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数理基础平台课研讨会简记
by(不可考)
http://zhihu.com/question/51776937/answer/128083946
个人评述:
文中记载的是清华的一批数学和物理教授(应该大致代表国内最高水准了),讨论安排学生课程的分析。文中有一段关于数学和物理地位的争论,很有意思,数学系和物理系的老师各自信仰自己学科鄙视对方学科,可见一斑。
时间:2007年9月7日~8日
地点:昌平某地
出席人员:汪劲松、陈永灿、张文雪、白峰衫、汪惠、朱邦芬、尚仁成、熊家炯、徐湛、庄鹏飞、安宇、李岩松、高虹、阮东、薛平、陈曦、肖杰、李津、卢旭光、周坚、张贤科、刘智新、张广远及两名学生代表,5名会务人员
7日下午(15:00~18:00):
白峰衫先介绍了数理基础平台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情况,以及2005级数理大类本科分流情况。
接着老师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朱邦芬老先生表达了5字班建设中物理系的难处:首先是课程设置问题,同学们入学后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数学课上,物理的时间较少,而且数学与物理课程的吻合度不是很好,使得物理课的学习有不少困难;然后是当年卢爷爷的课程令很多人并不适应,同学们对物理的态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分流到物理系的人两极分化了,这对物理系的建设来说并不好(中间若干老师插花,难以胜记)。张贤科则认为:今年分流时数理人数不均只是暂时的、偶然的情况,不必大惊小怪;没准明年风向又变,物理爆棚
李津提到数学系从大三下半学期将开始引进seminar后,突然飞起一人强烈反对。此人姓肖名杰,数学系系主任是也。系主任似乎并不理解其为何物,认为本科阶段数学系的学生更应该将基础打好,花时间在seminar上是弊大于利的。李津、周坚等人花了一番时间解释:找个导师,在其指导下读些书,上些课,子之谓"seminar"是也。肖杰收声。
朱老先生又对几点应该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应在大基科中挑选出将来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研究型人才,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我校的理科水平;
2、应该对课程们进行改进。过去的物理教学偏理论少实验,这与物理学的发展背道而驰,n多前辈们的n多经验表明物理的学习、研究都离不开实验这一重要环节,理应加强实验的分量(晚饭后阮东表示大量学生与老师均认为朱鹤年的实验要求高过笼了,但是由于这位朱老先生坚守立场,寸步不让;而且在国内的实验数据处理方面他老人家处在绝对的第一位,无法撼动...因此这个在发明基科以前就存在的问题也就这么一直存在着);数学系的同学则应该可以用工科同学的实验来代替原有的课程;
另外还应该分清楚同学们的发展方向,究竟是向研究方向走还是应用方向。朱老先生认为5字班的最大失败是对200多人采用了同样的课程:物理一律为卢德馨、数学一律为卓里奇。所谓"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理应有不同的课程配备,建议制定多元化的课程套餐,让同学们选择的空间加大。
3、05级学生的管理方面很混乱,辅导员、班主任与系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对班级、系的建设非常不利,很有必要加以纠正
中间若干老师插花,难以胜记;老师们部分意见如下:
周坚:拖到大二结束才分,使得很多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与自身方向不同的课程上,不如第一年就分流
张贤科:原来的小基科模式很好,有点怀疑现在的大基科模式;培养学生不能过于通才了,应该有所侧重
陈曦:现在的目标比较混乱,首先应该明确办基科的目的;俺们物理系去年开始已经将课程分化为几位老师教学,不再像05级那样只有一个卢德馨的普物了,你们数学系也应该做出让步,不能老是一个卓里奇
有人指出了现在基科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潜伏在学生中、不少学生分流至小基科将来并不是要进行研究工作,等等,这些都与原来"培养数理顶尖人才"相悖。
......
