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愿为君归处——《霸王别姬》
梦里愿为君归处——《霸王别姬》
打开了一首《牵丝戏》,想起了前几天看的《霸王别姬》,三小时的超长叙述电影,却让人欲罢不能,目不转睛,谢幕过后竟是久久不能回神,最神的是几天,甚至一星期后,对里边一些细节更想去细细琢磨。
哎呀,这真的是一部让人想细细去说的好片子。
《霸王别姬》作为豆瓣排名前五中唯一一部中国片,而且常年没有往后挪动过位置,其神作的地位不是说来就来的。戏中段小楼笑说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戏外这群导演,编剧,演员,制作,又何尝不是为这部电影而疯魔。且不说张国荣的盛世美颜,张丰毅的入木三分,巩俐的爱恨洒脱,葛优的风流痴情,单单看这剧本就是导演字字啼血琢磨出来的。
看一个电影是不是好电影,多半脱不开几个元素,悲剧,有厚度的主题,制造冲突的大环境,主人公本身形象的打造细致深入人心。这么一看《霸王别姬》似乎跟《海上钢琴师》有异曲同工之妙,男主程蝶衣(张国荣饰)年幼被无力抚养他的妓女母亲送到了戏班子,因为有第六根指头而被母亲果断用菜刀就地剁掉,这才保住了在戏班子活下来的机会。1900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在船上,被船工收养才得以长大成人。然而《霸》更其高一筹的是,他的时间轴跨越了中国近代到现代最有争议的一段时间——清末到文化大革命,它贯穿全剧的线索更是在争议的年代更具争议的国粹,京剧。
【大环境与细节的巧妙设计】
时间跨度长,历史性高,讲的故事本身有厚度,这就很难把人物自身的细节刻画好,这部剧绝就绝在这里,它是通过人的命运起伏来以小见大地展现一个时代的面貌,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用了非常多的隐喻与细节。
就拿观众在看戏时的这一个镜头来说,每个时期的细节都安排的特别有感染力。
清末戏院还是末日皇家躲避现实的世外桃源,大太监当权,官宦气依然浓厚,戏院主人鞍前马后点头哈腰,疏疏几笔就是一个气数已尽,苟延残喘的封建末代王朝。
辛亥革命后两个男主长大成人,一折霸王别姬唱得名声大噪,戏台拉起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横幅,其阵势热闹程度与当今明星演唱会无异。国民党掌握了执政权后戏台下的人成了一群粗俗武夫,听戏嘈杂不堪,举起手电筒乱照台上人,一幅社会动荡的乱象俨然在目。
到了日本人打进来,日军官兵在戏台四周拉起太阳旗,横幅上的字眼又换成了“武运昌盛”,台上唱着的仍然是那折霸王别姬,台下坐着的却都是正襟危坐的日本军人,语言不通,唱到精彩之时仍然能通晓其实,热烈鼓掌。虽然是外敌,却仍然保留有面对艺术国粹之时的敬意与素质,这个铺垫在后边形成了强烈的讽刺色彩。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在国人眼里得不到尊重,竟然在邻邦入侵者的眼里价值仍存,令人啼笑皆非。
整个故事的矛盾激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戏台已经被所谓的劳动人民打倒,艺术家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押上大街批斗,当初媚眼横生的妆容在重重打击之下变得脏乱狼狈,精美的戏服被绝望的主人公一把火点燃化作灰烬。天灾也抵不过一场真正疯狂的人祸,当程蝶衣被段小楼在红卫兵面前硬生生地揭发的时候,一个绝到不行的镜头从火堆外切入,热气扭动了火堆上方的空气,甚至扭曲了对面人们的嘴脸,让整个气氛更加疯魔和绝望,说人间地狱大概就是如此光景……这也是我不敢再重温这部剧的一个原因,不血腥却足够让人恐惧的一段镜头,竟是几十年前真实发生过的,这让人想到就胆寒。也许中国人的骨性里真的是有可怕的东西存在的,只是体制,大环境压制了劣根性,一旦控制失衡,或者控制方直接暴露了劣根性,后果就不堪设想。
戏子,妓女,军人,地主,那个年代最会有故事的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颠沛流离,造就了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故事与人物性格,以及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段故事。
【人物本身的悲伤命运与悲剧性格】
在我眼里,程蝶衣骨子里是个反叛着的男子,尽管这一点在剧里并没有十分着笔墨说明这一点。记得那一句贯穿全剧的《思凡》一折里他唱道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错了!”师父的棍棒如同落雨一般落下。“我叫你错!”顿时皮开肉绽,眼泪直流,张嘴却错得依旧。
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少年的他总是唱不对这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对,我本是男儿郎啊,这一身女儿的戏服怎么会在我身上?
