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智慧
计划是国庆假期看完龙应台人生三书中的前两本,《孩子你慢慢走》和《亲爱的安德烈》。今天才2号,就完成阅读计划了。 也没关系,接下来就要专心上心理课了。 可是,感触颇多。 两本书是不同的氛围和情怀。如果说在异国带两个小孩子的时候,作为妈妈的龙应台劳累要挤压时间来完成个人计划,也曾因为带孩子占了时间要平衡和事业的冲突,没有得到家庭强有力的帮助,而曾有不快乐;那么在两个儿子逐渐长大成人,跟她说了独立宣言想逃离妈妈的怀抱和关爱的时候,她虽然很失落但是一直在学习接受现实,尊重这个独立的“别人”。是的,这是她曾经捧在手心里爱得不得了的亲爱的孩子们,但是他们羽翼渐丰,作为成人发现世界如此之大,迫不及待要远离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世界。去探索,去学习,去开发,去发现,去感受,去摸索属于自己的玩法,而不是在爸妈的领导牵引下,重走他们的老路。 作为一个妈妈,平心而论,她已经很放手足够尊重两个儿子的选择,而她也不得不尊重。而作为两个混有德国血脉的儿子,作为欧洲孩子,他们也在不断地冲击挑战做妈妈的价值和养育观。也许中国的父母,实在对儿女有太强的掌控及占有欲,近则可以看到同事妈妈雷打不动地每天一电话,遇上女儿没空接听时候多番来电,直到找到女儿为止;而她说,她的自由都是从有个人独立意识开始,就跟父母斗智斗勇争取得来的,而选择在深圳安家,也是给父母做了多年的思想工作的巨大成果;远则新闻上不难见到有父母强迫能力强的女儿帮助能力差的儿子搞定工作,还要鸠占鹊巢,搞得沸沸扬扬闹上法庭。 审视父母和我的关系。怎么说,小时候和妈妈腻歪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爸爸主要在外工作;10岁到19岁里,主要是爸爸留守家里给我们做饭,也仅是做饭而已,没意识也不懂教育引导功能,而妈妈在外工作夫妻沟通不顺逐渐关系失衡;19岁到现在,几乎是以每年2次的频率和父母见面,他们已成怨偶,虽对我们的爱仍不变,但是在很多事情已经渐生缝隙。可以这么说,也就是19岁上大学之后,真正意义分割了我对家庭的依赖,发现大学里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挑战如此多,自己除了学习一无是处,可是在摸索了两年后,渐渐社团工作相关写字能力也有所展现,而摄影,则是一个新的开始及方向。懵懵懂懂,无所畏惧,初生牛犊不怕虎,即使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会想念家人,但是已然是以成人的态度和方法,去迎接面对处理这些繁杂。 关于教育儿女,爸妈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放手。你们都长大了,再也没办法罩住你们,都得自己想办法去生存去战斗。所幸大哥和我都是越战越勇,对家里报喜不报忧,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而二哥,算是最得妈妈特别关照的二哥,却是最让人头疼而无可奈何的。做父母这一个角色,实在是太重要。如果在当初有端倪的时候没有察觉没有重视不加以制止,之后只能是重蹈覆辙,变本加厉。 也就是说,我的孩子,你,在18年后,也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新世界,无心留恋家人,屁颠屁颠兴冲冲地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去了。你的人生,你的选择,如果在前期我们给予了科学的引导和树立了正直的道德观后,我们是得尊重作为成人的你的意见。 因为,在这之前,你已经会为自己发音,为自己争取你的权利。 而自由,就是你要的,或者到时候你会说:拜托,这自由本来就是我的,不是你们施舍的。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能做的很有限,却也很无限。爱与耐心是基底,在妈妈生你的30岁到33岁这三年,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孩子的成长总是那么快,而养育孩子的过程很辛苦很挑战辛苦底线,对于早已习惯自由生活作息规律的我来说,不啻于天大的大扭转。天知道那是怎样的日子,也只有自己知道付出之后,孩子你会给予我怎样的惊喜与感触。 不说了,太伤感。 妈妈要和爸爸从图书馆下班,享受愉快的晚饭去了。 该来的欣喜和无尽的挑战,总会排着队或者一股脑来的。我要做的,是过好当下,享受当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来吧,生活,我们一起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