个女士的男人之死》(Death of a Lady's Man),有趣的是,这部诗集与他前一年发布的专辑《Death of a Ladies' Man》有着极为相似的标题,单复数的简单变化,对照着诗集中很多大段的近乎呓语的诗句,似乎也是Cohen那段时间的情感与心理变化: The Last time that I saw him he was trying hard to get a woman's education but he's not a woman yet. And the last time that I saw her she was living with a boy who gives her soul an empty room and gives her body joy.(《Death of a Lady's Man》)

1980年代的三张音乐专辑和一本诗集《宽恕之书》(The Book of Mercy)之后,Cohen在1993年第一次将自己过往的诗作和歌曲词作精选在一本集子中,以《陌生人之歌》(Stranger Music)为名出版。而这也是我拥有的第一本Cohen作品,其对Cohen十本诗集和八本唱片集的精选收录,也是我最早了解科恩文学和音乐脉络的完美读物。

不过整个1990年代,Cohen都受困于抑郁症,并因此对东方玄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93年,Cohen在洛杉矶东郊一座名叫“秃山”的地方跟随杏山禅师修日本禅,并于三年后正式受戒,成为一名临济宗禅僧。Cohen修禅后刻了两枚闲章,一为图案,一为汉字,图案是两颗交织纠结之心,汉字则是Cohen自己的法号“自闲”。此后两枚闲章便与Cohen长相陪伴,先后出现于2004年的新专辑《Dear Heather》和2006年的诗集《渴望之书》封面之上,包括书中不少Cohen画作的落款。说起来,这本《渴望之书》的中文译本是Cohen迄今唯一一本被引进的诗集,而原版的精装毛边初版本,也是我最为珍爱的原版书之一。

《渴望之书》既是Cohen禅修后的第一本诗集,也是时隔二十多年之后再度回归诗歌。集中诗歌先后作于南加州伯地山禅修中心、洛杉矶、蒙特利尔、孟买,诗句充满玄思冥想,几乎每一页都配有诗人自绘的插画,既抽象也有趣: I know she is coming I know she will look And that is the longing And this is the book.(《The Book of Longing》)

就在上月末,网上看到Cohen发行第十四张新专辑的消息,还很是激动了一番,然而谁想到还没来得及听,昨天又在票圈看到Cohen去世的消息刷屏;之前我写那篇《Bob Dylan的伟大其实并不需要诺奖》时,还有不少Cohen的粉丝留言说,Cohen老爷子远比Dylan更配诺奖云云……凡此种种,如今来看都令人恍惚。不管怎样,那个82岁的老爷子走了,留下了十二本美丽的诗集,以及十四张美丽的唱片。正像老爷子在《Death of a Lady's Man》一诗最末一段写的那样: 伟大的事件结束了 So the great affair is over 但谁会猜到 but whoever would have guessed 这让我们如此茫然 it would leave us all so vacant 又如此深深的不以为然 and so deeply unimpressed. 就像我们的月球之旅 It's like our visit to the moon 或者去往别的星球: or to that other star: 我猜你去无所用 I guess you go for nothing 如果你真的想去那么远。 if you really want to go that far.

注:文末Cohen诗句为笔者草译,难免贻笑大方。
bookbu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流动的阅读——我的2025年3月读书汇 (13人喜欢)
- 自己的房间——写在三八节前 (17人喜欢)
- 只要平凡——我的2025年2月读书汇 (26人喜欢)
- 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我的2025年1月读书汇 (18人喜欢)
- 汇校本中的《围城》文本删改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