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行记(一)关于建筑的三次感动
上午4点半集合从深圳乘车出发,皇岗口岸过关, 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起飞。
抵达大阪关西国际机场后,直接乘车前往京都,下午参观金阁寺。
9月23日 京都 第一日
第一次感动:关于金阁寺
一条小径将我们向西导引,两边是粗壮的竹竿与洁白的绳子界定的绿化景观。眼前茂密的松树遮挡着视线,看不到几步远。接着一个90°的转折,小径走向了北方。徐步前行,我们随着人流缓缓移动,停不下来,也快不起来。渐渐地,眼前的视野逐渐开阔,顺着小路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坡,有层层叠叠的人影在晃动。但是你依然看不到她,即便是你努力地搜寻着她的身影,在哪儿,在哪儿,她在哪儿,你不知道在哪个方向会与她不期而遇,但就在你彷徨不知应该着眼于何处的时候,突然一瞬间,她在你的左前方一下子出现了,以一个完美的形象,绽放在你的眼前,如你在书籍上、画册上、宣传广告上、电视节目,以及电影纪录片里所看到的一样,一个优美的完型,彻彻底底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没有片刻的迟疑,没有一点儿的犹豫,不是缓缓的展开,而是一刹那!此时此刻她是绝对完美的:夕阳西下,剩余的光辉穿透厚实的云层,从一个缺口喷涌而出,打在金阁寺舍利殿的一侧。点点光粒碰撞在包裹住木构的金箔,光彩熠熠。同时,阵阵轻风泛起一圈圈涟漪,把那灿烂的光芒倒映在一层层的波浪尖上,破碎着,闪耀着,时而聚合,时而分散,斑斑点点,零零星星,与静止的舍利殿相映成趣,仿佛片片金箔也在闪耀,流溢出神圣的美,荡漾开亘古未变的时光。
我站在对岸观赏,人很多,但是丝毫没有破坏我的心境,因为对岸的舍利殿是遥远的所在,看不到人影,像是一种绝对的孤立。周围虽然有嘈杂的人声,不过与夕阳相伴的轻风,恰到好处地带走了这一切。凉凉的感觉,让我像是置身在一个空寂的场所——当下这个世界上只有我和金阁寺!脑海中记起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之前阅读时,不能理解,但在此刻我虽说不出,却能感受到小说里描写到的那种直叫人意欲走向毁灭的美。想象着——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晴天、雨天、雾天、阴天,各种各样的环境之中,金阁寺那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的美:或宁静,或闪耀,或迷离,或真切,或温婉,或刚烈。是有点像西湖吧,所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都是完美的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景观,只不过金阁寺更出离世事,带有一份禅意!
不禁意之间,眼眶有点湿润,一种碰撞到心灵的感觉,使我终于懂了一点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是我终于目睹了她的真容,不过我得走了,但我走不动,我想再看看她,但是又不忍心再看下去,她的美你只能眺望,最多在记忆中反刍,却永远也无法拥有。
不断涌来的人流被撇向湖泊的东岸,掩映在一丛丛树木、花草中,只是在舍利殿的北边,和建筑才有了较近的接触,不过依然有一段距离。或者正是这个距离才产生了那遥远的美——似乎永远都不可得到,始终无法与之亲近,只能远远的看着,望着,惦念着,任由她的美在古往今来,上下四方之中永恒的存在,这种存在无始无终,似乎刚刚发端,却又像是历经千年。作为观者的我们,来了一波,走了一波,没有停止地在光阴轮转中出生、成长、衰老、死去,就在这一点上,我捕捉到了对《金阁寺》的认同:被强烈的占有欲驱使着,既然此生我无法拥有你,那就让你与我同归于尽吧。死亡可以带走我,但我不能放弃对你的美的追寻。生命的存亡,一定要与你的美的永恒所在相伴,我去到了世界的另一端,怎能留下你在此世间寂寥。相比于西方裸露的美,东方人自是更懂得遮掩与距离的美之所在。那种无由来的诱惑,时时撩拨着蠢蠢欲动的心灵,越是不得所有,越是想要占据!