直到师兄的烟嘴烫进他嘴里,一缕血丝从嘴角缓缓流下,镜头缓缓推进,少年的蝶衣眼里的光芒终于变了个模样,他从容起身,脱口而出原折里的话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眉眼如画,音同黄鹂,惊艳得来人半晌说不出话。师父与戏院众人脸上皆是喜出望外的神情,我却在那一刹那被呛得眼眶猛地一湿。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儿被削去六指,因练功罚得累累伤痕,这本已经是足够残忍的,如今他却要为了入戏硬生生把性别的认知转换。
也有人说,不得入戏,小豆子永远是小豆子,成不了程蝶衣。
也是从此,蝶衣入了戏,从此后,他便是真虞姬,可惜是那段小楼最终也就是一个假霸王。
残缺的,扭曲的,竟然成了唱到炉火纯青的跳板,连那戏里虞姬一声声的呼唤也是字字啼血,字字锥心。
我很同意入戏如入梦这个观点,这一个说法直接推动了男主后来的每一个举动的契机,男主正是入戏无法自拔,才在世道变动之时拼命守护自己的戏中净土,这与1900又是异曲同工,这样的残缺人格最后推进了人物的毁灭,从而升华了整个主题。然而程蝶衣生存的世道相较那艘海上巨轮,则是残酷真实了太多。男主两次烧衣,第一次烧母亲的大衣,斩断对母亲的思念,第二次烧戏服,斩断的则是对这个世界的幻想,世道不容他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曾经奉为信仰的东西被世人毁坏践踏,他痛恨也想过屈服,想苟活再度过步履维艰的每一天,然而能够依靠的东西实在太少。曾经说好一辈子在一起唱戏的人终于抛弃了自己,自己捡来的孩子化作活过来的眼镜蛇狠狠咬了自己,在戏里肆无忌惮疯魔的日子也被人夺走。
那几个片段过后,我已经做好了迎接他的灭亡的准备。但是节奏就在这时安排的缓了一节,时间调到十一年后,物是人非世事平息,段小楼与程蝶衣重逢再一起同台,竟是唱起了当年那首《霸王别姬》,令人唏嘘啊,竟又重逢再唱!真是心头一暖,暖的是两人仍撑到了那一天,又是心头一愁,愁的是如今唱的却永远不能是当年的折。
这个结尾设计的与原著有出入,原著中写的是多年之后两人重新在澡堂偶遇,赤诚着身子相视一笑,竟是沧海桑田。
电影的神来一笔,竟安排了最后两人共唱一出戏!
一唱一和,一颦一笑,两人不时唱错了拍子跑了调,仍是相互取笑再继续,小楼说,蝶衣你这感觉不对,来念那段《思凡》看看。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错啦,错啦!”
“我本是男儿郎……我本是男儿郎……对啊,我本是男儿郎啊。”
再唱起虞姬的腔,戏已到结尾,蝶衣刹那间抽出小楼的剑,毫不犹豫地往自己脖子上抹去,然后缓缓倒地。这一出手起刀落来得实在意料之外!时间仿佛停顿了一秒。
“蝶衣!!!!”他吼得撕心裂肺,颤抖了一二,又缓缓唤倒在地上的他。
“小豆子。”
全剧戛然而止。我硬是盯着片尾曲那张霸王别姬的戏文看了半天,久久不能回神。
这个安排,绝啊。由男儿郎到女娇娥的入戏,到重回男儿身的出戏,他曾誓言与小楼唱一辈子的戏,说好了是一辈子,少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是一辈子。
戏唱到最后,他真的出了戏,也入戏到最深。真的是一辈子,硬是用命搏来了整整的一辈子。
我倒是觉得如此安排的程蝶衣是幸福的。他的颠沛流离爱恨嗔痴,以及他的屈服他的不甘,在最后都得到了救赎。那一剑的果决大概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答复,如果此间没办法给他宽慰,那么他宁愿沉沉睡去,永远活在自己的戏中,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虞姬。
为什么要唤那一声小豆子呢?因为小豆子回来了啊,那个不服戏文,硬是要读成男儿郎的小豆子还是回来了,大梦初醒,人生过半,抬眼望去尽是物是人非,罢了罢了,是时候辞行了。段小楼,我只愿你记得我在你生命里曾有一抹艳丽的印记,而不是那些用狼狈背叛填满的荒芜岁月。
故事写到这种残忍而美丽的份上,真的是让人无法不叹服。
梦里愿为君归处。愿那处有不违愿的人生,愿那处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如果还有重温《霸王》的机会,感觉又会是不一样的感受。而再一次打开这个播放器的勇气也不知何年何月才有了。
谨此向张国荣致敬。
打开了一首《牵丝戏》,想起了前几天看的《霸王别姬》,三小时的超长叙述电影,却让人欲罢不能,目不转睛,谢幕过后竟是久久不能回神,最神的是几天,甚至一星期后,对里边一些细节更想去细细琢磨。
哎呀,这真的是一部让人想细细去说的好片子。
