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定臆解
入定臆解
老庄主要提倡无为,涉及到定(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慧(齐物论,灭是非)双修,而佛教戒定慧三修,似乎相对比较系统。老庄相对比较随意洒脱?
无为臆解:
常人说无为是消极。有人说无为其实是无为而为,是积极。愚以为:无为,分清况作两解,一,生活钓鱼,工作求温饱,政权还于民而自治。二,灭是非,致虚守静,即冥想。
其实关于生活工作方面可以更加极端,真的是神佛级别了,就是真的什么事都不用做,也不用吃喝,因为意识创造物质,自身能创造
能量。但是释迦牟尼因为可能不想表现神通,所以托钵而食。整天大概就是吃饭,打坐,说法。现代人看来很极端。庄子则管理漆园,是个
小公务员,后来编草鞋为生,生活清贫,曾经向监河侯借过米。相对不极端,但是也拒绝了楚国的相位。列子和光同尘。为什么提倡这种极
端的生活工作方式?因为越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工作越是会涉入到是非,十二因缘,轮回之中去,越是难以入定。庄子中也提到类似的干扰入定的因素: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 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 塞道也。
解释为:
大富大贵,显赫,威严,名声,利益钱财,这六者,是可以违背志向的,志向本是求取快乐,这六者是求取快乐的手段工具方法,但是很多
人在求取这六者的过程中就失去了快乐而不知。
美好的容貌,动作,神色,表情,美色,理性思维,气势,神气,情意,意念使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难以自拔。不好的丑恶的容貌,动
作,神色,表情,丑恶的事物,理性思维,气势,
神气,情意,意念使人愤怒,恶心,恐惧,厌恶,悲哀,使人浸淫其中,生死轮回,回味无穷,难以自拔,不知出离。这些都是可以束缚心
灵的。谬,也可以理解为戮,即,这些都是可以杀戮心灵的。
厌恶,欲望,喜怒哀乐,这六者,是可以败坏道德的。因为动心了,妄动了。
躲避祸害,求取好处,贪取好处,给予别人东西,学习知识,学习技能,这六者,是可以闭塞通往入定大道的道路的。因为真如妄动了,就
可以产生意识,生死轮回。(下文接着解释)
---------------------------------
十二因缘臆解
本来一个人具有佛性,处于一种“有明”的”智慧的”得道的状态,”真如”如如不动,即是“佛”,但是因为无明而堕入轮回。这里“有
明”相当于“真如”如如不动(老庄所说的“无为”),反之,"无明”相当于“真如”妄动了。所以我觉得”无明”和"行"其实是一个意思,不过分开讲了。
1.无明。字面意义是,没有智慧。即不得道的状态,由佛堕入到天使的位置?
2.这种状态下,天性或者真如就会妄动,即“行”。
3.真如妄动,就有了意识流,即“识”。
4.由波粒二象性知,意识创造物质,即“识”创造出“名色”。色,即是物质。Feeling(感受), perception(感觉), intention(意图
), contact(联系), & attention(注意力):
This is called name.(这些叫做“名”。)主要意思就是——“名”,指无形的思维之类的东西,也由意识衍生而来。名色组合起来可以是个受精卵。
5. 六入,即“六根”。即受精卵长大有了,眼耳口鼻身意。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力)。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因为觉得下面解释恰当。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
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
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
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
附记:
冥想时,没有了意识,即为涅槃,不是彻彻底底地死了,而是还有一种类似于意识的东西,叫什么呢?不知道怎么叫法,所以勉强叫做“真
如”,相当于老庄所说的天性?这种情况类似于《
道德经》说的,宇宙产生于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叫法,勉强叫做“道”。 所以想必很多人看“真如”的解释都会看懵的。
所以,冥想时,一开始只关注一样的东西,相当于如如不动。由芝诺效应推测,由于人们心思不专注,所以集体潜意识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
尘世,即有欲界,有色界。由于天使心思专一,所
以意识只创造出了一种粒子集合体,比如光音天?
由于冥想功夫长进,天使连意识都没有了,只剩下真如,即涅槃了。
涅槃跟死有什么区别?两种解释?
1.死后,没有身体物质,但有意识,真如。 但是涅槃后,没有身体物质,意识,只有真如。
2.涅槃后,可以出入自由,可以反过来拥有意识,身体。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什么本来佛性具足的人为什么无明而堕入轮回了?是
因为出入自由,玩着玩着,又无明了?所以在涅槃
和十二因缘之间不断轮回,直至很久以后才真正如如不动?!
