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若只如初见
窗外雨潺潺,秋意阑珊,薄衾不耐巳时寒。
入秋后的第一场雨,意料之中,如虎的秋热似乎让人期盼着这样的秋雨早点到来,但不料,雨下的如此彻底,秋热云散自不必说,薄衾难耐的秋寒已至,尚非寒冷彻骨,但秋雨的薄凉已袭身,不觉得让人打起冷颤。
打开窗,凉意扑面,却也有雨水湿润的清香和雨滴碰撞的音符。我置一张椅,一席衾坐在窗前肆意地享受雨水的香气浸润鼻腔,听雨水奏出的乐章。仿佛眼前是宁静的山峦叠嶂,雨水撑起帘幕,使那连亘的山峦若隐若现,似有却无。看不清,触不到,但未尝是想象的虚幻。只是,看不清的才让人浮想联翩;得不到的,才心向往之。
想象着,这是江南的烟雨朦胧,或许还有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穿行在通幽的曲径中,跨过一汪积水,在平静的水面上击起小小的涟漪,水中的倒影在一圈圈的波浪中颤动。
思绪翻飞的人才会喜欢雨吧,才会把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幻化成江南天街润如酥的小雨,才能嗅到雨水如花的芬芳,才能听到雨滴的奏响。
我坐在窗前,不言。想说的,都被淅淅飒飒的雨水说了去,我又何必言说。想说的,雨懂。
我转头,看雨水从桥上倾斜,劈啪作响,如雷贯耳,细闻,才听街中警笛呼啸,哨声连绵。起身,才见街道已化成巨大的湖泊,只是那湖泊不是安详如镜面,而是被凌乱来往的车辆,将‘湖面’一次又一次的击的稀碎,‘湖泊’却是比我有耐心,一次又一次无声地自我修复,等待着下一个打碎它的车呼啸而来。
我多想歌颂一下执勤交警的爱岗敬业与无私奉献,毕竟不是谁都有勇气站在这瓢泼的大雨中,若是我,定只能站在雨中赏雨了。可是,再看看疏通了许久仍被堵塞的凌乱如麻,笛声依旧杂乱无章,更不必说‘琴瑟和鸣,余音绕梁’,只期因了这“凌乱如麻、杂乱无章”袭来的躁动与不安快点过去,还我那寂静与清幽。
我不禁哂笑,城市里会有那缠绵细润的小雨?会有那深秋帘幕的‘千家雨’?怕是那‘撑着油纸伞’温润窈窕的姑娘,也早被戴望舒带进了难以悦动的文字里,存在于文人记忆的坟冢里了吧。
岂敢奢望赏雨,在城市,在这个时代。
如果是昔日的自己,一定会嘲笑甚至怒骂现在的‘我’,怒骂‘我’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浅薄,怒骂我‘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闭塞。
“这样的大雨倾盆,是多麽‘无情’地淹没了多少条凝结着脑力与汗水的道路,阻碍了多少人前去‘奉献事业、大展宏图’的必经之道;这样的大雨连绵是多么‘冷漠’地吞噬了众人的劳动果实。雨水这样‘无情、冷漠’,你还有心情在这里赏雨!”我听见昔日的自己愤愤不平,仿佛在替‘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众人指责我的‘事不关己’,仿佛,这‘赏雨’变作了罪恶,瞬间因为它我将自己孤立在‘忧国忧民’的对立面。‘思维狭窄’、‘幼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唇枪舌剑该如细密的雨点犀利地射来,如果这些剑像电视里日寇手中而刺刀,可以挂一面面旗帜,旗面上一定写着‘社会责任’四个大字,或许还泛着耀眼的光芒。
旗帜,尤其是无形的旗帜,往往是最好的武器,胜过太多真刀真枪,看似绵柔却招招命中,又让‘我’如吃了黄连的哑巴,骨鲠在喉却又看不见伤口。这样的武器最好,可以让攻击者满面春光的带上和善的面具,摆出人畜无害的救世主姿态,拯救我日益“堕落”的灵魂。
面对密集如雨点的‘口腹蜜剑’我微笑,微笑不是因为我意志坚强,也不是我如有神助,有金刚不坏之躯,而实在是这“剑”太过酥软,的确是由‘蜜’制成,恐怕连出剑之人也不信它们能够真正刺穿敌人吧。反正,剑是出了,至于能不能够一招制敌就不需要攻击者劳神费力,需要劳神费力的事情实在太多,比如邀功请赏,比如穿着‘皇帝的新衣’满面春光的在街道上敲锣打鼓。
钱理群先生在谈到乡土文化时讲过一个故事,说那让人心生涟漪的属于翠翠的湘西在动荡的‘文革’中都未被撼动,却在现代商业的热潮中顷刻崩塌。
这个故事的确有趣,只是钱先生太过专注于‘乡土’和‘乡土文化’了,其实,崩塌的又岂止是‘乡土’和‘乡土文化’呢?而那使得这一切颓然的又岂止是带着小资意味的‘现代商业热潮’
窗外雨潺潺,秋意阑珊,薄衾不耐寒。
其实雨还是雨,秋还是秋,只是赏雨的人心境变了。
