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姆斯特丹的街头徒步慢游
阴沉沉的天空,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群、匆匆来去的电车与单车、停泊着各种船只的河道、高高低低飞翔的海鸥、三四层低矮的砖瓦老房子,还有灰扑扑的老教堂,这些,就是走出中央火车站后,阿姆斯特丹给我的第一印象,原来,它就是这个样子,跟想象中的郁金香城市不大一样。
我们在阿姆斯特丹共停留了五晚六天,期间气候以阴天细雨为主,只有一天是晴朗的;有时,白天一直是阴沉细雨,但到傍晚七八点钟时,天又放晴,整个城市在夕阳中熠熠发光;有时,风大雨大,雨伞根本不管用,狂风把它吹得东倒西歪,一会儿就把人给淋湿了;而当天晴时,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城市到处都是风景如画。几天下来,我们算是充分感受了当地的阴晴不定。
阿姆斯特丹人口约七十万,主城区的规模极小,游览方式可以是骑车、游船、步行或电车。我喜欢步行,还可以省下交通费用,于是,每天我们都走了十多公里,各条大街小巷,各种桥,各个主要景点等等,把它的城市结构与风情摸得大致清楚,下次如约朋友再来,基本上可以做地陪了。
在老城里,基本上都是年事已久的三四层楼瓦房,向街一面有漂亮的欧式装饰,也许是经常粉刷修缮良好,老宅子并不破败,而是岁月沉淀的感觉。在很多宅子门前,尽管只有半方不到的空地,都会种着各种花卉,有的是紫藤或者攀爬类的蔷薇,一直爬到屋檐,有的种着蜀葵或其它不知名的品种,或者在格子窗的窗台上种上两三盆色彩鲜艳且繁茂的小花。几乎在每条安静的巷子里,都能看到很多美丽的或知名或不知名的花儿,把阿姆斯特丹的民宅打扮着别有风情。
城里有多条运河纵横交错,有的河面宽一些,有的窄一些,到处都是小桥流水。河道两旁有大树蔽阴,桥上有鲜花点缀,河水清清,岸边停泊着各种大小游艇,不时也有船只经过,还有好多海鸥在低飞觅食。在繁忙的河道上,当船只经过时,桥是可以开启的(包括主干道上的公路桥),有的是向半空吊起,有的是向两边移开;有一回,我们看到一艘大船从城里开往港口,沿途两百米内的三条桥依次为它打开,船开得不紧不慢,在桥上两边等着的车辆与行人也是习以为常。
阿姆斯特丹的旅游卖点是各种博物馆和红灯区,我们去了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 MUSEUM )、航海博物馆,本来也想去梵高博物馆的,但是到门口看到排着长长的队伍,就立马打消了我的念头。
RIJKS馆内藏品丰富,包括自史前至千禧年共八个展区,数不清的物品、画作与瓷器等,我是看得眼花缭乱。镇馆之宝是伦勃朗的《夜巡》,当我看到时,它的大尺寸让我瞬间惊呆了,目测约有5.5米X4.5米,填满了整一个墙面。另外,《夜巡》的展厅里观众最多,但里面的安保措施极其简单,就是画作前半米拉一道线,画前站两个工作人员,其中一个还是个美貌MM。
若是在RIJKS里静下心来细看,可能得花上一天的时间,馆内有小咖啡吧,累了可以去吃些东西,但是TT对这些历史或艺术珍品毫无感觉,每当我在某个展品前多站一会儿,他就说走得好累啊,让我也觉得没瘾,怏怏地走马观花,草草了事,感觉把那两张门票给浪费了。
就RIJKS来说,我觉得宏伟华丽的哥特式建筑本身与馆内藏品是同样珍贵。该馆始建于1885年,占地极广,楼高四层(含地下一层);首层正门洞开,是一条通往前方广场的公共通道,里面圆拱型的砖砌天花造型独特,线条简洁优美,一下子就把我给迷住了;通道里有大提琴、萨克斯和魔术等街头表演,也是值得驻足欣赏的。馆外是一个园艺精心布置的花园,在馆里逛累了,可以在这繁花绿树中的长椅上休息。再往外一点,就是极宽阔的广场绿地。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RIJKS负一层里的CAFE,服务生都是身材面容气质俱佳的帅哥美女,看着非常养眼,餐品价格也和街上其它CAFE基本一致,绝没有因为在博物馆里的黄金地段而抬高收费,当然,咖啡与点心什么的味道也是很赞的。当我们在里面喝咖啡时,我向一位服务生问应当如何买门票,邻座客户听见了,就很热情地送了两张门票给我们,真是太惊喜了。
