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门”的隐喻
一口气把焦冲的新作《旋转门》读完了。什么感觉呢?就像一个人划着小船游荡在平静的海面,开始是一片淡蓝色的海水,平静没有波澜,然后是一片大浪接着一片大浪迎面扑来,小船颠簸不已,不过庆幸小船最后又恢复了平静,稳稳地靠岸。这篇小说的冲击力很强,跌宕起伏,情节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翻转起伏。读这篇小说的过程是惊心动魄的,我喜欢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旋转门”这个意象很新奇,也暗藏着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
“旋转门”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意思也是由浅及深。
第一次是由小说里的农民工青年刘金锁的口说出。“人各有命,那都是提前安排好的,好比商场的那扇旋转门,该你走哪一扇就是哪一扇,不是你想走哪个就走哪个的。”这句话是刘金锁向杨秀美求爱被拒绝后说出来的。故事中的杨秀美是个颇有心机和功利心的底层女孩。她努力地寻找机会,改变当前的命运,希望能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而刘金锁对此不以为然,这可能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刘金锁因为学习能力不足,读不进书,念到初二就放弃了,跟着父亲去城里当农民工。他并非不羡慕那些靠着读书学习而成为都市白领的人,但是他认命,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成为一个农民工他也没有什么不甘心的。因此,他才发出上面的那一段宿命论式的观点。而同样从贫困的农村出来的杨秀美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人可以靠着努力改变命运。这么想似乎也没有什么错,甚至还包含着某种正能量呢。我们这些出身卑微又年少轻狂的人谁没这么想过呢?我们曾经不仅想过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还幻想着改变世界呢。哈哈。但是当我们成年,接触到生活的底色时,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改变人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需要看机缘巧合,认清自身的起点和资质。刘金锁认清了自身的起点,也了解自己的资质,所以他决定安安稳稳地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杨秀美并没有认清自己的起点和资质,脑中存着天马行空的幻想,去地铁口乞讨企图寻找机会,甚至怂恿刘金锁作网络直播,见有利可图,竟然鼓动刘金锁与自己合谋网络行骗。虽然获利数万,却被警方追捕,直到最后逃遁途中遭遇车祸而惨死。杨秀美之死既是作者故事设置故事情节的需要,更是一种宿命论式的隐喻。“人各有命”,杨秀美有杨秀美的命,她若是不这样急功近利满脑子歪点子的僭越命运,可能结局就不会是这样了。对杨秀美这个人物结局的设定,也反映出了作者的创作观。焦冲在《与你相遇,好幸运》中这样说道:“写短篇,需要技巧和不断打磨;而长篇则更依靠丰富的阅历和体验。既有艺术感染力,又不缺乏生活底色的作品才算上乘之作,要是有点儿所谓的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可能就更符合现行的好小说标准。”所谓的“教育意义”应该指得就是作者心中的道德标尺吧。作者笔下的人物可以不顾道德,但是作者心中应该是有道德衡量标准的。杨秀美意外死亡应该有作者的道德考量吧,虽然她罪不至死。
“旋转门”在小说中第二次出现是借着一个不太出名的作家白启书之口。“我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也是个宿命论者,享乐主义者,有时候冥冥中确实有股神奇的力量在默默地主宰着,就像很多人相信缘分,犹如一道命运的旋转门,下一秒会遇见谁,其实这都是宿命,其实宿命论者的心态普遍都不错的,有把什么都看透了的开阔胸襟,不会苛求自己更不会苛求别人,用于接受现实……”
由于白启书和刘金锁的身份不同,学养不同,说出来的话自然不一样。白启书是一个作家,有他自己的一套哲学观。他与刘金锁的观点从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宿命论者,只是他比刘金锁思考得更深入,语言更深邃。他说的“冥冥中的神奇力量”像命运的旋转门,下一秒遇见谁,都是冥冥中注定的。白启书的这一段话可谓是归纳了全书的主题了。
这篇故事是以女主人公何小晗的故事为主要线索,于此同时展开其他人物的故事。纵观整部小说,故事中人物的相遇和经历都符合“冥冥中注定”这一说法。就拿何小晗与Ken的相遇来说吧。何小晗逞一时之气离职,又因为跟男朋友分手,便决定出游日本,在日本浅草寺排队抽签时遇到了Ken,又因为抽到了一只凶签而与Ken攀谈上,成为好朋友。这种相遇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很有意思的是何小晗从日本回国后所经历的基本上沿着凶签的内容走。凶签内容为:“否极方无泰,花开值晚秋,人情不挑备,财宝鬼来偷。”所幸运的是在Ken的帮助下,“破解”了这个凶签。何小晗后来遇到自家北京市里的老房子拆迁,将会得到一大笔钱,她单纯地相信骗婚的甘旭然,差点让钱财丧失。幸运的是有警察介入才没有让骗婚者得逞。何小晗的这些经历岂不是正验证了作者的宿命论观点么。
