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点赞之交”

点赞,新时代下礼貌性敷衍,与评论下的“哈哈哈哈”属于同类产品。 网上之前有一个话题叫做“铲除哈哈党”,本意是哈哈党一群围观群众快点给我散去,别捣乱。 有一个调查显示称,增加点赞功能会导致评论数的下降,意味这种交流方式会会造成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变得越来越少,与社交网络的初衷相互违背。取消点赞,或许才是让大家更好沟通的方式。 我有也好几次想在别人朋友圈里评论的冲动,但是想说的话在脑子里面过了一遍,想想还是作罢,不如点赞来得那样直接和便捷。 心理学上解释说,造成人类孤独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人原因第一个提出需求。如果你在下面留言,比如提出一个疑问,很可能得不到回答,这样你就会觉得失落。比如说,我们一起吃饭吧,你要不要一起去打球。一旦你说出这个要求,你就成为了被动的人,主动权在别人身上。为了避免让自己尴尬,人们纷纷选择沉默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心和圆满的孤独。 于是,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叫做“点赞之交”。用我一个朋友阿亿的话来评价就是,“如果我们成为点赞之交就太让令人伤心了。” “点赞之交”意味着,我们的友谊界限“彼此看见,绝不问候”。 于是朋友圈里经常出现了让我费解的一幕幕。 人家孩子出生了,点赞;人家车爆胎了,点赞;人家去旅行了点赞;人家问哪里有维修IPAD的维修点,点赞。我见到过一个人在朋友圈里问“哪里有好吃的餐馆”,下面很多赞,竟然没有一个人回答。 我试图去理解这些赞。 点赞意味着在这个时间点,我拿着手机在看朋友圈,我看到了你的“哪里有好吃的餐馆”,但是我不知道答案,或者说知道也懒得告诉你。 这些莫名其妙的赞,其实在时刻讽刺着我们,这些看似的很赞其实只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符号而已。 有一则新闻报道过,一个刚出车祸的驾驶员躺在血泊里,在拨打120之前凭借顽强的毅力发了一则朋友圈。最近这个记录又被刷新,据说一位产妇在朋友圈直播自己生孩子的过程。看来,朋友圈的赞还有着极大的镇痛功效。 客观上讲,发朋友圈或者是点赞其实也会让人感觉的更快乐,这也是科学证实了的。因为发朋友圈,或者是给实物拍照片都能让人更加专注,提升人的幸福感。 网上有一个段子用“点赞”来形容彼此之间的感情变化:“后来我们变成了点赞之交,后来我们变成了连赞都不点之交,后来我们变成了不小心点到赞都要马上取消之交。” 从一开始在朋友圈和朋友分享生活与快乐,再到朋友圈里的内容成为了我们生活里的负累。一个朋友说自己关掉了朋友圈之后,感觉生活多出了很多的时间。而且,来自深圳的小周女士曾经以做“一个没有朋友圈的女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平衡好生活与社交网络的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把握。 放下手机,看看眼前的风景。或者是,约朋友出来,一起面对面地聊天说话。不要让手机成为阻隔我们彼此之间关系的纽带,也不要让生活里的朋友成为了孤独的“点赞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