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个镜头见“道行”
“我们看一个导演,他是个好导演还是个不怎么样的导演,往往就从他的一两个镜头,你就可以看出他的功力和水平。他的一个镜头拍得好,他的两个镜头接得(剪辑)漂亮,怎么会有错呢!他必定是个出色的导演。”——苏牧
不读苏牧教授的《荣誉》,我想不到以类似文章的谋篇布局、句段衔接去分析一部电影镜头运用、剪辑的优劣,很幸运一位叫小宁悦可的网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它与众不同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让一个半吊文人兼菜鸟影迷,在苏教授的叙述中不仅开始了解电影的骨骼肌理和灵魂,而且居然领悟到文字创作的妙谛,乃至中西文化、语言差距对电影语言的影响等等。我希望之后可以找机会,深入探讨一下这些方面的话题。
而这两天我正在反复阅读《荣誉》一书中,艾伦•帕克所导演的电影《鸟人》的镜头分析部分。苏教授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分析讲解,细致而深刻,但自己读得很慢,因为一直在寻找案例来对比学习,心偏一侧,自然首先选择了霍建华主演的《捉迷藏》预告短片来进行比较研究。(对比案例为:《捉》片最新发布的“鸠占鹊巢”预告短片)
根据苏教授的分析,《鸟人》开篇的4个镜头:镜头1、从上向下拉的天空大全景——镜头2、从上向下拉的精神病医院病房内窗户小全景(景深为窗外天空)——镜头3、从下往上摇的鸟人脚、手、面部、眼神特写——镜头4、固定镜头的病房内部小全景,可视为一个段落,共同构成了交待“鸟人”艾尔出场的一个环形蒙太奇句子,凝练又成功地描绘出了鸟人“身在房间,心在天空”现实与精神冲突的内涵形象。并且他认为,仅从镜头1到镜头2的镜头运用与过渡衔接,已经毋庸置疑地体现出了一位出色导演的“道行”——正向本文开篇所引用的那段话,苏教授相信从影片的一两个镜头里,其实已经可以判断出一个导演的实力。
《鸟人》开篇镜头1与镜头2的运用组合为什么出色?
苏教授认为,从镜头描写方面来看,镜头1与镜头2构成对比蒙太奇,隐喻了全剧的戏剧冲突所在(末句是我见):广袤的天空,象征鸟人自由的精神世界与心灵空间;阴暗病房内狭小的窗户及其铁丝网框住的一小片天空,是无奈现实及对自由的扼杀。
另在镜头顺序的选择上,导演艾伦•帕克匠心独运地反常规而行,突出了鸟人的本质——拥有天空般广褒自由的心灵家园。电影第一段落,导演旨在介绍主人公“鸟人”,常规的处理应该是第一个镜头就拍摄鸟人的病房,但他却先拍摄了全景的天空,之后才将镜头转入鸟人的病房,由此突出了他认为对于鸟人来说更重要的精神世界。
由于巅倒镜头顺序,会影响到镜头叙事的连贯性和打断演员的表演,“道行”颇深的导演艾伦•帕克找出的化解之道是:让镜头1和镜头2成为双重连接镜头,将大全景的天空与病房窗户上的小天空相连,将大全景的天空之蓝与病房铁网窗户上的天空之蓝相连;通过光学技巧剪辑,让镜头2叠镜头1慢慢完成两者的转换;并且让两个镜头都在拉镜中完成“动”与“动”的转换,同时两个镜头都采用了45度角,拉动的速度也相同,如此一来,两个镜头的慢叠转换,自然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了。
那么,对比案例《捉》的预告短片里镜头的运用表现又如何呢?