记起跟花生米吃饭时,他说的一句话:金阁寺无论什么时候拍照,都能拍出没有人的效果来。的确,舍利殿突出在水面的东北角,只有这里与陆地相接,这样的空间位置关系保证了大量的人流人不会出现在视野范围中,无论是在南岸观赏,还是随着东侧的路径北移,建筑物始终都在人活动的范围之外。拍出来的照片自然是很宁静空灵优美的。
舍利殿南侧的那一池湖水,就像其他很多古建筑前的白石子,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适当的隔绝开,作为观者,是在一段距离之外来欣赏。想象一下,那可以是一片大海,一片湖水,或者一片森林,对面则是我们向往的彼岸。这中间让我感受到一种孤寂,像是与这个世界脱离,成为一种“遗世独立”,静静地安享一片寂寞;像是一种思考,一种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和与这个世界的区分。每当你靠近,就能听到脚下石子挤压的声响。真想走的再轻一点,怕是会惊动一个安睡了千年的灵魂。白石子蔓延开去,铺满建筑周遭,左右前后四方都是这“均质”空间,我该从哪个方向靠近,似乎无所谓,似乎又需要郑重其事!看看近在眼前的建筑,方形或者接近方形,那么哪里才是入口,哪里又是出口,哪里是正面,哪里才是侧面呢?分不清,看不明,道不尽。这不就是达芬奇设计的教堂、伯拉孟特的坦比哀多礼拜堂,帕拉迪奥的圆厅别墅?他们的存在是宇宙中的一个完型,完美如初,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
或许最好还是不要靠近,远远的眺望,完成我们心中自在的那个美。
9月24日 京都 第二日
第二次感动:关于京都国立博物馆平成新馆(谷口吉生)
一来震惊我的是它的入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想到这个入口这么像密斯的手笔,但又超越了密斯。“少即是多”的宣言在这个日本人手中得到了更加优美的再现。
旅行之前我在网络上看到过的图片并没有激起太多的好奇,甚至没有在意。只猜测这应该是一处设计的很有水准的现代建筑,毕竟是“国立”的档次。虽然喜欢的建筑中有好几个都是出自谷口吉生,比如铃木大拙纪念馆、东京上野公园的法隆寺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新馆、东京都葛西临海公园展望台等,但都没与将它们联系起来,原来他们都是出自谷口之手。
直到亲历现场看到原作后,才被深深地被震撼,心中的惊叹无以言表。就这小小的入口,彰显了日本现代建筑极高的工艺——一处小景,素雅极简,真是对“少即是多”再不过确切的诠释了。
旧馆坐东朝西,平成新馆坐北朝南,主入口应该是在整个场地的西侧,由西向东,依次是入口大门,圆形水池景观,罗丹的思想者雕像,然后到旧馆。现在的入口位于场地的南侧,与三十三间堂隔街相望。朝北临街入口处,一方水池横呈挡住了来者的去路。水池与地面高度大概有1000。往东拾级而上,是买门票的地方,再回过头来向西,是检票口,一堵长墙指向北面,由此看去一条笔直道路直指新馆——这是博物馆的新入口,像极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墙、柱、顶相互分离飘移,墙在屋顶下延伸,穿越了高差,直抵入口前沿。立柱在水平与垂直之间偏移,在屋顶与横墙间偷偷的伸出,笔直而纤细。檐口一圈收边,一段细细的线脚,利落干净。横墙被大理石包裹,屋顶与细细的立柱是深灰色的钢构,水池浅浅,由深灰色石材包络。所有的材料的接缝和划分都精确对位,不差分毫。水池边一圈约500高的护栏,简化到只有横向的钢管,和竖向的钢片,都极细,极薄,这么一横一竖,就交代清楚了。
