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相、自我、悲心
梦觉尊心
对于行者来说,在修持的过程中要学习如何与自己及周围环境以一种知足、开放、自由的方式,自在地相处;行者不会给自己制造刻板地目标导向,然后在制定行程的每个章节搞敲定;因为这种方式会给让行者更紧张!这种西方行程的心态,在现在的汉地的世俗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正面的心态,因为凡夫喜欢透过这种心态来令世界的幻相变得更不显著、变得更固实!当然行者自然是非常清楚,凡夫这种努力是必然挫折的,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因为不可能让一个幻相固体化,这个有违幻相的本质。幻相还有一个迷惑的特质;就是当我们了知这个仅是幻相时,幻相马上就变得更易着手了。但现代社会受西方思想主导影响,展现出一种对抗的本性,这种状态试着将幻相组织成某种坚实与结构性的事物;而这种方式的努力是错误的,因为本来就没有用;但凡夫就是喜欢这种挫败自己,让自己充满压力地尝试固定事物的如幻本质,白白丧失了,本就已存在于每个众生自身的自在、觉醒、开阔与自由的机会,故绝大多数凡夫众生深陷于幻相的迷惑的特质中迷失了方向!而极小部分的行者,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不用困在对客体的迷恋上,安住在自性上的方法。当行者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自由自在且不会迷失在日常行为的活动中,并且处在此本然的状态中,会带带一定程度的明智,这种明智通常以悲心(证悟之心)来显现。这里要注意二点,1、明智可以显现为的悲心,并不是汉地一些人认为的,那种受制于人类局限状态下的概念中处于“优良道德”的定义;2、行者这个安住在自性上的方法,不是为了诸如“儒家治世”属性的目的,我本人比较反对汉地这几年很盛行的“人间佛教”,原因也就在于此!对于行者来说成为一位有着真正的证悟之心、真正的菩萨,这个是非常ok的,但在达到这个的过程中,对于行者心中真正存在之菩提心的第一个障碍,便是被所感知之客体所占据的习性(被个人得失所占据),在这种习性的状态的迷恋上,持续的关注着客体,被这种努力搞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没有真正的休息,将自心执着在不同事物上的混合体,一个接着一个。。。。这种状态是没有自由自在可言的,因为不断的被这个、那个、和下一个事情所占据,当被这些东西塞得满满的时候,心中已经没有真正悲心的任何空间!故行者从一位见习菩萨试着要成为真正菩萨时,必须先要了知从这个处忙碌、一个接一个持续地关注客体中安静下来,是必要的;让这种占据放松一下,于是止的功德(清明、大乐或自在与无念)才有可能在行者的心中浮现。通过修学,令这些功德在行者心中越趋明显。当行者越自在,就越愿意敞开,当行者的心态不再专门以“我”为目的时,就更能准确的去分享,就会生起让所有的朋友都自在的感觉,慢慢地扩展到包含周围所有的人、众生,整个所有的区域!所以首先需要的就是静下来,然后是祈愿他人安好并关怀其福址的修心(四无量心),这个一切都是从行者自身的自在(离于痛苦并且自己不觉得有太多的需求)开始的,只有当自己不再需求过多时,才能开始去关怀(注意:佛陀与祖师一再强调修持的行者需要知足、寡欲;这并非那些学术专家学者从人文哲学、伦理道德角度栓释的那样长篇大论的臆想;实际上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修持时开展出证悟之心!),为了让菩提心是真诚的在训练自心去关怀别人成为可行之前,行者需要一种平静感与自在感。