------------------------------------------------------------------------------------------
所以,回过头来,无为是指通过极端的生活工作思想(齐物论,灭是非,下文接着解释)方式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从而入定。当然,每个人机缘不同,能有多极端或者中庸,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似乎一切早注定。
-------------------------------------------------
灭是非
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是可变非,非可变是,宇宙久远之前无是非,宇宙久远之后无是非,是非本为一体,分别心作动而已,因而无是无非
。
是也,就是,属于“是”的一方面。
例如桀纣当道,非也,能享受特权是因为前世救国?会被推翻变成好人?(起码等下一辈子吧?)是也。民生多哀,是也,因为素质不够?
百姓当政,也会变成桀纣,非也。宇宙久远之前无
上下阶级之分,甚至无人类。宇宙久远之后无上下阶级之分?甚至无人类?上下阶级之分以及人类真实存在还是幻觉,因为分别心作动?
可以用来解释,庄子,齐物论,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
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 有彼是乎哉?果
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
其 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特别是解释,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无是无非,所以不用辩论,所以沉默是金,所以任其大是大非,小是小非,大治大乱,好坏善恶美丑, 所以佛陀没有刻意让弟子记录言行从而汇编成佛经?天灾人祸不断,菩萨不救人,老聃被迫写道德经。
---------------------------------------
大道确实无法言说,很多问题这里有个矛盾在,我觉得有点有趣,虽然无法言说,但是对于大道周边的问题,进行表达或者跟人辩论,会使脑袋里比较混沌的思维清晰化。比如,理清如何无是无非(前面有解释,属于苦谛,是非折磨人;也属于集谛,看破是非,不过佛教里面好像没提到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如何等于空(色即是空之臆解有解释,属于苦谛?),为什么万不得已而后动(接着下文有解释,属于道谛?。。。),为什么人生是苦的(下文解释,苦谛),无常观(下文解释苦谛),不净观(下文解释,苦谛),撄宁法(下文解释,道谛?
),降心法(下文解释,道谛?)有助于止语,止思,止受想行识,有助于入定,从而接近大道,从而端正对于大道以及其他所有问题的认识。
其中,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比如:
1.清清楚楚地看清是非,从而有助于理清如何无是无非。
2.色声香味触法如何等于空。
3.为什么人生是苦的。
4.无常观。
5.不净观。
这时候,头脑中的想法就减少了不少被是非,色声香味触法所困扰的想法,那么头脑中的剩下的想法用撄宁法去减少,减少到又一定的时候
用降心法,直至毫无想法,毫无意识,心无所住,所以得以涅槃。
----------------------------------
色即是空之臆解
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未坍塌之时,粒子以多个虚拟分身存在于某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每个分身对应一定的概率。当粒子被观察,意识介入时,多个粒子分身坍塌为一个粒子。这就是意识创造物质,物质来源于意识,本是虚拟,虚空,由于意识介入,才变得“实在”。粒子构成万物,因此万物皆空, 即佛教里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色声香味触空。 万物相互接触相互作用形成万事,即佛教里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法空。
所以,一切皆空,为什么执着于虚空为有呢?所有一切都是因为,意识创造物质,创造意识之下的思维,即意识创造名色,所以烦恼也是由意识而来,所以灭掉意识,涅槃了,处于真如如如不动的得道状态,才能不烦恼,才是极乐世界,此极乐世界,非极乐世界,名极乐世界。所以不可以执着于是非对错,色声香味触法,执着这个思想,行动就是有意识的表现。应该逐渐放空思想,不要有想法流动,心无所住。
-----------------------
万不得已而后动
庄子里面有句话: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大概解释:不要因为福祸而预先通过理性思维而妄动,要尽量像真如那样如如不动,确实万不得已而后动。
人通常通过理性思考做出行动,而非内心直觉。理性在真相面前相当无力,科学发展史犹如阶段性自我否定史,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科学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靠近真相,而人赤裸裸的
