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
![]() |
“三皇五帝”进少儿课堂,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但老师的绘声绘色,似乎旨在有趣;而家长的责任在于于诸多传说之中,帮孩子厘清哪些是神话,哪些是历史。
钱穆先生说过,研究古史应有相当的限度,年历、人物、制度、学术等等,过细推求,往往难得真相。
三皇五帝之说大约起自春秋战国。此所谓“皇”“帝”,不过是后人对上古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敬称,与秦始皇以后不同。
燧人、伏羲、神农“三皇”,大抵可以视作各一时期的代称,是各自时代、群体的人格化而非实有的个体;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当是确有其人,但其事却未必全然可信。
“三皇”“五帝”之间,炎帝是个过渡。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同为华夏人文始祖,黄帝被尊为五帝之首,而炎帝,我们则不甚了了。《尚书》自帝尧始,《史记》自黄帝始。炎帝在黄帝之前。有炎帝即神农氏一说,但太史公未予采信。
如是神农,则炎帝位列三皇,知稼穑,尝百草;如非,则只在太史公笔下惊鸿一瞥,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并以失败而告终。一代帝皇,不免虚化。
蛮荒通往文明的路上,想必炎帝的历史功绩不会比黄帝逊色多少。但是没有文字的史前年代实在太过久远,远到留不下只言片语。结绳记事或者口口相传,模糊的是历史真相,传承的是怪力乱神。
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听上去很美,实际上并不是信史。韩非子说:“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竹书纪年》载:“尧德衰,为舜所囚。”上古帝王的权力更迭,究竟是民主模式下的道德推举,还是禅让形式下的武力胁迫,先秦诸子们都没有争出个所以然,后世的你我恐怕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30卷,吴书20卷,蜀书15卷。天下三分,各自为政,按说蜀史不该如此简略。陈寿的解释是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史料全凭自己搜集;而魏、吴两国有现成的官修史书可资参照。后人认为陈氏所言不实,且作为蜀汉旧臣,与诸葛亮有隙在先。写史有意厚彼薄此,非良史之所为。
宋太宗“斧声烛影”,江山来得并不光彩,所以上台后竭力“洗地”。据说每天都要检查史官对皇帝言行的记录,凡对自己不利的统统删除,不得入史。
历史真相的被掩盖,原因大抵有二:一是客观致灭,如史料的缺如;二是主观致伪,如政治的需要。
书写在史籍之上,湮没在荒草之间。有多少真相,便有多少虚妄。
前些天,有部纪念长征胜利的片子上线,关于泸定桥的。我急忙带着孩子去看,普及一下爱国主义教育。
电影散场,心有所疑。上网百度,却读到一篇质疑泸定桥战斗真实性的帖子,并附有据说是邓公的采访答问:“只是宣传,其实没打什么仗!”
有些心塞。不置可否。记得是当年我上小学时候的一篇课文。如今是我拉着孩子们去接受红色教育的,我总不能再对兴致勃勃的他们说一句“这可能只是个传说”吧?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