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
北京又到了三天一小霾,五天一大霾,七天一个大风天,晴朗只一天的日子。所以最近天气虽然极度寒冷,却至少是晴朗的,也会让人充满珍惜感。不知道阴天跟人的心情是不是真的有相关联的科学依据,只是我在入冬以后,确实感觉每天都似乎很难打起精神来。以前最怕晒太阳晒黑,现在碰到有阳光的日子,会不自觉的喜欢坐到太阳底下,全然不顾什么黑色素了。
最近发现身边建筑业的朋友们越来越多的项目往室内空间转型,参与一些规模不大但是品质不错的室内项目,不知这是因为整个大环境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到此,市场越来越需要高品质的空间了。在中国,所有的住宅外部都长得一样,土地所有制的原因,使得开发商开发住宅只能千篇一律,没办法像国外那样进行私人订制。这也是为什么私宅设计在国内一直做不起来。曾经的别墅设计课程,基本就是在异想天开。很多建筑师终其一生,都很难有真的为业主设计造型独特的私人别墅的机会。由此可见,既然外部无法实现差异化,那么内装就成了一个长久以来极大的暴利行业。现在,随着人们对于生活水准的要求逐渐提高,经济水准也足以支撑投入更多资金在建造舒适的生活空间上。于是,越来越多富有创意的空间受到追捧,业主的审美提高,对项目要求的提高,使得对优秀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这也减少了设计师说服甲方的困难,减少了设计实现的阻力。
这现象对于一线城市已经非常明显。近几年崛起的一些互联网设计家装品牌,就是看到了这个巨大市场。我相信未来关于审美的投入,应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经济增长项。可是对于二三线城市,目前还不得而知。因为现在看来,二三线人民基本生活都是很艰难,审美投入就被压缩得空间很小了。不过,这样反而隐藏着巨大机会也说不定。最大的问题是目前资本并不青睐二三线。感觉所谓共产,似乎越来越不可能。资本掌控一切的时代,这到底是不是世界发展不可逆的规律呢?也许在资本世界,平等永远只是个理想吧。
说起资本,永远让人又爱又恨:市场化的东西才能真正优胜劣汰,资本朝向有利益的地方才能促进社会的创新和流动。可是如此残酷的规则在面对永远无法机会均等的真实社会的时候,又未免会显得太不公正。这是一个永恒的悖论。马岩松曾经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说,“建筑不该是权力和资本的纪念碑”,可是看看他近期作品,似乎都是在跟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大概没有人可以放弃享受被权力和资本所追捧的那种快感吧。于是初衷就只能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真正的建筑师又有多少呢?我还见过无数声称热爱设计自己格调甚高的人,最后进入地产行业,卖着丑陋不堪的别墅,渐渐成为一个油头粉面兰花指的人,早已忘却了当年所谓的“热爱”。是的,你热爱的,不是建筑,仅仅是金钱和欲望罢了。
而在我看来,建筑的目标,包括整个人生的基础目标,不外乎就是为了构筑美好生活。从苏格拉底时代就一直在思考的正是这个哲学问题,在这方面,建筑与哲学形成了高度一致。信仰构筑精神圣殿,建筑构筑物质圣殿。建筑正是物质世界最大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建筑师在做过无数大项目之后会涉足家具、产品、服饰、平面等其他行业。因为比起复杂的庞然大物,这些设计类型就会显得稍微信手拈来。我之所以更喜欢“建筑师”这个名号胜过于“设计师”,便是因为“建筑”一词包含建造和构筑,是动词也是名词,不只是停留在设计和图纸,更是一个真正实践者,推动者。只有实践者才能真正可以带来更新和变革的。
我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筑师。虽然对于这一点,我并不具备十足的信心
最近发现身边建筑业的朋友们越来越多的项目往室内空间转型,参与一些规模不大但是品质不错的室内项目,不知这是因为整个大环境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到此,市场越来越需要高品质的空间了。在中国,所有的住宅外部都长得一样,土地所有制的原因,使得开发商开发住宅只能千篇一律,没办法像国外那样进行私人订制。这也是为什么私宅设计在国内一直做不起来。曾经的别墅设计课程,基本就是在异想天开。很多建筑师终其一生,都很难有真的为业主设计造型独特的私人别墅的机会。由此可见,既然外部无法实现差异化,那么内装就成了一个长久以来极大的暴利行业。现在,随着人们对于生活水准的要求逐渐提高,经济水准也足以支撑投入更多资金在建造舒适的生活空间上。于是,越来越多富有创意的空间受到追捧,业主的审美提高,对项目要求的提高,使得对优秀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这也减少了设计师说服甲方的困难,减少了设计实现的阻力。
这现象对于一线城市已经非常明显。近几年崛起的一些互联网设计家装品牌,就是看到了这个巨大市场。我相信未来关于审美的投入,应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经济增长项。可是对于二三线城市,目前还不得而知。因为现在看来,二三线人民基本生活都是很艰难,审美投入就被压缩得空间很小了。不过,这样反而隐藏着巨大机会也说不定。最大的问题是目前资本并不青睐二三线。感觉所谓共产,似乎越来越不可能。资本掌控一切的时代,这到底是不是世界发展不可逆的规律呢?也许在资本世界,平等永远只是个理想吧。
说起资本,永远让人又爱又恨:市场化的东西才能真正优胜劣汰,资本朝向有利益的地方才能促进社会的创新和流动。可是如此残酷的规则在面对永远无法机会均等的真实社会的时候,又未免会显得太不公正。这是一个永恒的悖论。马岩松曾经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说,“建筑不该是权力和资本的纪念碑”,可是看看他近期作品,似乎都是在跟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大概没有人可以放弃享受被权力和资本所追捧的那种快感吧。于是初衷就只能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真正的建筑师又有多少呢?我还见过无数声称热爱设计自己格调甚高的人,最后进入地产行业,卖着丑陋不堪的别墅,渐渐成为一个油头粉面兰花指的人,早已忘却了当年所谓的“热爱”。是的,你热爱的,不是建筑,仅仅是金钱和欲望罢了。
而在我看来,建筑的目标,包括整个人生的基础目标,不外乎就是为了构筑美好生活。从苏格拉底时代就一直在思考的正是这个哲学问题,在这方面,建筑与哲学形成了高度一致。信仰构筑精神圣殿,建筑构筑物质圣殿。建筑正是物质世界最大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建筑师在做过无数大项目之后会涉足家具、产品、服饰、平面等其他行业。因为比起复杂的庞然大物,这些设计类型就会显得稍微信手拈来。我之所以更喜欢“建筑师”这个名号胜过于“设计师”,便是因为“建筑”一词包含建造和构筑,是动词也是名词,不只是停留在设计和图纸,更是一个真正实践者,推动者。只有实践者才能真正可以带来更新和变革的。
我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筑师。虽然对于这一点,我并不具备十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