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他们也是“从众心理”?
难道他们也是“从众心理”?
文//雪山上的彩虹
【“在短期决策过程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现象叫做‘从众心理’。当个体身处大规模的团体或人群中,特别当他是一个容易激动的人,他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支持群体的决定。尽管当他单独一人思考时,可能会反对这一决定。正如德国剧作家席勒所言:‘任何人单独时都是明智理性的,当他成为群体的一员时,马上就变得盲目。’”】【“还有一种出现于群体决策过程中,类似于从众行为是埃尔文.詹尼斯提出的‘群体盲思’,它的人数规模比从众心理小,相对较为冷静。特别是指一个高度凝聚的小型团体(如猪湾危机中肯尼迪总统的顾问团,或越战期间约翰逊总统的顾问团),在种种压力条件下必须做出决定。而压力和对同伴的支持与认可的需求,可能会有意压抑怀疑和批评,共同沉浸在错误的观念中,仓促达成共识,最后做出灾难性的决策。从众心理和群体盲思者可能只运作数小时,也有可能长达数年,那么在长达几十年或几个世纪对付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一些灾难性的决策是否也和从众心理或群体盲思有关?”】摘自戴蒙德的《崩溃》
今天在书中读到这两段文字,脑海里却出现同此书完全无关的迷惑。很早以前看有关文革时期的书籍和电影,我总是对学生那么凶残地打老师非常不解,那时的他们还只是十几岁的娃娃,特别是有许多女孩子参与其中;还有去年频频发生的校园的欺凌案,几个孩子欺负另一个孩子,每每看到这些新闻和视频时,也总是不停地问自己,人的本性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如果是“性本善”的话,那么这个“恶”又是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下被诱发出来的?是什么原因把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变成了打手?变成了“冷血动物”??虽然我知道其中肯定有很多很多因素,今天读到这两段文字时,我就想不知是否也可以单纯地用上面这两段文字来诠释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对文革时期的孩子,也同他们当时所受的宣传有关,但是这种从众心理和群体盲思是不是可以占主要因素?
有一段时间对管理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纳粹心理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对普通的德国人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军官, 他们怎么从一个文明人把自己变成一个野蛮人?实际上为了找此原因我也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有很多很多分析,各抒己见,没有什么标准的统一的答案。我曾经在小说和电影中看到过,当单一一个德国纳粹面对犹太人,他会把他人性的善和理性的一面显露出来,只要两个以上德国人,他们都会变得要多残暴就有多残暴,疑惑的是单一和群体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当我读到上面这两段文字时,这种不同是否可以用上面这两段文字去诠释,过去我总以为他们由于惧怕,才把自身的善和理性压抑住。
当然人性的确太复杂的,也不能单一的把他们的行为直接划为从众心理和群体盲思,从众心理和群体盲思只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也许当时的宣传的工具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点像奥威尔《一九八四》中老大哥的喇叭一天到晚地播放,特别是对年龄小的这一群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每当发生什么变革时,这一群体是最容易激进的。曾经在一本书读到,纳粹拿犹太人做人体实验时,那个时候犹太人在他们眼里已经不属于人类,在他们眼里犹太人只是一生物而已,他们对犹太人所做的这一切就如我们拍死一只苍蝇和蟑螂那么简单和容易。
人性的确太复杂,我也无法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解释他们的行为,我只是感觉人性中的善和恶,在特定的环境才能显露出一个人真善和真恶,不仅仅是善和恶,还有一个人的勇敢和胆小,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2016.10.17 星期二 深夜于深圳
文//雪山上的彩虹
【“在短期决策过程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现象叫做‘从众心理’。当个体身处大规模的团体或人群中,特别当他是一个容易激动的人,他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支持群体的决定。尽管当他单独一人思考时,可能会反对这一决定。正如德国剧作家席勒所言:‘任何人单独时都是明智理性的,当他成为群体的一员时,马上就变得盲目。’”】【“还有一种出现于群体决策过程中,类似于从众行为是埃尔文.詹尼斯提出的‘群体盲思’,它的人数规模比从众心理小,相对较为冷静。特别是指一个高度凝聚的小型团体(如猪湾危机中肯尼迪总统的顾问团,或越战期间约翰逊总统的顾问团),在种种压力条件下必须做出决定。而压力和对同伴的支持与认可的需求,可能会有意压抑怀疑和批评,共同沉浸在错误的观念中,仓促达成共识,最后做出灾难性的决策。从众心理和群体盲思者可能只运作数小时,也有可能长达数年,那么在长达几十年或几个世纪对付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一些灾难性的决策是否也和从众心理或群体盲思有关?”】摘自戴蒙德的《崩溃》
今天在书中读到这两段文字,脑海里却出现同此书完全无关的迷惑。很早以前看有关文革时期的书籍和电影,我总是对学生那么凶残地打老师非常不解,那时的他们还只是十几岁的娃娃,特别是有许多女孩子参与其中;还有去年频频发生的校园的欺凌案,几个孩子欺负另一个孩子,每每看到这些新闻和视频时,也总是不停地问自己,人的本性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如果是“性本善”的话,那么这个“恶”又是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下被诱发出来的?是什么原因把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变成了打手?变成了“冷血动物”??虽然我知道其中肯定有很多很多因素,今天读到这两段文字时,我就想不知是否也可以单纯地用上面这两段文字来诠释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对文革时期的孩子,也同他们当时所受的宣传有关,但是这种从众心理和群体盲思是不是可以占主要因素?
有一段时间对管理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纳粹心理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对普通的德国人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军官, 他们怎么从一个文明人把自己变成一个野蛮人?实际上为了找此原因我也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有很多很多分析,各抒己见,没有什么标准的统一的答案。我曾经在小说和电影中看到过,当单一一个德国纳粹面对犹太人,他会把他人性的善和理性的一面显露出来,只要两个以上德国人,他们都会变得要多残暴就有多残暴,疑惑的是单一和群体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当我读到上面这两段文字时,这种不同是否可以用上面这两段文字去诠释,过去我总以为他们由于惧怕,才把自身的善和理性压抑住。
当然人性的确太复杂的,也不能单一的把他们的行为直接划为从众心理和群体盲思,从众心理和群体盲思只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也许当时的宣传的工具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点像奥威尔《一九八四》中老大哥的喇叭一天到晚地播放,特别是对年龄小的这一群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每当发生什么变革时,这一群体是最容易激进的。曾经在一本书读到,纳粹拿犹太人做人体实验时,那个时候犹太人在他们眼里已经不属于人类,在他们眼里犹太人只是一生物而已,他们对犹太人所做的这一切就如我们拍死一只苍蝇和蟑螂那么简单和容易。
人性的确太复杂,我也无法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解释他们的行为,我只是感觉人性中的善和恶,在特定的环境才能显露出一个人真善和真恶,不仅仅是善和恶,还有一个人的勇敢和胆小,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 |
2016.10.17 星期二 深夜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