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乱
我害怕混乱,在真正与混乱劈头相逢之前,我一直以为可以应对。
医院是混乱的顶点,即使它不过是一个被各种秩序捆绑住的白色盒子,它的混乱却来自人心,当代人的生活,大多充满了自欺,商业社会的每个渠道都参与并煽动着自欺,这是在巨大压力下衍生的自卫机制,也是食物链中其他部分的获利方式,然而,自欺却并不能解答真正的困境,所以混乱,实则埋伏在任何一段光鲜平滑的生活中,而它和人的相逢,没有任何戏剧性,只是丝袜不知怎的出现了一条勾丝那样简单,而轻轻一拉,整条袜子就报废了,甚至不如在大街上被抢钱包。
我喜欢机场,机场是所有离人的乐土,离和抵在此相遇擦肩,却完全不会交错,几条通道设计,大面积金属座椅,就让情绪像油水分离开,轻愁的独自消化,兴奋的与谁共享,机场从不混乱,即使在暴雨天,当一切航班都取消时,它庞大的空间依然能消解一切嘈杂,我甚至觉得,机场的空气都是冷冷的金属味,就像冬天时,把脸贴近结霜的铁器,嗅到的冷。
所以,大概是冷比热好,大比小好,空旷比狭窄好,所以,管理情绪的行为,叫冷静。
我想,在机场人们是不会大哭的,因为机场,始终是通向未来的一个出口,而医院,却随时可能成为一个句点,所以人们在医院的大哭,非常肆意,近乎孩童,就像嚎出了一世为人的委屈,而其他人,多半见怪不怪,太多了,太多终章凝结在空气里,人们呼吸进这样浓度的空气,五脏都会木掉。
唐德里罗的《欧米伽点》里,主人公和他的受访者-一个老政客置身于一座大宅中,方圆数十公里,都是戈壁和沙漠,而这座房子,设备齐全,精美空旷,两人在白昼交谈,在夜晚各自安眠,他们的话题,多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像简装版的哲学,有一天,老人的女儿来到大宅,陪伴老人,做饭,或者,别的什么,她不是一个很有性魅力的女人,但安静,适时的沉默是无上美德,她是老人对生命最好一面的表达,甚至逐渐,吸引了主人公,但因为某些动机,他仅仅只是旁观她,并未接近,直到有一天,她在从近旁小镇购物回大宅的途中,消失在沙漠里,就这么消失了,直升机也没找到。
我着迷于这幅意象,无边无际的物质世界,无边无际的精神,连一个人的消失,也像一排省略号,最后的那一点,可无限延伸,或者,像日本僧人用水在地面写的书法,写完即消失,不如梦,亦没有泡影崩裂的动态感。
像一道光在天地间无限延伸,然后泯灭。
刚入行时,曾接触过一个美国建筑设计师,他的成名作是一栋美国沙漠中的大宅,全部用当地石材建成,印象最深的是那堵环抱宅邸的高墙,红色页岩,只做简单切割,不规则的累积起来,像沙漠里的一本封面,一个异星球的书签,一个故事的提纲,它存在不为阅读,只为人间到此地的休止。
无限是拒绝人类的,而混乱才是常态。
我总是为出色的意象而着迷,而书本身,并不重要。保罗奥斯特曾写过一个中产男人在无比寻常的一天差点遭遇高空坠物后,随便买了张机票去往机场看到的第一个城市名字的故事,而终点是,当他抵达了这个陌生的小城,他随着一个陌生的老人进入一个地下室,老人将他独自留在地下室中,离开,当男人拧亮电灯,发现地下室有无数道门,他打开一道又一道,每一道背后,都是满满的书架,书架上放满全世界的电话簿,而门与门相通,通往无限。
那老人将他留下,整理这些早已废弃的号码。
男人坐下,出口已关上,他凝视这些电话簿,就像凝视一种必然到来的命运。
在无限中的无限,和在有限中的无限。
而人类对于无限的追求近乎徒劳的执迷,那实则是精神自由的象征,正因为毫无置疑的生活在隐蔽的混乱中,并明白的知道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恐惧会慢慢爬上每个人的生活。
秩序,自我制造的秩序,是一道锁也是一道堤坝,无论来自日常的生活,还是某种信仰或自省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虽无法固定乱流,却能固定自我,不至于被吹的到处都是。
