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者
认识陈非的时候,是在三四年前,他由海青介绍而来。于是,我见识了一个对陕南民间艺术痴迷的研究者。颇为惊讶的是,他对公益事业的狂热,这种狂热里,没有一丝他个人的功利。没有人给他钱,没有人许诺他荣誉,也没有人承诺未来有什么好处。一切考察、挖掘、采访都是自掏腰包。保护陕南民间艺术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是陈非的分内事,他原先的工作与此无关,但他就是一下子为陕南民歌、民俗、民间艺术着了迷,乃至发了狂,你从他的言谈里能感受到。一进入这个话题,他就两眼放光,激情四射,滔滔不绝,仿佛在言说自家的祖传宝物。张海青介绍他找我,知道我在音乐学院任教,想让我为他找一两位对陕南民歌喜爱的合作者,老师行,研究生也行,与他一道去陕南爬山涉水,寻访收集这些眼见就要消亡的民间艺术。我仔细地想了想,非常遗憾,没有能为他找到同道。我知道老师们忙,即使有点闲时间,也是带点私人学生赚点银子;学生也忙,上完课也忙着当家教什么的,这种不打粮食还要自掏腰包的事儿,谁干?傻了吗?陈非却就认准了要干这样的傻事。
一晃三四年过去了,陈非就这样游荡在陕南的崇山峻岭中,孜孜不倦于民歌的收集与整理,待到几日前我们再次相见,他就拿出成果来——这本厚厚的陕南民歌集,名曰:《在陕南发现中国》。我很喜欢他为这部民歌集所取之名,多么熨帖地表达了他精神的南山,他所梦魂牵绕的南山。他将南山里的颗颗珍珠连缀起来,拿给我们,喜滋滋地说,这些珠宝你还未曾识见呢。邵轩洛做计财工作,却也非常喜欢这些山旮旯里的宝物,是陈非的支持者之一,说陈非是“恐龙级别的”的人,有梦想有行动,说“人的梦总是做在黑暗里,所以需要一点点亮光照亮”,话语里洋溢着对陈非的支持和赞赏。陈非用坚韧的意志和艺术良知,深深触动影响了大家。
陈非采撷来的这些陕南民歌,生长于山水古道上,产生于打柴摇橹间,充满着山野情趣。是山民们物质化生存之外的精神生存方式。民歌中充沛的情感,丰饶的意象意趣,构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世界。“张老驮斧来砍倒,李老拿锯锯两头。蔸子做了阴阳板,竹枝做棒把钹敲。中间留了二尺六。做成渔鼓游九州”。情趣盎然的民歌,就如此传唱在山间邻里、流水青烟之间。倘若你站在竹筏上,一定能感受到老汉歌声里爽朗而又真实的山野情致,能看到他脸上焕发的熠熠神光。
陈非书中所收录的民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读此书,我深感陈非不单是一个陕南民歌的记录者,更是一位陕南民歌的文化使者。他像生活在陕南农舍间的村民一样,将自己一颗诚挚炙热的心化作种子,深深埋进陕南肥沃的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长出一棵独具传统民俗魅力的树木,并不断守护浇灌,使其成为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民歌集”也记录了陈非一次次寻访的历程,读者能看到作者鲜活的身影,看到他充满艰辛而快乐的有趣生动的随笔化描写。从曲折寻歌的门洞之光,到援道而行后的豁然开朗,陈非亲力亲为,实地研究挖掘。在尊重当地乡土风俗原汁原味的民歌基础上,将一些广为传唱的经典加以整理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收录研究了一些已失传和正失传的民俗民歌。消隐渐逝的古老歌谣被拨开厚厚的山土,君所未识的南山之音,将缭绕在城市的水泥之林。陕南民歌像是一块被漫长岁月浸透过的艺术化石,在书中一页页的整理记录里,见出苍茫厚重的历史色彩。
传统永远是创新的根基,是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原素。一个时代的艺术经典必定能见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腾,陕南民歌的溯源和挖掘,为陕西文化艺术提供了再生的强劲动力,传统民歌将为我们留下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其意义价值不言而喻。渐趋消失的民间艺术需要这样的文化行者,我们需要倾听这样的南山之音。
让我们跟着陈非去听那古老的传唱吧!清歌亮喉的山妇、稚音未脱的村童、爽朗明悦的小伙、厚实朴拙的老汉。每一声咏叹里都藏着一个传说,每一个传说里都诉说着民族的历史!
