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斗不过命运的捉弄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大明王朝看完了,其中的许多感想,因为没有随时的记录,便有些流失了,只是看到最后,突然有感,我们没法和天斗,更经不起命运的捉弄。
海瑞如愿的将治安疏呈上了,如愿的让嘉靖向他低了头,最终却也是为之大恸,呕之其食。
我很敬佩刘和平老师将这些史实用以小说艺术的手法写出来,却还能如此可观的把所有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来,弄的我对于他们真的是又爱又恨。
先说说严党一族,严嵩为天下所斥骂,却每每因已年尽八十,为朝鞠躬近40载,而让人阵阵心酸,恨他,是为大明的百姓;不甘又是为他在古稀耄耋之年还是的人之将死之善言所动的不忍之心。为嘉靖当了四十年的刀光剑影,是他甘心如此,为博得权位;还是一入君侧无力抽身,这些种种,不用我们想,历史似乎已经自有定数。严世藩,是该死的,这样的鲜明色彩,反面一个他,正面还有一个,就是,胡宗宪,是人都说,胡公若不是在严嵩之下,定是早已名垂千古,彪炳史册。而我,自认为是个感性之人,爱国之情又自认比别人稍微那么敏感一点,所以,面对着胡宗宪,尤其是,当他面容枯槁,面色黝黑,身材精悍,却又若显得有些虚弱的时候,对比着那份为百姓与朝廷做对,为生民甘愿就义在炮台时,总是心生感动,觉得严党如何,非严党又如何,有这份浩然正气,其实早已彪炳世间了。
说起主角,我们的海笔架和嘉靖才是名副其实的主角,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两个人,我并无多少内心波澜。自己是个爱恨鲜明的人,所以喜欢爱恨鲜明的事,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书中,突然发现,黑白分明,本就是个不够分明的事。不分明的事会受到喜好的影响,情绪的影响,甚至,人生来就不会是能用真善真恶来划分的。嘉靖是如此,海瑞更是如此。只是,史书中嘉靖是被人批评的偏恶的角色,四十五载的执政,二十余载不上朝,这是哪个朝代都没有的事,有时在想,若是被朱元璋知道,会不会气得从墓中跳起脚来,朱元璋自嘲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而这位后世之孙却将这些他视为珍宝的朝事,弃之与道观之外。为什么各个朝代会有这种,开朝之人都奋力工作,而越往后世便会越懒散,越后置,这个问题交给历史专家来研究。但是,正如海瑞所说,不上朝确能操控整个大明王朝,大明的天空下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格局,皇上整日修仙,操控司礼监,司礼监与内阁已被这位看似修仙只求长生的皇上紧紧的握着,不容许有一点可以活动的余地,无论是企图朝臣与皇上共治天下还是哪位朝臣脱离控制。大明的这位皇上操纵着他们朱家的江山,让严嵩一党为他挡去多少忠臣理士的忠谏,而为他挡箭的代价是将大明的百姓做成了严家的家帑,但他始终是仁慈的,也是理智的,所以最终放了海瑞,但也是无法放下君主的面子,那时君王的威严,自尊所在,我们都了解,一介布衣甚至能为了尊严不食嗟来之食,那位高高在上的是大明的王,他从小被尊崇,当然无法容忍海瑞的尖锐。所以,这也正是海瑞的缺陷,他的直,他的阳刚是多少人所向往,而又是多少人渴望而不可得的,但是,那份天下第一疏,又是如此的扎眼,不能掩饰住自己的光芒,甚至为了那份理想和胸中的自以为是的信念取舍上别人。
所以一切似乎都是命运的安排,人生被安排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遇上的又刚巧是那个人,少一分少一秒少一个人都是不能将故事诉说完整的。
