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上海中学(四)
第三篇写完后,当时感觉自己跟上海中学的纠缠大概可以告一段落了。晚上做梦,还梦见过回到上中工作,那感受也是温和平静的。
然而我还是起意写下这第四篇。因为还有话要说。
我现在任职的学校,跟上中相比,氛围要宽松得多,老师学生大多心平气和,与学校的名字“平和”很相吻合。这里的师生关系比较平等,老师处于顾问的地位,甚至是服务者的地位。我们高中部有一位亲切和善的女老师,会经常拿着扫帚到教室里面劳动,面带微笑,乐在其中。
我没觉得这种顾问或服务的姿态消解了师道尊严,相反,不靠外部的威权系统,而靠教师本人的学问人格赢得的尊严,才是真尊严。
我在上中的时候,看到学生向我低头行礼,其实很难分辨他们到底是出于尊敬,还是出于恐惧——虽然我的面相并不凶恶。而在平和,学生固然未必会行礼,有的还会显得有点冷漠,但我欣赏他们的真诚。而那些主动跟我打招呼的,我会格外欣喜。比如今天,一个学生在楼道里遇见我,因为刚考完试,有点如释重负,也有点小激动吧,他伸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喜欢这种亦师亦友的感觉,很亲,很自然。
我在平和的工作状态是放松的,愉快的。这与在上中时紧张“待命”的状态很不同。以现在的这个我,回上中工作固然也并无不可,梦境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但在现实中,我会选择留在平和。
有时候会碰到有人问我,为什么离开上中到平和工作,这解释起来就比较麻烦。
理由一,现在的单位收入高一点。然而上中的隐性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啊。
理由二,体制内限制太多,体制外要自由一点。这是事实,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可是体制外也有限制的,不是吗?
碰到陌生人,基本就是这两个理由。解释不清,也就不解释了。
如果碰到搞教育的,那就还有理由三:上中奉行应试教育,面临僵化;平和探索国际教育,方兴未艾。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该选一个更有前途的平台吗?
平和确实是一个有前途的教育平台。
但是,以上中为代表的体制内名牌高中,还远远没有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还是以上海中学为例来看,它的优势和长处,其实不容低估。
其一,人才荟萃。
虽然目前看来,上中的优秀人才也在流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我在上中的带教师父,博学多能,赤诚待人,敬业无私。他对我的帮助和提点,让我至今感念。上中的人才梯队建设是很完善的,师徒带教也是真刀真枪。上中没有混日子的老师,没有专业不过硬的老师。有些看起来特别烦琐特别无聊的事情,都有高级人才在做。我对此打过一个比方:在上中,厨房里切菜的刀,拿出来都削铁如泥。只是我当时还有点自恋,以为自己被录用,就真是去干削铁如泥的活呢。
其二,历史悠久。
历史悠久不是口号上喊喊,大言欺人。一种事业,凡能持续长久者,必有过人之处,只是有些显明,有些隐微,而隐微者可能更难得。上中的高分是显明的,但还有分数之外的东西。
有一次几个学生神秘兮兮地跟我讲,他们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偶然翻到了多年前学长学姐留下来的校园杂志《纵深》,追昔抚今,特别感慨。我不知道学生之间会不会还流传一些鬼故事之类的校园秘闻。总之这种美妙的事情,没有岁月的沉淀,是不可能发生的。
其三,风格保守。
有历史不一定保守,保守也不一定非要历史悠久。而上中是保守的。
今天我们多以创新为正确,好像保守就意味着落后。但我认为,保守是一种优点,对于教育来说,尤其如此。教育机构虽在社会之中,但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教育本身要提供一种高于社会潮流的东西,尤其是高等教育。像上中这样的学校,是指向高等教育的,同样也不能够过于与时俱进,每天以创新为能事。
双十一大战打响在即,据说帝都的某大学为此还特意取消了当晚学生宿舍的停电。这个事情应该很得人心,但我觉得有点好笑。宿舍停电跟双十一有什么关系?教育要近人情,但也要守本分。参加双十一大战,不是教育的本分。
于是我就想到,这样的事情,上中是做不出来的。上中的校风相当肃穆,乃至于肃杀。虽说过犹不及,且这种肃穆以应试为目的,代价太沉重;但在一片浮华之中,有这一道肃穆的风景,依旧是可观的。当沧海横流,别人顶不住的时候,它却有可能顶得住。
教育应当允许多元。
上海中学一家独大,固然不是什么好事。
但,探索教育创新也好,鼓励个性自由也好,追逐国际教育也好,这些事情都是刚起步,八字还没一撇。恐怕身在其中之人,也不能狂妄地以为,自己就一定是对的,是唯一正确。
教育之为业,百年树人,这是一件有生之年未必看得到成果的事情。出于审慎,出于不完全的自信和不自信,我觉得对上海中学,还是有必要保留一份温情和敬意,就像有必要对它进行审视和反思一样。
上中的校歌唱得好:“龙门发轫进无疆,一柱中流海上。”
我希望在多元的教育生态中,上海中学依然是重要的一元,并能够兴利除弊,真正发挥其在育人树人方面的砥柱中流的作用。
然而我还是起意写下这第四篇。因为还有话要说。
我现在任职的学校,跟上中相比,氛围要宽松得多,老师学生大多心平气和,与学校的名字“平和”很相吻合。这里的师生关系比较平等,老师处于顾问的地位,甚至是服务者的地位。我们高中部有一位亲切和善的女老师,会经常拿着扫帚到教室里面劳动,面带微笑,乐在其中。
我没觉得这种顾问或服务的姿态消解了师道尊严,相反,不靠外部的威权系统,而靠教师本人的学问人格赢得的尊严,才是真尊严。
我在上中的时候,看到学生向我低头行礼,其实很难分辨他们到底是出于尊敬,还是出于恐惧——虽然我的面相并不凶恶。而在平和,学生固然未必会行礼,有的还会显得有点冷漠,但我欣赏他们的真诚。而那些主动跟我打招呼的,我会格外欣喜。比如今天,一个学生在楼道里遇见我,因为刚考完试,有点如释重负,也有点小激动吧,他伸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喜欢这种亦师亦友的感觉,很亲,很自然。
我在平和的工作状态是放松的,愉快的。这与在上中时紧张“待命”的状态很不同。以现在的这个我,回上中工作固然也并无不可,梦境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但在现实中,我会选择留在平和。
有时候会碰到有人问我,为什么离开上中到平和工作,这解释起来就比较麻烦。
理由一,现在的单位收入高一点。然而上中的隐性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啊。
理由二,体制内限制太多,体制外要自由一点。这是事实,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可是体制外也有限制的,不是吗?