最后汪副校长上升思想高度,做了半个多小时的总结,有协调众人关系、指明发展方向、稳定当前局势、给大家加油打气的作用。其中提到了"人才教育所具有的滞后性":一个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眼下没人能够说,需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久的时段后回过头来看看,才有可能得出结论。对于现在的大基科,很需要老师们相互沟通协调,共渡难关。
8日上午(8:30~12:00):
李津、阮东先后把05级数理大类本科培养计划及其部分修订向老师们做了简要介绍。副校长已于昨天离去。座谈气氛热烈不少,谈话中高潮迭起,老师们情绪高亢妙语连珠,肖杰、李津、张贤科、朱邦芬、徐湛等几位尤为突出。
一直以来都保持沉默的卢旭光总算开金口说了几句:先肯定了基科的成功之处,其课程安排对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很有好处,进校后的二次选择也对大家的发展不错;再一次肯定了"5字班的同学们是我这么多年来带过的最好的一届学生"(张贤科支持了一下,)。但是也说了一些数学系方面的难处:大一上完后才发现卓里奇的书适合四个学期讲,但实际上只能压缩到三个学期来上必修课,以至于第三学期的课只能挑选着讲;同学们也许是在证明方面较为偏重,对计算能力不太重视,今后还有待加强;还提到物理课中一上来就要用到微积分等方面的知识,但数学课程无法跟上,这也只能是同学们的"悲哀"...后来被肖杰插一下花,以至忘了自己讲到哪了,光哥于是就此打住......
针对不同偏向制定不同课程套餐的观点在谈论中逐步浮上台面(感觉这个观点很可能在到此开会之前就讨论出来了),老师们也在这一点基本达成共识,但最后问题出在了数学分析课程的难度要不要降下来。
朱邦芬、徐湛、庄鹏飞等人认为数学课的难度应该分级,一小部分学生继续卓里奇,在国内知名大学内挑一本较好的数学系的教材供大多数人使用,对将来要去实验物理等应用方向的同学们应该选择诸如肖树铁所编的微积分教程,"我们物理都把卢德馨和别的分开了,你们数学为什么不分?!@#¥%";肖杰、张贤科、周坚等几位老师则坚守阵地,始终不肯降下难度,认为这是数学系的"底线"被逾越了,肖树铁的书没有达到数学系的要求,不可能让学了肖树铁的书的人在分流的时候随意进入数学系,肖杰更是多次举手发言:所谓卓里奇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数学分析本身就是难学的,就算是换另外数学系专业要求的课本,也会让学生们付出很多时间;假使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分流进入数学系时至少应加上test或interview......
物理老师们普遍认为大一的数学分析让同学们的思维方式"中毒"了,庄鹏飞则以量子力学课上总有人问"存在性与唯一性"来论证同学们确实是"中毒"了,结论是过深难度的数学课会影响物理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同学们的方向发生偏差;肖杰(还是哪位?)马上举出几位数学很NB的物理学家(但我从没听过),徐湛则说按统计来讲这是少数......
熊家炯发话:过去03理科平台之前小基科的同学所学数学并不是数学系的专业课,后来有人做数学照样很出色;肖杰等再次举手回答问题:在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中,要以大多数同学的情况作为参考,不能以优秀的个例作为依据(张贤科的原话是"例子不能说明问题"...);不记得徐湛还是哪位说:应该像元培那样调整数学课程安排,张贤科:"所以他们失败了"...
肖杰在企图发表什么观点的过程中,说出一句:"...物理这个天使与数学这个魔鬼..."时,话没说完张贤科就飞来一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数学不是魔鬼,数学是皇后!"于是讨论严重跑题:有人认为数学不应该是女的,应该是"皇帝",张贤科仍认为"皇后不是生了皇帝嘛?!@#$%",朱邦芬白峰衫等人哂之:"你那个不是皇后是太后",话题逐步转移到伦理学某分支......各批人马争执不下,两位担任助理的年轻貌美的女博用相机录下这一盛况(回来后maze搜之,未果);终于有人(不记得是白峰衫还是阮东)掺和了几句,局势略为稳定,周坚又来一句"数学不是皇后,是皇帝的新衣",又是一轮争辩......很快就来到中午。
来自教务的陈永灿总结了十多分钟后,老师们似乎还对刚才某话题放不下,准备边吃边讨论。
(吃饭时陈永灿对朱老先生表达了学校将基科"做大"的希望,朱老很坚决的摇着头:"不行,现在问题太多了。""有些问题做大后是不是就能解决了呢?"朱老还是很坚决的摇着头)
8日下午(14:30~18:00):
下午,薛平开完某会后匆匆赶到,先将某会的的精神给大家传达一下:1、大基科一个问题就是之前没有先例,使得运转起来有些不顺畅;先前有人提出了以后一个年级引入2名"学术辅导员"的想法,朱老立马反对:原来所谓的"政治辅导员"又干什么?周坚等则认为两种辅导员理应合为一体......
