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Kids Are Alright.
DD会自己玩儿了!
昨天晚上他一手一辆玩具车在床头上走,然后没有一点点预兆滴,就开始了对话,“你好!”“你好!”就是这样,我在旁边的沙发上,激动得kindle差点掉地下。
别小看这几个字,两句话的一小段对白,虽然后边没有跟着三道单选题,但仍意义非凡,这意味着DD的抽象思维又大大地进了一步,以前只能表达自己,现在想象力和体会可以扩展到自己之外啦。难怪这几天DD明显很爱social,大老远就能看见小盆友,然后就蓄势待发要冲过去,笑容已经绽放,一声热情洋溢的“嗨~”早就飘过去了… …
DD一点点长大,越来越开朗大方,也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小盆友,出去的时候不再闷着小脑袋兀自玩耍,慢慢开始“一起一起”了;与此同时,DD对麻麻的依赖也相对减少(当然,只是相对减少~),玩游戏时也更加投入了;小盆友行为的变化也意味着麻麻的关注点也要跟着变化。
小盆友的年龄不同,长大的程度也不同,social热情高涨的DD也难免遭遇冷若冰霜的小盆友,有的小盆友看见DD跑过来会躲到大人身后,还有被DD突如其来的拉手直接吓哭的… …总之,情况会变得有点尴尬,——这简直就是带孩子的常态,麻麻早就习惯了。这时候就很需要麻麻的参与了,一方面要告诉DD和缓的social方式,慢慢走到小盆友面前,保持一步的距离,先开口打招呼,再跟小盆友拉手,拥抱前一定要先问过小盆友,人家同意才可以;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和小盆友解释,DD是在表示友好,只是他跑的太快啦,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 …一般来说,这些都会有效化解尴尬,——实际上小盆友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交往中的小事,更多是带孩子的家长之间需要这样的解释和理解。
最近又看完两本育儿书籍,自从决定要孩子起,这类书就是家中常备常更新的了,其实最早选择西尔斯系列,就已经决定了要走“亲密育儿”的路子,可能因为我自己就是个习惯性“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的人,自然很不愿意当个传统意义的家长,去“教育”“指导”孩子的人生。
看了很多书,没记住多少育儿妙招,只是有些想法越来越明晰了,——尊重孩子,我和孙老师经常喊儿子“大哥”“小祖宗”,实际上不少家长也觉得自己对待孩子跟对待祖宗是一样的,但除去满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买玩具报早教班这样儿的出力花钱行为,还剩些什么呢?
我常跟DD一块儿去露天沙池玩儿,别的家长都是一旁站着,聊天或者玩手机,时不时看一眼孩子。我更愿意和DD一起跳沙池里,直接坐在沙子上,和DD一起,拿着塑料小铲子挖沙子玩儿,我们还喜欢“海盗藏宝”的游戏,挖个小坑,放片树叶进去,再拿沙子盖上,就像海盗埋藏宝藏… …不知不觉我们身边都会聚起越来越多的孩子,大点儿的估计幼儿园中班,小一些的才学会走路,不需要任何的招呼寒暄,小盆友们拿着铲子耙子拎着小桶还有拎着小树枝默默开始挖沙子,像DD一样把落叶“藏”起来,不时向我展示谁铲的土多,谁耙得平,谁藏得更好,我也会认真地看过,认真地夸奖这些了不起的小“海盗”们… …孙老师说我是children magnet,我没那么厉害,我倒是觉得小盆友们都好寂寞,好像从来没有大人和他们一起玩儿过。
所有家长最头疼的事情大概就是孩子“不听话”了吧,我也怕,所以才没有结婚了立刻就要小孩。但在决定要小孩之后,我就同时决定了不去怕“孩子不听话”,因为我自己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啊,还有,孩子为什么就必须总得听大人的话呢?大人就一定对吗?