走进大门,沿路走向平成新馆。道路右侧是旧馆,典型的明治中期建造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博物馆。正北面的平成新馆极其平整的横陈在眼前,三个层次:一池水,一堵玻璃幕,一片石墙,平面构成一般,没有阴影,极简的样式。建筑如同屏风,轻轻地展开,衬托出前面造型优美的树木。整个立面渲染出一种浓厚的“和风”气质。玻璃、石材的墙体被抽离了重量,像是一张纸片立在大地上。幕墙部分为透明与不透明两种:不透明部分划分密集,间距小,像极了日式传统建筑中的障子,尤其是在内部看来,所呈现的光的质感和古建中效果几乎是一样;而透明部分大块划分,暗示出虚空的内里。挺立的细圆形钢柱,撑起薄薄的屋檐,没有重量感,倒更像是一种关系的勾勒,若即若离,似有如无,轻盈自在。
新馆的入口是我很少看到的设计——类似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照壁”,又是一横一竖——一横薄薄的屋顶划定出入口的区域,一竖实墙堵在了园区参观道路的尽头。脚下是面积更大些的入口平台,其两侧都是水池,面积很大,左侧为长条形,右侧近方形,和入口处的那块形成呼应,在谷口的其他作品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设计。参观者需要绕过那堵实墙,通过两侧进入。这是一个拉长的隆重的入口空间,摆放了一些雨具,收纳柜等,也起到隔离内外空气交换的作用,具有一种仪式感。
进入到建筑内部,首先是一段横向的长廊,其氛围也是典型的“日式”的。半透明的玻璃将外界阳光过滤到纯净,没有杂质。失去了照射路径的阳光,像是被打散了,弥漫开来。长廊之后,正中一根立柱,头上一块楼板,再将观者引向大堂。大堂开窗很少,一排落地窗开的很低,对着一片绿草庭院,阳光很难直接照射进来,而是通过间接的反射,带着草地的绿,由下向上转折着拐进大堂内。头上一条窄天窗,也使用了乳白色半透明玻璃,光不强,透过玻璃直接降落在墙上,再四散开来。如同光之瀑布,静谧的倾泄而下,却不足以照亮阴暗的内部。两个粗壮的混凝土立柱与外部的纤细的钢柱形态迥异,支撑着“L”行的楼板,暗示着另一条行径的流线,同时也将大堂通高三层的空间做了分隔,有了层次。此处楼板与立柱似乎有了结构表演的性质。
内装依然延续了简单朴素的风格,主要是大面积的木板材、石材、玻璃,线性的深棕色木质隔栅,素雅的清水混凝土以及不锈钢编织的帘幕。内部一层、二层空间相互咬合,一层一侧放置大型雕塑,一侧是一些较小文物。展厅外侧的垂直交通空间做了通高的处理,高敞开阔。尤其穿过入口大堂的那段二层平台,将展厅与外侧的长廊相连。那里完全是光与视知觉的展场。走到这里就知道为什么外立面上有透明不透明玻璃之分了。玻璃幕墙上面划分较大的透明部分作为“观看”的窗,横向拉开,如一幅长卷,呈现着蓝天下美丽的京都。两张黑色皮质坐具,也如同密斯的手笔,静静地等待着观者,像是在说 “你看这里多美,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伸出的屋檐就在上方,将视线压低,只能平直地望出去,如同截图一般,限定了视野的高宽比。
时间过得很快,匆匆观赏之后又该说离开了。平成新馆不仅建筑工艺精湛,其内收藏的文物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走出来,我立在外面又回看了好一会儿,久久地回望。也不知道是什么触动到了我,我像是在赞叹这栋建筑高超的工艺所展现出来的抽象的美、克制的美、精确的美、大气的美、素净的美;我像是深深体会到了这一栋建筑背后所体现的日本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以及从设计师到施工人员再到普通民众所具有的整体的较高素质。
那种至真至纯,浑然天成,宁静致远,淡泊澄怀的感觉一下子击中我,看着看着感觉眼角都湿润了,这是继金阁寺舍利殿之后第二次被感动到,那种清明澄澈的气质,去除掉所有的装饰,回归到建筑的原始本初,看着让人内心宁静,仿佛在回答“建筑究竟是什么”这一可能会萦绕我职业生涯一生的命题。那种表面上看似纯净、简单但是内里却丰富、无限的感觉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许这就是东方式的“少就是多”吧!