薛平继续:2、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积累阅历;
3、应努力营造宿舍内的学术氛围,但措施似乎只有在宿舍内多增加了几个展板,周坚张贤科等认为这只是"文学青年的自娱自乐",对学术没什么提高;有人说生活习性不正常,晚睡晚起,阮东提议:"在宿舍内安个电铃,每天七点半就叫,没有起不来的";李津:"缺德你这是。"
4、要增强班级建设的延续性;5字班大一时班级体尚未成型,大二时又面临分流,使得班级建设并不顺利,同学们对班级的安全感、归属感不强。
......
随后又复习了一下大半年前曾让5字班同学做过的调查问卷的一些结论。其中面对基科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选择人数最多的答案就是"培养了坚定的意志,磨练了自己的勇气",老师们ft。
再随后是关于教学评估的要求:
学生方面:班主任辅导员要加强教育;加强班级核心力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全体动员一个不落
授课老师方面:增强责任感;明确课堂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改进课堂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助教的作用
接着又回到关于课程的讨论。阮东经过深思熟虑后一口气说了许多:基科必须要接着办下去;怎么办?05级的理科平台与过去小基科的其实并不相同,这使得许多问题一直存在着;要继续,就要老师们做出协调与让步......(记不太清了,我恍惚中感觉应该是数学系的老师们应该调整课程)
于是定下来了,普通物理分三类:卢德馨一类,另外两类由物理系自己出人;数学分析也要分三种教材:卓里奇一套,肖树铁一套,再在国内优秀院校内选一本教材(待定)。课余量起初两个系都决定要掐两头,放中间,在另一位还保持着清醒头脑的学生代表"给同学们更多的自由空间"的建议下改为了120:150:120。
配置已经出台,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讨论怎么跟7字班的同学们讲解这些物理、数学课的区别了。李津被两个系的人说得满头大汗,最后在朱邦芬周坚等人的建议下总算是有了一套说辞,9号下午就拿今天讨论出的结果向7字班嗷嗷待哺的新生们公布,会议圆满结束~
(由于会议的形式以座谈为主,使得记录起来非常混乱,我也记得不太勤快;昨天回来后又太累了,先是一顿怒睡,醒后忘了许多......诸多原因使得本文仅供参考,十分抱歉)
http://zhihu.com/question/51776937/answer/128083946
个人评述:
文中记载的是清华的一批数学和物理教授(应该大致代表国内最高水准了),讨论安排学生课程的分析。文中有一段关于数学和物理地位的争论,很有意思,数学系和物理系的老师各自信仰自己学科鄙视对方学科,可见一斑。
时间:2007年9月7日~8日
地点:昌平某地
出席人员:汪劲松、陈永灿、张文雪、白峰衫、汪惠、朱邦芬、尚仁成、熊家炯、徐湛、庄鹏飞、安宇、李岩松、高虹、阮东、薛平、陈曦、肖杰、李津、卢旭光、周坚、张贤科、刘智新、张广远及两名学生代表,5名会务人员
7日下午(15:00~18:00):
白峰衫先介绍了数理基础平台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情况,以及2005级数理大类本科分流情况。
接着老师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朱邦芬老先生表达了5字班建设中物理系的难处:首先是课程设置问题,同学们入学后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数学课上,物理的时间较少,而且数学与物理课程的吻合度不是很好,使得物理课的学习有不少困难;然后是当年卢爷爷的课程令很多人并不适应,同学们对物理的态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分流到物理系的人两极分化了,这对物理系的建设来说并不好(中间若干老师插花,难以胜记)。张贤科则认为:今年分流时数理人数不均只是暂时的、偶然的情况,不必大惊小怪;没准明年风向又变,物理爆棚
李津提到数学系从大三下半学期将开始引进seminar后,突然飞起一人强烈反对。此人姓肖名杰,数学系系主任是也。系主任似乎并不理解其为何物,认为本科阶段数学系的学生更应该将基础打好,花时间在seminar上是弊大于利的。李津、周坚等人花了一番时间解释:找个导师,在其指导下读些书,上些课,子之谓"seminar"是也。肖杰收声。
朱老先生又对几点应该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应在大基科中挑选出将来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研究型人才,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我校的理科水平;