相比RIJKS的丰厚内涵,航海博物馆就相对简单了一些,我们所住酒店就在它的附近,结果去了三趟。第一次去到,已经是大门紧闭,上面写着参观时间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于是,次日九点后再去,游人极少,在参观其中几个展馆时就只有我们两人。这个馆以展览荷兰航海史及相关物品为主,有很多精巧的大小船只模型,很适合让孩子增长航海方面的知识,后来,在馆里也遇到了一些中学生模样的夏令营队伍。
航海博物馆的一个卖点是展馆本身,这幢四层老房子建于1656年,前身是荷兰皇家海军的军火仓库,走在展厅里,可以清楚看到那些粗壮厚实的木头房梁。另一个卖点是一艘老帆船的全尺寸复制品——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号, 船身长约二十多米,高约数米,桅杆高约数十米,看上去就很坚固牢靠,适合远航。船舱内按照当年原样摆放了各种物件,如多门火炮、瓷器美酒、水手的粗麻绳吊床等等。
当TT好奇地摆弄一门火炮时,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坚船利炮”这四个字,自十六世纪起,欧洲各国就是依靠强大的航海实力去征服全球各地,而中国也因此在一百多年前,被猛烈炮火打开国门,从此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到今日,仍在变局当中。
航海博物馆里也有一个很棒的CAFE,我们在那里吃过两次午餐,它的一道炸鱼块得到了TT的特别表扬:而我对于能够坐在几百年的老房子里吃东西,欣赏窗外阿姆斯特丹的明媚风景,觉得非常之幸运。
在阿姆斯特丹小住时,有一天,我们去了桑斯安斯风车村,出行交通非常便利,从中央火车站坐车,十五分钟到Koog-Zaandijk站,出站后循着游览指标牌再步行十分钟,可以看到路旁一个巨大的风车(也许因为我是第一次看到真正的风车,就觉得特别巨大),就到达风车村了。
桑斯安斯村其实是一河两岸,一边是沿着河道,在岸边相隔十数米依次建造了八个风车,还有一些小巧的博物馆,比如木鞋博物馆,这边是游客主要观光拍照的地方。当天气晴好时,河面上波光潋滟,碧水与蓝天映衬着的风车肯定是绝美风景;可是我们来的这天,天空阴沉沉的,一直下着时大时小的雨,我俩挤在一把雨伞里,站在桥上看着远远的风车,未免觉得这个坏天气有点扫兴。这时,旅游大巴送来了一车游客,他们主要集中参观前几个风车,于是,我们就沿着河岸慢慢往前走,一直走到最后一个风车那里。没想到,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那时,TT正煞有兴趣地看几头牛在悠闲地吃草,还跟它们聊天,我觉得站得有些累了,就想到风车下的那张长椅坐会儿。走过去才发现,那儿还是个小小的码头,专门负责接送游客到对岸老村子的,看守码头的大婶热情地问我要不要过去,每人一欧元。TT还在犹豫,我已经掏钱给大婶了。大婶问好我们是哪里人,就给了一份中文版的观光指南,介绍村里有哪几幢历史悠久的老房子。然后,她先下小船,用布把凳子上的雨水抺去,招呼大叔和我们下船,沉默寡语的大叔负责掌舵。
就这样,我们在细雨中横渡了宽阔的ZAAN河,来到了桑斯安斯老村子里;与大叔大婶挥手道别后,我们在村子里慢慢观赏,一趟走下来后,我觉得,风车村真正的精华其实是在村子的这一边。
整个村子很小巧,几乎都是带前后花园的平房或两层小楼房,房屋外观看上去就很舒服悦目,而花园里全都精心种植了繁花绿草,尤其是开满枝头的各色绣球花,或淡紫,或宫粉,或桃红,或纯白;放眼放去,村子里就是花团锦簇,雅致宜人。另外,村里有两条小河沟纵横交错,睡莲长得极好,水面上开着不少莲花,还有几只青头麻鸭在嬉戏。