若说命运天注定,那Ken的确是注定为同性恋的。他生来就是同性恋,无力改变。即便在爱情中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依然在痴情的寻觅爱。从整部小说来看,Ken是故事中最动人的一个形象。他无力改变身为同性恋的事实,却努力将对别人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将压力自己承担。他为何小晗分担压力和烦恼,可谓是对朋友尽忠尽责。不给男朋友阿修罗施加压力,当得知阿修罗有妻子时,选择果断离开;宁愿孤独一辈子,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去骗婚(欺骗异性恋女子)。这里我要插入一些题外话,作家是以自己的立场来塑造Ken这个人物的,但是并不代表作家就忽视普通大众的感受。对于同性恋人群,大部分人群是无法理解的。作者在文字中有反映,如Ken的父母就无法接受Ken生而为同性恋一事,他们认为儿子丢他们的脸,与Ken断绝了关系。无法获得亲人的理解是大部分同性恋者面临的难题。作者也不忘揭露那些反对同性恋的原因。故事中的蒋一帆是个狭隘又恐同的人。他对同性恋者的憎恨源于他幼年的创伤记忆。他父亲就是一个同性恋者,让他母亲常年忍受痛苦和压抑。所以他对同性恋者很是憎恶。而现实中,同性恋与异性恋结婚的数量不少,尤其是男同性恋面对来自父母的压力时,便会选择与异性恋结婚这个无奈又自私的方式。作者只能在小说中提出这个问题,却无法解决。也许作者欣赏的是Ken这种坚守道德底线又特立独行不顾及他人眼光的处事方式吧?从某种程度上说,Ken的这种做法也是一种解决方式,只是代价有些大。
整部小说最令人紧张的是何小晗的闺蜜陆心雨携款潜逃,正好目睹杨秀美死亡的场景,便于杨秀美互换身份躲避警察的追踪,成功脱逃。至于陆心雨的行为如何解释,要归结为她的那套虚无主义观念了。“死就是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这个人什么事了,身份证也没有了,户籍也没有了,不再属于这个世界。从此再也不会享受到俗世的喜怒哀乐,也是解脱,也是虚无。这么一想,人生还真是没意思,或者一辈子究竟为了什么呢?大概只是不想死,因为被生下来,才或者吧……”(这是陆心雨在母亲死后的一段心理活动)可能只是不想死,想享受俗世的喜怒哀乐,所以才携款潜逃,与死人调换身份,躲避追踪。这一切巧合似乎也是宿命。作者并没有认可她的行为,而是将她放置于担惊受怕的处境:“说不定哪天就被抓紧监狱了”。
最后再点评一下,故事情节很有趣,张力十足。不足的地方是节奏有点快,给人的感觉是略显浮躁。
![]() |
这是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6年第5期。 |
“旋转门”这个意象很新奇,也暗藏着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
“旋转门”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意思也是由浅及深。
第一次是由小说里的农民工青年刘金锁的口说出。“人各有命,那都是提前安排好的,好比商场的那扇旋转门,该你走哪一扇就是哪一扇,不是你想走哪个就走哪个的。”这句话是刘金锁向杨秀美求爱被拒绝后说出来的。故事中的杨秀美是个颇有心机和功利心的底层女孩。她努力地寻找机会,改变当前的命运,希望能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而刘金锁对此不以为然,这可能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刘金锁因为学习能力不足,读不进书,念到初二就放弃了,跟着父亲去城里当农民工。他并非不羡慕那些靠着读书学习而成为都市白领的人,但是他认命,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成为一个农民工他也没有什么不甘心的。因此,他才发出上面的那一段宿命论式的观点。而同样从贫困的农村出来的杨秀美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人可以靠着努力改变命运。这么想似乎也没有什么错,甚至还包含着某种正能量呢。我们这些出身卑微又年少轻狂的人谁没这么想过呢?我们曾经不仅想过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还幻想着改变世界呢。哈哈。但是当我们成年,接触到生活的底色时,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改变人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需要看机缘巧合,认清自身的起点和资质。刘金锁认清了自身的起点,也了解自己的资质,所以他决定安安稳稳地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杨秀美并没有认清自己的起点和资质,脑中存着天马行空的幻想,去地铁口乞讨企图寻找机会,甚至怂恿刘金锁作网络直播,见有利可图,竟然鼓动刘金锁与自己合谋网络行骗。虽然获利数万,却被警方追捕,直到最后逃遁途中遭遇车祸而惨死。杨秀美之死既是作者故事设置故事情节的需要,更是一种宿命论式的隐喻。“人各有命”,杨秀美有杨秀美的命,她若是不这样急功近利满脑子歪点子的僭越命运,可能结局就不会是这样了。对杨秀美这个人物结局的设定,也反映出了作者的创作观。焦冲在《与你相遇,好幸运》中这样说道:“写短篇,需要技巧和不断打磨;而长篇则更依靠丰富的阅历和体验。既有艺术感染力,又不缺乏生活底色的作品才算上乘之作,要是有点儿所谓的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可能就更符合现行的好小说标准。”所谓的“教育意义”应该指得就是作者心中的道德标尺吧。作者笔下的人物可以不顾道德,但是作者心中应该是有道德衡量标准的。杨秀美意外死亡应该有作者的道德考量吧,虽然她罪不至死。
