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千里《诗传·宋诗传》之王安石
第三章 王安石
人物品鉴,唯才学识器四字。才者,天生之性情;学者,后学之所得;识者,洞察之优长;器者,实务之干材。才而有学,其才有依;学而有识,其学不废;识而有器,其识有所。此四端,相辅相成,实难独存。兼其一二而有胜常人,则必人杰。四事兼得,则天下完人,盖不世出矣。
有宋一代,儒风大振。官学私院之盛,空其前而后不逮。选仕弃墨义而考大义,天下士子评判古今,指点江山,而议论文战不绝。纷呈其学问,而磨砺其识见,得其学识两端。退倚其才,于是诗文大盛;进干其器,于是天下有变。进退容与,才学识器,皆有所树,有宋一朝,唯王安石一人也。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时临川)人。时,其父任临川军通判。幼聪慧好读,博闻强识。稍长,随父游历,识见大开,文章立论高深。后入京以曾巩见赏于欧阳修,仁宗庆历二年,二十二岁登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后历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皆有肃政,颇得民望。时,屡辞馆阁之职,拒不入京。
知鄞县任满回临川,经杭州,有诗《登飞来峰》,以抒年少壮志。其词曰: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嘉佑三年,入京任三司度支判官,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言变法事,未许。又三年,任工部郎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政声大振朝野。母丧。归葬江宁。仁宗崩,英宗立,屡诏入京,皆拒而不就。
英宗崩,神宗继位,起知江宁府,旋诏为翰林学士,二次入京。次年,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变法乃始。
初,不应召者,盖以朝臣故也。嘉佑三年首入京,时范仲淹、晏殊、吕夷简相继去世,朝阁重臣唯欧阳修、司马光也。然变法之议,阻于仁宗。后屡拒召,至神宗立,二次入京。时欧阳修去世,朝阁老臣唯司马光也,得以独揽朝纲,贬旧臣,起新人,甚换御史,大行新法,史称熙宁变法。
究熙宁变法,凡历十六年,千百年下,毁誉冰火。盖神宗以固国政、充国用为要也。神宗元丰间,“积票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国库充盈,前所未有。然亦必夺民利,间杂贪墨私利,民多有怨,迨至不聊生者。故京城安尚门之监门郑侠者,绘流民旱灾困苦图以献,乃至罢相,出知江宁府,寓居钟山。
惠卿继任参知政事,兴狱案欲倾覆王安石。幸韩绛秘奏召回,乃再次拜相,变法尤艰。时有《泊船瓜洲》,盖由江宁入京,过瓜州而作。其词曰: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言京口瓜州仅一水之隔,然钟山亦未远,将何去何从耶。忽春风起南岸又绿,变法事有转机。结于功成身退之日,未知何时也。其意皆在字句之外。
至神宗崩,司马光用事,新法俱废。熙宁九年,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时年五十六岁。后进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改荆国公。终年六十六岁,加太傅。
学问博广,钻研尤深。倡儒学,开新学一派。文追古风,朴直致用。虽志在治乱,力于朝阁,然才不可掩,诗词皆树标立派。其人耿介执拗,不稍松懈,故诗风瘦硬雅削,直截刻露。用典不避偏,逞学尤重僻,多非注释无以透解者,并多关时政,尤刺时弊。晚年归退,专于诗艺,乃炼字求工,炼意至警,转而含蓄深婉,以求丰神远韵,乃至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次韵子履远寄之作》,读书应举时作。子履,陆经,字子履。时贬谪袁州,乃作诗以寄。通篇少年意气。其词曰:
◎次韵子履远寄之作
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
高位纷纷谁得志,穷途往往始能文。
柴桑今日思元亮,天禄何时召子云。①
直使声名传後世,穷通何必较功勋。
【注释】①元亮,陶潜,字元亮,又字渊明。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人。子云,杨雄,字子云。西汉官员、辞赋家。天禄,天禄阁。王莽当政时受治朝臣,杨雄时于天禄阁校书,闻而跳楼而脱。后病辞,又召为大夫。
主熙宁变法,时遭非议。有诗《众人》自辩亦自慰。其词曰:
◎众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①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②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①出句典用王莽。王莽篡汉时多有交口称赞者。对句,典用周公。周公用事时尝遭四国诸侯留言非议。②轻重,评鉴。句言唯有圣人方可评判是非,不能视铢两之轻为千钧之重。
言贤者自贤,何必计较,美恶在于自身,非在庸众评论。用典议论,全无意象诗意,虽言明意畅,直切而非诗矣。
有《河北民》。时宋以岁币求安于辽、西夏,官府借以搜刮,民甚疾之。述其事也。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①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②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③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④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⑤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⑥
