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走秦川”第一回:云横秦岭
来到华山之前听见了种种传说,山如何高,路如何险,英雄如何气短,基本意思就是爬遍五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久以前也曾读过一位长辈的游记,行到半路进退不得痛哭流涕的窘境,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华山可怕的阴影。当然华山最著名的爬客还是当属一代大家韩愈同志,吓得写下遗书与世人诀别,也算是“奇险第一山”的生动注解。
在华山游客中心的大厅,地面与一些商场一样使用了全透明玻璃,下方是华山诸峰的模型,只要向下一看就如临万丈深渊,于是双腿发软心跳加速。不过正是这夸大的事先体验,之后的登山经历反而“只道是寻常”了。
而且目前的情况是,从游客中心到登山入口有巴士接送,从山底到北峰有索道上下,即便再往上的攀爬,石级也很平稳,还有铁链可依,一些真正险峻的景点也可选择性游览。以平常人的心理素质,完全可以无视这所谓的“险”,真正考验人的只是体力。
一路刀砍斧劈的奇景挟人而行,高不见顶的白色岩壁垂直立在身旁,叫人真正领略“天工”的意义,纵能习成独孤九剑,令狐冲们的绝妙招式对这般雄奇的大山来讲恐怕也只能是蚊叮虫咬的效果。
坐缆车上到北峰,沿一条道到达金锁关,逐个登顶中峰、东峰、南峰、西峰,再绕回金锁关原路返回到山底,总共用时近四个小时。其实如我这般普通人的体力而言,到金锁关的一半路程处就已经两腿沉重气喘如牛汗如雨下了,但心中抱定了不踏遍五峰不罢休的死缠烂打心态,走着走着这一路居然也就这样熬了过来。其实人生许多的苦也是这样,忍着忍着也就忍到了事前不敢想象的尽头。而且由于华山分了这么几个山头,可以让我们分阶段完成目标,到一个目的地就长一次信心,不至于漫长单调而让人心灰意冷。就像伟大的“三步走”战略,一个大梦想不妨分解为若干的小梦想来逐个实现,要不然大部分人都会感到有生之年遥遥无期的绝望。
登完五峰的游客其实还是不少,而真正让人敬佩的是挑山工,每走上几百米就能遇见一个,看上去都有五六十的年纪了,而且骨瘦如柴,担着百十斤的分量上下,也似闲庭信步。他们的脚步很慢,但始终保持一个速度,不像我们这些游人,有力气时健步如飞,不一会儿就力气耗尽腿如灌铅。走得快时嫌这些人挡在道上碍事,但超过去没多久不得不停下休息,却发现他们又赶了上来。在他们缓慢稳重的脚步面前,我们像是一群心浮气躁没有长性的小孩。更有艺高胆大者,一手扶着扁担,一手还横着笛子吹奏,在陡峭狭窄的华山路上,这份悠闲的气度足以让我们这些手脚并用者汗颜无地。
华山上真正险要的攀爬处有云梯、长空栈道、鹞子翻身,后两者需要另外付费,而且游览时间也有限,所以我只选择了上云梯。云梯有十多米高,几乎与地面垂直,一般人抬头望去都会心生寒意,但却并非人力不能征服,关键要诀在于两点——胆气和方法。其实我一开始也有些畏缩不前,但看到前面的外国游客一个个顺利登顶,心想同样是两手两脚,为何我就一定不能?于是胆气就壮了。等登上第一级石阶开始,就绝不能有回头之想,毕竟上山容易下山难,下云梯由于视力盲区加大,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攀爬时的方法在于脚下要慢,一步一个脚印;手上要紧,牢牢抓住铁索。有些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事情看起来难做起来容易,上云梯就是属于后者,等你走完最后一级石阶会发现,原来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仅仅需要多花点时间和耐心而已。
下山时还经过了“天梯”,无论是高度还是坡度都比“云梯”要差很多,所以大多数人都能够从容涉险而下。但其中让人惊奇的是有两个黄发碧眼的小男孩,顶多四五岁上下,居然能够凭独自安然下到底部,这考验的不仅是孩子的勇气,更是父母的勇气。看着孩子的父母在下面坦然地望着天梯上小小的身躯,不时地大声鼓励,到达时一齐鼓掌祝贺,孩子似乎也不以为意,毫无骄矜之色,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父母来看恐怕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下山路上一位挑夫在路边迎着摩肩接踵的人们,唱着一首并不动听的歌曲,大意是来华山的游客你们辛苦了,唱支歌给你们送行,你们一路走好,唱完一遍就深深鞠上一躬。并没有人给他们施舍钱物,只有偶尔的礼貌式喝彩与鼓掌,但他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唱着,眼中有白发渔樵的沧桑,也有看惯浮沉的超然。其实他们心里明白,我们浮生半日的辛苦怎比得上他们日复一日的劳累,我们游玩猎奇的兴致哪等同于他们谋生糊口的辛酸?他们只是基于自身饱经风霜的经历,对自然的伟力和生存的不易表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
