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是一场在灵魂里的独自奔跑,我选择去跑,你呢?| 破茧计划2.0
原创 2016-09-30 吴楠 中国三明治
文 | 吴楠
2015年,秋季的沈阳,寒意渐起。
夜里八点,沈阳已经是浓夜。路两侧看似热闹的烧烤摊,围坐的人们虽然依旧如同夏夜一般,喝着老雪花啤酒、大口撸串、高声谈笑,却已穿上了厚外套。
刚刚下班的我来回踱着步,穿过一团团飘荡摇曳的烧烤烟雾,一边等最后一班公共汽车一边大声讲着电话,“她的公司会不会起诉我?”
“你也太不小心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行业是很敏感的,你怎么可以毫无顾忌地写出来?”电话那端是远在南京的一位朋友,他似乎觉得这句话对我没有任何帮助,于是换了一个口气,“她的公司凭什么起诉你?”
她,是我认识了快四年的朋友,也是我的第一位非虚构作品采访对象。我们都是LGBT的一员。我甚至还能记起她和我探讨采访提纲时的语气。
我急切地想把她的故事讲给这个世界听,没有对她的信息进行任何处理。我因为自己的单纯,让她的故事登上了国内著名的非虚构故事平台,也让她的公司因此考虑同时起诉她和我。
此时,距离我加入“破茧”计划不到两个月。
我对梓新说,“会不会对破茧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不然我退出吧?”
梓新干脆地说,“不用。我们都会支持你。”
1
或许,生活的复杂程度和年龄的增长成正比。几年前不需要去考虑的事情,如今却需要承担起来。
一位破茧导师说,写作是她的药。我以为对我而言,写作是一把刀,把生活剖开,一分为二,工作之余,我需要做一些不会让自己迷失的事情。
但是我错了。
我对LGBT的朋友们说,我加入了一个叫做中国三明治举办的破茧计划。他们好像统一录制好的答录机,“恭喜你啊!”“你好厉害啊!”
当我需要采访的时候,大家集体沉默了。
我不能怪我的朋友们没有勇气。就连我自己都不愿意站出来说,“我是一个同性恋。”
我有些后悔,选择以LGBT为主题的非虚构写作并不美好。而梓新在和我确认加入破茧计划前,反复确认过我要写的主题。
我只能硬着头皮。
每次听课的时候,导师的四两拨千斤、点到为止,总让我想起《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在他的头上敲三下时的玄妙。我怕,把头壳敲烂,我也不懂。
每个月报选题时,我都好像用胶水粘起来的纸壳人,甚至不敢承认这张纸后面是空的,采访对象还没有落实,一切选题设想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幻想。
破茧计划成了对我友谊的大浪淘沙。
当老马几乎成为我身边的唯一一位、坚定不变地为我提供各种采访资源保障的人时,我才发觉自己的内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对他说“谢谢”。
LGBT的圈子仿佛年轮,一环套着一环。越往内,越核心,越秘密。
我说不清楚自己究竟处于第几环,但显然并不是核心的那几环。老马用他几十年的LGBT经验,拉着我,在圈子里辗转腾挪。
B哥的名号在圈子里流传很久,却鲜有人知道他的故事。老马帮我约出B哥,我惊讶于他年过五十,保养得如此好。我们一起吃了饭、聊了天。B哥说了很多近十几年的传奇故事。
隔了一天,B哥托老马转告我,他的故事不能写。有些故事,是可以讲一讲的,却不能写出来。
每一个字,一旦写下来,茶余饭后谈起时,是消遣;午夜梦回想起时,是无奈;众口铄金指认时,是子弹;白发苍苍回忆时,是疼痛。
B哥的秘密,成了我只能一饱耳福、无缘下笔的秘密。
2
“谁没有秘密呢?大家凭什么把秘密讲给你听?”老马对我总是直言快语。
当穿着黑色蕾丝紧身上衣、黑色紧身裤、高跟鞋、一头乌黑长发的他,素颜地坐在我面前时,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始这次采访。
他在生理上是一个男生,心理上是一个女生,虽然没有化妆,依然高挑妩媚,香气逼人。
老马看到我张口结舌,替我问出了第一个问题,“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穿女装的?”