9月25日 奈良 第三日
第三次感动:关于东大寺
在小鹿的陪伴下,我们穿过了南大门,来到了东大寺院落的西南角门。
我知道东大寺已经是大学以前的事儿了。一开始我就很喜欢它的重檐的大屋顶,像是日本将军的头盔。后来念了建筑学才知道原来那是日本奈良的东大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木构建筑,但对它的宏伟尺度也没有明确切实的体认。接着看了更多的照片,有了尺度空间的敏感度后,才知道这个建筑物是很大的。不过直到我亲临现场时,真实地看到这个庞然大物,我才能说,“我真的知道它到底有多大了”——面宽57m,进深50m,高约50m,重檐歇山(太和殿面宽64m,进深37m,高约27m,重檐歇山)。
站在西南角的长廊里,远远地眺望着,看着走在殿前的人是那么的渺小,对它的“大”惊叹不已。
接着我们来到了大殿的正前方,抬头仰望,注视着那高大的体量,建筑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
硕大的斗拱、巨型的立柱、深远的出挑,不禁连连赞叹,为什么一个不大的岛屿国家能够建造出这么宏伟高大的木构建筑,并且一直保存到今天,而在我们广袤的土地上,却难寻这样的建筑。想想山西的南禅寺(782)、佛光寺,如果没有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抢救式发掘,我们还有什么建筑能够拿来证明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具有何等高超的智慧、发达的工艺、精细的组织、卓越的才干啊!一直揣度着,曾经的中国,历史中的那个中国,在秦汉,在唐宋,一定也有这样伟大的建筑吧,不,应该比这个还要宏大,因为支撑它站立起来的是那么广大的土地、那么丰富的人力、那么充沛的资源。是的,一定有,我坚信。只是很遗憾,“如翚斯飞”的壮丽与雄伟都付诸东流的历史大河,后来的人们只有东渡扶桑才能追思遥想彼岸那个古老的国度曾拥有过如何灿烂的文明!徘徊在巍峨的大殿前,久久不愿走进去,想一再观摩它历经沧伤的壮美,一再构想彼岸祖国曾经的辉煌!
良久还是拾级而上,迈过了高高的门槛,只见殿内粗大的柱子,是21m多高的整棵大树制成,似一堵墙,挡住了视线,抬头而望,立柱直通云霄,消失在屋宇阴暗的空间中,通向了宇宙,通向了无限。我摸了摸这一立就立了可能有千百年的柱子,似乎还能感受到时间的温度。立柱上龟裂的纹路劈开时间的高墙,依然还能窥视到一个个辛勤的工匠在不知疲倦的工作着,他们可曾意识到,当日他们的汗水所凝结成这独一无二的建筑,时至今日依然耸然矗立着,向这个国家的人民,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宣示着,这片土地所孕育的伟大灿烂的古代文化!
对于传统木构造物只有到了这个尺度上,才感受到了一种类似西方建筑,尤其是教堂内高耸的空间的“空”的意蕴。面对高达15m之多的巨大佛像,看着他似睁非睁的双眸,才切实感受到身为肉体凡胎的我们的渺小。在大殿一侧有一道爬梯直通十几米高的二层,非常陡峭,没有休息平台,爬上去或许倒还容易,要下来可能就难了吧。大殿的两侧是多闻天和广目天木雕像,向前倾斜,庄重威严,神采飞扬。很喜欢类似不动明王、多闻天、广目天等造像的形态,虽然多是金刚怒目,狰狞严肃,但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神韵。大殿的后面有几座木质的建筑模型,展示东大寺建筑的发展变化,十分精美。可以看到建筑本体尺度比例的变化,感受到来自中国影响。
其实参观东大寺之前看到的清水寺、知恩院山门、以及东大寺的南大门已经把我震撼住了。即便是来自传统木造建筑大国——中国的我,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宏大的木构造物,那巨大的立柱、宽大的横梁、高耸的尺度、深远的出挑、沉重的屋顶、硕大的斗拱都是我未曾见到过的。第二天在京都,在赶去青莲院的路上偶遇知恩院山门。
就在这里,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唯有木构造建筑才具有的悠远绵长。西方砌体建筑所用的石材具有的长远是一种超越了鲜活生命的东西,是一种跟地球一样古老的存在。而木材本身所拥有的生命相对于石头而言是短暂的。所以当它像石块一样承托起一个建筑达千年、百年,当它跨过了战争、烈火,躲过了狂风、暴雨,逃脱过了人为的破坏的时候,更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敬畏,敬畏孕育这个文明的自然,更敬畏打造这个建筑的人们。
并且相较于石材的冰冷、坚硬、牢固,木头自有一种温暖、灵活和丰富肌理。岁月的洗刷使得整个建筑早已退去了曾经的鲜活色泽,发黑,绽裂。那深深的裂痕,像是时空收缩后刻下的铭文,讲述着一段又一段历史,迸射出它曾经旺盛的生命力!