山上山下,江北江南,每个人都是人生行者,走的都是难以想象的人生之路,受的都是不堪回首的人生之苦,但走着受着,也就这样走完受完了。如果把华山之旅放大到万里长征,可能也不过如此而已。
在华山游客中心的大厅,地面与一些商场一样使用了全透明玻璃,下方是华山诸峰的模型,只要向下一看就如临万丈深渊,于是双腿发软心跳加速。不过正是这夸大的事先体验,之后的登山经历反而“只道是寻常”了。
而且目前的情况是,从游客中心到登山入口有巴士接送,从山底到北峰有索道上下,即便再往上的攀爬,石级也很平稳,还有铁链可依,一些真正险峻的景点也可选择性游览。以平常人的心理素质,完全可以无视这所谓的“险”,真正考验人的只是体力。
一路刀砍斧劈的奇景挟人而行,高不见顶的白色岩壁垂直立在身旁,叫人真正领略“天工”的意义,纵能习成独孤九剑,令狐冲们的绝妙招式对这般雄奇的大山来讲恐怕也只能是蚊叮虫咬的效果。
坐缆车上到北峰,沿一条道到达金锁关,逐个登顶中峰、东峰、南峰、西峰,再绕回金锁关原路返回到山底,总共用时近四个小时。其实如我这般普通人的体力而言,到金锁关的一半路程处就已经两腿沉重气喘如牛汗如雨下了,但心中抱定了不踏遍五峰不罢休的死缠烂打心态,走着走着这一路居然也就这样熬了过来。其实人生许多的苦也是这样,忍着忍着也就忍到了事前不敢想象的尽头。而且由于华山分了这么几个山头,可以让我们分阶段完成目标,到一个目的地就长一次信心,不至于漫长单调而让人心灰意冷。就像伟大的“三步走”战略,一个大梦想不妨分解为若干的小梦想来逐个实现,要不然大部分人都会感到有生之年遥遥无期的绝望。
登完五峰的游客其实还是不少,而真正让人敬佩的是挑山工,每走上几百米就能遇见一个,看上去都有五六十的年纪了,而且骨瘦如柴,担着百十斤的分量上下,也似闲庭信步。他们的脚步很慢,但始终保持一个速度,不像我们这些游人,有力气时健步如飞,不一会儿就力气耗尽腿如灌铅。走得快时嫌这些人挡在道上碍事,但超过去没多久不得不停下休息,却发现他们又赶了上来。在他们缓慢稳重的脚步面前,我们像是一群心浮气躁没有长性的小孩。更有艺高胆大者,一手扶着扁担,一手还横着笛子吹奏,在陡峭狭窄的华山路上,这份悠闲的气度足以让我们这些手脚并用者汗颜无地。
华山上真正险要的攀爬处有云梯、长空栈道、鹞子翻身,后两者需要另外付费,而且游览时间也有限,所以我只选择了上云梯。云梯有十多米高,几乎与地面垂直,一般人抬头望去都会心生寒意,但却并非人力不能征服,关键要诀在于两点——胆气和方法。其实我一开始也有些畏缩不前,但看到前面的外国游客一个个顺利登顶,心想同样是两手两脚,为何我就一定不能?于是胆气就壮了。等登上第一级石阶开始,就绝不能有回头之想,毕竟上山容易下山难,下云梯由于视力盲区加大,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攀爬时的方法在于脚下要慢,一步一个脚印;手上要紧,牢牢抓住铁索。有些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事情看起来难做起来容易,上云梯就是属于后者,等你走完最后一级石阶会发现,原来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仅仅需要多花点时间和耐心而已。
下山时还经过了“天梯”,无论是高度还是坡度都比“云梯”要差很多,所以大多数人都能够从容涉险而下。但其中让人惊奇的是有两个黄发碧眼的小男孩,顶多四五岁上下,居然能够凭独自安然下到底部,这考验的不仅是孩子的勇气,更是父母的勇气。看着孩子的父母在下面坦然地望着天梯上小小的身躯,不时地大声鼓励,到达时一齐鼓掌祝贺,孩子似乎也不以为意,毫无骄矜之色,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父母来看恐怕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下山路上一位挑夫在路边迎着摩肩接踵的人们,唱着一首并不动听的歌曲,大意是来华山的游客你们辛苦了,唱支歌给你们送行,你们一路走好,唱完一遍就深深鞠上一躬。并没有人给他们施舍钱物,只有偶尔的礼貌式喝彩与鼓掌,但他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唱着,眼中有白发渔樵的沧桑,也有看惯浮沉的超然。其实他们心里明白,我们浮生半日的辛苦怎比得上他们日复一日的劳累,我们游玩猎奇的兴致哪等同于他们谋生糊口的辛酸?他们只是基于自身饱经风霜的经历,对自然的伟力和生存的不易表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
山上山下,江北江南,每个人都是人生行者,走的都是难以想象的人生之路,受的都是不堪回首的人生之苦,但走着受着,也就这样走完受完了。如果把华山之旅放大到万里长征,可能也不过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