野心要在下一秒中,下一分钟,短短的一生中获得幸福,因此即使理性思考也相当容易出错,所以真相很可能是,稍微追求幸福稍微悲惨,
越是疯狂地追求幸福越是悲惨。
---------------------------
无常观
美好的事物也会变丑恶,也会无穷地变化。但为什么只关注当下的美好呢?问题就在于人们被狭窄的时空观所束缚,人生百年相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来说不过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样相对比较而言,好好体会,就可能会慢慢领悟到万物万事是无常的。
----------------------------
为什么人生是苦的
这也是人们被狭隘的时空观世界观等等所束缚而造成认为人生可以是很美好的错觉。只要有意识,就意味着妄动,有十二因缘(前面有解释
),有生死轮回,即使是处于无色界的神仙也不能例外。这里面还有个比较问题,人不及天上的神仙快乐,神仙不及已经涅槃的佛快乐。
-----------------------
不净观
只要有意识,就会有名色,六入,触,受,爱,贪取,意识必然不能尽善尽美,意识所创造的物质身体也必然不能尽善尽美。但是是不是太挑剔呢?送个国际超级女明星,女神级别的偶像给你,你还说不够完美,你装?!你继续装!? 这里就又牵涉到无常观了,一切都会变化的,会变好,会变坏,不停地变化,所以问题还是在于人们被狭窄的时空观所束缚。
撄宁法:无不将也,无不迎也。
修炼此法的可能境界: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臆解:
1. 涅槃状态,没有意识,没有意根,没有身体物质,绝大部分人神不知道他的存在,这就是,虚之至也。所以,没有人神跟他相互接触碰
撞交流,所以,无所于忤。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圣人无名。
2.有意识,能接收到外界的碰撞,但是能够入定,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即千千万万个念头来了,知道他来了,就是有所迎接了;但是迅
速送走这一个个念头,不论对错复杂简单,在这种冥想方法的修炼下,对于一个个念头想法的到来开始麻木了,而且炼成了一种功力,习惯
——即:千千万万个念头来了,知道他来了,就是有所迎接了;但是迅速送走这一个个念头,不论对错复杂简单。所以,意识放空了,几乎
没有任何想法在流动,几乎等于真如如如不动。
这种情况下,几乎等于没有意识,所以粹之至也(纯粹不是没有东西,不是虚空,而是没有杂质,只有单一的东西,由量子芝诺效应猜测推
演,当入定到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时,纯粹的意识创造出纯粹的物质,比如光子集合体,相对应无色界的光音天?所以当繁杂的意识转变成纯
粹的意识,身体也会变得无形,可以自由出入飞翔,即庄子所说的,“以游无穷者”?,即佛教的神足通?),所以无所于逆。 所以庄子说
,圣人无功。但是还是可能让某些人神觉察到他的存在,他的名声。所以,至人无己,这句话的前面这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是指正确的入定功夫?
这里面有个关键情况,就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总有不知道的情况(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所以不论对错复杂简单,千千万万个念头来了,知道他来了,就是有所迎接了;但是迅速送走这一个个念头。
所以,即使知道自己是站在对的立场上,也不要执着,一旦执着,就有意识,就不是涅槃。
-----------------------------------
降心法:
吕祖百字铭中有,降心为不为。
当运用撄宁法到一定时候,可以用降心法,因为在撄宁法中意识预定设想为总有千千万万个想法冲击头脑,所以练撄宁法到一定时候后,想法少了,用降心法,因为降心法要克制自己不要有想法,即金刚经的降伏其心,克制想法的产生,心无所住,因为一切皆空,可以看到,降心法中预定设想为没有想法冲击头脑。为什么这个预定设想重要,因为意识创造物质,创造意识之下的思维,即意识创造名色,所以克制自己不要有想法,就减少了预定设想中总有的“千千万万个想法冲击头脑”。
--------------------------------
好了,道理可能基本上是明了了。但是入定时还是容易想入非非,这样就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来介入了,比如说八正道里面的“正精进”,做
事还是需要一定的努力,太过的顺其自然就是懒惰
。另一方面,在消极的一方面,要用戒律约束自己,使自己的心境不要无时无刻堕入不安定之中,根据机缘不同,先从简单容易的戒律进行持守。
道谛包括八正道,正见,正思维属于戒定慧的慧,正语,正行,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正精进可以算是戒。
灭谛主要是指出人是可以解脱的,可以灭掉痛苦的,而目的地是涅槃,灭掉意识,只剩下真如如如不动?
集谛主要是要明白十二因缘。
Over.