秋雨若只如初见。
入秋后的第一场雨,意料之中,如虎的秋热似乎让人期盼着这样的秋雨早点到来,但不料,雨下的如此彻底,秋热云散自不必说,薄衾难耐的秋寒已至,尚非寒冷彻骨,但秋雨的薄凉已袭身,不觉得让人打起冷颤。
打开窗,凉意扑面,却也有雨水湿润的清香和雨滴碰撞的音符。我置一张椅,一席衾坐在窗前肆意地享受雨水的香气浸润鼻腔,听雨水奏出的乐章。仿佛眼前是宁静的山峦叠嶂,雨水撑起帘幕,使那连亘的山峦若隐若现,似有却无。看不清,触不到,但未尝是想象的虚幻。只是,看不清的才让人浮想联翩;得不到的,才心向往之。
想象着,这是江南的烟雨朦胧,或许还有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穿行在通幽的曲径中,跨过一汪积水,在平静的水面上击起小小的涟漪,水中的倒影在一圈圈的波浪中颤动。
思绪翻飞的人才会喜欢雨吧,才会把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幻化成江南天街润如酥的小雨,才能嗅到雨水如花的芬芳,才能听到雨滴的奏响。
我坐在窗前,不言。想说的,都被淅淅飒飒的雨水说了去,我又何必言说。想说的,雨懂。
我转头,看雨水从桥上倾斜,劈啪作响,如雷贯耳,细闻,才听街中警笛呼啸,哨声连绵。起身,才见街道已化成巨大的湖泊,只是那湖泊不是安详如镜面,而是被凌乱来往的车辆,将‘湖面’一次又一次的击的稀碎,‘湖泊’却是比我有耐心,一次又一次无声地自我修复,等待着下一个打碎它的车呼啸而来。
我多想歌颂一下执勤交警的爱岗敬业与无私奉献,毕竟不是谁都有勇气站在这瓢泼的大雨中,若是我,定只能站在雨中赏雨了。可是,再看看疏通了许久仍被堵塞的凌乱如麻,笛声依旧杂乱无章,更不必说‘琴瑟和鸣,余音绕梁’,只期因了这“凌乱如麻、杂乱无章”袭来的躁动与不安快点过去,还我那寂静与清幽。
我不禁哂笑,城市里会有那缠绵细润的小雨?会有那深秋帘幕的‘千家雨’?怕是那‘撑着油纸伞’温润窈窕的姑娘,也早被戴望舒带进了难以悦动的文字里,存在于文人记忆的坟冢里了吧。
岂敢奢望赏雨,在城市,在这个时代。
如果是昔日的自己,一定会嘲笑甚至怒骂现在的‘我’,怒骂‘我’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浅薄,怒骂我‘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闭塞。
“这样的大雨倾盆,是多麽‘无情’地淹没了多少条凝结着脑力与汗水的道路,阻碍了多少人前去‘奉献事业、大展宏图’的必经之道;这样的大雨连绵是多么‘冷漠’地吞噬了众人的劳动果实。雨水这样‘无情、冷漠’,你还有心情在这里赏雨!”我听见昔日的自己愤愤不平,仿佛在替‘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众人指责我的‘事不关己’,仿佛,这‘赏雨’变作了罪恶,瞬间因为它我将自己孤立在‘忧国忧民’的对立面。‘思维狭窄’、‘幼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唇枪舌剑该如细密的雨点犀利地射来,如果这些剑像电视里日寇手中而刺刀,可以挂一面面旗帜,旗面上一定写着‘社会责任’四个大字,或许还泛着耀眼的光芒。
旗帜,尤其是无形的旗帜,往往是最好的武器,胜过太多真刀真枪,看似绵柔却招招命中,又让‘我’如吃了黄连的哑巴,骨鲠在喉却又看不见伤口。这样的武器最好,可以让攻击者满面春光的带上和善的面具,摆出人畜无害的救世主姿态,拯救我日益“堕落”的灵魂。
面对密集如雨点的‘口腹蜜剑’我微笑,微笑不是因为我意志坚强,也不是我如有神助,有金刚不坏之躯,而实在是这“剑”太过酥软,的确是由‘蜜’制成,恐怕连出剑之人也不信它们能够真正刺穿敌人吧。反正,剑是出了,至于能不能够一招制敌就不需要攻击者劳神费力,需要劳神费力的事情实在太多,比如邀功请赏,比如穿着‘皇帝的新衣’满面春光的在街道上敲锣打鼓。
钱理群先生在谈到乡土文化时讲过一个故事,说那让人心生涟漪的属于翠翠的湘西在动荡的‘文革’中都未被撼动,却在现代商业的热潮中顷刻崩塌。
这个故事的确有趣,只是钱先生太过专注于‘乡土’和‘乡土文化’了,其实,崩塌的又岂止是‘乡土’和‘乡土文化’呢?而那使得这一切颓然的又岂止是带着小资意味的‘现代商业热潮’
窗外雨潺潺,秋意阑珊,薄衾不耐寒。
其实雨还是雨,秋还是秋,只是赏雨的人心境变了。
秋雨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