说起不听话这事儿,每个人大概都见过个“经典场面”:玩具柜台前躺地上嚎啕大哭的孩子+一旁满脸怒气束手无策的家长。老实说我很怕这个,以至于一度逛街的时候大老远看见买玩具的就赶紧绕道走,但小盆友并不只是对玩具感兴趣,总会有一些东西大人视之无感,孩子们却流连忘返,“走为上计”不总是有效,我还试过“声东击西”,告诉DD这个多不好玩儿呀,麻麻带你去看个好玩儿的,但这种方法也不好,因为完全没有顾及小盆友的感受。
住处附近有个室内儿童游乐场,DD大点以后,每次都会被旁边的赛车游戏机深深吸引,那就干脆停下来玩一会儿,DD甚至不喜欢投币之后机器的自动摇摇功能,他的兴趣更多是在转方向盘上,大人只要在一旁安静陪伴就行,我还会告诉DD你喜欢这个咱们就在这儿玩儿一会儿,玩儿够了再走,有时候我还会问他这个怎么就这么好玩啊,DD会很热情地呼噜一大串儿话,还邀请我一起玩儿。其实也是,带孩子有多少事儿是非这么着不可呢?小盆友需要的是大人的陪伴,而不是没完没了一成不变的指示和命令。
商场里新建了个特别大的赛道,各种上下坡大弯小弯发卡弯,还有配套的赛车,灰常fancy,灰常专业的样子。DD最喜欢车了,尤其喜欢这里,每次来都要逛好久。作为无聊的大人,我当然是在看标价喽,着实吓了一跳,——这里大概有一百多款赛车,价格最低的是650.00(精确到小数点儿后两位),稍微大点的车动辄就是四位数。不买车模也可以用他们的车在赛道上跑圈,玩一次15分钟,费用是200.00。我很忧郁哇,自己的收入并不能给DD这样的消费。DD每次都会把全部小车欣赏一遍,发出各种赞叹,“哇呜车(警车)!”“红色的!”“#¥%*&*!”… …惭愧如我,都不敢怎么回应,脑补着DD想要而麻麻不能给他买的凄惨情景… …
终于有一天DD指着他最喜欢的哇呜车说,“麻麻,这个吧!打开吧!”语气无限期待,而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并没有惭愧得想要钻到地缝里去了,相反,我很平静,“儿子,车车是锁在柜子里的,不能随便打开;这个哇呜车太贵啦,麻麻买不了,你看看这个数字后边多少个零呀~” 我的音量甚至都没有降低。然而DD并没有躺地上撒泼耍赖,而是点点头,好像听明白了似的,还数了数价牌上数字后边的零,然后继续看他喜欢的小汽车们,看够了说,“麻麻,我们走吧!”也没有双目含泪,声音哽咽。——原来只是我这个麻麻drama queen了。
一直以来,我觉得,也相信,小盆友只是体格小点,但智力并不逊于成年人,甚至有时候比成年人还会处理问题。带孩子过程中的冲突,困难或者尴尬,有很大一部分其实也只是大人的问题,——而小盆友们,一直都很好。
昨天晚上他一手一辆玩具车在床头上走,然后没有一点点预兆滴,就开始了对话,“你好!”“你好!”就是这样,我在旁边的沙发上,激动得kindle差点掉地下。
别小看这几个字,两句话的一小段对白,虽然后边没有跟着三道单选题,但仍意义非凡,这意味着DD的抽象思维又大大地进了一步,以前只能表达自己,现在想象力和体会可以扩展到自己之外啦。难怪这几天DD明显很爱social,大老远就能看见小盆友,然后就蓄势待发要冲过去,笑容已经绽放,一声热情洋溢的“嗨~”早就飘过去了… …
DD一点点长大,越来越开朗大方,也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小盆友,出去的时候不再闷着小脑袋兀自玩耍,慢慢开始“一起一起”了;与此同时,DD对麻麻的依赖也相对减少(当然,只是相对减少~),玩游戏时也更加投入了;小盆友行为的变化也意味着麻麻的关注点也要跟着变化。
小盆友的年龄不同,长大的程度也不同,social热情高涨的DD也难免遭遇冷若冰霜的小盆友,有的小盆友看见DD跑过来会躲到大人身后,还有被DD突如其来的拉手直接吓哭的… …总之,情况会变得有点尴尬,——这简直就是带孩子的常态,麻麻早就习惯了。这时候就很需要麻麻的参与了,一方面要告诉DD和缓的social方式,慢慢走到小盆友面前,保持一步的距离,先开口打招呼,再跟小盆友拉手,拥抱前一定要先问过小盆友,人家同意才可以;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和小盆友解释,DD是在表示友好,只是他跑的太快啦,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 …一般来说,这些都会有效化解尴尬,——实际上小盆友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交往中的小事,更多是带孩子的家长之间需要这样的解释和理解。
最近又看完两本育儿书籍,自从决定要孩子起,这类书就是家中常备常更新的了,其实最早选择西尔斯系列,就已经决定了要走“亲密育儿”的路子,可能因为我自己就是个习惯性“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的人,自然很不愿意当个传统意义的家长,去“教育”“指导”孩子的人生。
看了很多书,没记住多少育儿妙招,只是有些想法越来越明晰了,——尊重孩子,我和孙老师经常喊儿子“大哥”“小祖宗”,实际上不少家长也觉得自己对待孩子跟对待祖宗是一样的,但除去满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买玩具报早教班这样儿的出力花钱行为,还剩些什么呢?