我站在一条小小的木桥上,满心赞叹地看着这些鲜花与民宅,真心舍不得走。这时,青头麻鸭们突然急慌慌地成群向前游走,掉落在后头的两三只甚至扑楞楞地不顾一切地向前飞,我们觉得很奇怪,难道后面有怪兽?就停下脚步看个究竟。原来,是一队小学生在细雨中练习划艇,孩子们的小艇有四条,每条坐六个孩子(穿救生衣),他们大约八九岁,都在很卖力地划桨,前后又各有一条大人的小艇负责开路和殿后。
我忍不住向TT感慨,在这样的雨天里,荷兰人居然让他们的孩子去淋雨和划船,难道,这是他们的体育课?若非亲眼所见,否则我是不相信的(想想我们的学校对学生课间运动的各种限制吧)。另外,我也没有想到,那么一条长满睡莲与水草的小小河沟,水面宽不到两米,居然也是可以用于划船的。
后来走得累了,我们就到村口的一家餐馆吃午饭,馆子里装饰很有小资调调,菜品的卖相与味道都不错,价格却非常实惠,两个人连吃带喝饱饱的,才29欧元。村里还有一家面包甜食店,蛋糕和小曲奇精致美味,同样也是价钱公道,六个马卡龙才3.5欧元,手工曲奇每一百克3欧元。桑斯安斯的消费比阿姆斯特丹明显要更低一些,可是,要知道,这里可是专业的旅游景区啊。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去阿姆斯特丹知名的红灯区的经历。
之前曾问TT,要不要去看看红灯区?他说不要,我就没打算去。有天在泰国餐馆吃完晚饭,好像是快八点了,我说再去水坝广场那儿走走。平时,我们都是走大街不走小巷子的,那天,TT看到餐馆旁的巷子里游人也挺多,就说从这条小巷子里穿过去。走到一半,旁边房子的两三个橱窗突然打开,里面赫然各站着一位身穿比基尼的女孩,把我们都吓了一大跳,TT赶紧捂住了眼睛,一个黑人帅哥看着我们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
原来,我们不经意间就来到了红灯区。可能是因为天还没黑,街道两旁的很多橱窗其实还没有打开,只是一些成人玩具商店开始招徕生意,但游客已经不少,情侣比较多,还有一家几口推着婴儿车的。毕竟少儿不宜,我们还是快快步穿过红灯区,向水坝广场走去。不过,我还是比较好奇,那些橱窗女孩,她们到底是做生意的?还是纯展览的?街上好像单身游客并不多,她们的客人在哪里?
我们在阿姆斯特丹共停留了五晚六天,期间气候以阴天细雨为主,只有一天是晴朗的;有时,白天一直是阴沉细雨,但到傍晚七八点钟时,天又放晴,整个城市在夕阳中熠熠发光;有时,风大雨大,雨伞根本不管用,狂风把它吹得东倒西歪,一会儿就把人给淋湿了;而当天晴时,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城市到处都是风景如画。几天下来,我们算是充分感受了当地的阴晴不定。
阿姆斯特丹人口约七十万,主城区的规模极小,游览方式可以是骑车、游船、步行或电车。我喜欢步行,还可以省下交通费用,于是,每天我们都走了十多公里,各条大街小巷,各种桥,各个主要景点等等,把它的城市结构与风情摸得大致清楚,下次如约朋友再来,基本上可以做地陪了。
在老城里,基本上都是年事已久的三四层楼瓦房,向街一面有漂亮的欧式装饰,也许是经常粉刷修缮良好,老宅子并不破败,而是岁月沉淀的感觉。在很多宅子门前,尽管只有半方不到的空地,都会种着各种花卉,有的是紫藤或者攀爬类的蔷薇,一直爬到屋檐,有的种着蜀葵或其它不知名的品种,或者在格子窗的窗台上种上两三盆色彩鲜艳且繁茂的小花。几乎在每条安静的巷子里,都能看到很多美丽的或知名或不知名的花儿,把阿姆斯特丹的民宅打扮着别有风情。
城里有多条运河纵横交错,有的河面宽一些,有的窄一些,到处都是小桥流水。河道两旁有大树蔽阴,桥上有鲜花点缀,河水清清,岸边停泊着各种大小游艇,不时也有船只经过,还有好多海鸥在低飞觅食。在繁忙的河道上,当船只经过时,桥是可以开启的(包括主干道上的公路桥),有的是向半空吊起,有的是向两边移开;有一回,我们看到一艘大船从城里开往港口,沿途两百米内的三条桥依次为它打开,船开得不紧不慢,在桥上两边等着的车辆与行人也是习以为常。