2、应该对课程们进行改进。过去的物理教学偏理论少实验,这与物理学的发展背道而驰,n多前辈们的n多经验表明物理的学习、研究都离不开实验这一重要环节,理应加强实验的分量(晚饭后阮东表示大量学生与老师均认为朱鹤年的实验要求高过笼了,但是由于这位朱老先生坚守立场,寸步不让;而且在国内的实验数据处理方面他老人家处在绝对的第一位,无法撼动...因此这个在发明基科以前就存在的问题也就这么一直存在着);数学系的同学则应该可以用工科同学的实验来代替原有的课程;
另外还应该分清楚同学们的发展方向,究竟是向研究方向走还是应用方向。朱老先生认为5字班的最大失败是对200多人采用了同样的课程:物理一律为卢德馨、数学一律为卓里奇。所谓"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理应有不同的课程配备,建议制定多元化的课程套餐,让同学们选择的空间加大。
3、05级学生的管理方面很混乱,辅导员、班主任与系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对班级、系的建设非常不利,很有必要加以纠正
中间若干老师插花,难以胜记;老师们部分意见如下:
周坚:拖到大二结束才分,使得很多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与自身方向不同的课程上,不如第一年就分流
张贤科:原来的小基科模式很好,有点怀疑现在的大基科模式;培养学生不能过于通才了,应该有所侧重
陈曦:现在的目标比较混乱,首先应该明确办基科的目的;俺们物理系去年开始已经将课程分化为几位老师教学,不再像05级那样只有一个卢德馨的普物了,你们数学系也应该做出让步,不能老是一个卓里奇
有人指出了现在基科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潜伏在学生中、不少学生分流至小基科将来并不是要进行研究工作,等等,这些都与原来"培养数理顶尖人才"相悖。
......
最后汪副校长上升思想高度,做了半个多小时的总结,有协调众人关系、指明发展方向、稳定当前局势、给大家加油打气的作用。其中提到了"人才教育所具有的滞后性":一个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眼下没人能够说,需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久的时段后回过头来看看,才有可能得出结论。对于现在的大基科,很需要老师们相互沟通协调,共渡难关。
8日上午(8:30~12:00):
李津、阮东先后把05级数理大类本科培养计划及其部分修订向老师们做了简要介绍。副校长已于昨天离去。座谈气氛热烈不少,谈话中高潮迭起,老师们情绪高亢妙语连珠,肖杰、李津、张贤科、朱邦芬、徐湛等几位尤为突出。
一直以来都保持沉默的卢旭光总算开金口说了几句:先肯定了基科的成功之处,其课程安排对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很有好处,进校后的二次选择也对大家的发展不错;再一次肯定了"5字班的同学们是我这么多年来带过的最好的一届学生"(张贤科支持了一下,)。但是也说了一些数学系方面的难处:大一上完后才发现卓里奇的书适合四个学期讲,但实际上只能压缩到三个学期来上必修课,以至于第三学期的课只能挑选着讲;同学们也许是在证明方面较为偏重,对计算能力不太重视,今后还有待加强;还提到物理课中一上来就要用到微积分等方面的知识,但数学课程无法跟上,这也只能是同学们的"悲哀"...后来被肖杰插一下花,以至忘了自己讲到哪了,光哥于是就此打住......
针对不同偏向制定不同课程套餐的观点在谈论中逐步浮上台面(感觉这个观点很可能在到此开会之前就讨论出来了),老师们也在这一点基本达成共识,但最后问题出在了数学分析课程的难度要不要降下来。
朱邦芬、徐湛、庄鹏飞等人认为数学课的难度应该分级,一小部分学生继续卓里奇,在国内知名大学内挑一本较好的数学系的教材供大多数人使用,对将来要去实验物理等应用方向的同学们应该选择诸如肖树铁所编的微积分教程,"我们物理都把卢德馨和别的分开了,你们数学为什么不分?!@#¥%";肖杰、张贤科、周坚等几位老师则坚守阵地,始终不肯降下难度,认为这是数学系的"底线"被逾越了,肖树铁的书没有达到数学系的要求,不可能让学了肖树铁的书的人在分流的时候随意进入数学系,肖杰更是多次举手发言:所谓卓里奇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数学分析本身就是难学的,就算是换另外数学系专业要求的课本,也会让学生们付出很多时间;假使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分流进入数学系时至少应加上test或interview......
物理老师们普遍认为大一的数学分析让同学们的思维方式"中毒"了,庄鹏飞则以量子力学课上总有人问"存在性与唯一性"来论证同学们确实是"中毒"了,结论是过深难度的数学课会影响物理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同学们的方向发生偏差;肖杰(还是哪位?)马上举出几位数学很NB的物理学家(但我从没听过),徐湛则说按统计来讲这是少数......