他却沉默了。
他终于开口时,声音里带着一点哑,对老马说,“咱们今天可以不可以不要提那些不开心的事,就说一点高兴的,行不?”
我们去了一家吃灶台鱼的饭店,边吃边聊。半个小时之后,他讲到春节时被母亲的冷淡被迫离家时,说了句,“其实我这样还算好的,那么多跨性别姐妹,有家不能回、有父母不能认……”
他哭了。
过了一会儿,他有些不好意思,说,“不是说好了不提这些伤心事的吗?”
老马说,“来来来,吃鱼。”然后热情地拿起他的碗,给他夹了一块奶白色的鱼肉。
他接过盛了鱼肉的碗。然后点燃一支烟。
那顿饭吃了两个多小时。他讲他的故事讲了两个多小时,哭了很多次,吸了差不多半盒烟。老马给他盛的那块鱼肉,从热到凉,一直孤零零地趴在他的碗里,他几乎没有吃什么。
后来,老马问我,“你写的那些故事,到底能不能让别人对我们这个群体有正面的印象?”
我曾以为,非虚构写作就是要把那些秘密给掀出来。
但显然不是这样。
LGBT群体已经有了太多所谓的秘密生活供人消遣,我们并不需要这些。
3
男友对我说,“咱俩的性格不太合适,要不还是分了吧。”
而一周前,我们临睡前,他在看他的有氧操课程,我在微信上采访一位变装主播。变装主播忽然有些生气,我不知道是哪句话让他这么不高兴。男友出主意,“你哄哄他啊!你夸他好看啊!”
可一周后,他却说,我们分开吧。
男友很少插手我写字这件事。反而是我的婚姻合作伙伴因此和我提出了离婚的要求。
我的婚姻合作伙伴很愤怒,“你要干嘛?我好不容易过上平静的日子,你就不能消停点?你一定要写这些东西吗?”
我是一个不太会用话语表达的人,没办法把老马和我说过的“圈子里的人需要正面的故事”的道理讲给她听。每个人之间都有太多的不同。她是公务员,也更需要给女友提供一个安稳的生活。
我的男友需要什么呢?我的采访对象需要什么呢?
我是有些怕的。
采访艾滋病感染者的时候,我犹豫了好久。我怕对方讲太多的秘密给我,我却不能写出来。我怕我写出了我的感觉,却不是真实的他。我怕我写的字,成了这个世界攻击他的武器。
我想把自己的这些怕,讲给男友听。
我以为日子还长,有机会讲出口,显然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和男友开始了藕断丝连的日子。
很多时候,我会想起破茧导师说的,写作是她的药。不过,写作不是我的药。相对男友提出的分手而言,写作更不是一把刀。因为男友从我生活中的退出,才真的把生活撕裂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工作的白天,一部分是独守的黑夜。下班之后可以安心写作的日子,猛地断了。
二十多天里,缺乏食欲、缺乏绘画欲,面对着电脑也打不出一个字,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不断地催着我交论文,采访录音堆积在手机里。
八月的沈阳,居然也莫名的高温。我把自己扒光了,冲了冷水澡,躺在地板上,粘腻的感觉丝毫没有减少。
我翻出健身卡。既然什么都做不了,就去跑步吧。村上春树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跑者。
我想,现在就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去理解为什么村上春树这么热爱跑步。据说他每天早上要至少跑两个小时,然后才开始写作。
我太需要一个能启动写作的动力。
2016年7月开始,我每天都要跑一个小时。很多次,我在跑步机上跑到头晕,就坐一会,继续跑。很多次,我跑着跑着,就哽咽起来。
我就是一个这么软弱的人。