略过片头赵忠祥老师配音的创意白描简笔动画——与导演镜头运用无关,进入短片的第一段落:
镜头1-3可以视为一个介绍男主角一家出场的叙事性连续蒙太奇句子,朴实流畅地描绘出一个生活在城市新建高楼之中的幸福三口之家。
镜头1和2,介绍了这个小家的外部和内部生存空间,按照由外至内的正常逻辑,先用一个平推镜头抵近描绘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新住宅区外景;再用另一个平推镜头抵近描绘了一间舒适的现代公寓家居内景。应该是受限于短片仅两分多钟的时长限制,镜头1到镜头2的转换采用了最简单的快切方式,不过由于两个镜头推进的速度与角度完全一至,这一转换非常流畅自然,并不跳跃,可见导演 “道行”不错,但更多体现出了本片摄影师的功力。
这里想插多两句的是,《捉》短片的第一段落里其实还有多个这样同速且匀速的推镜头,摄影师拿捏得非常精确,而导演运用得也非常好——如果没有误解,我想他是想用这种看似平静推进,但又处处存在的镜头,去表现一个未知的目光与人物正在慢慢逼近剧中主角和众多受害者的生活,窥探着,渗透者着,有一种平静中的莫名压力与不安。
第一段落的镜头3,是主角三口之家温馨互动的一幕,摇镜头伴随男主角抱起女儿的运动的方向,由下向上小幅移动,并综合演员的运动,近景展现出男主角一家父女与妻子三人之间温馨互动的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然后迅速淡出到下一个过渡性句子的开头。
镜头2至镜头3的转换仍然采用了快切,不过由于镜头3的摇速与镜头2的推速基本一致,虽然二者运动方向不同,切换仍显得非常自然,而且由于两个镜头的空景都是室内家居环境(空间、家居布置有差异),具有一定连续性,也可算两个不太标准的连接镜头。
在《捉》2分8秒的短片中,去除53秒的片头片尾及简笔白描动画,导演仅用5秒3个镜头就描绘出一个正被未知目光窥探仍沉醉在幸福之中的都市小康之家,虽未见艾伦•帕克大师级的手笔,但镜头运用的娴熟与准确,确实还是颇见“道行”的。因为使用连续性蒙太奇,容易陷于拖沓冗长与平铺直叙,但《捉》的短片中,导演通过对镜头切换速度与推进速度内在衔接的精准把握,不仅没有丝毫拖沓之感,而且非常自然流畅,并且能于平静镜头之中暗藏一种莫名的不安之感,想来在有更多发挥空间的正片中,应该会表现更佳。
《捉》的短片之中,其实还有更多可以拿来分析的镜头运用,不过由于时间精力限制,还有自己学习进度的影响,还是暂且探讨至此吧。
不读苏牧教授的《荣誉》,我想不到以类似文章的谋篇布局、句段衔接去分析一部电影镜头运用、剪辑的优劣,很幸运一位叫小宁悦可的网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它与众不同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让一个半吊文人兼菜鸟影迷,在苏教授的叙述中不仅开始了解电影的骨骼肌理和灵魂,而且居然领悟到文字创作的妙谛,乃至中西文化、语言差距对电影语言的影响等等。我希望之后可以找机会,深入探讨一下这些方面的话题。
而这两天我正在反复阅读《荣誉》一书中,艾伦•帕克所导演的电影《鸟人》的镜头分析部分。苏教授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分析讲解,细致而深刻,但自己读得很慢,因为一直在寻找案例来对比学习,心偏一侧,自然首先选择了霍建华主演的《捉迷藏》预告短片来进行比较研究。(对比案例为:《捉》片最新发布的“鸠占鹊巢”预告短片)
根据苏教授的分析,《鸟人》开篇的4个镜头:镜头1、从上向下拉的天空大全景——镜头2、从上向下拉的精神病医院病房内窗户小全景(景深为窗外天空)——镜头3、从下往上摇的鸟人脚、手、面部、眼神特写——镜头4、固定镜头的病房内部小全景,可视为一个段落,共同构成了交待“鸟人”艾尔出场的一个环形蒙太奇句子,凝练又成功地描绘出了鸟人“身在房间,心在天空”现实与精神冲突的内涵形象。并且他认为,仅从镜头1到镜头2的镜头运用与过渡衔接,已经毋庸置疑地体现出了一位出色导演的“道行”——正向本文开篇所引用的那段话,苏教授相信从影片的一两个镜头里,其实已经可以判断出一个导演的实力。
《鸟人》开篇镜头1与镜头2的运用组合为什么出色?