我常跟DD一块儿去露天沙池玩儿,别的家长都是一旁站着,聊天或者玩手机,时不时看一眼孩子。我更愿意和DD一起跳沙池里,直接坐在沙子上,和DD一起,拿着塑料小铲子挖沙子玩儿,我们还喜欢“海盗藏宝”的游戏,挖个小坑,放片树叶进去,再拿沙子盖上,就像海盗埋藏宝藏… …不知不觉我们身边都会聚起越来越多的孩子,大点儿的估计幼儿园中班,小一些的才学会走路,不需要任何的招呼寒暄,小盆友们拿着铲子耙子拎着小桶还有拎着小树枝默默开始挖沙子,像DD一样把落叶“藏”起来,不时向我展示谁铲的土多,谁耙得平,谁藏得更好,我也会认真地看过,认真地夸奖这些了不起的小“海盗”们… …孙老师说我是children magnet,我没那么厉害,我倒是觉得小盆友们都好寂寞,好像从来没有大人和他们一起玩儿过。
所有家长最头疼的事情大概就是孩子“不听话”了吧,我也怕,所以才没有结婚了立刻就要小孩。但在决定要小孩之后,我就同时决定了不去怕“孩子不听话”,因为我自己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啊,还有,孩子为什么就必须总得听大人的话呢?大人就一定对吗?
说起不听话这事儿,每个人大概都见过个“经典场面”:玩具柜台前躺地上嚎啕大哭的孩子+一旁满脸怒气束手无策的家长。老实说我很怕这个,以至于一度逛街的时候大老远看见买玩具的就赶紧绕道走,但小盆友并不只是对玩具感兴趣,总会有一些东西大人视之无感,孩子们却流连忘返,“走为上计”不总是有效,我还试过“声东击西”,告诉DD这个多不好玩儿呀,麻麻带你去看个好玩儿的,但这种方法也不好,因为完全没有顾及小盆友的感受。
住处附近有个室内儿童游乐场,DD大点以后,每次都会被旁边的赛车游戏机深深吸引,那就干脆停下来玩一会儿,DD甚至不喜欢投币之后机器的自动摇摇功能,他的兴趣更多是在转方向盘上,大人只要在一旁安静陪伴就行,我还会告诉DD你喜欢这个咱们就在这儿玩儿一会儿,玩儿够了再走,有时候我还会问他这个怎么就这么好玩啊,DD会很热情地呼噜一大串儿话,还邀请我一起玩儿。其实也是,带孩子有多少事儿是非这么着不可呢?小盆友需要的是大人的陪伴,而不是没完没了一成不变的指示和命令。
商场里新建了个特别大的赛道,各种上下坡大弯小弯发卡弯,还有配套的赛车,灰常fancy,灰常专业的样子。DD最喜欢车了,尤其喜欢这里,每次来都要逛好久。作为无聊的大人,我当然是在看标价喽,着实吓了一跳,——这里大概有一百多款赛车,价格最低的是650.00(精确到小数点儿后两位),稍微大点的车动辄就是四位数。不买车模也可以用他们的车在赛道上跑圈,玩一次15分钟,费用是200.00。我很忧郁哇,自己的收入并不能给DD这样的消费。DD每次都会把全部小车欣赏一遍,发出各种赞叹,“哇呜车(警车)!”“红色的!”“#¥%*&*!”… …惭愧如我,都不敢怎么回应,脑补着DD想要而麻麻不能给他买的凄惨情景… …
终于有一天DD指着他最喜欢的哇呜车说,“麻麻,这个吧!打开吧!”语气无限期待,而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并没有惭愧得想要钻到地缝里去了,相反,我很平静,“儿子,车车是锁在柜子里的,不能随便打开;这个哇呜车太贵啦,麻麻买不了,你看看这个数字后边多少个零呀~” 我的音量甚至都没有降低。然而DD并没有躺地上撒泼耍赖,而是点点头,好像听明白了似的,还数了数价牌上数字后边的零,然后继续看他喜欢的小汽车们,看够了说,“麻麻,我们走吧!”也没有双目含泪,声音哽咽。——原来只是我这个麻麻drama queen了。
一直以来,我觉得,也相信,小盆友只是体格小点,但智力并不逊于成年人,甚至有时候比成年人还会处理问题。带孩子过程中的冲突,困难或者尴尬,有很大一部分其实也只是大人的问题,——而小盆友们,一直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