熊家炯发话:过去03理科平台之前小基科的同学所学数学并不是数学系的专业课,后来有人做数学照样很出色;肖杰等再次举手回答问题:在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中,要以大多数同学的情况作为参考,不能以优秀的个例作为依据(张贤科的原话是"例子不能说明问题"...);不记得徐湛还是哪位说:应该像元培那样调整数学课程安排,张贤科:"所以他们失败了"...
肖杰在企图发表什么观点的过程中,说出一句:"...物理这个天使与数学这个魔鬼..."时,话没说完张贤科就飞来一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数学不是魔鬼,数学是皇后!"于是讨论严重跑题:有人认为数学不应该是女的,应该是"皇帝",张贤科仍认为"皇后不是生了皇帝嘛?!@#$%",朱邦芬白峰衫等人哂之:"你那个不是皇后是太后",话题逐步转移到伦理学某分支......各批人马争执不下,两位担任助理的年轻貌美的女博用相机录下这一盛况(回来后maze搜之,未果);终于有人(不记得是白峰衫还是阮东)掺和了几句,局势略为稳定,周坚又来一句"数学不是皇后,是皇帝的新衣",又是一轮争辩......很快就来到中午。
来自教务的陈永灿总结了十多分钟后,老师们似乎还对刚才某话题放不下,准备边吃边讨论。
(吃饭时陈永灿对朱老先生表达了学校将基科"做大"的希望,朱老很坚决的摇着头:"不行,现在问题太多了。""有些问题做大后是不是就能解决了呢?"朱老还是很坚决的摇着头)
8日下午(14:30~18:00):
下午,薛平开完某会后匆匆赶到,先将某会的的精神给大家传达一下:1、大基科一个问题就是之前没有先例,使得运转起来有些不顺畅;先前有人提出了以后一个年级引入2名"学术辅导员"的想法,朱老立马反对:原来所谓的"政治辅导员"又干什么?周坚等则认为两种辅导员理应合为一体......
薛平继续:2、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积累阅历;
3、应努力营造宿舍内的学术氛围,但措施似乎只有在宿舍内多增加了几个展板,周坚张贤科等认为这只是"文学青年的自娱自乐",对学术没什么提高;有人说生活习性不正常,晚睡晚起,阮东提议:"在宿舍内安个电铃,每天七点半就叫,没有起不来的";李津:"缺德你这是。"
4、要增强班级建设的延续性;5字班大一时班级体尚未成型,大二时又面临分流,使得班级建设并不顺利,同学们对班级的安全感、归属感不强。
......
随后又复习了一下大半年前曾让5字班同学做过的调查问卷的一些结论。其中面对基科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选择人数最多的答案就是"培养了坚定的意志,磨练了自己的勇气",老师们ft。
再随后是关于教学评估的要求:
学生方面:班主任辅导员要加强教育;加强班级核心力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全体动员一个不落
授课老师方面:增强责任感;明确课堂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改进课堂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助教的作用
接着又回到关于课程的讨论。阮东经过深思熟虑后一口气说了许多:基科必须要接着办下去;怎么办?05级的理科平台与过去小基科的其实并不相同,这使得许多问题一直存在着;要继续,就要老师们做出协调与让步......(记不太清了,我恍惚中感觉应该是数学系的老师们应该调整课程)
于是定下来了,普通物理分三类:卢德馨一类,另外两类由物理系自己出人;数学分析也要分三种教材:卓里奇一套,肖树铁一套,再在国内优秀院校内选一本教材(待定)。课余量起初两个系都决定要掐两头,放中间,在另一位还保持着清醒头脑的学生代表"给同学们更多的自由空间"的建议下改为了120:150:120。
配置已经出台,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讨论怎么跟7字班的同学们讲解这些物理、数学课的区别了。李津被两个系的人说得满头大汗,最后在朱邦芬周坚等人的建议下总算是有了一套说辞,9号下午就拿今天讨论出的结果向7字班嗷嗷待哺的新生们公布,会议圆满结束~
(由于会议的形式以座谈为主,使得记录起来非常混乱,我也记得不太勤快;昨天回来后又太累了,先是一顿怒睡,醒后忘了许多......诸多原因使得本文仅供参考,十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