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且看风景,且听风吟。
凡事给自己留点宽松的余地,不徐不疾,且看沿途风景,也许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其中的过程,从而爱上这件事。若都只是拿结果催着赶着自己,心说来不及啦快点啊快点啊完蛋啦还是来不及啦...这样头上悬着一只钟表一把剑似的去做事,再难享受其中而爱上它,只会心里据而远之避之不及吧。如此看来,时间规划很重要,不要把自己逼迫在分针秒针之间,给自己留一杯咖啡、一首歌、一首诗、一段骑车看风景的时间吧。
——清晨骑车有感。
01/ 因突击完成而焦虑
平时骑车也好,做事也好,我总有个不好的习惯:把握不好时间,总是给自己留下非常紧张的一张时刻表——骑车通勤,总是磨磨蹭蹭弄得时间非常紧张,路上只好一边拼命蹬车,一边担心着要迟到了要迟到了,这样焦急忙慌的一路骑下来,往往又累又急,结果还常常会迟到。
而这个习惯并非近日养成,而是从小既有。记得初中时候家里离学校特别近,走路也就5分钟左右。而我每天早上贪图在家多看一会儿电视上播的田连元的评书节目,常常只给自己留3分钟左右的时间,一路连跑带走,慌慌忙忙闯进教室,经常踩着上课的铃声走进教室。对此,因那时因学习成绩还不错,老师也并未多说我什么,于是我更加以此为得意之事。
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不知不觉养成了“突击完成”的习惯。原本计划一个月完成的事情,前二十五天都在状况之外,只等最后四五天的时间熬夜通宵来做完。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第一份工作面试准备、高工答辩论文……无不如此。虽然自己知道这样不好,但也许因为外部条件不甚严格,所以这样突击出来的结果往往还说的过去,于是潜意识里更有了一种“这件事情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突击完成”的想法,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任务,自然就不自觉的给自己预留更短的时间表。于是,最近几年的工作绩效及年底工作自评这样还算比较重要的事情,我居然都是卡在截止时间前一个小时左右才去完成的。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拖延症晚期患者吧。但且不去探求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单说说这样的习惯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好处?
首先就是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立长志变成了常立志。自己曾想考的各种证书,环评师、一建、咨询师、甚至注会、英语...所有需要持久投入时间去复习备考的考试,我均未通过。很多工作中的好点子好主意,也一再拖延并未付诸行动。个人工作方面的成长多少受到影响。
而在生活中,这样的习惯也并未给我带来好处。与人约会总是迟到,道歉自不必说,赴约途中的心情多是焦虑不堪的。再如往常的骑车通勤,也是在来不及的大前提下,焦躁不安的想加速再加速,真是身心皆疲,哪还有闲暇顾及沿途什么风景!
02/不再焦虑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今日清晨像往常一样骑车上班,但与平日里不同的是,今天早出发了一刻钟。
这一刻钟的时间,我看到了很多之前没有看到的风景。
首先,心情不再如同以往那样焦急了,因为我知道时间非常充足。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即使在轻度雾霾中,我也看清了以往一闪而过的秋日里金黄的银杏树叶,听清了和平门附近街边小花园里集中遛鸟的鸟笼子里此起彼伏清脆的鸟鸣,注意到了一片金黄树叶后灰瓦白墙院落里宣武门南堂高耸的十字架,以及煤市街边仿古绿色游廊中歇脚的早起游人。微微的雾霾下,这个城市的清晨仿佛没有了拥挤的地铁,没有了地铁车厢里一张张疲惫的面庞,生动鲜活起来。
而这些,是往常的我虽也看到,但并未有时间和心情去感受的。
一刻钟的时间,给了我无比的从容,也改变了一天伊始的心情。真是一样的路程,不一样的风景。
03/我们走的太快,把灵魂留在了路上
看过蒋勋老师的一次公开课——《给自己留18分钟,只为了一首诗》,深受感动:
蒋勋老师读了这样一首诗:
《愿》
我愿是满山的杜鹃,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
我愿是繁星,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