【注释】①河北,黄河以北。二边,于辽、西夏接壤之地。②输与,输送给。夷狄,指契丹、西夏。③千里赤,千里赤地,寸草不生。河役,治理黄河之劳役。④就南,迁移到黄河以南。⑤悲秋句,百姓愁苦,白日亦天昏地暗。无颜色,脸色苍白。⑥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代言境内大治,民生富庶。
又有《桃源行》,依陶渊明《桃花源记》旧题,翻出新意,而已议论出之,皆宋诗正调也。有“虽有父子无君臣”句,出于士大夫之口,颇耐寻味。
更有《明妃曲》二首,以翻新古意,而至天下纷嚷,历代众说不一。时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曾巩等均有和诗。今录于后:
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①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②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③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④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⑤
【注释】①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沿用。汉元帝宫女,貌美。以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而不得见元帝。后以匈奴和亲,临行,元帝始见,杀毛延寿。后卒于匈奴。春风,杜甫《咏怀古适》有"画图省识春风面"句,此即春风面之省称。②不自持,见而美之,不能自持。③言昭君非止容貌之美,兼有意态之美,非画工之所能也。此句最为精警。④毡城,以毡为帐篷,连而为城。此指匈奴王宫。言家人传消息问询,安慰远在彼地亦尚好,莫相忆。⑤阿娇,汉陈婴的孙女,武帝的表妹。汉•班固《汉武故事》载,武帝幼时曰:“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后年久失宠,退居长门官。此句接好在句,深言好在毡城莫相忆之故,胜似阿娇辈,得宠而见弃。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①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②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思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③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④
【注释】①百辆,《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言侍从甚多。②杆拨,弹琵琶的工具。③言汉未若匈奴情谊之厚,为人生贵在两心相知。此句后世争议为最。④青冢,传昭君墓上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罢相归隐,营园名之半山园,自号半山居士。闲暇著书《三经新义》、《字说》,研读佛学,交往僧徒。今存诗千五百余首,多晚年之作。诗风之变,判若两人。当此时也,“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足况心境。
◎两山间
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
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
祗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
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
其写景诗,多有凄婉、冷寂之感。未一字着情,情自在焉。如《江上》之秋阴、含雨、低回、缭绕、隐映,皆有无需道出之低婉喟叹。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又有《钟山即事》,对景久坐,其情实非恬淡自适,而另有寄怀也。其词曰: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其咏物诗,虽有所言,皆寓含其中,无复前之明言者矣。《梅花》、《北陂杏花》皆寓变法之艰难,而自高品质。其词曰: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又有《芳草》,述事败归隐之落寞。其词曰:
◎芳草
芳草知谁种,缘阶已数丛。
无心与时竞,何苦绿匆匆。
又有《载酒》,言欲载酒寻友,然河道交错无路,徒于黄昏时分,独立看花,愁怀满腹。其词曰:
◎载酒
载酒欲寻江上舟,出门无路水交流。
黄昏独倚春风立,看却花开触地愁。
又有《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湖阴先生,杨德逢,退居江宁时好友也。其一曰: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②
【注释】①成畦,言整饬。②护田,典出《汉书•西域传序》:“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排闼,典出《汉书• 樊哙传》:“哙乃排闼直入。”
用典而不死,不知此二事,读而无碍。一水、两山,将绿绕、送青来,自是常对。而护田、排闼,事对兼拟对,神来之笔。此联对仗之工巧,堪为典范。
王安石诗兼韩愈、白居易、杜甫诗韵,而自成风体。随时从事,讽谏兴感,议叙夹杂,沉郁而未失畅快疏朗。晚年转精工,尤善写景寓情,自妙手天成。有宋诗之所长,无宋诗之所短,自成一家,高标非止当朝。虽苏东坡传誉后世,黄庭坚群冠当时,然于诗道而言,实皆不及荆公远矣。