阿姆斯特丹的旅游卖点是各种博物馆和红灯区,我们去了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 MUSEUM )、航海博物馆,本来也想去梵高博物馆的,但是到门口看到排着长长的队伍,就立马打消了我的念头。
RIJKS馆内藏品丰富,包括自史前至千禧年共八个展区,数不清的物品、画作与瓷器等,我是看得眼花缭乱。镇馆之宝是伦勃朗的《夜巡》,当我看到时,它的大尺寸让我瞬间惊呆了,目测约有5.5米X4.5米,填满了整一个墙面。另外,《夜巡》的展厅里观众最多,但里面的安保措施极其简单,就是画作前半米拉一道线,画前站两个工作人员,其中一个还是个美貌MM。
若是在RIJKS里静下心来细看,可能得花上一天的时间,馆内有小咖啡吧,累了可以去吃些东西,但是TT对这些历史或艺术珍品毫无感觉,每当我在某个展品前多站一会儿,他就说走得好累啊,让我也觉得没瘾,怏怏地走马观花,草草了事,感觉把那两张门票给浪费了。
就RIJKS来说,我觉得宏伟华丽的哥特式建筑本身与馆内藏品是同样珍贵。该馆始建于1885年,占地极广,楼高四层(含地下一层);首层正门洞开,是一条通往前方广场的公共通道,里面圆拱型的砖砌天花造型独特,线条简洁优美,一下子就把我给迷住了;通道里有大提琴、萨克斯和魔术等街头表演,也是值得驻足欣赏的。馆外是一个园艺精心布置的花园,在馆里逛累了,可以在这繁花绿树中的长椅上休息。再往外一点,就是极宽阔的广场绿地。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RIJKS负一层里的CAFE,服务生都是身材面容气质俱佳的帅哥美女,看着非常养眼,餐品价格也和街上其它CAFE基本一致,绝没有因为在博物馆里的黄金地段而抬高收费,当然,咖啡与点心什么的味道也是很赞的。当我们在里面喝咖啡时,我向一位服务生问应当如何买门票,邻座客户听见了,就很热情地送了两张门票给我们,真是太惊喜了。
相比RIJKS的丰厚内涵,航海博物馆就相对简单了一些,我们所住酒店就在它的附近,结果去了三趟。第一次去到,已经是大门紧闭,上面写着参观时间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于是,次日九点后再去,游人极少,在参观其中几个展馆时就只有我们两人。这个馆以展览荷兰航海史及相关物品为主,有很多精巧的大小船只模型,很适合让孩子增长航海方面的知识,后来,在馆里也遇到了一些中学生模样的夏令营队伍。
航海博物馆的一个卖点是展馆本身,这幢四层老房子建于1656年,前身是荷兰皇家海军的军火仓库,走在展厅里,可以清楚看到那些粗壮厚实的木头房梁。另一个卖点是一艘老帆船的全尺寸复制品——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号, 船身长约二十多米,高约数米,桅杆高约数十米,看上去就很坚固牢靠,适合远航。船舱内按照当年原样摆放了各种物件,如多门火炮、瓷器美酒、水手的粗麻绳吊床等等。
当TT好奇地摆弄一门火炮时,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坚船利炮”这四个字,自十六世纪起,欧洲各国就是依靠强大的航海实力去征服全球各地,而中国也因此在一百多年前,被猛烈炮火打开国门,从此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到今日,仍在变局当中。
航海博物馆里也有一个很棒的CAFE,我们在那里吃过两次午餐,它的一道炸鱼块得到了TT的特别表扬:而我对于能够坐在几百年的老房子里吃东西,欣赏窗外阿姆斯特丹的明媚风景,觉得非常之幸运。
在阿姆斯特丹小住时,有一天,我们去了桑斯安斯风车村,出行交通非常便利,从中央火车站坐车,十五分钟到Koog-Zaandijk站,出站后循着游览指标牌再步行十分钟,可以看到路旁一个巨大的风车(也许因为我是第一次看到真正的风车,就觉得特别巨大),就到达风车村了。