我愿是千万条江河,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愿是那月,为你再一次圆满。
如果你是岛屿,我愿是环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张起了船帆,我愿是轻轻吹动的风浪。
如果你远行,我愿是那路,
准备了平坦,随你去到远方。
当你走累了,我愿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栈,有干净的枕席供你睡眠,
眠中有梦,我就是你枕上的泪痕。
我愿是手臂让你依靠,虽然白发苍苍,
我仍愿是你脚边的炉火,与你共话回忆的老年。
你是笑,我是应和你的歌声。
你是泪,我是陪伴你的星光。
当你埋葬土中,我愿是依伴你的青草,
你成灰,我便成尘,
如果,如果,
如果你对此生还有眷恋,
我就再许一愿,
与你结来世的姻缘。
蒋勋老师说,“如果到处是战争到处有饥荒,如果到处有人与人的仇恨与厮杀,那一首诗能够挽救什么?……我在想,能不能一天24小时,这么漫长,我们留18分钟给一首诗?我想完以后觉得很奢侈,如果今天跟一个忙的不得了的职场朋友说,你可不可以每天留18分钟给一首诗,我相信也许他会反驳我,我就会退了一步。
我想诗永远在退一步,因为它没有办法在现实的世界里跟任何的东西去争什么,所以它只好退一步。可这退一步我在想,一年的365天,可不可以留18分钟给一首诗,我还是退一步,我想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可能留18分钟给一首诗,仅仅18分钟,我想够了。如果记得那18分钟。”
现在人们的生活,充斥着快速变化的节奏。我们不停的刷新朋友圈,不停赶时间完成手头的工作,不停的给自己充电学习……仿佛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急促的心情去赶紧完成每一件事情。
赶快吃饭,赶快加班,赶快见客户,赶快出方案,赶快升职,赶快赚钱……
然后呢?
我并不反对高效率的完成工作,进行学习,安排生活。但如果生活中每一个节奏都这样快速前进,身在其中的我们自己,难免疲于应付,从而无暇享受生活本身。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的栖息。……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的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
愿我们放慢奔波的脚步,留出十八分钟给自己,细品一杯咖啡、感受一首诗、看一段身边的风景、听一段风声。
——清晨骑车有感。
01/ 因突击完成而焦虑
平时骑车也好,做事也好,我总有个不好的习惯:把握不好时间,总是给自己留下非常紧张的一张时刻表——骑车通勤,总是磨磨蹭蹭弄得时间非常紧张,路上只好一边拼命蹬车,一边担心着要迟到了要迟到了,这样焦急忙慌的一路骑下来,往往又累又急,结果还常常会迟到。
而这个习惯并非近日养成,而是从小既有。记得初中时候家里离学校特别近,走路也就5分钟左右。而我每天早上贪图在家多看一会儿电视上播的田连元的评书节目,常常只给自己留3分钟左右的时间,一路连跑带走,慌慌忙忙闯进教室,经常踩着上课的铃声走进教室。对此,因那时因学习成绩还不错,老师也并未多说我什么,于是我更加以此为得意之事。
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不知不觉养成了“突击完成”的习惯。原本计划一个月完成的事情,前二十五天都在状况之外,只等最后四五天的时间熬夜通宵来做完。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第一份工作面试准备、高工答辩论文……无不如此。虽然自己知道这样不好,但也许因为外部条件不甚严格,所以这样突击出来的结果往往还说的过去,于是潜意识里更有了一种“这件事情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突击完成”的想法,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任务,自然就不自觉的给自己预留更短的时间表。于是,最近几年的工作绩效及年底工作自评这样还算比较重要的事情,我居然都是卡在截止时间前一个小时左右才去完成的。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拖延症晚期患者吧。但且不去探求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单说说这样的习惯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好处?
