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巾不等于“头巾”?
![]() |
如果能把这山川河流饮尽
不过是一梦一壶酒
如果能把这漫漫长河淘尽
不过是一尺一寸一巾
大概是醉谜了眼
看成了布衣,校尉和等巷陌的道九
杯空杯满,谁把酒打翻!
![]() |
白巾布衣
一响滴尽一日巾
一轮布衣一陇亩。
正是年壮的布衣黔首,头戴白巾,虽然长年累月的劳作和曝晒让他看起来面庞黝黑,手脚粗糙,却又如整个土地的厚沉,而这大概也是他能娶到村头小阿娘的面由心生。
今年风调雨顺,他感想着鼓足劲,换上百斤粮食为家中妻子增添一匹青色布,而她做成衣服,穿上一定很漂亮。每每想到于此,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随着挥动锄头上下翻飞的白色的头巾,一如出门前女子凝望招手等汉归的白色手绢。
而此刻,斜阳正好,白巾盐渍斑驳。
![]() |
青巾校尉
一步踏尽一树白
一袭青巾一生裁。
扎营边塞的无名校尉,过了太久,久到已记不清了家中贤内和老母的相貌容颜,而他不同于其他将领时常甲胄青衣,而是习惯长穿白衣青巾。
年年战火的关外,早已磨灭了一腔热血,而唯一支撑坚守的信念是覆于额头的一方青巾,一方纵马提枪出门前母亲亲手戴好的青巾。他不能退,虽然半年前一封鸿雁家信,孩童已从牙牙学蹒跚学步进入学堂,母亲长卧不起,夫人却落字,勿念,勿念。
白衣青巾,是羁绊,是疲倦,抛了乱卷换我醉中仙,今夜的灯油已经烧干,安然,望乡。
![]() |
![]() |
![]() |
![]() |
![]() |
![]() |
道不提九巾
一桥轻雨一伞开
一如年少一恍间。
自从上山后,道九头上的道巾就从来没有摘下过,他属道字辈,排行老九,所以师傅给他取名道九,刚好契合道教的九巾之说,他很满意。
而师傅总爱说他尘缘未了。
可他早已忘记了,在第一次下山云游的时候,在一条烟花巷陌前,那天下着秋雨霏霏,而他行过一座桥,因为下雨,桥上人很少,偏偏有一位女子,青瓷如水的女子,就那么站在雨中,撑着一把油纸伞,而他就这样径直走过去了。
然后他想起了师傅时常念叨的几句话语,不是禅语:谁风雨不改红楼游,载不动悲愁,风吹开枯叶抖落了空蝉,掉在了开满牡丹的庭院,尘香露花莹流连珠帘后,岁月静凋。
很多年后。
道九扶了扶有些歪斜的道九巾,才知道岁月静凋时后面还有一句:已不复年少。
![]() |
![]() |
![]() |
![]() |
![]() |
![]() |
· 昺生舆情 ·
---------------------------------------------------------------------------------------------------------------------------------------------
头巾:古时农民的专用品。
古代劳动人民在地里进行农作的时候为了避免太阳炎热和擦汗用的一种首服。
青巾校尉:东汉职官名,后诗文中泛指武职官员。
巾始于先秦,最开始一般百姓戴用。东汉以后则贵贱通用。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流行,尤其士人十分偏好,喜其轻便。到了南宋,戴巾之风气更加普遍,就连朝廷的高级官员也以包裹巾帽为荣,冠帽之制渐衰。在清朝以前,巾作为首服,被历代沿用,并变化成多种类型。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下剃头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废除。
而“儒从而释道不从”,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国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
当然,除了头巾这种服饰本身的流传和发展,更多的是感受到它覆与头颅,而华夏之国千年未变的例如:白巾布衣对娇娘的仁之心德,相守以沫;青巾校尉对母亲义孝,对君王的恭敬之礼,而道九的大智慧,到底是师傅还是他的未了,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
大抵不过,仁义礼智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