桑斯安斯村其实是一河两岸,一边是沿着河道,在岸边相隔十数米依次建造了八个风车,还有一些小巧的博物馆,比如木鞋博物馆,这边是游客主要观光拍照的地方。当天气晴好时,河面上波光潋滟,碧水与蓝天映衬着的风车肯定是绝美风景;可是我们来的这天,天空阴沉沉的,一直下着时大时小的雨,我俩挤在一把雨伞里,站在桥上看着远远的风车,未免觉得这个坏天气有点扫兴。这时,旅游大巴送来了一车游客,他们主要集中参观前几个风车,于是,我们就沿着河岸慢慢往前走,一直走到最后一个风车那里。没想到,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那时,TT正煞有兴趣地看几头牛在悠闲地吃草,还跟它们聊天,我觉得站得有些累了,就想到风车下的那张长椅坐会儿。走过去才发现,那儿还是个小小的码头,专门负责接送游客到对岸老村子的,看守码头的大婶热情地问我要不要过去,每人一欧元。TT还在犹豫,我已经掏钱给大婶了。大婶问好我们是哪里人,就给了一份中文版的观光指南,介绍村里有哪几幢历史悠久的老房子。然后,她先下小船,用布把凳子上的雨水抺去,招呼大叔和我们下船,沉默寡语的大叔负责掌舵。
就这样,我们在细雨中横渡了宽阔的ZAAN河,来到了桑斯安斯老村子里;与大叔大婶挥手道别后,我们在村子里慢慢观赏,一趟走下来后,我觉得,风车村真正的精华其实是在村子的这一边。
整个村子很小巧,几乎都是带前后花园的平房或两层小楼房,房屋外观看上去就很舒服悦目,而花园里全都精心种植了繁花绿草,尤其是开满枝头的各色绣球花,或淡紫,或宫粉,或桃红,或纯白;放眼放去,村子里就是花团锦簇,雅致宜人。另外,村里有两条小河沟纵横交错,睡莲长得极好,水面上开着不少莲花,还有几只青头麻鸭在嬉戏。
我站在一条小小的木桥上,满心赞叹地看着这些鲜花与民宅,真心舍不得走。这时,青头麻鸭们突然急慌慌地成群向前游走,掉落在后头的两三只甚至扑楞楞地不顾一切地向前飞,我们觉得很奇怪,难道后面有怪兽?就停下脚步看个究竟。原来,是一队小学生在细雨中练习划艇,孩子们的小艇有四条,每条坐六个孩子(穿救生衣),他们大约八九岁,都在很卖力地划桨,前后又各有一条大人的小艇负责开路和殿后。
我忍不住向TT感慨,在这样的雨天里,荷兰人居然让他们的孩子去淋雨和划船,难道,这是他们的体育课?若非亲眼所见,否则我是不相信的(想想我们的学校对学生课间运动的各种限制吧)。另外,我也没有想到,那么一条长满睡莲与水草的小小河沟,水面宽不到两米,居然也是可以用于划船的。
后来走得累了,我们就到村口的一家餐馆吃午饭,馆子里装饰很有小资调调,菜品的卖相与味道都不错,价格却非常实惠,两个人连吃带喝饱饱的,才29欧元。村里还有一家面包甜食店,蛋糕和小曲奇精致美味,同样也是价钱公道,六个马卡龙才3.5欧元,手工曲奇每一百克3欧元。桑斯安斯的消费比阿姆斯特丹明显要更低一些,可是,要知道,这里可是专业的旅游景区啊。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去阿姆斯特丹知名的红灯区的经历。
之前曾问TT,要不要去看看红灯区?他说不要,我就没打算去。有天在泰国餐馆吃完晚饭,好像是快八点了,我说再去水坝广场那儿走走。平时,我们都是走大街不走小巷子的,那天,TT看到餐馆旁的巷子里游人也挺多,就说从这条小巷子里穿过去。走到一半,旁边房子的两三个橱窗突然打开,里面赫然各站着一位身穿比基尼的女孩,把我们都吓了一大跳,TT赶紧捂住了眼睛,一个黑人帅哥看着我们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
原来,我们不经意间就来到了红灯区。可能是因为天还没黑,街道两旁的很多橱窗其实还没有打开,只是一些成人玩具商店开始招徕生意,但游客已经不少,情侣比较多,还有一家几口推着婴儿车的。毕竟少儿不宜,我们还是快快步穿过红灯区,向水坝广场走去。不过,我还是比较好奇,那些橱窗女孩,她们到底是做生意的?还是纯展览的?街上好像单身游客并不多,她们的客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