抵达大阪关西国际机场后,直接乘车前往京都,下午参观金阁寺。
9月23日 京都 第一日
第一次感动:关于金阁寺
一条小径将我们向西导引,两边是粗壮的竹竿与洁白的绳子界定的绿化景观。眼前茂密的松树遮挡着视线,看不到几步远。接着一个90°的转折,小径走向了北方。徐步前行,我们随着人流缓缓移动,停不下来,也快不起来。渐渐地,眼前的视野逐渐开阔,顺着小路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坡,有层层叠叠的人影在晃动。但是你依然看不到她,即便是你努力地搜寻着她的身影,在哪儿,在哪儿,她在哪儿,你不知道在哪个方向会与她不期而遇,但就在你彷徨不知应该着眼于何处的时候,突然一瞬间,她在你的左前方一下子出现了,以一个完美的形象,绽放在你的眼前,如你在书籍上、画册上、宣传广告上、电视节目,以及电影纪录片里所看到的一样,一个优美的完型,彻彻底底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没有片刻的迟疑,没有一点儿的犹豫,不是缓缓的展开,而是一刹那!此时此刻她是绝对完美的:夕阳西下,剩余的光辉穿透厚实的云层,从一个缺口喷涌而出,打在金阁寺舍利殿的一侧。点点光粒碰撞在包裹住木构的金箔,光彩熠熠。同时,阵阵轻风泛起一圈圈涟漪,把那灿烂的光芒倒映在一层层的波浪尖上,破碎着,闪耀着,时而聚合,时而分散,斑斑点点,零零星星,与静止的舍利殿相映成趣,仿佛片片金箔也在闪耀,流溢出神圣的美,荡漾开亘古未变的时光。
![]() |
我站在对岸观赏,人很多,但是丝毫没有破坏我的心境,因为对岸的舍利殿是遥远的所在,看不到人影,像是一种绝对的孤立。周围虽然有嘈杂的人声,不过与夕阳相伴的轻风,恰到好处地带走了这一切。凉凉的感觉,让我像是置身在一个空寂的场所——当下这个世界上只有我和金阁寺!脑海中记起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之前阅读时,不能理解,但在此刻我虽说不出,却能感受到小说里描写到的那种直叫人意欲走向毁灭的美。想象着——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晴天、雨天、雾天、阴天,各种各样的环境之中,金阁寺那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的美:或宁静,或闪耀,或迷离,或真切,或温婉,或刚烈。是有点像西湖吧,所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都是完美的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景观,只不过金阁寺更出离世事,带有一份禅意!
不禁意之间,眼眶有点湿润,一种碰撞到心灵的感觉,使我终于懂了一点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是我终于目睹了她的真容,不过我得走了,但我走不动,我想再看看她,但是又不忍心再看下去,她的美你只能眺望,最多在记忆中反刍,却永远也无法拥有。
不断涌来的人流被撇向湖泊的东岸,掩映在一丛丛树木、花草中,只是在舍利殿的北边,和建筑才有了较近的接触,不过依然有一段距离。或者正是这个距离才产生了那遥远的美——似乎永远都不可得到,始终无法与之亲近,只能远远的看着,望着,惦念着,任由她的美在古往今来,上下四方之中永恒的存在,这种存在无始无终,似乎刚刚发端,却又像是历经千年。作为观者的我们,来了一波,走了一波,没有停止地在光阴轮转中出生、成长、衰老、死去,就在这一点上,我捕捉到了对《金阁寺》的认同:被强烈的占有欲驱使着,既然此生我无法拥有你,那就让你与我同归于尽吧。死亡可以带走我,但我不能放弃对你的美的追寻。生命的存亡,一定要与你的美的永恒所在相伴,我去到了世界的另一端,怎能留下你在此世间寂寥。相比于西方裸露的美,东方人自是更懂得遮掩与距离的美之所在。那种无由来的诱惑,时时撩拨着蠢蠢欲动的心灵,越是不得所有,越是想要占据!