静下来是很重要的,普通凡夫就是静不下来(或者说放松和住在当下),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这个忙碌的状态令脉与脉中的气变得快速与不安,令明点干竭;不把这种忙碌状态静(止的修持)下来,就不会有自在,止的修习就是令这个静下来成为可行,只有如此行者才能放松与安顿;如此气才有空间更自由地循环,明点也能更充满我们的系统。当行者将这些修持都作得位时,就会有种自然的喜悦,能够转为悲心。当行者放松下来,有一种喜悦感、自在感,对这种状态有某种感情时,并将其扩展为悲心,然后逐渐地成为包含一切!行者在初期需要静下来,充分的放松,升起完全自在的喜悦,如此才能将这种自在的喜悦感觉延伸给各种困难而备受困扰的众生身上:愿他们都能远离一切的痛苦。这种慢慢地延伸,逐渐的涵盖更多的众生,直到行者的悲心变得无限!对于行者修持来说,基于放松的心与一种自在、随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陀从止的法教开始传授!没有心的定静,是难有喜悦感的,没有这种喜悦感,就不会有真正的悲心。而菩提心的基础是放松,没有放松或静定,就没有自在感,没有自在感,就没有喜悦,菩提心就不可能;我们并不是处于一切事物都自解脱的状态,所以必须以止为起点开始,然后是观和菩提心,接着是一连串的修行之道,如果行者完全受制于自己的经验(我的。。等等),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关怀别人的感觉如何,没有悲心的任何空间,我们看一下身边的普通凡夫,比如职场上的小人与职场软暴力,再比如校园欺凌的暴力事件,身边每个凡夫都做过小人,都在学着站队的同时,对那些没有在队中的人,进行着伤害,都想自己处于强势、大势的队列的同时,对弱势,小势的队列进行的伤害;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要下三恶道,为什么?因为都受制于自己的经验而造作着伤害其他有情的因!故佛陀说首先要修止,而不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佛陀传下的法教有二种:1、智识的、脑的法教;2、经验的、心的法教;如果行者仅对前者感兴趣,会去认定、抓住、保持、摄取更多的事实、细节、概念;如果对后者感兴趣,又会怪怪的;所以佛陀法教实际上的目标,是在心的法教与脑的法教之间的平衡,在脑对法教的了解与心的感觉之间,缔造一些关连,故我们可同时了解慈悲与其应用经验的理由!越放松,越自在,心会越柔顺,更能真的接受和了解佛陀脑的法教,了解菩提心的美好功德和菩提情怀的利益,以及不能这么做的害处,透过修行,这些脑的法教能与行者所感觉、实际的经验(心的法教)融合在一起,这时某些事就能真的发生!行者的心并不试着让任何事情发生:就只是保持平静;这是很重要的,但这个保持平静并不是一种无念的状态,近些年来在汉地几个大城市中有许多新兴宗教的禅修组织,其教授的内容乃引导学员练习无念无记的空白清明感,并将此无记误认作究竟!佛教止的修习,不是沉浸于无念无记的空白清明状态,因为这种状态就是修无明,不会对我执产生根本的打击与摧毁!故参与现在各种瑜伽禅修为名的现代精神锻炼禅修机构、组织的新兴宗教即认贼为父与投身世间!不如好好修学四念住;如果只是为了强健自己的精神更好的投入世间事业,这是轮回的因,那怕使用的是解脱道的技术,也一样是轮回的因,非解脱道!对于行者来说轻松但机警,能注意到当下的每件事,行者在这个状态下是轻松的,但是有感觉的;轻松、自在的心,就能产生喜悦感,把这种喜悦感扩展到每个众生,感觉非常的松弛,没有紧绷,在心理上没有抱持住任何东西。当行者感觉到喜悦感、自在、慈悲心或菩提心时,不要执着,当把菩提心作为据为已有或“自己”拥有的努力时,只会削弱菩提心!心念住有一个很重要的解释,很重要:了知心无处不在,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都要给任何念头一些空间,有了空间,心自会安顿下来,对所有念头一视同仁,对各种念头都要容忍,这样念头会更容易地在稍后自然的消融;念头自由地进出心中,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是不是会执着这个东西,来了就是来了,是不是要去对它执着?是不要去尾随?这才是重点!心念住就是让行者学会如何让念头自由来去而不执着。