《霸王别姬》作为豆瓣排名前五中唯一一部中国片,而且常年没有往后挪动过位置,其神作的地位不是说来就来的。戏中段小楼笑说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戏外这群导演,编剧,演员,制作,又何尝不是为这部电影而疯魔。且不说张国荣的盛世美颜,张丰毅的入木三分,巩俐的爱恨洒脱,葛优的风流痴情,单单看这剧本就是导演字字啼血琢磨出来的。
看一个电影是不是好电影,多半脱不开几个元素,悲剧,有厚度的主题,制造冲突的大环境,主人公本身形象的打造细致深入人心。这么一看《霸王别姬》似乎跟《海上钢琴师》有异曲同工之妙,男主程蝶衣(张国荣饰)年幼被无力抚养他的妓女母亲送到了戏班子,因为有第六根指头而被母亲果断用菜刀就地剁掉,这才保住了在戏班子活下来的机会。1900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在船上,被船工收养才得以长大成人。然而《霸》更其高一筹的是,他的时间轴跨越了中国近代到现代最有争议的一段时间——清末到文化大革命,它贯穿全剧的线索更是在争议的年代更具争议的国粹,京剧。
【大环境与细节的巧妙设计】
时间跨度长,历史性高,讲的故事本身有厚度,这就很难把人物自身的细节刻画好,这部剧绝就绝在这里,它是通过人的命运起伏来以小见大地展现一个时代的面貌,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用了非常多的隐喻与细节。
就拿观众在看戏时的这一个镜头来说,每个时期的细节都安排的特别有感染力。
清末戏院还是末日皇家躲避现实的世外桃源,大太监当权,官宦气依然浓厚,戏院主人鞍前马后点头哈腰,疏疏几笔就是一个气数已尽,苟延残喘的封建末代王朝。
辛亥革命后两个男主长大成人,一折霸王别姬唱得名声大噪,戏台拉起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横幅,其阵势热闹程度与当今明星演唱会无异。国民党掌握了执政权后戏台下的人成了一群粗俗武夫,听戏嘈杂不堪,举起手电筒乱照台上人,一幅社会动荡的乱象俨然在目。
到了日本人打进来,日军官兵在戏台四周拉起太阳旗,横幅上的字眼又换成了“武运昌盛”,台上唱着的仍然是那折霸王别姬,台下坐着的却都是正襟危坐的日本军人,语言不通,唱到精彩之时仍然能通晓其实,热烈鼓掌。虽然是外敌,却仍然保留有面对艺术国粹之时的敬意与素质,这个铺垫在后边形成了强烈的讽刺色彩。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在国人眼里得不到尊重,竟然在邻邦入侵者的眼里价值仍存,令人啼笑皆非。
整个故事的矛盾激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戏台已经被所谓的劳动人民打倒,艺术家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押上大街批斗,当初媚眼横生的妆容在重重打击之下变得脏乱狼狈,精美的戏服被绝望的主人公一把火点燃化作灰烬。天灾也抵不过一场真正疯狂的人祸,当程蝶衣被段小楼在红卫兵面前硬生生地揭发的时候,一个绝到不行的镜头从火堆外切入,热气扭动了火堆上方的空气,甚至扭曲了对面人们的嘴脸,让整个气氛更加疯魔和绝望,说人间地狱大概就是如此光景……这也是我不敢再重温这部剧的一个原因,不血腥却足够让人恐惧的一段镜头,竟是几十年前真实发生过的,这让人想到就胆寒。也许中国人的骨性里真的是有可怕的东西存在的,只是体制,大环境压制了劣根性,一旦控制失衡,或者控制方直接暴露了劣根性,后果就不堪设想。
戏子,妓女,军人,地主,那个年代最会有故事的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颠沛流离,造就了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故事与人物性格,以及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段故事。
【人物本身的悲伤命运与悲剧性格】
在我眼里,程蝶衣骨子里是个反叛着的男子,尽管这一点在剧里并没有十分着笔墨说明这一点。记得那一句贯穿全剧的《思凡》一折里他唱道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错了!”师父的棍棒如同落雨一般落下。“我叫你错!”顿时皮开肉绽,眼泪直流,张嘴却错得依旧。
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少年的他总是唱不对这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对,我本是男儿郎啊,这一身女儿的戏服怎么会在我身上?