“旋转门”在小说中第二次出现是借着一个不太出名的作家白启书之口。“我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也是个宿命论者,享乐主义者,有时候冥冥中确实有股神奇的力量在默默地主宰着,就像很多人相信缘分,犹如一道命运的旋转门,下一秒会遇见谁,其实这都是宿命,其实宿命论者的心态普遍都不错的,有把什么都看透了的开阔胸襟,不会苛求自己更不会苛求别人,用于接受现实……”
由于白启书和刘金锁的身份不同,学养不同,说出来的话自然不一样。白启书是一个作家,有他自己的一套哲学观。他与刘金锁的观点从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宿命论者,只是他比刘金锁思考得更深入,语言更深邃。他说的“冥冥中的神奇力量”像命运的旋转门,下一秒遇见谁,都是冥冥中注定的。白启书的这一段话可谓是归纳了全书的主题了。
这篇故事是以女主人公何小晗的故事为主要线索,于此同时展开其他人物的故事。纵观整部小说,故事中人物的相遇和经历都符合“冥冥中注定”这一说法。就拿何小晗与Ken的相遇来说吧。何小晗逞一时之气离职,又因为跟男朋友分手,便决定出游日本,在日本浅草寺排队抽签时遇到了Ken,又因为抽到了一只凶签而与Ken攀谈上,成为好朋友。这种相遇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很有意思的是何小晗从日本回国后所经历的基本上沿着凶签的内容走。凶签内容为:“否极方无泰,花开值晚秋,人情不挑备,财宝鬼来偷。”所幸运的是在Ken的帮助下,“破解”了这个凶签。何小晗后来遇到自家北京市里的老房子拆迁,将会得到一大笔钱,她单纯地相信骗婚的甘旭然,差点让钱财丧失。幸运的是有警察介入才没有让骗婚者得逞。何小晗的这些经历岂不是正验证了作者的宿命论观点么。
若说命运天注定,那Ken的确是注定为同性恋的。他生来就是同性恋,无力改变。即便在爱情中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依然在痴情的寻觅爱。从整部小说来看,Ken是故事中最动人的一个形象。他无力改变身为同性恋的事实,却努力将对别人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将压力自己承担。他为何小晗分担压力和烦恼,可谓是对朋友尽忠尽责。不给男朋友阿修罗施加压力,当得知阿修罗有妻子时,选择果断离开;宁愿孤独一辈子,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去骗婚(欺骗异性恋女子)。这里我要插入一些题外话,作家是以自己的立场来塑造Ken这个人物的,但是并不代表作家就忽视普通大众的感受。对于同性恋人群,大部分人群是无法理解的。作者在文字中有反映,如Ken的父母就无法接受Ken生而为同性恋一事,他们认为儿子丢他们的脸,与Ken断绝了关系。无法获得亲人的理解是大部分同性恋者面临的难题。作者也不忘揭露那些反对同性恋的原因。故事中的蒋一帆是个狭隘又恐同的人。他对同性恋者的憎恨源于他幼年的创伤记忆。他父亲就是一个同性恋者,让他母亲常年忍受痛苦和压抑。所以他对同性恋者很是憎恶。而现实中,同性恋与异性恋结婚的数量不少,尤其是男同性恋面对来自父母的压力时,便会选择与异性恋结婚这个无奈又自私的方式。作者只能在小说中提出这个问题,却无法解决。也许作者欣赏的是Ken这种坚守道德底线又特立独行不顾及他人眼光的处事方式吧?从某种程度上说,Ken的这种做法也是一种解决方式,只是代价有些大。
整部小说最令人紧张的是何小晗的闺蜜陆心雨携款潜逃,正好目睹杨秀美死亡的场景,便于杨秀美互换身份躲避警察的追踪,成功脱逃。至于陆心雨的行为如何解释,要归结为她的那套虚无主义观念了。“死就是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这个人什么事了,身份证也没有了,户籍也没有了,不再属于这个世界。从此再也不会享受到俗世的喜怒哀乐,也是解脱,也是虚无。这么一想,人生还真是没意思,或者一辈子究竟为了什么呢?大概只是不想死,因为被生下来,才或者吧……”(这是陆心雨在母亲死后的一段心理活动)可能只是不想死,想享受俗世的喜怒哀乐,所以才携款潜逃,与死人调换身份,躲避追踪。这一切巧合似乎也是宿命。作者并没有认可她的行为,而是将她放置于担惊受怕的处境:“说不定哪天就被抓紧监狱了”。
最后再点评一下,故事情节很有趣,张力十足。不足的地方是节奏有点快,给人的感觉是略显浮躁。
沙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罪与罚》里爱看热闹的俄国人 (7人喜欢)
- 发财树和生活里的“玄学意识” (1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