四念住另一个名称是三摩地念住,行者通过在这个修持,能将自己的身体、知觉、心理活动都置于三摩地念住主导的状态,于是就能达到一种心理上、精神上很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知觉、心念之间就会完全的和谐,当能够达到这种状态时就表示凡事的觉性,就能维持在其本然的状态,住于本性,觉知而不散乱;一切事物自然呈现,当这种觉性越趋稳定、越趋微细与细致时,就能越发增长这个觉性,如果这个过程都很顺利的话,本觉就会现前。但为了让本觉能出现,对禅修的执著或攀缘,一定要摒除,这就是无修不放逸的意思!作为一个行者当问题出现时,要保持正念和机警的意识,如果失去这个,就会迷失。因为习气的缘故,失去了正念,就会失去控制,深陷于失控的状态,那就失去管理情绪的能力,那真正的问题就开始了。不管是初学还是修学有一定经验的老同修,尤其是都市中修行的在家人来说,只要是如法实修,都会面临自身是不是具备“不被自身业性所牵制的能力”的问题,如果不具备,就会身不由己的几乎受制于被习气所牵制。我们相比以前的人,并不缺乏教育,甚至可以说被教育的太好了,但为何问题更大,或者说诸如网上五毛这类现象,为何越趋厉害?那是因为教育的不完整,我们其实缺乏道德教育,乃至更深层的内在教育!内在教育的禅修纯粹是籍着止观来达成关于如何消除习气的心态。因为内在教育的缺失,所以,很多的凡夫,就受制于习气,创造更大的负面问题;他们很容易分心与散乱,某种念头与情绪升起时,马上就被吸引进去了,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无所依止的止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概念之心如同一头野马,那降伏这头野马的训马师也需要一点狂野来对付这头野马,如果训马师没有这一点狂野,就会被马踢踏致残;但如果训马师的狂野有点太充沛,那这位训马师就会打你一顿,甚至劫持你,所以训马师也需要一些调伏;训马师(止)是降伏概念之心(野马)的方法,而来调伏这个训马师的就是观、无我观(无我观的法门中,可以找到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这头野马也代表着凡夫狂暴的情绪、执著、嗔恨、愚痴的习性,训马师是能够保持正念和机警的能力,这个能力能告诉自己:“我不要陷入强烈的烦恼中,我要保持镇定,要平静;我会保持正念与机警。我现在很平静、很平和,我现在很自在”这就是调伏者。但这个调伏者自己也需要被调伏。这个训马师继续以二元分别对待的方式来想着:“我必须维持正念;我不应该散乱;我要小心野马再度变得狂野;我必须保持正念与机警”等等。训马师的这种注意并没有自然解脱、消融,所以这位训马师还是被困在二元分别中,观看者并未消融,他还在观看着。
对于行者来说,在修持的过程中要学习如何与自己及周围环境以一种知足、开放、自由的方式,自在地相处;行者不会给自己制造刻板地目标导向,然后在制定行程的每个章节搞敲定;因为这种方式会给让行者更紧张!这种西方行程的心态,在现在的汉地的世俗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正面的心态,因为凡夫喜欢透过这种心态来令世界的幻相变得更不显著、变得更固实!当然行者自然是非常清楚,凡夫这种努力是必然挫折的,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因为不可能让一个幻相固体化,这个有违幻相的本质。幻相还有一个迷惑的特质;就是当我们了知这个仅是幻相时,幻相马上就变得更易着手了。但现代社会受西方思想主导影响,展现出一种对抗的本性,这种状态试着将幻相组织成某种坚实与结构性的事物;而这种方式的努力是错误的,因为本来就没有用;但凡夫就是喜欢这种挫败自己,让自己充满压力地尝试固定事物的如幻本质,白白丧失了,本就已存在于每个众生自身的自在、觉醒、开阔与自由的机会,故绝大多数凡夫众生深陷于幻相的迷惑的特质中迷失了方向!而极小部分的行者,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不用困在对客体的迷恋上,安住在自性上的方法。当行者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自由自在且不会迷失在日常行为的活动中,并且处在此本然的状态中,会带带一定程度的明智,这种明智通常以悲心(证悟之心)来显现。这里要注意二点,1、明智可以显现为的悲心,并不是汉地一些人认为的,那种受制于人类局限状态下的概念中处于“优良道德”的定义;2、行者这个安住在自性上的方法,不是为了诸如“儒家治世”属性的目的,我本人比较反对汉地这几年很盛行的“人间佛教”,原因也就在于此!对于行者来说成为一位有着真正的证悟之心、真正的菩萨,这个是非常ok的,但在达到这个的过程中,对于行者心中真正存在之菩提心的第一个障碍,便是被所感知之客体所占据的习性(被个人得失所占据),在这种习性的状态的迷恋上,持续的关注着客体,被这种努力搞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没有真正的休息,将自心执着在不同事物上的混合体,一个接着一个。。。。