直到师兄的烟嘴烫进他嘴里,一缕血丝从嘴角缓缓流下,镜头缓缓推进,少年的蝶衣眼里的光芒终于变了个模样,他从容起身,脱口而出原折里的话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眉眼如画,音同黄鹂,惊艳得来人半晌说不出话。师父与戏院众人脸上皆是喜出望外的神情,我却在那一刹那被呛得眼眶猛地一湿。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儿被削去六指,因练功罚得累累伤痕,这本已经是足够残忍的,如今他却要为了入戏硬生生把性别的认知转换。
也有人说,不得入戏,小豆子永远是小豆子,成不了程蝶衣。
也是从此,蝶衣入了戏,从此后,他便是真虞姬,可惜是那段小楼最终也就是一个假霸王。
残缺的,扭曲的,竟然成了唱到炉火纯青的跳板,连那戏里虞姬一声声的呼唤也是字字啼血,字字锥心。
我很同意入戏如入梦这个观点,这一个说法直接推动了男主后来的每一个举动的契机,男主正是入戏无法自拔,才在世道变动之时拼命守护自己的戏中净土,这与1900又是异曲同工,这样的残缺人格最后推进了人物的毁灭,从而升华了整个主题。然而程蝶衣生存的世道相较那艘海上巨轮,则是残酷真实了太多。男主两次烧衣,第一次烧母亲的大衣,斩断对母亲的思念,第二次烧戏服,斩断的则是对这个世界的幻想,世道不容他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曾经奉为信仰的东西被世人毁坏践踏,他痛恨也想过屈服,想苟活再度过步履维艰的每一天,然而能够依靠的东西实在太少。曾经说好一辈子在一起唱戏的人终于抛弃了自己,自己捡来的孩子化作活过来的眼镜蛇狠狠咬了自己,在戏里肆无忌惮疯魔的日子也被人夺走。
那几个片段过后,我已经做好了迎接他的灭亡的准备。但是节奏就在这时安排的缓了一节,时间调到十一年后,物是人非世事平息,段小楼与程蝶衣重逢再一起同台,竟是唱起了当年那首《霸王别姬》,令人唏嘘啊,竟又重逢再唱!真是心头一暖,暖的是两人仍撑到了那一天,又是心头一愁,愁的是如今唱的却永远不能是当年的折。
这个结尾设计的与原著有出入,原著中写的是多年之后两人重新在澡堂偶遇,赤诚着身子相视一笑,竟是沧海桑田。
电影的神来一笔,竟安排了最后两人共唱一出戏!
一唱一和,一颦一笑,两人不时唱错了拍子跑了调,仍是相互取笑再继续,小楼说,蝶衣你这感觉不对,来念那段《思凡》看看。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错啦,错啦!”
“我本是男儿郎……我本是男儿郎……对啊,我本是男儿郎啊。”
再唱起虞姬的腔,戏已到结尾,蝶衣刹那间抽出小楼的剑,毫不犹豫地往自己脖子上抹去,然后缓缓倒地。这一出手起刀落来得实在意料之外!时间仿佛停顿了一秒。
“蝶衣!!!!”他吼得撕心裂肺,颤抖了一二,又缓缓唤倒在地上的他。
“小豆子。”
全剧戛然而止。我硬是盯着片尾曲那张霸王别姬的戏文看了半天,久久不能回神。
这个安排,绝啊。由男儿郎到女娇娥的入戏,到重回男儿身的出戏,他曾誓言与小楼唱一辈子的戏,说好了是一辈子,少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是一辈子。
戏唱到最后,他真的出了戏,也入戏到最深。真的是一辈子,硬是用命搏来了整整的一辈子。
我倒是觉得如此安排的程蝶衣是幸福的。他的颠沛流离爱恨嗔痴,以及他的屈服他的不甘,在最后都得到了救赎。那一剑的果决大概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答复,如果此间没办法给他宽慰,那么他宁愿沉沉睡去,永远活在自己的戏中,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虞姬。
为什么要唤那一声小豆子呢?因为小豆子回来了啊,那个不服戏文,硬是要读成男儿郎的小豆子还是回来了,大梦初醒,人生过半,抬眼望去尽是物是人非,罢了罢了,是时候辞行了。段小楼,我只愿你记得我在你生命里曾有一抹艳丽的印记,而不是那些用狼狈背叛填满的荒芜岁月。
故事写到这种残忍而美丽的份上,真的是让人无法不叹服。
梦里愿为君归处。愿那处有不违愿的人生,愿那处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如果还有重温《霸王》的机会,感觉又会是不一样的感受。而再一次打开这个播放器的勇气也不知何年何月才有了。
谨此向张国荣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