苏教授认为,从镜头描写方面来看,镜头1与镜头2构成对比蒙太奇,隐喻了全剧的戏剧冲突所在(末句是我见):广袤的天空,象征鸟人自由的精神世界与心灵空间;阴暗病房内狭小的窗户及其铁丝网框住的一小片天空,是无奈现实及对自由的扼杀。
另在镜头顺序的选择上,导演艾伦•帕克匠心独运地反常规而行,突出了鸟人的本质——拥有天空般广褒自由的心灵家园。电影第一段落,导演旨在介绍主人公“鸟人”,常规的处理应该是第一个镜头就拍摄鸟人的病房,但他却先拍摄了全景的天空,之后才将镜头转入鸟人的病房,由此突出了他认为对于鸟人来说更重要的精神世界。
由于巅倒镜头顺序,会影响到镜头叙事的连贯性和打断演员的表演,“道行”颇深的导演艾伦•帕克找出的化解之道是:让镜头1和镜头2成为双重连接镜头,将大全景的天空与病房窗户上的小天空相连,将大全景的天空之蓝与病房铁网窗户上的天空之蓝相连;通过光学技巧剪辑,让镜头2叠镜头1慢慢完成两者的转换;并且让两个镜头都在拉镜中完成“动”与“动”的转换,同时两个镜头都采用了45度角,拉动的速度也相同,如此一来,两个镜头的慢叠转换,自然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了。
那么,对比案例《捉》的预告短片里镜头的运用表现又如何呢?
略过片头赵忠祥老师配音的创意白描简笔动画——与导演镜头运用无关,进入短片的第一段落:
镜头1-3可以视为一个介绍男主角一家出场的叙事性连续蒙太奇句子,朴实流畅地描绘出一个生活在城市新建高楼之中的幸福三口之家。
镜头1和2,介绍了这个小家的外部和内部生存空间,按照由外至内的正常逻辑,先用一个平推镜头抵近描绘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新住宅区外景;再用另一个平推镜头抵近描绘了一间舒适的现代公寓家居内景。应该是受限于短片仅两分多钟的时长限制,镜头1到镜头2的转换采用了最简单的快切方式,不过由于两个镜头推进的速度与角度完全一至,这一转换非常流畅自然,并不跳跃,可见导演 “道行”不错,但更多体现出了本片摄影师的功力。
这里想插多两句的是,《捉》短片的第一段落里其实还有多个这样同速且匀速的推镜头,摄影师拿捏得非常精确,而导演运用得也非常好——如果没有误解,我想他是想用这种看似平静推进,但又处处存在的镜头,去表现一个未知的目光与人物正在慢慢逼近剧中主角和众多受害者的生活,窥探着,渗透者着,有一种平静中的莫名压力与不安。
第一段落的镜头3,是主角三口之家温馨互动的一幕,摇镜头伴随男主角抱起女儿的运动的方向,由下向上小幅移动,并综合演员的运动,近景展现出男主角一家父女与妻子三人之间温馨互动的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然后迅速淡出到下一个过渡性句子的开头。
镜头2至镜头3的转换仍然采用了快切,不过由于镜头3的摇速与镜头2的推速基本一致,虽然二者运动方向不同,切换仍显得非常自然,而且由于两个镜头的空景都是室内家居环境(空间、家居布置有差异),具有一定连续性,也可算两个不太标准的连接镜头。
在《捉》2分8秒的短片中,去除53秒的片头片尾及简笔白描动画,导演仅用5秒3个镜头就描绘出一个正被未知目光窥探仍沉醉在幸福之中的都市小康之家,虽未见艾伦•帕克大师级的手笔,但镜头运用的娴熟与准确,确实还是颇见“道行”的。因为使用连续性蒙太奇,容易陷于拖沓冗长与平铺直叙,但《捉》的短片中,导演通过对镜头切换速度与推进速度内在衔接的精准把握,不仅没有丝毫拖沓之感,而且非常自然流畅,并且能于平静镜头之中暗藏一种莫名的不安之感,想来在有更多发挥空间的正片中,应该会表现更佳。
《捉》的短片之中,其实还有更多可以拿来分析的镜头运用,不过由于时间精力限制,还有自己学习进度的影响,还是暂且探讨至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