首先就是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立长志变成了常立志。自己曾想考的各种证书,环评师、一建、咨询师、甚至注会、英语...所有需要持久投入时间去复习备考的考试,我均未通过。很多工作中的好点子好主意,也一再拖延并未付诸行动。个人工作方面的成长多少受到影响。
而在生活中,这样的习惯也并未给我带来好处。与人约会总是迟到,道歉自不必说,赴约途中的心情多是焦虑不堪的。再如往常的骑车通勤,也是在来不及的大前提下,焦躁不安的想加速再加速,真是身心皆疲,哪还有闲暇顾及沿途什么风景!
02/不再焦虑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今日清晨像往常一样骑车上班,但与平日里不同的是,今天早出发了一刻钟。
这一刻钟的时间,我看到了很多之前没有看到的风景。
首先,心情不再如同以往那样焦急了,因为我知道时间非常充足。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即使在轻度雾霾中,我也看清了以往一闪而过的秋日里金黄的银杏树叶,听清了和平门附近街边小花园里集中遛鸟的鸟笼子里此起彼伏清脆的鸟鸣,注意到了一片金黄树叶后灰瓦白墙院落里宣武门南堂高耸的十字架,以及煤市街边仿古绿色游廊中歇脚的早起游人。微微的雾霾下,这个城市的清晨仿佛没有了拥挤的地铁,没有了地铁车厢里一张张疲惫的面庞,生动鲜活起来。
而这些,是往常的我虽也看到,但并未有时间和心情去感受的。
一刻钟的时间,给了我无比的从容,也改变了一天伊始的心情。真是一样的路程,不一样的风景。
03/我们走的太快,把灵魂留在了路上
看过蒋勋老师的一次公开课——《给自己留18分钟,只为了一首诗》,深受感动:
蒋勋老师读了这样一首诗:
《愿》
我愿是满山的杜鹃,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
我愿是繁星,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
我愿是千万条江河,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愿是那月,为你再一次圆满。
如果你是岛屿,我愿是环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张起了船帆,我愿是轻轻吹动的风浪。
如果你远行,我愿是那路,
准备了平坦,随你去到远方。
当你走累了,我愿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栈,有干净的枕席供你睡眠,
眠中有梦,我就是你枕上的泪痕。
我愿是手臂让你依靠,虽然白发苍苍,
我仍愿是你脚边的炉火,与你共话回忆的老年。
你是笑,我是应和你的歌声。
你是泪,我是陪伴你的星光。
当你埋葬土中,我愿是依伴你的青草,
你成灰,我便成尘,
如果,如果,
如果你对此生还有眷恋,
我就再许一愿,
与你结来世的姻缘。
蒋勋老师说,“如果到处是战争到处有饥荒,如果到处有人与人的仇恨与厮杀,那一首诗能够挽救什么?……我在想,能不能一天24小时,这么漫长,我们留18分钟给一首诗?我想完以后觉得很奢侈,如果今天跟一个忙的不得了的职场朋友说,你可不可以每天留18分钟给一首诗,我相信也许他会反驳我,我就会退了一步。
我想诗永远在退一步,因为它没有办法在现实的世界里跟任何的东西去争什么,所以它只好退一步。可这退一步我在想,一年的365天,可不可以留18分钟给一首诗,我还是退一步,我想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可能留18分钟给一首诗,仅仅18分钟,我想够了。如果记得那18分钟。”
现在人们的生活,充斥着快速变化的节奏。我们不停的刷新朋友圈,不停赶时间完成手头的工作,不停的给自己充电学习……仿佛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急促的心情去赶紧完成每一件事情。
赶快吃饭,赶快加班,赶快见客户,赶快出方案,赶快升职,赶快赚钱……
然后呢?
我并不反对高效率的完成工作,进行学习,安排生活。但如果生活中每一个节奏都这样快速前进,身在其中的我们自己,难免疲于应付,从而无暇享受生活本身。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的栖息。……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的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
愿我们放慢奔波的脚步,留出十八分钟给自己,细品一杯咖啡、感受一首诗、看一段身边的风景、听一段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