仵 埂(著名评论家、作家、音乐学院教授)
于西安梵音阁
一晃三四年过去了,陈非就这样游荡在陕南的崇山峻岭中,孜孜不倦于民歌的收集与整理,待到几日前我们再次相见,他就拿出成果来——这本厚厚的陕南民歌集,名曰:《在陕南发现中国》。我很喜欢他为这部民歌集所取之名,多么熨帖地表达了他精神的南山,他所梦魂牵绕的南山。他将南山里的颗颗珍珠连缀起来,拿给我们,喜滋滋地说,这些珠宝你还未曾识见呢。邵轩洛做计财工作,却也非常喜欢这些山旮旯里的宝物,是陈非的支持者之一,说陈非是“恐龙级别的”的人,有梦想有行动,说“人的梦总是做在黑暗里,所以需要一点点亮光照亮”,话语里洋溢着对陈非的支持和赞赏。陈非用坚韧的意志和艺术良知,深深触动影响了大家。
陈非采撷来的这些陕南民歌,生长于山水古道上,产生于打柴摇橹间,充满着山野情趣。是山民们物质化生存之外的精神生存方式。民歌中充沛的情感,丰饶的意象意趣,构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世界。“张老驮斧来砍倒,李老拿锯锯两头。蔸子做了阴阳板,竹枝做棒把钹敲。中间留了二尺六。做成渔鼓游九州”。情趣盎然的民歌,就如此传唱在山间邻里、流水青烟之间。倘若你站在竹筏上,一定能感受到老汉歌声里爽朗而又真实的山野情致,能看到他脸上焕发的熠熠神光。
陈非书中所收录的民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读此书,我深感陈非不单是一个陕南民歌的记录者,更是一位陕南民歌的文化使者。他像生活在陕南农舍间的村民一样,将自己一颗诚挚炙热的心化作种子,深深埋进陕南肥沃的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长出一棵独具传统民俗魅力的树木,并不断守护浇灌,使其成为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民歌集”也记录了陈非一次次寻访的历程,读者能看到作者鲜活的身影,看到他充满艰辛而快乐的有趣生动的随笔化描写。从曲折寻歌的门洞之光,到援道而行后的豁然开朗,陈非亲力亲为,实地研究挖掘。在尊重当地乡土风俗原汁原味的民歌基础上,将一些广为传唱的经典加以整理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收录研究了一些已失传和正失传的民俗民歌。消隐渐逝的古老歌谣被拨开厚厚的山土,君所未识的南山之音,将缭绕在城市的水泥之林。陕南民歌像是一块被漫长岁月浸透过的艺术化石,在书中一页页的整理记录里,见出苍茫厚重的历史色彩。
传统永远是创新的根基,是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原素。一个时代的艺术经典必定能见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腾,陕南民歌的溯源和挖掘,为陕西文化艺术提供了再生的强劲动力,传统民歌将为我们留下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其意义价值不言而喻。渐趋消失的民间艺术需要这样的文化行者,我们需要倾听这样的南山之音。
让我们跟着陈非去听那古老的传唱吧!清歌亮喉的山妇、稚音未脱的村童、爽朗明悦的小伙、厚实朴拙的老汉。每一声咏叹里都藏着一个传说,每一个传说里都诉说着民族的历史!
仵 埂(著名评论家、作家、音乐学院教授)
于西安梵音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