人物品鉴,唯才学识器四字。才者,天生之性情;学者,后学之所得;识者,洞察之优长;器者,实务之干材。才而有学,其才有依;学而有识,其学不废;识而有器,其识有所。此四端,相辅相成,实难独存。兼其一二而有胜常人,则必人杰。四事兼得,则天下完人,盖不世出矣。
有宋一代,儒风大振。官学私院之盛,空其前而后不逮。选仕弃墨义而考大义,天下士子评判古今,指点江山,而议论文战不绝。纷呈其学问,而磨砺其识见,得其学识两端。退倚其才,于是诗文大盛;进干其器,于是天下有变。进退容与,才学识器,皆有所树,有宋一朝,唯王安石一人也。
![]() |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时临川)人。时,其父任临川军通判。幼聪慧好读,博闻强识。稍长,随父游历,识见大开,文章立论高深。后入京以曾巩见赏于欧阳修,仁宗庆历二年,二十二岁登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后历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皆有肃政,颇得民望。时,屡辞馆阁之职,拒不入京。
知鄞县任满回临川,经杭州,有诗《登飞来峰》,以抒年少壮志。其词曰: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嘉佑三年,入京任三司度支判官,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言变法事,未许。又三年,任工部郎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政声大振朝野。母丧。归葬江宁。仁宗崩,英宗立,屡诏入京,皆拒而不就。
英宗崩,神宗继位,起知江宁府,旋诏为翰林学士,二次入京。次年,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变法乃始。
初,不应召者,盖以朝臣故也。嘉佑三年首入京,时范仲淹、晏殊、吕夷简相继去世,朝阁重臣唯欧阳修、司马光也。然变法之议,阻于仁宗。后屡拒召,至神宗立,二次入京。时欧阳修去世,朝阁老臣唯司马光也,得以独揽朝纲,贬旧臣,起新人,甚换御史,大行新法,史称熙宁变法。
究熙宁变法,凡历十六年,千百年下,毁誉冰火。盖神宗以固国政、充国用为要也。神宗元丰间,“积票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国库充盈,前所未有。然亦必夺民利,间杂贪墨私利,民多有怨,迨至不聊生者。故京城安尚门之监门郑侠者,绘流民旱灾困苦图以献,乃至罢相,出知江宁府,寓居钟山。
惠卿继任参知政事,兴狱案欲倾覆王安石。幸韩绛秘奏召回,乃再次拜相,变法尤艰。时有《泊船瓜洲》,盖由江宁入京,过瓜州而作。其词曰: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言京口瓜州仅一水之隔,然钟山亦未远,将何去何从耶。忽春风起南岸又绿,变法事有转机。结于功成身退之日,未知何时也。其意皆在字句之外。
至神宗崩,司马光用事,新法俱废。熙宁九年,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时年五十六岁。后进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改荆国公。终年六十六岁,加太傅。
学问博广,钻研尤深。倡儒学,开新学一派。文追古风,朴直致用。虽志在治乱,力于朝阁,然才不可掩,诗词皆树标立派。其人耿介执拗,不稍松懈,故诗风瘦硬雅削,直截刻露。用典不避偏,逞学尤重僻,多非注释无以透解者,并多关时政,尤刺时弊。晚年归退,专于诗艺,乃炼字求工,炼意至警,转而含蓄深婉,以求丰神远韵,乃至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次韵子履远寄之作》,读书应举时作。子履,陆经,字子履。时贬谪袁州,乃作诗以寄。通篇少年意气。其词曰:
◎次韵子履远寄之作
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
高位纷纷谁得志,穷途往往始能文。
柴桑今日思元亮,天禄何时召子云。①
直使声名传後世,穷通何必较功勋。
【注释】①元亮,陶潜,字元亮,又字渊明。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人。子云,杨雄,字子云。西汉官员、辞赋家。天禄,天禄阁。王莽当政时受治朝臣,杨雄时于天禄阁校书,闻而跳楼而脱。后病辞,又召为大夫。
主熙宁变法,时遭非议。有诗《众人》自辩亦自慰。其词曰:
◎众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①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②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①出句典用王莽。王莽篡汉时多有交口称赞者。对句,典用周公。周公用事时尝遭四国诸侯留言非议。②轻重,评鉴。句言唯有圣人方可评判是非,不能视铢两之轻为千钧之重。
言贤者自贤,何必计较,美恶在于自身,非在庸众评论。用典议论,全无意象诗意,虽言明意畅,直切而非诗矣。
有《河北民》。时宋以岁币求安于辽、西夏,官府借以搜刮,民甚疾之。述其事也。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①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②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③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④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⑤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⑥