碰到陌生人,基本就是这两个理由。解释不清,也就不解释了。
如果碰到搞教育的,那就还有理由三:上中奉行应试教育,面临僵化;平和探索国际教育,方兴未艾。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该选一个更有前途的平台吗?
平和确实是一个有前途的教育平台。
但是,以上中为代表的体制内名牌高中,还远远没有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还是以上海中学为例来看,它的优势和长处,其实不容低估。
其一,人才荟萃。
虽然目前看来,上中的优秀人才也在流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我在上中的带教师父,博学多能,赤诚待人,敬业无私。他对我的帮助和提点,让我至今感念。上中的人才梯队建设是很完善的,师徒带教也是真刀真枪。上中没有混日子的老师,没有专业不过硬的老师。有些看起来特别烦琐特别无聊的事情,都有高级人才在做。我对此打过一个比方:在上中,厨房里切菜的刀,拿出来都削铁如泥。只是我当时还有点自恋,以为自己被录用,就真是去干削铁如泥的活呢。
其二,历史悠久。
历史悠久不是口号上喊喊,大言欺人。一种事业,凡能持续长久者,必有过人之处,只是有些显明,有些隐微,而隐微者可能更难得。上中的高分是显明的,但还有分数之外的东西。
有一次几个学生神秘兮兮地跟我讲,他们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偶然翻到了多年前学长学姐留下来的校园杂志《纵深》,追昔抚今,特别感慨。我不知道学生之间会不会还流传一些鬼故事之类的校园秘闻。总之这种美妙的事情,没有岁月的沉淀,是不可能发生的。
其三,风格保守。
有历史不一定保守,保守也不一定非要历史悠久。而上中是保守的。
今天我们多以创新为正确,好像保守就意味着落后。但我认为,保守是一种优点,对于教育来说,尤其如此。教育机构虽在社会之中,但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教育本身要提供一种高于社会潮流的东西,尤其是高等教育。像上中这样的学校,是指向高等教育的,同样也不能够过于与时俱进,每天以创新为能事。
双十一大战打响在即,据说帝都的某大学为此还特意取消了当晚学生宿舍的停电。这个事情应该很得人心,但我觉得有点好笑。宿舍停电跟双十一有什么关系?教育要近人情,但也要守本分。参加双十一大战,不是教育的本分。
于是我就想到,这样的事情,上中是做不出来的。上中的校风相当肃穆,乃至于肃杀。虽说过犹不及,且这种肃穆以应试为目的,代价太沉重;但在一片浮华之中,有这一道肃穆的风景,依旧是可观的。当沧海横流,别人顶不住的时候,它却有可能顶得住。
教育应当允许多元。
上海中学一家独大,固然不是什么好事。
但,探索教育创新也好,鼓励个性自由也好,追逐国际教育也好,这些事情都是刚起步,八字还没一撇。恐怕身在其中之人,也不能狂妄地以为,自己就一定是对的,是唯一正确。
教育之为业,百年树人,这是一件有生之年未必看得到成果的事情。出于审慎,出于不完全的自信和不自信,我觉得对上海中学,还是有必要保留一份温情和敬意,就像有必要对它进行审视和反思一样。
上中的校歌唱得好:“龙门发轫进无疆,一柱中流海上。”
我希望在多元的教育生态中,上海中学依然是重要的一元,并能够兴利除弊,真正发挥其在育人树人方面的砥柱中流的作用。
将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要不要活在格子里 (48人喜欢)
- 把恐惧转化为工作量 (6人喜欢)
- 又见文科危机 (42人喜欢)
- 这几部电影在打造什么 (5人喜欢)
- 想要与你共勉的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