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菜市场
查看话题 >我家住在菜市旁
我家楼下就是一个菜市场。那是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早上,我要跟随人潮慢慢挪动,脚下是一个个被老人们拖着走的装菜小拖车。瓜果蔬菜带着露珠的清新之中,总夹杂着猪肉摊飘来的腥味。一种复杂的嗅觉体会。可若要没这腥味,猪肉就不会是新鲜的了。这样的拥挤里走上几分钟,才到路边的公车站。偶尔赶时间,在人群中见缝插针快速穿过,一会惹来某位老婆婆的怒目而视,连带大声呵斥。她们在这样的擦身而过之中,感受到人身威胁,害怕自己年迈的身躯稍微不慎便有闪失。可那呵斥之声明明中气十足,害怕的是我。
此菜市处于一个城中村当中,以某栋旧楼一层开辟的专区作为大卖场,楼外不远处还有一条狭小过道,两边专供摆摊。这狭小过道便是我上班的那条必经之路,旁边是已经拆了一半的旧房子,还剩一半,墙上写着大大的“拆”字,于每天的日出日落之间飘摇,将拆未拆,命运未卜。好在菜市场总是生机十足,除去早晚的热闹人气不说,本身就是一个居民区,过道两边的房子都是住人的。楼下荤素皆有,楼上挑杆晒衣,清晨阳光照耀,这烟火味,总能提醒我尚在人间。
吆喝声不绝,脚步声不息,一片熙熙攘攘。每一个顶棚都经历过风吹日晒,每一块砖头都见证蔬菜被放进各家菜篮。有时闯进一辆想要抄近道的汽车,一定会被堵在过道中寸步难行。人难行,车难行,路人也不会同情。谁让司机那么不识相,非要开进这热闹菜市场。走到尽头,有时我会回回头,觉得若以这小小菜市场作为电影拍摄场地,一定是一个可以发生很多故事的地方。
从小被父母照顾得太好,买菜做饭是不擅长的。因为工作的关系,又要常常拍摄教人做菜的节目。当然我只是居于幕后,不用亲自上阵,但买菜总是要的。于是,我会在菜市中穿梭,看到有货的摊子,就装作一副熟练样子,要这个要那个,其实不会讲价,也不敢讲,甚至觉得不贵也没必要讲。然后手里提着一堆菜,感觉自己就是个很会做菜的人了。也不知哪来的底气。
开始独居生活以后,才知柴米油盐贵,顿顿叫外卖实在破费。厨艺不精,自然嫌做菜费事。那就买点青菜西红柿煮碗面吧。或者,淘宝买一小箱袋装螺蛳粉,自己煮来吃。螺蛳粉是广西柳州特产,名满天下。这响遍天下的名头里,远销各地的袋装螺蛳粉功劳不小。先烧开水,将已经晒干的打包米粉拆开倒入,十分钟后完全煮软,捞出。然后单独煮汤,等待水烧开的时间里,把木耳、酸笋、腐竹、花生、酸豆角等配料一一拆开,盖在煮好的米粉上。此时水也开了,再倒入一整包调料,以及适量的白醋、红油,这一白一红下锅,捞一捞,热腾腾的汤就好了。最后将汤倒入碗中,将米粉和配料全部覆盖,就是一份酸香热辣的螺蛳粉。
柳州螺蛳粉上过“康熙”,只可惜著名歌手张惠妹小姐还不熟悉。她到柳州开演唱会时,歌迷举着灯牌,说要带阿妹去“唆螺蛳粉”。这一“唆”字,带点“吸”的意思,深得吃粉时的动作精髓。阿妹认出了“唆”字,却读不准“蛳”字,读成了卷舌音“师”,其实是不卷舌的“丝”。我想,演唱完毕,她一定会有机缘吃到柳州当地地道的螺蛳粉。那地道的爽辣,好的袋装螺蛳粉大概能复制个七八成吧。
就算七八成,也足够美味了。重点是别忘了提前到楼下菜市买一把青菜。我喜欢吃生菜,鲜嫩的大叶子,烫一下就熟,连菜梗都可以咬着吃。混在螺蛳粉的红油汤里,绿中透红,又多添一分火辣风情。记得大学的时候,我们住的学生公寓后门就有一家味道不错的螺蛳粉店。同住的好友每每要吃夜宵,就会让我打包回宿舍。但他吃不了辣,总叮嘱我不要放辣。路遇要好的柳州籍同学,见不得不放红油的螺蛳粉,于是我一定会在路边被大声嘲笑:这一碗白白的东西,算什么螺蛳粉!
