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一些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过几天进公排,继续加油吧!
文 | 曹将
原标题《这个意识可能帮不了什么大忙,但我还是想要推荐给你》
来自公众号:幻方秋叶PPT(PPT100)
猫爷是公众号「彪悍一只猫」的运营者,他文章更新的时间点多是凌晨。
秋水老师有问他是怎么控制节奏的,他的回答很简单:每天固定 11 点开始写作,集中所有精力在 12 点前完成,卡着时间发布。
我们觉得这显得有点过于仓促,给自己的压力太大。
不过秋水老师的解释是: 猫爷其实给自己创造了一种仪式感,触发条件是时间点(也就是 11 点),大脑会在这一个小时高速运转,结果就是高效地完成文章更新。 你让他在其他时间写作,可能也 OK ,不过效率会更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这段对话发生在 8 月份,我们一行人去秋水老师家做客。
在回住处的路上,我把「仪式感」放入了奇妙清单。
(一)动作
第二天去参加 DISC 的培训。
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是 「WOOSH」(乌什)。
每当完成一个章节后,李海峰老师便会让学员右手往前伸,跟着他将手往后仰,嘴里发两个音「WOOSH」。 根据李老师的说法,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的情绪,比如当你咧嘴时,人的状态自然会往开心上靠拢。
「WOOSH」的发生动作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让上一段成为过去”。 学完一个章节后,可能会有不懂的地方,这可以课后探讨,而不应继续让我们纠结。所以通过这个行为,我们让自己学会去暂时忘记,并投入到下一个知识点。
如果从「仪式感」的角度解释,可以理解为:主动创造仪式感,让动作成为「触发器」。 类似的方法有:
1.起床时做一套广播体操,就是学校里课间做的那种,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暗示:新的一天开始了。
2.早上在穿衣服的时候,顺便对着镜子微笑,虽然笑起来有点丑(针对我个人而言),但确实会让心情积极一些。
(二)音乐
说到让心情更好,我个人有个策略,那就是「音乐疗法」。
在网易云音乐里,我做了一个歌单,里面全是欢乐的歌曲。在通勤路上,戴上耳机,无论当天的心情多么糟糕,听到这些振奋人心的调子的时候,自己也会“垂死病中惊坐起”。
↑ 我的歌单
但工作或写文章的时候,我则会播放白噪音。这里推荐一个 App,叫「潮汐」,它内置了五款白噪音:潮汐,雨声,鸟鸣,冥想和咖啡馆。
这些声音可以瞬间让人安静下来,工作效率自然也有所提升。
↑ 潮汐
(三)旅行
旅行是创造仪式感的绝妙场景。
来到陌生的城市,接受与原环境不一样的挑战或惊喜,人会自然而然地暂时忘记原来的烦恼。
但烦恼一直都在,它要的不是逃避,而是解决。但是在既有氛围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死胡同,自己跟自己较劲,最后不能自拔。
在新环境下,一切输入也会自然而然地与它产生联系。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烦恼的出口会变得更多元,其解决也经常水到渠成。
以我自己为例,去年下半年很多事情都不顺,情绪也不太稳定。十一选择去西藏旅行,在大山大地下,看到那些虔诚朝拜的藏民,真心觉得自己的烦恼是如此多余。
↑ 虔诚的藏民
回到广州后,精神状态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 旅行的意义,终究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四)纸笔
说到旅行,我有个个人癖好:每到一处目的地,便买几张当地的明信片,如果能盖上邮戳就更好。 然后在明信片上写日记。 可以是当天的所见所得,也可以是瞬间的心情,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下来。
当笔与纸真正接触到一起的时候,你会真切感觉到自己是在活着;也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去体验,去发现。
↑ 青海湖旅行时的「明信片日记」
而在平时,虽然是个数码控,我还是会更爱在本子上做笔记。 因为只要抛开电子设备,回归到这最传统的方式上,人会保持一种独特的安静和踏实。 人心平气和的时候,产出的内容也会更有理性。
听到「仪式感」三个字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浮现出各种大的场景,如阅兵,如婚礼。
它们的目的是让我们记忆。
而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可以创造一些小的「仪式感」,让自己面对它们的时候,保持一种特殊的敬畏,或特殊的情感。
对我而言,很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那就每当快爆发的时候,走到一个独自的封闭空间,戴上耳机,将音乐开到最大。
