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内,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天启年间,阉人魏忠贤把持朝政,残害忠良,排斥异己,搞得全国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他与东林党人的斗争,是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历史话题。但拨开那一层层历史政治斗争的迷雾,在最深处,亦有弱者与强者的对峙,扭曲人性的卑劣与超脱人性的信仰。
目不识丁的魏公公通过无数耍诈手段,终于走到了最高位置,且手下还有一大群追随自己的走狗,呼来喝去,俯首称臣,好不威风霸气。我想魏公公就是这样想的:凌驾于众人之上,身居高位,用严酷手段迫使他人屈服于己,是一种力量与强大的彰显。
直到他收到那封奏疏,那封杨涟弹劾他的奏疏。
纵然掌握内阁、六部,阉党遍布朝廷,但是杨涟的奏疏,还是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在那看似威猛的外表下,只是一颗无知、下流、胆小的内心。不行!绝不可以有任何威胁我的人存在!杨涟,你必死无疑!
为了掩饰和消除内心的慌恐不安,变本加厉、毫无人性的折磨当然是不二选择。我要折磨他、蹂躏他,让他不敢再上疏弹劾我!
这不是强大,这是放大了的懦弱,懦弱到不敢面对自己,懦弱到不知自己是真正的软弱者、失败者。
无知,视暴虐淫威为制胜之道,结果让自己在历史与人格上败得一塌糊涂。
杨涟的下颌脱落了,牙齿打掉了;皮肤“碎裂如丝”,手被打得烂掉;肋骨几乎被敲碎,耳朵被铁钉钉得鲜血直流……
然而,杨涟没有死,奄奄一息。
杨涟永远也不会死。
这世上,没有倒下的杨涟。
深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牢房,一个快要死掉的、神智不清的人,倚靠在阴暗潮湿的墙角,无法形容的痛苦吞没了他的全身,耳朵里还在源源不断地冒血,伤口开始腐烂化脓。
剧痛已让他的感觉神经麻木,却冷静镇定了他的心志。白天那些无聊的跳梁小丑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从小到大,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多么难以应对,他总能克服;后来,他当上了知县,被评为廉吏;再后来到京城,皇帝对他的行为和做法表示了肯定;在阴险的李选侍面前,他尽到了顾命大臣的责任,抢走朱由校,并帮助他顺利登基,没有辜负先帝光宗对他的信任。
然而真是这样吗?杨涟,你辛苦扶植的朱由校皇帝躲在深宫里做木匠,而你却在这里受尽屈辱;魏忠贤在把持朝政,而不是你。阉党在迫害人民,难道这就是你天下太平的理想?是你实现信仰的方式?
不,我的信仰从未背叛我,我从未质疑。
前途暗无天日,皇帝昏庸无能,惨遭小人毒害……但杨涟从未丢弃过这个从他出生起就坚定的信仰。在没有可能的情况下,还是一如既往的执著。
他不在乎自己那千疮百孔的躯体,他还是觉得,自己愧对于国家,为社稷流的血,还不够多。
“涟一家一身其何足道,唯国家大体大势所伤实多。”
“何憾于天,何憾于人?”
这是杨涟的绝笔。没有愤怒的谩骂,没有痛苦的申冤,只有忧国忧民。
而这一切,是魏忠贤永远无法理解的。最后,他磨碎了杨涟的喉骨,但他的品行比那喉骨的粉末还要渺小和卑微。
杨涟,不朽。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天启年间,阉人魏忠贤把持朝政,残害忠良,排斥异己,搞得全国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他与东林党人的斗争,是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历史话题。但拨开那一层层历史政治斗争的迷雾,在最深处,亦有弱者与强者的对峙,扭曲人性的卑劣与超脱人性的信仰。
目不识丁的魏公公通过无数耍诈手段,终于走到了最高位置,且手下还有一大群追随自己的走狗,呼来喝去,俯首称臣,好不威风霸气。我想魏公公就是这样想的:凌驾于众人之上,身居高位,用严酷手段迫使他人屈服于己,是一种力量与强大的彰显。
直到他收到那封奏疏,那封杨涟弹劾他的奏疏。
纵然掌握内阁、六部,阉党遍布朝廷,但是杨涟的奏疏,还是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在那看似威猛的外表下,只是一颗无知、下流、胆小的内心。不行!绝不可以有任何威胁我的人存在!杨涟,你必死无疑!
为了掩饰和消除内心的慌恐不安,变本加厉、毫无人性的折磨当然是不二选择。我要折磨他、蹂躏他,让他不敢再上疏弹劾我!
这不是强大,这是放大了的懦弱,懦弱到不敢面对自己,懦弱到不知自己是真正的软弱者、失败者。
无知,视暴虐淫威为制胜之道,结果让自己在历史与人格上败得一塌糊涂。
杨涟的下颌脱落了,牙齿打掉了;皮肤“碎裂如丝”,手被打得烂掉;肋骨几乎被敲碎,耳朵被铁钉钉得鲜血直流……
然而,杨涟没有死,奄奄一息。
杨涟永远也不会死。
这世上,没有倒下的杨涟。
深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牢房,一个快要死掉的、神智不清的人,倚靠在阴暗潮湿的墙角,无法形容的痛苦吞没了他的全身,耳朵里还在源源不断地冒血,伤口开始腐烂化脓。
剧痛已让他的感觉神经麻木,却冷静镇定了他的心志。白天那些无聊的跳梁小丑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从小到大,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多么难以应对,他总能克服;后来,他当上了知县,被评为廉吏;再后来到京城,皇帝对他的行为和做法表示了肯定;在阴险的李选侍面前,他尽到了顾命大臣的责任,抢走朱由校,并帮助他顺利登基,没有辜负先帝光宗对他的信任。
然而真是这样吗?杨涟,你辛苦扶植的朱由校皇帝躲在深宫里做木匠,而你却在这里受尽屈辱;魏忠贤在把持朝政,而不是你。阉党在迫害人民,难道这就是你天下太平的理想?是你实现信仰的方式?
不,我的信仰从未背叛我,我从未质疑。
前途暗无天日,皇帝昏庸无能,惨遭小人毒害……但杨涟从未丢弃过这个从他出生起就坚定的信仰。在没有可能的情况下,还是一如既往的执著。
他不在乎自己那千疮百孔的躯体,他还是觉得,自己愧对于国家,为社稷流的血,还不够多。
“涟一家一身其何足道,唯国家大体大势所伤实多。”
“何憾于天,何憾于人?”
这是杨涟的绝笔。没有愤怒的谩骂,没有痛苦的申冤,只有忧国忧民。
而这一切,是魏忠贤永远无法理解的。最后,他磨碎了杨涟的喉骨,但他的品行比那喉骨的粉末还要渺小和卑微。
杨涟,不朽。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