医院是混乱的顶点,即使它不过是一个被各种秩序捆绑住的白色盒子,它的混乱却来自人心,当代人的生活,大多充满了自欺,商业社会的每个渠道都参与并煽动着自欺,这是在巨大压力下衍生的自卫机制,也是食物链中其他部分的获利方式,然而,自欺却并不能解答真正的困境,所以混乱,实则埋伏在任何一段光鲜平滑的生活中,而它和人的相逢,没有任何戏剧性,只是丝袜不知怎的出现了一条勾丝那样简单,而轻轻一拉,整条袜子就报废了,甚至不如在大街上被抢钱包。
我喜欢机场,机场是所有离人的乐土,离和抵在此相遇擦肩,却完全不会交错,几条通道设计,大面积金属座椅,就让情绪像油水分离开,轻愁的独自消化,兴奋的与谁共享,机场从不混乱,即使在暴雨天,当一切航班都取消时,它庞大的空间依然能消解一切嘈杂,我甚至觉得,机场的空气都是冷冷的金属味,就像冬天时,把脸贴近结霜的铁器,嗅到的冷。
所以,大概是冷比热好,大比小好,空旷比狭窄好,所以,管理情绪的行为,叫冷静。
我想,在机场人们是不会大哭的,因为机场,始终是通向未来的一个出口,而医院,却随时可能成为一个句点,所以人们在医院的大哭,非常肆意,近乎孩童,就像嚎出了一世为人的委屈,而其他人,多半见怪不怪,太多了,太多终章凝结在空气里,人们呼吸进这样浓度的空气,五脏都会木掉。
唐德里罗的《欧米伽点》里,主人公和他的受访者-一个老政客置身于一座大宅中,方圆数十公里,都是戈壁和沙漠,而这座房子,设备齐全,精美空旷,两人在白昼交谈,在夜晚各自安眠,他们的话题,多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像简装版的哲学,有一天,老人的女儿来到大宅,陪伴老人,做饭,或者,别的什么,她不是一个很有性魅力的女人,但安静,适时的沉默是无上美德,她是老人对生命最好一面的表达,甚至逐渐,吸引了主人公,但因为某些动机,他仅仅只是旁观她,并未接近,直到有一天,她在从近旁小镇购物回大宅的途中,消失在沙漠里,就这么消失了,直升机也没找到。
我着迷于这幅意象,无边无际的物质世界,无边无际的精神,连一个人的消失,也像一排省略号,最后的那一点,可无限延伸,或者,像日本僧人用水在地面写的书法,写完即消失,不如梦,亦没有泡影崩裂的动态感。
像一道光在天地间无限延伸,然后泯灭。
刚入行时,曾接触过一个美国建筑设计师,他的成名作是一栋美国沙漠中的大宅,全部用当地石材建成,印象最深的是那堵环抱宅邸的高墙,红色页岩,只做简单切割,不规则的累积起来,像沙漠里的一本封面,一个异星球的书签,一个故事的提纲,它存在不为阅读,只为人间到此地的休止。
无限是拒绝人类的,而混乱才是常态。
我总是为出色的意象而着迷,而书本身,并不重要。保罗奥斯特曾写过一个中产男人在无比寻常的一天差点遭遇高空坠物后,随便买了张机票去往机场看到的第一个城市名字的故事,而终点是,当他抵达了这个陌生的小城,他随着一个陌生的老人进入一个地下室,老人将他独自留在地下室中,离开,当男人拧亮电灯,发现地下室有无数道门,他打开一道又一道,每一道背后,都是满满的书架,书架上放满全世界的电话簿,而门与门相通,通往无限。
那老人将他留下,整理这些早已废弃的号码。
男人坐下,出口已关上,他凝视这些电话簿,就像凝视一种必然到来的命运。
在无限中的无限,和在有限中的无限。
而人类对于无限的追求近乎徒劳的执迷,那实则是精神自由的象征,正因为毫无置疑的生活在隐蔽的混乱中,并明白的知道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恐惧会慢慢爬上每个人的生活。
秩序,自我制造的秩序,是一道锁也是一道堤坝,无论来自日常的生活,还是某种信仰或自省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虽无法固定乱流,却能固定自我,不至于被吹的到处都是。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