老庄主要提倡无为,涉及到定(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慧(齐物论,灭是非)双修,而佛教戒定慧三修,似乎相对比较系统。老庄相对比较随意洒脱?
无为臆解:
常人说无为是消极。有人说无为其实是无为而为,是积极。愚以为:无为,分清况作两解,一,生活钓鱼,工作求温饱,政权还于民而自治。二,灭是非,致虚守静,即冥想。
其实关于生活工作方面可以更加极端,真的是神佛级别了,就是真的什么事都不用做,也不用吃喝,因为意识创造物质,自身能创造
能量。但是释迦牟尼因为可能不想表现神通,所以托钵而食。整天大概就是吃饭,打坐,说法。现代人看来很极端。庄子则管理漆园,是个
小公务员,后来编草鞋为生,生活清贫,曾经向监河侯借过米。相对不极端,但是也拒绝了楚国的相位。列子和光同尘。为什么提倡这种极
端的生活工作方式?因为越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工作越是会涉入到是非,十二因缘,轮回之中去,越是难以入定。庄子中也提到类似的干扰入定的因素: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 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 塞道也。
解释为:
大富大贵,显赫,威严,名声,利益钱财,这六者,是可以违背志向的,志向本是求取快乐,这六者是求取快乐的手段工具方法,但是很多
人在求取这六者的过程中就失去了快乐而不知。
美好的容貌,动作,神色,表情,美色,理性思维,气势,神气,情意,意念使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难以自拔。不好的丑恶的容貌,动
作,神色,表情,丑恶的事物,理性思维,气势,
神气,情意,意念使人愤怒,恶心,恐惧,厌恶,悲哀,使人浸淫其中,生死轮回,回味无穷,难以自拔,不知出离。这些都是可以束缚心
灵的。谬,也可以理解为戮,即,这些都是可以杀戮心灵的。
厌恶,欲望,喜怒哀乐,这六者,是可以败坏道德的。因为动心了,妄动了。
躲避祸害,求取好处,贪取好处,给予别人东西,学习知识,学习技能,这六者,是可以闭塞通往入定大道的道路的。因为真如妄动了,就
可以产生意识,生死轮回。(下文接着解释)
---------------------------------
十二因缘臆解
本来一个人具有佛性,处于一种“有明”的”智慧的”得道的状态,”真如”如如不动,即是“佛”,但是因为无明而堕入轮回。这里“有
明”相当于“真如”如如不动(老庄所说的“无为”),反之,"无明”相当于“真如”妄动了。所以我觉得”无明”和"行"其实是一个意思,不过分开讲了。
1.无明。字面意义是,没有智慧。即不得道的状态,由佛堕入到天使的位置?
2.这种状态下,天性或者真如就会妄动,即“行”。
3.真如妄动,就有了意识流,即“识”。
4.由波粒二象性知,意识创造物质,即“识”创造出“名色”。色,即是物质。Feeling(感受), perception(感觉), intention(意图
), contact(联系), & attention(注意力):
This is called name.(这些叫做“名”。)主要意思就是——“名”,指无形的思维之类的东西,也由意识衍生而来。名色组合起来可以是个受精卵。
5. 六入,即“六根”。即受精卵长大有了,眼耳口鼻身意。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力)。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因为觉得下面解释恰当。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
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
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
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
附记:
冥想时,没有了意识,即为涅槃,不是彻彻底底地死了,而是还有一种类似于意识的东西,叫什么呢?不知道怎么叫法,所以勉强叫做“真
如”,相当于老庄所说的天性?这种情况类似于《
道德经》说的,宇宙产生于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叫法,勉强叫做“道”。 所以想必很多人看“真如”的解释都会看懵的。
所以,冥想时,一开始只关注一样的东西,相当于如如不动。由芝诺效应推测,由于人们心思不专注,所以集体潜意识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
尘世,即有欲界,有色界。由于天使心思专一,所
以意识只创造出了一种粒子集合体,比如光音天?
由于冥想功夫长进,天使连意识都没有了,只剩下真如,即涅槃了。
涅槃跟死有什么区别?两种解释?
1.死后,没有身体物质,但有意识,真如。 但是涅槃后,没有身体物质,意识,只有真如。
2.涅槃后,可以出入自由,可以反过来拥有意识,身体。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什么本来佛性具足的人为什么无明而堕入轮回了?是
因为出入自由,玩着玩着,又无明了?所以在涅槃
和十二因缘之间不断轮回,直至很久以后才真正如如不动?!