有空还想再抒发一下海瑞的孤独,那份孤独,又何尝不是现在的我们所面临的呢。如今,我们似乎已经把人研究的很透彻了,但是越透彻,人越聪明,却是越胆小,因此有一个英勇的人我们便努力的彪炳,但又有谁知,那里的他们是多么的孤独,一如海瑞,一如嘉靖……
海瑞如愿的将治安疏呈上了,如愿的让嘉靖向他低了头,最终却也是为之大恸,呕之其食。
我很敬佩刘和平老师将这些史实用以小说艺术的手法写出来,却还能如此可观的把所有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来,弄的我对于他们真的是又爱又恨。
先说说严党一族,严嵩为天下所斥骂,却每每因已年尽八十,为朝鞠躬近40载,而让人阵阵心酸,恨他,是为大明的百姓;不甘又是为他在古稀耄耋之年还是的人之将死之善言所动的不忍之心。为嘉靖当了四十年的刀光剑影,是他甘心如此,为博得权位;还是一入君侧无力抽身,这些种种,不用我们想,历史似乎已经自有定数。严世藩,是该死的,这样的鲜明色彩,反面一个他,正面还有一个,就是,胡宗宪,是人都说,胡公若不是在严嵩之下,定是早已名垂千古,彪炳史册。而我,自认为是个感性之人,爱国之情又自认比别人稍微那么敏感一点,所以,面对着胡宗宪,尤其是,当他面容枯槁,面色黝黑,身材精悍,却又若显得有些虚弱的时候,对比着那份为百姓与朝廷做对,为生民甘愿就义在炮台时,总是心生感动,觉得严党如何,非严党又如何,有这份浩然正气,其实早已彪炳世间了。
说起主角,我们的海笔架和嘉靖才是名副其实的主角,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两个人,我并无多少内心波澜。自己是个爱恨鲜明的人,所以喜欢爱恨鲜明的事,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书中,突然发现,黑白分明,本就是个不够分明的事。不分明的事会受到喜好的影响,情绪的影响,甚至,人生来就不会是能用真善真恶来划分的。嘉靖是如此,海瑞更是如此。只是,史书中嘉靖是被人批评的偏恶的角色,四十五载的执政,二十余载不上朝,这是哪个朝代都没有的事,有时在想,若是被朱元璋知道,会不会气得从墓中跳起脚来,朱元璋自嘲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而这位后世之孙却将这些他视为珍宝的朝事,弃之与道观之外。为什么各个朝代会有这种,开朝之人都奋力工作,而越往后世便会越懒散,越后置,这个问题交给历史专家来研究。但是,正如海瑞所说,不上朝确能操控整个大明王朝,大明的天空下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格局,皇上整日修仙,操控司礼监,司礼监与内阁已被这位看似修仙只求长生的皇上紧紧的握着,不容许有一点可以活动的余地,无论是企图朝臣与皇上共治天下还是哪位朝臣脱离控制。大明的这位皇上操纵着他们朱家的江山,让严嵩一党为他挡去多少忠臣理士的忠谏,而为他挡箭的代价是将大明的百姓做成了严家的家帑,但他始终是仁慈的,也是理智的,所以最终放了海瑞,但也是无法放下君主的面子,那时君王的威严,自尊所在,我们都了解,一介布衣甚至能为了尊严不食嗟来之食,那位高高在上的是大明的王,他从小被尊崇,当然无法容忍海瑞的尖锐。所以,这也正是海瑞的缺陷,他的直,他的阳刚是多少人所向往,而又是多少人渴望而不可得的,但是,那份天下第一疏,又是如此的扎眼,不能掩饰住自己的光芒,甚至为了那份理想和胸中的自以为是的信念取舍上别人。
所以一切似乎都是命运的安排,人生被安排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遇上的又刚巧是那个人,少一分少一秒少一个人都是不能将故事诉说完整的。
有空还想再抒发一下海瑞的孤独,那份孤独,又何尝不是现在的我们所面临的呢。如今,我们似乎已经把人研究的很透彻了,但是越透彻,人越聪明,却是越胆小,因此有一个英勇的人我们便努力的彪炳,但又有谁知,那里的他们是多么的孤独,一如海瑞,一如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