到了8月,我终于可以在电脑上继续写一点文字。
一年前,申报破茧计划的时候,梓新写的一句话轻飘飘地划过我的眼睛,他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茧”,如今这句话又重又狠又准地击打在我的心上。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发现自己的“茧”是一件事,破除自己的“茧”是一种修行。
跑步是一种修行。当跑得快要晕倒时,我会更清晰地知道脑子里剩下的那个念头是什么。
“破茧”是一种修行,和身体上的汗水的区别是,破茧是在灵魂里奔跑,独自一个人的奔跑。
到了9月,破茧同学、如今在中国三明治工作的依蔓发了一条朋友圈,她说“破茧一周年”。
那一天,我称了一下自己的体重。自己比两个月前,轻了60斤。
我想,留下的,终究是有着特别的意义的。比如残存的爱情。比如继续写下去的文字。
我爱上了奔跑的感觉。无论是用脚,还是用灵魂。
4
一年前曾经担心的被起诉并没有发生。那个曾经是我的朋友的女孩,她的公司并没有起诉我。这件事情似乎就这样过去了。
但其实并没有。她和我再也做不成朋友。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是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岔路口,我们终究要分别选择自己的道路,去走,或者去跑。
2016年9月,沈阳举办了一场国际马拉松邀请赛。有人晒了一张照片:一个女孩参加了全马,她的闺蜜来为她加油,举着一张纸牌,上面写着,“Run Bitch,Run!”
这个世界需要跑者。无论是在灵魂里,还是在身体上。哪怕气喘吁吁,哪怕大汗淋漓,哪怕呼吸哽咽,依然要迎着目标,奔跑。
而此时,我的破茧才刚刚开始。
查看原文
![]() |
文 | 吴楠
2015年,秋季的沈阳,寒意渐起。
夜里八点,沈阳已经是浓夜。路两侧看似热闹的烧烤摊,围坐的人们虽然依旧如同夏夜一般,喝着老雪花啤酒、大口撸串、高声谈笑,却已穿上了厚外套。
刚刚下班的我来回踱着步,穿过一团团飘荡摇曳的烧烤烟雾,一边等最后一班公共汽车一边大声讲着电话,“她的公司会不会起诉我?”
“你也太不小心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行业是很敏感的,你怎么可以毫无顾忌地写出来?”电话那端是远在南京的一位朋友,他似乎觉得这句话对我没有任何帮助,于是换了一个口气,“她的公司凭什么起诉你?”
她,是我认识了快四年的朋友,也是我的第一位非虚构作品采访对象。我们都是LGBT的一员。我甚至还能记起她和我探讨采访提纲时的语气。
我急切地想把她的故事讲给这个世界听,没有对她的信息进行任何处理。我因为自己的单纯,让她的故事登上了国内著名的非虚构故事平台,也让她的公司因此考虑同时起诉她和我。
此时,距离我加入“破茧”计划不到两个月。
我对梓新说,“会不会对破茧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不然我退出吧?”
梓新干脆地说,“不用。我们都会支持你。”
1
或许,生活的复杂程度和年龄的增长成正比。几年前不需要去考虑的事情,如今却需要承担起来。
一位破茧导师说,写作是她的药。我以为对我而言,写作是一把刀,把生活剖开,一分为二,工作之余,我需要做一些不会让自己迷失的事情。
但是我错了。
我对LGBT的朋友们说,我加入了一个叫做中国三明治举办的破茧计划。他们好像统一录制好的答录机,“恭喜你啊!”“你好厉害啊!”
