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教育的悲哀-东西方差异(1)
![]() |
东西方思想,或者说教育,在这种对于学习、生活、工作的attitude(态度)和philosophy(理念)上的定义和解读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的教育,中国或者泛及亚洲,都是带有很强功利性的,学生在意更多的是,他们学什么有优势、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挣得比同龄人多。而西方的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提取”,他们会希望看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而着重朝不同方向培养。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快乐的,有自己喜好、兴趣的,并在未来,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或事业而养活自己。
我们的学霸,都是除了学习以外,要么低情商、要么缺乏生活感、生活情趣、生活技能的人,除了在学习世界可以获得满足感、存在感和优越感外,他们剩下的时间都是无趣乏味可陈的,每天、每周、每个月都是一样的pattern在生活。
即使再优秀的学生,可以用英语演讲、写论文,当他们用英语描述自己的生活琐事,怎么做饭、吃了什么、为什么摔倒了之类的时候,还是一窍不通,完全不知道如何成句、用什么动词、形容词来合理表达,这就是中国学霸的悲哀吧!中国英语应试教育的现实结果,没有语境不是问题,教育本身对生活实用性的忽略,才是语言教学在各国实行失败的本质。是的,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感!越是“优秀”的那些,越没有生活。
而国外的学霸呢?他们比起学习,更热爱自己和生活!他们会身兼数职,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你都想不到的habits和interests。他们相对会拿更少的时间学习,但是一旦学习起来就绝对的专注和高效,这是他们的选择,为了能够兼顾学习、生活、爱好和工作,他们会更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不敷衍不骄纵。
所以有时想想,我觉得: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学霸,会是人群中最脆弱的群体,因为他们除了学习好,无所依托,兴趣屈指可数,业余爱好几乎没有,或是芸芸众生一般地去履行任务似的学了这个那个技能,但自己并不上心,没有真心喜欢并花时间的事情。这是一种悲哀,整个群体、社会所拥有并习惯了的一种“共性”。即使是在学习方法上,中国的学生也在追求“最优策略”和共性,他们会认为群体是可靠的,优秀的人是可靠的,有任何不同想法时,会反问、质疑自己而不会第一时间提问或讲出来。因而,他们对于差异性的包容度,很差,认为有人不同就是错误的,一个群体只该听从一种领导,却看不到领导力和领导者的多样性。这让我们的学霸,变得更加专横、强势,在同样优秀的团队里,他们是很难找到自己位置的,每个人都只坚持自己的,却不看到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盲目强直的领导,只会让团队走向交流障碍和极端状况。
这就像,很多人做什么事都很在意别人给的推荐、建议和攻略,只是照着他人指导的去做,而完全没有放下一切去自己思考和感受整件事的过程。旅行、吃饭、化妆、学语言、健身,这些时下的热点活动,是大部分人都在积极参与的,但是又有几人真正停下来享受这些呢?不过是盲目的follow别人的帖子,日志去“以别人的方式,感受一遍”这些。没人在意过程,只是看到结果,我晒了图,我变好看了,我瘦了,我赚到了最值的购物,我以最低价享受了豪华大餐和酒店。。。
除了这些外在的,你扪心自问,真的开心吗?你有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与他人不同的东西吗?如果没有,你不过是在copy他人的life和lifestyle罢了。
可能这一切意识形态、思维的差异,从最根本都源于经济社会average发展水平的区别。亚洲本来就是人口众多的大洲,原始社会时,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更小农、更有优越性,我们的智慧创造了很多古文明、文化古迹,但正是这种“聪明”让人懒惰,逐渐安逸于农耕文化的自给自足,开始停滞思考。所以在近现代史中,亚洲文化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特别在教育、文化、艺术领域。
这种渗透在社会和本土文化中的“安逸感”和“优越感”,让我们开始大众化地思考,群体的思路逐渐在社会中取代那些个体的想法。我们开始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兴趣,认为只要从众,就是利益最大化的事情,而利益最大化,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11月9日 2016
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