------------------------------------------------------------------------------------------
所以,回过头来,无为是指通过极端的生活工作思想(齐物论,灭是非,下文接着解释)方式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从而入定。当然,每个人机缘不同,能有多极端或者中庸,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似乎一切早注定。
-------------------------------------------------
灭是非
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是可变非,非可变是,宇宙久远之前无是非,宇宙久远之后无是非,是非本为一体,分别心作动而已,因而无是无非
。
是也,就是,属于“是”的一方面。
例如桀纣当道,非也,能享受特权是因为前世救国?会被推翻变成好人?(起码等下一辈子吧?)是也。民生多哀,是也,因为素质不够?
百姓当政,也会变成桀纣,非也。宇宙久远之前无
上下阶级之分,甚至无人类。宇宙久远之后无上下阶级之分?甚至无人类?上下阶级之分以及人类真实存在还是幻觉,因为分别心作动?
可以用来解释,庄子,齐物论,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
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 有彼是乎哉?果
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
其 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特别是解释,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无是无非,所以不用辩论,所以沉默是金,所以任其大是大非,小是小非,大治大乱,好坏善恶美丑, 所以佛陀没有刻意让弟子记录言行从而汇编成佛经?天灾人祸不断,菩萨不救人,老聃被迫写道德经。
---------------------------------------
大道确实无法言说,很多问题这里有个矛盾在,我觉得有点有趣,虽然无法言说,但是对于大道周边的问题,进行表达或者跟人辩论,会使脑袋里比较混沌的思维清晰化。比如,理清如何无是无非(前面有解释,属于苦谛,是非折磨人;也属于集谛,看破是非,不过佛教里面好像没提到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如何等于空(色即是空之臆解有解释,属于苦谛?),为什么万不得已而后动(接着下文有解释,属于道谛?。。。),为什么人生是苦的(下文解释,苦谛),无常观(下文解释苦谛),不净观(下文解释,苦谛),撄宁法(下文解释,道谛?
),降心法(下文解释,道谛?)有助于止语,止思,止受想行识,有助于入定,从而接近大道,从而端正对于大道以及其他所有问题的认识。
其中,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比如:
1.清清楚楚地看清是非,从而有助于理清如何无是无非。
2.色声香味触法如何等于空。
3.为什么人生是苦的。
4.无常观。
5.不净观。
这时候,头脑中的想法就减少了不少被是非,色声香味触法所困扰的想法,那么头脑中的剩下的想法用撄宁法去减少,减少到又一定的时候
用降心法,直至毫无想法,毫无意识,心无所住,所以得以涅槃。
----------------------------------
色即是空之臆解
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未坍塌之时,粒子以多个虚拟分身存在于某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每个分身对应一定的概率。当粒子被观察,意识介入时,多个粒子分身坍塌为一个粒子。这就是意识创造物质,物质来源于意识,本是虚拟,虚空,由于意识介入,才变得“实在”。粒子构成万物,因此万物皆空, 即佛教里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色声香味触空。 万物相互接触相互作用形成万事,即佛教里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法空。
所以,一切皆空,为什么执着于虚空为有呢?所有一切都是因为,意识创造物质,创造意识之下的思维,即意识创造名色,所以烦恼也是由意识而来,所以灭掉意识,涅槃了,处于真如如如不动的得道状态,才能不烦恼,才是极乐世界,此极乐世界,非极乐世界,名极乐世界。所以不可以执着于是非对错,色声香味触法,执着这个思想,行动就是有意识的表现。应该逐渐放空思想,不要有想法流动,心无所住。
-----------------------
万不得已而后动
庄子里面有句话: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大概解释:不要因为福祸而预先通过理性思维而妄动,要尽量像真如那样如如不动,确实万不得已而后动。
人通常通过理性思考做出行动,而非内心直觉。理性在真相面前相当无力,科学发展史犹如阶段性自我否定史,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科学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靠近真相,而人赤裸裸的