当我需要采访的时候,大家集体沉默了。
我不能怪我的朋友们没有勇气。就连我自己都不愿意站出来说,“我是一个同性恋。”
我有些后悔,选择以LGBT为主题的非虚构写作并不美好。而梓新在和我确认加入破茧计划前,反复确认过我要写的主题。
我只能硬着头皮。
每次听课的时候,导师的四两拨千斤、点到为止,总让我想起《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在他的头上敲三下时的玄妙。我怕,把头壳敲烂,我也不懂。
每个月报选题时,我都好像用胶水粘起来的纸壳人,甚至不敢承认这张纸后面是空的,采访对象还没有落实,一切选题设想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幻想。
破茧计划成了对我友谊的大浪淘沙。
当老马几乎成为我身边的唯一一位、坚定不变地为我提供各种采访资源保障的人时,我才发觉自己的内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对他说“谢谢”。
LGBT的圈子仿佛年轮,一环套着一环。越往内,越核心,越秘密。
我说不清楚自己究竟处于第几环,但显然并不是核心的那几环。老马用他几十年的LGBT经验,拉着我,在圈子里辗转腾挪。
B哥的名号在圈子里流传很久,却鲜有人知道他的故事。老马帮我约出B哥,我惊讶于他年过五十,保养得如此好。我们一起吃了饭、聊了天。B哥说了很多近十几年的传奇故事。
隔了一天,B哥托老马转告我,他的故事不能写。有些故事,是可以讲一讲的,却不能写出来。
每一个字,一旦写下来,茶余饭后谈起时,是消遣;午夜梦回想起时,是无奈;众口铄金指认时,是子弹;白发苍苍回忆时,是疼痛。
B哥的秘密,成了我只能一饱耳福、无缘下笔的秘密。
2
“谁没有秘密呢?大家凭什么把秘密讲给你听?”老马对我总是直言快语。
当穿着黑色蕾丝紧身上衣、黑色紧身裤、高跟鞋、一头乌黑长发的他,素颜地坐在我面前时,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始这次采访。
他在生理上是一个男生,心理上是一个女生,虽然没有化妆,依然高挑妩媚,香气逼人。
老马看到我张口结舌,替我问出了第一个问题,“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穿女装的?”
他却沉默了。
他终于开口时,声音里带着一点哑,对老马说,“咱们今天可以不可以不要提那些不开心的事,就说一点高兴的,行不?”
我们去了一家吃灶台鱼的饭店,边吃边聊。半个小时之后,他讲到春节时被母亲的冷淡被迫离家时,说了句,“其实我这样还算好的,那么多跨性别姐妹,有家不能回、有父母不能认……”
他哭了。
过了一会儿,他有些不好意思,说,“不是说好了不提这些伤心事的吗?”
老马说,“来来来,吃鱼。”然后热情地拿起他的碗,给他夹了一块奶白色的鱼肉。
他接过盛了鱼肉的碗。然后点燃一支烟。
那顿饭吃了两个多小时。他讲他的故事讲了两个多小时,哭了很多次,吸了差不多半盒烟。老马给他盛的那块鱼肉,从热到凉,一直孤零零地趴在他的碗里,他几乎没有吃什么。
后来,老马问我,“你写的那些故事,到底能不能让别人对我们这个群体有正面的印象?”
我曾以为,非虚构写作就是要把那些秘密给掀出来。
但显然不是这样。
LGBT群体已经有了太多所谓的秘密生活供人消遣,我们并不需要这些。
3
男友对我说,“咱俩的性格不太合适,要不还是分了吧。”
而一周前,我们临睡前,他在看他的有氧操课程,我在微信上采访一位变装主播。变装主播忽然有些生气,我不知道是哪句话让他这么不高兴。男友出主意,“你哄哄他啊!你夸他好看啊!”
可一周后,他却说,我们分开吧。
男友很少插手我写字这件事。反而是我的婚姻合作伙伴因此和我提出了离婚的要求。
我的婚姻合作伙伴很愤怒,“你要干嘛?我好不容易过上平静的日子,你就不能消停点?你一定要写这些东西吗?”
