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安遇上冯小刚,共话“我们的第一次”
![]() |
“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见面,跟大家一样,也特别感谢这次机会,能和我敬佩的两位导演李安导演、冯小刚导演一起来分享他们的电影创作经验,在这一阶段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认识,两位导演,从影很多年,给我们奉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更可贵的是他们一直在超越,一直在突破。11月过去本来是一个电影的淡季,但因为11月他们两位的作品:李导11月11日要发行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冯导11月18日即将发行的《我不是潘金莲》,让这个11月的电影档变得热了起来,我觉得真是两位不断超越导演同行(的行为)”嘉宾主持贾樟柯说。
11月7日晚,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清华大学举办中国首映第二场活动“我们的第一次”,李安、冯小刚对谈,贾樟柯导演担任嘉宾主持(李安、冯小刚、贾樟柯……这三个名字中拿出任何一个都是中国影坛举足轻重的存在,故这样的一次对话足够吸引人),两人对自己的创作过程进行了分享和回溯。贾樟柯最后说,今天应该是非常难忘的对谈,因为我们没有谈票房,我们没有谈艺术跟商业的对立,我们没有谈IP,其实电影可以谈的东西很多,今天是一个非常有收获的夜晚。多一些这样的活动,就有电影文化。
一个是温柔谦逊地台湾地区知识分子,一个是耿直侠义的北京老炮儿。他们都在36岁的时候,开始拍第一部电影,开始了第一次的电影触电初体验;这一次,他们大胆尝试,顺心而为,离开自己的安全水域,挑战自己的“第一次”。两部影片都是以人为中心点、改编自小说,最重要的聚焦点是两者都采用了新的拍摄方式,尤其是导演李安采用3D4K120帧拍的片子,号称是电影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革新,但也将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所有人的胃口都吊起来了。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曾经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实谎言”。事实上,电影的24帧早在将近一个世纪前有声电影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沿用至今。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影片是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讲述一个伊拉克战争期间获得战功的优秀团队B班返回美国做短暂的休息,参加美国橄榄球的一个中场秀的活动,在两个空间里,士兵从一个战场又进入了另外一种困境里面,而战争本身的感受与观众的感受又有对比,这种感受、期望的反差形成了一种对比,在这个过程里有创伤后精神障碍症的主角不断地回想起他在战场上的经历,进行的一个思绪性呈现。
腾讯视频_腾讯新闻十三邀第一季
李安本身是希望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题材,媒体的质感,探索新的方向,带给我们更加逼真的沉浸式体验,镜头里充满了思考。有人批评《比利林恩》是“比利·林恩漫长的帧率噩梦”,没有电影的质感。不管怎样,对于这部电影,我还是非常期待的,不过120帧的电影也不是你想看就能看,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目前一共只有五家电影院能够放映最高规格的版本,分别在北京、上海、台北、纽约和洛杉矶;其他地方,都只能放映低配版。
李安和冯小刚在对话过程中的这一段让人印象深刻:
李安:我们都是爱电影的人,我们手上碰到电影的时候,就充实。
冯小刚:借李安导演电影里的一句话,电影的最后,他们参加完中场秀之后,B班这些士兵全部回到车上之后,说了大概有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原来觉得战场特别危险,现在通过这次,走了这一遭之后,觉得回到战场才是最安全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想说的是,我们电影人,我们面对生活复杂的很多人际关系,投资人、宣传等等,我们都是很紧张。我们觉得回到电影里面去,我们是最安全的。
从来都是,你唯一应该专注且唯一能做好的事,就是自己,没有之一。
![]() |
冯小刚说,我与刘震云已经合作很多年,到目前一共四部(《一地鸡毛》、《手机》、《温故一九四二》,加上现在这部)《我不是潘金莲》一直是我想拍的故事,我喜欢刘震云小说的幽默感,看生活的角度,对人的认识,尤其是对我们的民族性不同于我们受的教育的认识, 以幽默的方式写困境、叙说苦难, 让我觉得非常有欲望拍成电影,影片中的每一张脸,说话的表情,都是生活中的熟人、电视上见到的人,非常真实。
《我不是潘金莲》采用创新型的圆形画幅讲述女主角雪莲因一句前夫的话争取尊严的故事。本身是一个非常荒谬的故事,冯小刚导演想增加荒谬感,使故事以中国山水画的形式呈现,从而有了这样一个圆形构图的思路。
那条视频不见了-腾讯视频
120帧和圆形构图对于我们而言都是非常新鲜的东西,部分人无法接受是情有可原的,需要时间来消化新的审美标准,也需要时间来消化新的技术尝试。
李安和冯小刚两人均是华人电影圈,甚至全球有着深厚影响力的导演,早已功成名就,全然不需要再折腾。不管影片最终如何,我们都很难去批评这些用灵魂来寻求艺术突破的人,毕竟世界的进步是靠许许多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推动的。
![]() |
有些人一辈子只拍一种类型的电影,如小津安二郎,将日本家庭电影拍到极致,还有一种人不走重复的路,总是尝试不同的题材,都做得风生水起,如库布里克,就像李安所言,没有唯一的规则和标准来评判,但不管怎样,都是对内心的深度挖掘,都是根据自己的成长,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对拍电影本身的学习我非常热衷,我不断尝试的都是人生在那个阶段最关注的事情,全心全力去做,没有一个片单,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