记起跟花生米吃饭时,他说的一句话:金阁寺无论什么时候拍照,都能拍出没有人的效果来。的确,舍利殿突出在水面的东北角,只有这里与陆地相接,这样的空间位置关系保证了大量的人流人不会出现在视野范围中,无论是在南岸观赏,还是随着东侧的路径北移,建筑物始终都在人活动的范围之外。拍出来的照片自然是很宁静空灵优美的。
![]() |
舍利殿南侧的那一池湖水,就像其他很多古建筑前的白石子,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适当的隔绝开,作为观者,是在一段距离之外来欣赏。想象一下,那可以是一片大海,一片湖水,或者一片森林,对面则是我们向往的彼岸。这中间让我感受到一种孤寂,像是与这个世界脱离,成为一种“遗世独立”,静静地安享一片寂寞;像是一种思考,一种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和与这个世界的区分。每当你靠近,就能听到脚下石子挤压的声响。真想走的再轻一点,怕是会惊动一个安睡了千年的灵魂。白石子蔓延开去,铺满建筑周遭,左右前后四方都是这“均质”空间,我该从哪个方向靠近,似乎无所谓,似乎又需要郑重其事!看看近在眼前的建筑,方形或者接近方形,那么哪里才是入口,哪里又是出口,哪里是正面,哪里才是侧面呢?分不清,看不明,道不尽。这不就是达芬奇设计的教堂、伯拉孟特的坦比哀多礼拜堂,帕拉迪奥的圆厅别墅?他们的存在是宇宙中的一个完型,完美如初,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
![]() |
或许最好还是不要靠近,远远的眺望,完成我们心中自在的那个美。
9月24日 京都 第二日
第二次感动:关于京都国立博物馆平成新馆(谷口吉生)
一来震惊我的是它的入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想到这个入口这么像密斯的手笔,但又超越了密斯。“少即是多”的宣言在这个日本人手中得到了更加优美的再现。
![]() |
旅行之前我在网络上看到过的图片并没有激起太多的好奇,甚至没有在意。只猜测这应该是一处设计的很有水准的现代建筑,毕竟是“国立”的档次。虽然喜欢的建筑中有好几个都是出自谷口吉生,比如铃木大拙纪念馆、东京上野公园的法隆寺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新馆、东京都葛西临海公园展望台等,但都没与将它们联系起来,原来他们都是出自谷口之手。
直到亲历现场看到原作后,才被深深地被震撼,心中的惊叹无以言表。就这小小的入口,彰显了日本现代建筑极高的工艺——一处小景,素雅极简,真是对“少即是多”再不过确切的诠释了。
旧馆坐东朝西,平成新馆坐北朝南,主入口应该是在整个场地的西侧,由西向东,依次是入口大门,圆形水池景观,罗丹的思想者雕像,然后到旧馆。现在的入口位于场地的南侧,与三十三间堂隔街相望。朝北临街入口处,一方水池横呈挡住了来者的去路。水池与地面高度大概有1000。往东拾级而上,是买门票的地方,再回过头来向西,是检票口,一堵长墙指向北面,由此看去一条笔直道路直指新馆——这是博物馆的新入口,像极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墙、柱、顶相互分离飘移,墙在屋顶下延伸,穿越了高差,直抵入口前沿。立柱在水平与垂直之间偏移,在屋顶与横墙间偷偷的伸出,笔直而纤细。檐口一圈收边,一段细细的线脚,利落干净。横墙被大理石包裹,屋顶与细细的立柱是深灰色的钢构,水池浅浅,由深灰色石材包络。所有的材料的接缝和划分都精确对位,不差分毫。水池边一圈约500高的护栏,简化到只有横向的钢管,和竖向的钢片,都极细,极薄,这么一横一竖,就交代清楚了。
![]() |
思想者与京都国立博物馆旧馆 |
![]() |