野心要在下一秒中,下一分钟,短短的一生中获得幸福,因此即使理性思考也相当容易出错,所以真相很可能是,稍微追求幸福稍微悲惨,
越是疯狂地追求幸福越是悲惨。
---------------------------
无常观
美好的事物也会变丑恶,也会无穷地变化。但为什么只关注当下的美好呢?问题就在于人们被狭窄的时空观所束缚,人生百年相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来说不过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样相对比较而言,好好体会,就可能会慢慢领悟到万物万事是无常的。
----------------------------
为什么人生是苦的
这也是人们被狭隘的时空观世界观等等所束缚而造成认为人生可以是很美好的错觉。只要有意识,就意味着妄动,有十二因缘(前面有解释
),有生死轮回,即使是处于无色界的神仙也不能例外。这里面还有个比较问题,人不及天上的神仙快乐,神仙不及已经涅槃的佛快乐。
-----------------------
不净观
只要有意识,就会有名色,六入,触,受,爱,贪取,意识必然不能尽善尽美,意识所创造的物质身体也必然不能尽善尽美。但是是不是太挑剔呢?送个国际超级女明星,女神级别的偶像给你,你还说不够完美,你装?!你继续装!? 这里就又牵涉到无常观了,一切都会变化的,会变好,会变坏,不停地变化,所以问题还是在于人们被狭窄的时空观所束缚。
撄宁法:无不将也,无不迎也。
修炼此法的可能境界: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臆解:
1. 涅槃状态,没有意识,没有意根,没有身体物质,绝大部分人神不知道他的存在,这就是,虚之至也。所以,没有人神跟他相互接触碰
撞交流,所以,无所于忤。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圣人无名。
2.有意识,能接收到外界的碰撞,但是能够入定,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即千千万万个念头来了,知道他来了,就是有所迎接了;但是迅
速送走这一个个念头,不论对错复杂简单,在这种冥想方法的修炼下,对于一个个念头想法的到来开始麻木了,而且炼成了一种功力,习惯
——即:千千万万个念头来了,知道他来了,就是有所迎接了;但是迅速送走这一个个念头,不论对错复杂简单。所以,意识放空了,几乎
没有任何想法在流动,几乎等于真如如如不动。
这种情况下,几乎等于没有意识,所以粹之至也(纯粹不是没有东西,不是虚空,而是没有杂质,只有单一的东西,由量子芝诺效应猜测推
演,当入定到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时,纯粹的意识创造出纯粹的物质,比如光子集合体,相对应无色界的光音天?所以当繁杂的意识转变成纯
粹的意识,身体也会变得无形,可以自由出入飞翔,即庄子所说的,“以游无穷者”?,即佛教的神足通?),所以无所于逆。 所以庄子说
,圣人无功。但是还是可能让某些人神觉察到他的存在,他的名声。所以,至人无己,这句话的前面这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是指正确的入定功夫?
这里面有个关键情况,就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总有不知道的情况(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所以不论对错复杂简单,千千万万个念头来了,知道他来了,就是有所迎接了;但是迅速送走这一个个念头。
所以,即使知道自己是站在对的立场上,也不要执着,一旦执着,就有意识,就不是涅槃。
-----------------------------------
降心法:
吕祖百字铭中有,降心为不为。
当运用撄宁法到一定时候,可以用降心法,因为在撄宁法中意识预定设想为总有千千万万个想法冲击头脑,所以练撄宁法到一定时候后,想法少了,用降心法,因为降心法要克制自己不要有想法,即金刚经的降伏其心,克制想法的产生,心无所住,因为一切皆空,可以看到,降心法中预定设想为没有想法冲击头脑。为什么这个预定设想重要,因为意识创造物质,创造意识之下的思维,即意识创造名色,所以克制自己不要有想法,就减少了预定设想中总有的“千千万万个想法冲击头脑”。
--------------------------------
好了,道理可能基本上是明了了。但是入定时还是容易想入非非,这样就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来介入了,比如说八正道里面的“正精进”,做
事还是需要一定的努力,太过的顺其自然就是懒惰
。另一方面,在消极的一方面,要用戒律约束自己,使自己的心境不要无时无刻堕入不安定之中,根据机缘不同,先从简单容易的戒律进行持守。
道谛包括八正道,正见,正思维属于戒定慧的慧,正语,正行,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正精进可以算是戒。
灭谛主要是指出人是可以解脱的,可以灭掉痛苦的,而目的地是涅槃,灭掉意识,只剩下真如如如不动?
集谛主要是要明白十二因缘。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