我是一个不太会用话语表达的人,没办法把老马和我说过的“圈子里的人需要正面的故事”的道理讲给她听。每个人之间都有太多的不同。她是公务员,也更需要给女友提供一个安稳的生活。
我的男友需要什么呢?我的采访对象需要什么呢?
我是有些怕的。
采访艾滋病感染者的时候,我犹豫了好久。我怕对方讲太多的秘密给我,我却不能写出来。我怕我写出了我的感觉,却不是真实的他。我怕我写的字,成了这个世界攻击他的武器。
我想把自己的这些怕,讲给男友听。
我以为日子还长,有机会讲出口,显然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和男友开始了藕断丝连的日子。
很多时候,我会想起破茧导师说的,写作是她的药。不过,写作不是我的药。相对男友提出的分手而言,写作更不是一把刀。因为男友从我生活中的退出,才真的把生活撕裂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工作的白天,一部分是独守的黑夜。下班之后可以安心写作的日子,猛地断了。
二十多天里,缺乏食欲、缺乏绘画欲,面对着电脑也打不出一个字,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不断地催着我交论文,采访录音堆积在手机里。
八月的沈阳,居然也莫名的高温。我把自己扒光了,冲了冷水澡,躺在地板上,粘腻的感觉丝毫没有减少。
我翻出健身卡。既然什么都做不了,就去跑步吧。村上春树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跑者。
我想,现在就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去理解为什么村上春树这么热爱跑步。据说他每天早上要至少跑两个小时,然后才开始写作。
我太需要一个能启动写作的动力。
2016年7月开始,我每天都要跑一个小时。很多次,我在跑步机上跑到头晕,就坐一会,继续跑。很多次,我跑着跑着,就哽咽起来。
我就是一个这么软弱的人。
到了8月,我终于可以在电脑上继续写一点文字。
一年前,申报破茧计划的时候,梓新写的一句话轻飘飘地划过我的眼睛,他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茧”,如今这句话又重又狠又准地击打在我的心上。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发现自己的“茧”是一件事,破除自己的“茧”是一种修行。
跑步是一种修行。当跑得快要晕倒时,我会更清晰地知道脑子里剩下的那个念头是什么。
“破茧”是一种修行,和身体上的汗水的区别是,破茧是在灵魂里奔跑,独自一个人的奔跑。
到了9月,破茧同学、如今在中国三明治工作的依蔓发了一条朋友圈,她说“破茧一周年”。
那一天,我称了一下自己的体重。自己比两个月前,轻了60斤。
我想,留下的,终究是有着特别的意义的。比如残存的爱情。比如继续写下去的文字。
我爱上了奔跑的感觉。无论是用脚,还是用灵魂。
4
一年前曾经担心的被起诉并没有发生。那个曾经是我的朋友的女孩,她的公司并没有起诉我。这件事情似乎就这样过去了。
但其实并没有。她和我再也做不成朋友。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是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岔路口,我们终究要分别选择自己的道路,去走,或者去跑。
2016年9月,沈阳举办了一场国际马拉松邀请赛。有人晒了一张照片:一个女孩参加了全马,她的闺蜜来为她加油,举着一张纸牌,上面写着,“Run Bitch,Run!”
这个世界需要跑者。无论是在灵魂里,还是在身体上。哪怕气喘吁吁,哪怕大汗淋漓,哪怕呼吸哽咽,依然要迎着目标,奔跑。
而此时,我的破茧才刚刚开始。
![]() |
查看原文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70.2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4篇内容 · 31.2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60篇内容 · 48.0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71篇内容 · 898.7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4篇内容 · 28.2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44.7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06篇内容 · 42.6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250篇内容 · 43.5万次浏览
看过王小波写的《似水柔情》,对同性恋有了一点了解。有时候,他们的爱情更细腻,也很复杂。现在,媒体的关注与吸人眼球的解读,让很多人对同性恋有了新的认识,也伴随着很多误解。希望你的书可以顺利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