这种状态是没有自由自在可言的,因为不断的被这个、那个、和下一个事情所占据,当被这些东西塞得满满的时候,心中已经没有真正悲心的任何空间!故行者从一位见习菩萨试着要成为真正菩萨时,必须先要了知从这个处忙碌、一个接一个持续地关注客体中安静下来,是必要的;让这种占据放松一下,于是止的功德(清明、大乐或自在与无念)才有可能在行者的心中浮现。通过修学,令这些功德在行者心中越趋明显。当行者越自在,就越愿意敞开,当行者的心态不再专门以“我”为目的时,就更能准确的去分享,就会生起让所有的朋友都自在的感觉,慢慢地扩展到包含周围所有的人、众生,整个所有的区域!所以首先需要的就是静下来,然后是祈愿他人安好并关怀其福址的修心(四无量心),这个一切都是从行者自身的自在(离于痛苦并且自己不觉得有太多的需求)开始的,只有当自己不再需求过多时,才能开始去关怀(注意:佛陀与祖师一再强调修持的行者需要知足、寡欲;这并非那些学术专家学者从人文哲学、伦理道德角度栓释的那样长篇大论的臆想;实际上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修持时开展出证悟之心!),为了让菩提心是真诚的在训练自心去关怀别人成为可行之前,行者需要一种平静感与自在感。
静下来是很重要的,普通凡夫就是静不下来(或者说放松和住在当下),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这个忙碌的状态令脉与脉中的气变得快速与不安,令明点干竭;不把这种忙碌状态静(止的修持)下来,就不会有自在,止的修习就是令这个静下来成为可行,只有如此行者才能放松与安顿;如此气才有空间更自由地循环,明点也能更充满我们的系统。当行者将这些修持都作得位时,就会有种自然的喜悦,能够转为悲心。当行者放松下来,有一种喜悦感、自在感,对这种状态有某种感情时,并将其扩展为悲心,然后逐渐地成为包含一切!行者在初期需要静下来,充分的放松,升起完全自在的喜悦,如此才能将这种自在的喜悦感觉延伸给各种困难而备受困扰的众生身上:愿他们都能远离一切的痛苦。这种慢慢地延伸,逐渐的涵盖更多的众生,直到行者的悲心变得无限!对于行者修持来说,基于放松的心与一种自在、随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陀从止的法教开始传授!没有心的定静,是难有喜悦感的,没有这种喜悦感,就不会有真正的悲心。而菩提心的基础是放松,没有放松或静定,就没有自在感,没有自在感,就没有喜悦,菩提心就不可能;我们并不是处于一切事物都自解脱的状态,所以必须以止为起点开始,然后是观和菩提心,接着是一连串的修行之道,如果行者完全受制于自己的经验(我的。。等等),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关怀别人的感觉如何,没有悲心的任何空间,我们看一下身边的普通凡夫,比如职场上的小人与职场软暴力,再比如校园欺凌的暴力事件,身边每个凡夫都做过小人,都在学着站队的同时,对那些没有在队中的人,进行着伤害,都想自己处于强势、大势的队列的同时,对弱势,小势的队列进行的伤害;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要下三恶道,为什么?因为都受制于自己的经验而造作着伤害其他有情的因!故佛陀说首先要修止,而不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佛陀传下的法教有二种:1、智识的、脑的法教;2、经验的、心的法教;如果行者仅对前者感兴趣,会去认定、抓住、保持、摄取更多的事实、细节、概念;如果对后者感兴趣,又会怪怪的;所以佛陀法教实际上的目标,是在心的法教与脑的法教之间的平衡,在脑对法教的了解与心的感觉之间,缔造一些关连,故我们可同时了解慈悲与其应用经验的理由!越放松,越自在,心会越柔顺,更能真的接受和了解佛陀脑的法教,了解菩提心的美好功德和菩提情怀的利益,以及不能这么做的害处,透过修行,这些脑的法教能与行者所感觉、实际的经验(心的法教)融合在一起,这时某些事就能真的发生!