哼,所以此后我吃螺蛳粉,起码也要微辣、中辣,反正至少粉不能是全白的。对,当丰富配料中的每一样都带上红色的辣椒油,才吃得出粉和菜、酸和辣的极致搭配。不过,有一位南京的朋友跟我说,曾买过袋装螺蛳粉回家煮,实在受不了那酸笋的味道,吃一口就吃不下了。
噢,南京南宁,一字之差,风味大不相同。若到南宁来,美食云集的小吃街,会飘满酸笋味。只因我们的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这各种粉,少了酸笋,都会少了点意思。外乡人初来时也会对那酸味嗤之以鼻,久了久了甚至会爱上。
有时看完午夜场电影,步行回家,路过一家本地知名老友粉店,空气中充满酸辣咸鲜的浓浓豆鼓香。常常忍不住,减肥什么的,先放一边吧。就像每次路过楼下的菜市场,总能勾人食欲,于是格外期待着接下来的午餐、晚餐会吃些什么。
图片来自Pixabay,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不在别处(dongguazaibiechu)
——————————————————
本来蹭首页话题的一篇文,没想到被推到豆瓣APP首页了,真是受宠若惊啊。谢谢大家留言、点赞,就不一一回复了,祝大家都能尽享美食又不发胖 :)
此菜市处于一个城中村当中,以某栋旧楼一层开辟的专区作为大卖场,楼外不远处还有一条狭小过道,两边专供摆摊。这狭小过道便是我上班的那条必经之路,旁边是已经拆了一半的旧房子,还剩一半,墙上写着大大的“拆”字,于每天的日出日落之间飘摇,将拆未拆,命运未卜。好在菜市场总是生机十足,除去早晚的热闹人气不说,本身就是一个居民区,过道两边的房子都是住人的。楼下荤素皆有,楼上挑杆晒衣,清晨阳光照耀,这烟火味,总能提醒我尚在人间。
吆喝声不绝,脚步声不息,一片熙熙攘攘。每一个顶棚都经历过风吹日晒,每一块砖头都见证蔬菜被放进各家菜篮。有时闯进一辆想要抄近道的汽车,一定会被堵在过道中寸步难行。人难行,车难行,路人也不会同情。谁让司机那么不识相,非要开进这热闹菜市场。走到尽头,有时我会回回头,觉得若以这小小菜市场作为电影拍摄场地,一定是一个可以发生很多故事的地方。
从小被父母照顾得太好,买菜做饭是不擅长的。因为工作的关系,又要常常拍摄教人做菜的节目。当然我只是居于幕后,不用亲自上阵,但买菜总是要的。于是,我会在菜市中穿梭,看到有货的摊子,就装作一副熟练样子,要这个要那个,其实不会讲价,也不敢讲,甚至觉得不贵也没必要讲。然后手里提着一堆菜,感觉自己就是个很会做菜的人了。也不知哪来的底气。
开始独居生活以后,才知柴米油盐贵,顿顿叫外卖实在破费。厨艺不精,自然嫌做菜费事。那就买点青菜西红柿煮碗面吧。或者,淘宝买一小箱袋装螺蛳粉,自己煮来吃。螺蛳粉是广西柳州特产,名满天下。这响遍天下的名头里,远销各地的袋装螺蛳粉功劳不小。先烧开水,将已经晒干的打包米粉拆开倒入,十分钟后完全煮软,捞出。然后单独煮汤,等待水烧开的时间里,把木耳、酸笋、腐竹、花生、酸豆角等配料一一拆开,盖在煮好的米粉上。此时水也开了,再倒入一整包调料,以及适量的白醋、红油,这一白一红下锅,捞一捞,热腾腾的汤就好了。最后将汤倒入碗中,将米粉和配料全部覆盖,就是一份酸香热辣的螺蛳粉。
柳州螺蛳粉上过“康熙”,只可惜著名歌手张惠妹小姐还不熟悉。她到柳州开演唱会时,歌迷举着灯牌,说要带阿妹去“唆螺蛳粉”。这一“唆”字,带点“吸”的意思,深得吃粉时的动作精髓。阿妹认出了“唆”字,却读不准“蛳”字,读成了卷舌音“师”,其实是不卷舌的“丝”。我想,演唱完毕,她一定会有机缘吃到柳州当地地道的螺蛳粉。那地道的爽辣,好的袋装螺蛳粉大概能复制个七八成吧。
就算七八成,也足够美味了。重点是别忘了提前到楼下菜市买一把青菜。我喜欢吃生菜,鲜嫩的大叶子,烫一下就熟,连菜梗都可以咬着吃。混在螺蛳粉的红油汤里,绿中透红,又多添一分火辣风情。记得大学的时候,我们住的学生公寓后门就有一家味道不错的螺蛳粉店。同住的好友每每要吃夜宵,就会让我打包回宿舍。但他吃不了辣,总叮嘱我不要放辣。路遇要好的柳州籍同学,见不得不放红油的螺蛳粉,于是我一定会在路边被大声嘲笑:这一碗白白的东西,算什么螺蛳粉!
哼,所以此后我吃螺蛳粉,起码也要微辣、中辣,反正至少粉不能是全白的。对,当丰富配料中的每一样都带上红色的辣椒油,才吃得出粉和菜、酸和辣的极致搭配。不过,有一位南京的朋友跟我说,曾买过袋装螺蛳粉回家煮,实在受不了那酸笋的味道,吃一口就吃不下了。
噢,南京南宁,一字之差,风味大不相同。若到南宁来,美食云集的小吃街,会飘满酸笋味。只因我们的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这各种粉,少了酸笋,都会少了点意思。外乡人初来时也会对那酸味嗤之以鼻,久了久了甚至会爱上。
有时看完午夜场电影,步行回家,路过一家本地知名老友粉店,空气中充满酸辣咸鲜的浓浓豆鼓香。常常忍不住,减肥什么的,先放一边吧。就像每次路过楼下的菜市场,总能勾人食欲,于是格外期待着接下来的午餐、晚餐会吃些什么。
![]() |
图片来自Pixabay,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不在别处(dongguazaibiechu)
——————————————————
本来蹭首页话题的一篇文,没想到被推到豆瓣APP首页了,真是受宠若惊啊。谢谢大家留言、点赞,就不一一回复了,祝大家都能尽享美食又不发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