等一切释放之后,再走出去,努力咧嘴,摆出微笑的模样。
无论多么不堪,也可以至少积极那么一点。
文 | 曹将
原标题《这个意识可能帮不了什么大忙,但我还是想要推荐给你》
来自公众号:幻方秋叶PPT(PPT100)
猫爷是公众号「彪悍一只猫」的运营者,他文章更新的时间点多是凌晨。
秋水老师有问他是怎么控制节奏的,他的回答很简单:每天固定 11 点开始写作,集中所有精力在 12 点前完成,卡着时间发布。
我们觉得这显得有点过于仓促,给自己的压力太大。
不过秋水老师的解释是: 猫爷其实给自己创造了一种仪式感,触发条件是时间点(也就是 11 点),大脑会在这一个小时高速运转,结果就是高效地完成文章更新。 你让他在其他时间写作,可能也 OK ,不过效率会更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这段对话发生在 8 月份,我们一行人去秋水老师家做客。
在回住处的路上,我把「仪式感」放入了奇妙清单。
(一)动作
第二天去参加 DISC 的培训。
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是 「WOOSH」(乌什)。
每当完成一个章节后,李海峰老师便会让学员右手往前伸,跟着他将手往后仰,嘴里发两个音「WOOSH」。 根据李老师的说法,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的情绪,比如当你咧嘴时,人的状态自然会往开心上靠拢。
「WOOSH」的发生动作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让上一段成为过去”。 学完一个章节后,可能会有不懂的地方,这可以课后探讨,而不应继续让我们纠结。所以通过这个行为,我们让自己学会去暂时忘记,并投入到下一个知识点。
如果从「仪式感」的角度解释,可以理解为:主动创造仪式感,让动作成为「触发器」。 类似的方法有:
1.起床时做一套广播体操,就是学校里课间做的那种,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暗示:新的一天开始了。
2.早上在穿衣服的时候,顺便对着镜子微笑,虽然笑起来有点丑(针对我个人而言),但确实会让心情积极一些。
(二)音乐
说到让心情更好,我个人有个策略,那就是「音乐疗法」。
在网易云音乐里,我做了一个歌单,里面全是欢乐的歌曲。在通勤路上,戴上耳机,无论当天的心情多么糟糕,听到这些振奋人心的调子的时候,自己也会“垂死病中惊坐起”。
↑ 我的歌单
但工作或写文章的时候,我则会播放白噪音。这里推荐一个 App,叫「潮汐」,它内置了五款白噪音:潮汐,雨声,鸟鸣,冥想和咖啡馆。
这些声音可以瞬间让人安静下来,工作效率自然也有所提升。
↑ 潮汐
(三)旅行
旅行是创造仪式感的绝妙场景。
来到陌生的城市,接受与原环境不一样的挑战或惊喜,人会自然而然地暂时忘记原来的烦恼。
但烦恼一直都在,它要的不是逃避,而是解决。但是在既有氛围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死胡同,自己跟自己较劲,最后不能自拔。
在新环境下,一切输入也会自然而然地与它产生联系。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烦恼的出口会变得更多元,其解决也经常水到渠成。
以我自己为例,去年下半年很多事情都不顺,情绪也不太稳定。十一选择去西藏旅行,在大山大地下,看到那些虔诚朝拜的藏民,真心觉得自己的烦恼是如此多余。
↑ 虔诚的藏民
回到广州后,精神状态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 旅行的意义,终究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四)纸笔
说到旅行,我有个个人癖好:每到一处目的地,便买几张当地的明信片,如果能盖上邮戳就更好。 然后在明信片上写日记。 可以是当天的所见所得,也可以是瞬间的心情,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下来。
当笔与纸真正接触到一起的时候,你会真切感觉到自己是在活着;也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去体验,去发现。
↑ 青海湖旅行时的「明信片日记」
而在平时,虽然是个数码控,我还是会更爱在本子上做笔记。 因为只要抛开电子设备,回归到这最传统的方式上,人会保持一种独特的安静和踏实。 人心平气和的时候,产出的内容也会更有理性。
听到「仪式感」三个字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浮现出各种大的场景,如阅兵,如婚礼。
它们的目的是让我们记忆。
而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可以创造一些小的「仪式感」,让自己面对它们的时候,保持一种特殊的敬畏,或特殊的情感。
对我而言,很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那就每当快爆发的时候,走到一个独自的封闭空间,戴上耳机,将音乐开到最大。
等一切释放之后,再走出去,努力咧嘴,摆出微笑的模样。
无论多么不堪,也可以至少积极那么一点。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