行者的心并不试着让任何事情发生:就只是保持平静;这是很重要的,但这个保持平静并不是一种无念的状态,近些年来在汉地几个大城市中有许多新兴宗教的禅修组织,其教授的内容乃引导学员练习无念无记的空白清明感,并将此无记误认作究竟!佛教止的修习,不是沉浸于无念无记的空白清明状态,因为这种状态就是修无明,不会对我执产生根本的打击与摧毁!故参与现在各种瑜伽禅修为名的现代精神锻炼禅修机构、组织的新兴宗教即认贼为父与投身世间!不如好好修学四念住;如果只是为了强健自己的精神更好的投入世间事业,这是轮回的因,那怕使用的是解脱道的技术,也一样是轮回的因,非解脱道!对于行者来说轻松但机警,能注意到当下的每件事,行者在这个状态下是轻松的,但是有感觉的;轻松、自在的心,就能产生喜悦感,把这种喜悦感扩展到每个众生,感觉非常的松弛,没有紧绷,在心理上没有抱持住任何东西。当行者感觉到喜悦感、自在、慈悲心或菩提心时,不要执着,当把菩提心作为据为已有或“自己”拥有的努力时,只会削弱菩提心!心念住有一个很重要的解释,很重要:了知心无处不在,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都要给任何念头一些空间,有了空间,心自会安顿下来,对所有念头一视同仁,对各种念头都要容忍,这样念头会更容易地在稍后自然的消融;念头自由地进出心中,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是不是会执着这个东西,来了就是来了,是不是要去对它执着?是不要去尾随?这才是重点!心念住就是让行者学会如何让念头自由来去而不执着。
四念住另一个名称是三摩地念住,行者通过在这个修持,能将自己的身体、知觉、心理活动都置于三摩地念住主导的状态,于是就能达到一种心理上、精神上很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知觉、心念之间就会完全的和谐,当能够达到这种状态时就表示凡事的觉性,就能维持在其本然的状态,住于本性,觉知而不散乱;一切事物自然呈现,当这种觉性越趋稳定、越趋微细与细致时,就能越发增长这个觉性,如果这个过程都很顺利的话,本觉就会现前。但为了让本觉能出现,对禅修的执著或攀缘,一定要摒除,这就是无修不放逸的意思!作为一个行者当问题出现时,要保持正念和机警的意识,如果失去这个,就会迷失。因为习气的缘故,失去了正念,就会失去控制,深陷于失控的状态,那就失去管理情绪的能力,那真正的问题就开始了。不管是初学还是修学有一定经验的老同修,尤其是都市中修行的在家人来说,只要是如法实修,都会面临自身是不是具备“不被自身业性所牵制的能力”的问题,如果不具备,就会身不由己的几乎受制于被习气所牵制。我们相比以前的人,并不缺乏教育,甚至可以说被教育的太好了,但为何问题更大,或者说诸如网上五毛这类现象,为何越趋厉害?那是因为教育的不完整,我们其实缺乏道德教育,乃至更深层的内在教育!内在教育的禅修纯粹是籍着止观来达成关于如何消除习气的心态。因为内在教育的缺失,所以,很多的凡夫,就受制于习气,创造更大的负面问题;他们很容易分心与散乱,某种念头与情绪升起时,马上就被吸引进去了,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无所依止的止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概念之心如同一头野马,那降伏这头野马的训马师也需要一点狂野来对付这头野马,如果训马师没有这一点狂野,就会被马踢踏致残;但如果训马师的狂野有点太充沛,那这位训马师就会打你一顿,甚至劫持你,所以训马师也需要一些调伏;训马师(止)是降伏概念之心(野马)的方法,而来调伏这个训马师的就是观、无我观(无我观的法门中,可以找到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这头野马也代表着凡夫狂暴的情绪、执著、嗔恨、愚痴的习性,训马师是能够保持正念和机警的能力,这个能力能告诉自己:“我不要陷入强烈的烦恼中,我要保持镇定,要平静;我会保持正念与机警。我现在很平静、很平和,我现在很自在”这就是调伏者。但这个调伏者自己也需要被调伏。这个训马师继续以二元分别对待的方式来想着:“我必须维持正念;我不应该散乱;我要小心野马再度变得狂野;我必须保持正念与机警”等等。训马师的这种注意并没有自然解脱、消融,所以这位训马师还是被困在二元分别中,观看者并未消融,他还在观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