走进大门,沿路走向平成新馆。道路右侧是旧馆,典型的明治中期建造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博物馆。正北面的平成新馆极其平整的横陈在眼前,三个层次:一池水,一堵玻璃幕,一片石墙,平面构成一般,没有阴影,极简的样式。建筑如同屏风,轻轻地展开,衬托出前面造型优美的树木。整个立面渲染出一种浓厚的“和风”气质。玻璃、石材的墙体被抽离了重量,像是一张纸片立在大地上。幕墙部分为透明与不透明两种:不透明部分划分密集,间距小,像极了日式传统建筑中的障子,尤其是在内部看来,所呈现的光的质感和古建中效果几乎是一样;而透明部分大块划分,暗示出虚空的内里。挺立的细圆形钢柱,撑起薄薄的屋檐,没有重量感,倒更像是一种关系的勾勒,若即若离,似有如无,轻盈自在。
![]() |
新馆的入口是我很少看到的设计——类似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照壁”,又是一横一竖——一横薄薄的屋顶划定出入口的区域,一竖实墙堵在了园区参观道路的尽头。脚下是面积更大些的入口平台,其两侧都是水池,面积很大,左侧为长条形,右侧近方形,和入口处的那块形成呼应,在谷口的其他作品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设计。参观者需要绕过那堵实墙,通过两侧进入。这是一个拉长的隆重的入口空间,摆放了一些雨具,收纳柜等,也起到隔离内外空气交换的作用,具有一种仪式感。
![]() |
![]() |
![]() |
进入到建筑内部,首先是一段横向的长廊,其氛围也是典型的“日式”的。半透明的玻璃将外界阳光过滤到纯净,没有杂质。失去了照射路径的阳光,像是被打散了,弥漫开来。长廊之后,正中一根立柱,头上一块楼板,再将观者引向大堂。大堂开窗很少,一排落地窗开的很低,对着一片绿草庭院,阳光很难直接照射进来,而是通过间接的反射,带着草地的绿,由下向上转折着拐进大堂内。头上一条窄天窗,也使用了乳白色半透明玻璃,光不强,透过玻璃直接降落在墙上,再四散开来。如同光之瀑布,静谧的倾泄而下,却不足以照亮阴暗的内部。两个粗壮的混凝土立柱与外部的纤细的钢柱形态迥异,支撑着“L”行的楼板,暗示着另一条行径的流线,同时也将大堂通高三层的空间做了分隔,有了层次。此处楼板与立柱似乎有了结构表演的性质。
![]() |
![]() |
![]() |
东侧庭院 |
![]() |
回望入口 |
![]() |
青莲院内的障子过滤后的光 |
内装依然延续了简单朴素的风格,主要是大面积的木板材、石材、玻璃,线性的深棕色木质隔栅,素雅的清水混凝土以及不锈钢编织的帘幕。内部一层、二层空间相互咬合,一层一侧放置大型雕塑,一侧是一些较小文物。展厅外侧的垂直交通空间做了通高的处理,高敞开阔。尤其穿过入口大堂的那段二层平台,将展厅与外侧的长廊相连。那里完全是光与视知觉的展场。走到这里就知道为什么外立面上有透明不透明玻璃之分了。玻璃幕墙上面划分较大的透明部分作为“观看”的窗,横向拉开,如一幅长卷,呈现着蓝天下美丽的京都。两张黑色皮质坐具,也如同密斯的手笔,静静地等待着观者,像是在说 “你看这里多美,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伸出的屋檐就在上方,将视线压低,只能平直地望出去,如同截图一般,限定了视野的高宽比。
![]() |
时间过得很快,匆匆观赏之后又该说离开了。平成新馆不仅建筑工艺精湛,其内收藏的文物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走出来,我立在外面又回看了好一会儿,久久地回望。也不知道是什么触动到了我,我像是在赞叹这栋建筑高超的工艺所展现出来的抽象的美、克制的美、精确的美、大气的美、素净的美;我像是深深体会到了这一栋建筑背后所体现的日本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以及从设计师到施工人员再到普通民众所具有的整体的较高素质。
那种至真至纯,浑然天成,宁静致远,淡泊澄怀的感觉一下子击中我,看着看着感觉眼角都湿润了,这是继金阁寺舍利殿之后第二次被感动到,那种清明澄澈的气质,去除掉所有的装饰,回归到建筑的原始本初,看着让人内心宁静,仿佛在回答“建筑究竟是什么”这一可能会萦绕我职业生涯一生的命题。那种表面上看似纯净、简单但是内里却丰富、无限的感觉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许这就是东方式的“少就是多”吧!