【注释】①河北,黄河以北。二边,于辽、西夏接壤之地。②输与,输送给。夷狄,指契丹、西夏。③千里赤,千里赤地,寸草不生。河役,治理黄河之劳役。④就南,迁移到黄河以南。⑤悲秋句,百姓愁苦,白日亦天昏地暗。无颜色,脸色苍白。⑥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代言境内大治,民生富庶。
又有《桃源行》,依陶渊明《桃花源记》旧题,翻出新意,而已议论出之,皆宋诗正调也。有“虽有父子无君臣”句,出于士大夫之口,颇耐寻味。
更有《明妃曲》二首,以翻新古意,而至天下纷嚷,历代众说不一。时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曾巩等均有和诗。今录于后:
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①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②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③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④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⑤
【注释】①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沿用。汉元帝宫女,貌美。以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而不得见元帝。后以匈奴和亲,临行,元帝始见,杀毛延寿。后卒于匈奴。春风,杜甫《咏怀古适》有"画图省识春风面"句,此即春风面之省称。②不自持,见而美之,不能自持。③言昭君非止容貌之美,兼有意态之美,非画工之所能也。此句最为精警。④毡城,以毡为帐篷,连而为城。此指匈奴王宫。言家人传消息问询,安慰远在彼地亦尚好,莫相忆。⑤阿娇,汉陈婴的孙女,武帝的表妹。汉•班固《汉武故事》载,武帝幼时曰:“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后年久失宠,退居长门官。此句接好在句,深言好在毡城莫相忆之故,胜似阿娇辈,得宠而见弃。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①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②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思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③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④
【注释】①百辆,《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言侍从甚多。②杆拨,弹琵琶的工具。③言汉未若匈奴情谊之厚,为人生贵在两心相知。此句后世争议为最。④青冢,传昭君墓上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罢相归隐,营园名之半山园,自号半山居士。闲暇著书《三经新义》、《字说》,研读佛学,交往僧徒。今存诗千五百余首,多晚年之作。诗风之变,判若两人。当此时也,“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足况心境。
◎两山间
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
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
祗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
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
其写景诗,多有凄婉、冷寂之感。未一字着情,情自在焉。如《江上》之秋阴、含雨、低回、缭绕、隐映,皆有无需道出之低婉喟叹。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又有《钟山即事》,对景久坐,其情实非恬淡自适,而另有寄怀也。其词曰: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其咏物诗,虽有所言,皆寓含其中,无复前之明言者矣。《梅花》、《北陂杏花》皆寓变法之艰难,而自高品质。其词曰: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又有《芳草》,述事败归隐之落寞。其词曰:
◎芳草
芳草知谁种,缘阶已数丛。
无心与时竞,何苦绿匆匆。
又有《载酒》,言欲载酒寻友,然河道交错无路,徒于黄昏时分,独立看花,愁怀满腹。其词曰:
◎载酒
载酒欲寻江上舟,出门无路水交流。
黄昏独倚春风立,看却花开触地愁。
又有《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湖阴先生,杨德逢,退居江宁时好友也。其一曰: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②
【注释】①成畦,言整饬。②护田,典出《汉书•西域传序》:“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排闼,典出《汉书• 樊哙传》:“哙乃排闼直入。”
用典而不死,不知此二事,读而无碍。一水、两山,将绿绕、送青来,自是常对。而护田、排闼,事对兼拟对,神来之笔。此联对仗之工巧,堪为典范。
王安石诗兼韩愈、白居易、杜甫诗韵,而自成风体。随时从事,讽谏兴感,议叙夹杂,沉郁而未失畅快疏朗。晚年转精工,尤善写景寓情,自妙手天成。有宋诗之所长,无宋诗之所短,自成一家,高标非止当朝。虽苏东坡传誉后世,黄庭坚群冠当时,然于诗道而言,实皆不及荆公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