9月25日 奈良 第三日
第三次感动:关于东大寺
在小鹿的陪伴下,我们穿过了南大门,来到了东大寺院落的西南角门。
![]() |
东大寺南大门 |
我知道东大寺已经是大学以前的事儿了。一开始我就很喜欢它的重檐的大屋顶,像是日本将军的头盔。后来念了建筑学才知道原来那是日本奈良的东大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木构建筑,但对它的宏伟尺度也没有明确切实的体认。接着看了更多的照片,有了尺度空间的敏感度后,才知道这个建筑物是很大的。不过直到我亲临现场时,真实地看到这个庞然大物,我才能说,“我真的知道它到底有多大了”——面宽57m,进深50m,高约50m,重檐歇山(太和殿面宽64m,进深37m,高约27m,重檐歇山)。
站在西南角的长廊里,远远地眺望着,看着走在殿前的人是那么的渺小,对它的“大”惊叹不已。
![]() |
东大寺 |
接着我们来到了大殿的正前方,抬头仰望,注视着那高大的体量,建筑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
![]() |
东大寺大殿正门 |
硕大的斗拱、巨型的立柱、深远的出挑,不禁连连赞叹,为什么一个不大的岛屿国家能够建造出这么宏伟高大的木构建筑,并且一直保存到今天,而在我们广袤的土地上,却难寻这样的建筑。想想山西的南禅寺(782)、佛光寺,如果没有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抢救式发掘,我们还有什么建筑能够拿来证明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具有何等高超的智慧、发达的工艺、精细的组织、卓越的才干啊!一直揣度着,曾经的中国,历史中的那个中国,在秦汉,在唐宋,一定也有这样伟大的建筑吧,不,应该比这个还要宏大,因为支撑它站立起来的是那么广大的土地、那么丰富的人力、那么充沛的资源。是的,一定有,我坚信。只是很遗憾,“如翚斯飞”的壮丽与雄伟都付诸东流的历史大河,后来的人们只有东渡扶桑才能追思遥想彼岸那个古老的国度曾拥有过如何灿烂的文明!徘徊在巍峨的大殿前,久久不愿走进去,想一再观摩它历经沧伤的壮美,一再构想彼岸祖国曾经的辉煌!
良久还是拾级而上,迈过了高高的门槛,只见殿内粗大的柱子,是21m多高的整棵大树制成,似一堵墙,挡住了视线,抬头而望,立柱直通云霄,消失在屋宇阴暗的空间中,通向了宇宙,通向了无限。我摸了摸这一立就立了可能有千百年的柱子,似乎还能感受到时间的温度。立柱上龟裂的纹路劈开时间的高墙,依然还能窥视到一个个辛勤的工匠在不知疲倦的工作着,他们可曾意识到,当日他们的汗水所凝结成这独一无二的建筑,时至今日依然耸然矗立着,向这个国家的人民,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宣示着,这片土地所孕育的伟大灿烂的古代文化!
![]() |
对于传统木构造物只有到了这个尺度上,才感受到了一种类似西方建筑,尤其是教堂内高耸的空间的“空”的意蕴。面对高达15m之多的巨大佛像,看着他似睁非睁的双眸,才切实感受到身为肉体凡胎的我们的渺小。在大殿一侧有一道爬梯直通十几米高的二层,非常陡峭,没有休息平台,爬上去或许倒还容易,要下来可能就难了吧。大殿的两侧是多闻天和广目天木雕像,向前倾斜,庄重威严,神采飞扬。很喜欢类似不动明王、多闻天、广目天等造像的形态,虽然多是金刚怒目,狰狞严肃,但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神韵。大殿的后面有几座木质的建筑模型,展示东大寺建筑的发展变化,十分精美。可以看到建筑本体尺度比例的变化,感受到来自中国影响。
![]() |
东大寺殿内 |
其实参观东大寺之前看到的清水寺、知恩院山门、以及东大寺的南大门已经把我震撼住了。即便是来自传统木造建筑大国——中国的我,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宏大的木构造物,那巨大的立柱、宽大的横梁、高耸的尺度、深远的出挑、沉重的屋顶、硕大的斗拱都是我未曾见到过的。第二天在京都,在赶去青莲院的路上偶遇知恩院山门。
![]() |
知恩院山门 |
就在这里,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唯有木构造建筑才具有的悠远绵长。西方砌体建筑所用的石材具有的长远是一种超越了鲜活生命的东西,是一种跟地球一样古老的存在。而木材本身所拥有的生命相对于石头而言是短暂的。所以当它像石块一样承托起一个建筑达千年、百年,当它跨过了战争、烈火,躲过了狂风、暴雨,逃脱过了人为的破坏的时候,更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敬畏,敬畏孕育这个文明的自然,更敬畏打造这个建筑的人们。
![]() |
并且相较于石材的冰冷、坚硬、牢固,木头自有一种温暖、灵活和丰富肌理。岁月的洗刷使得整个建筑早已退去了曾经的鲜活色泽,发黑,绽裂。那深深的裂痕,像是时空收缩后刻下的铭文,讲述着一段又一段历史,迸射出它曾经旺盛的生命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