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成为汉尼拔
![]() |
《红龙》笔记
D出生时,漂亮的母亲发现孩子是兔唇而将其抛弃,之后祖母收留了他,但祖母并非出于孙子和她是血缘关系,而是想通过这个丑陋的孙子来破坏她女儿的新家庭,因为她女儿没有经过其同意私自找了男人生了D,她觉得养大的闺女抛弃了她。祖母的心理阴影也让小D拉近进了黑暗,祖母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应该属于他,连小D都是他的。祖母对女儿的怨恨发泄到了D身上,D的丑陋更是滋生了祖母的语言暴力。虽然祖母经常虐待D,但他还是爱着祖母,因为祖母是唯一没抛弃他的人。同时因为经常受到虐待,D心里是害怕祖母的。长大后的D先生不敢恋爱,因为他的背后有条又爱又怕的巨龙,巨龙将会吞噬一切,包括爱人。这条巨龙就是他的祖母。无比有力,主宰一切,又吞噬一切。
D想被祖母接受,他觉得是因为自己长得太丑才难以让她接受。但那个年代还没有兔唇手术,天生的丑陋是难以改变的,于是D做了一些事情,想通过这些事来赢得祖母的认同。他幻想着有天家里进了贼,小D拿着斧头在黑暗里和他搏斗,救了祖母,祖母会说“弗朗西斯,你是我是好乖乖!”家里始终没有贼进来,于是小D臆想家里的鸡会害祖母,于是小D偷偷地把鸡虐待死了,他觉得这样保护了祖母。虐待动物是出于对祖母的爱。社会上发生的那些虐待动物的事件,外人看来残忍,其实是当事人出于对某人的保护才做的,他们心中充满爱的激情。
长大之后的D虽做了兔唇手术,但没有抹去儿时的那段阴影,他嫌弃自己的长相,不想看到自己的脸,卫生间的镜子是碎掉的。他认为长相丑陋是不被人接受的一切根源,但他无力改变,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画,弗兰克《红色巨龙和披着阳光的女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人,他是巨龙。“丑陋借由力量转化”,电影中D的形象是个肌肉男。他和人类是对立的,因为他是龙,周围都是蝼蚁,他觉得自己不需要被人类接受,因为龙不需要蝼蚁的认同。他最仰慕的人是汉尼拔·莱克特博士,在巨龙眼中,汉尼拔还不算是个蝼蚁。但D和H虽然都有和人类对立的特点,但后者是和“不能算人的”人对立,前者是和所有的人对立。
“我就是龙,而你们却说我疯了?你本性里需要做好一件事,在我面前本分地颤抖。你们对我不应该是恐惧,你们这些蝼蚁们。你们应该对我敬畏。”
就是说D想要的认同或者他说的敬畏,是他自己制造的,或者幻想的,人们对他的敬畏是被动的。他在一个家庭作案时,他把所有死者的眼睛里都卡进去反光的碎玻璃,这样在满月之夜就能清晰地看到“蝼蚁对他的敬畏”,所以他的敬畏是强制性的,你不敬畏就得死。而H则不同,也许人们对他是敬畏的,或者恐惧的,但他都无所谓,因为他没有这些心理需求。H是独立的一个人。
作者哈里斯在书结尾引用《传道书》结语“而我用心地去感知智慧,也去感知疯狂与邪恶;我知道那些同样是精神的苦闷。”D先生的一生是苦闷的,他心中有一条巨龙,他想要和它合二为一,但最终因为自己对人类产生了爱而导致了分离。他对人类的爱是纠结的,他想超越但不得而终。在书中,也只有威尔在汉尼拔的默默引领下走出了亲手杀人导致的阴影。
返归自身,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儿时被压抑的阴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吞噬一切的巨龙,他掌控着你。要么超越它,要么被其主宰。又有多少类似D的人,幻想通过改变外在来改变阴暗的内心?换个发型搞个杀马特,练个肌肉弄个型男女……他们不断地通过外形的改变来让周围的人接受自己,如果这招不行继续换下一招更惹人眼的,如果还不行,那就和人类对立,成为巨龙。
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成为D或者H的路上,当然没有小说刻画得那么血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更常见的不是成为让很多人笑话的杀马特一族,而是更加的隐蔽,当隐蔽起来的“杀马特”,你不觉得更加跟让人可笑吗?每个人都逃不出一个归属感的问题,但更有价值的问题是:人真的需要归属于某类人群或者被他人接受才能内心平静吗?这个问题似乎在引导大家归隐山林,当更有指导意义的答案在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里:
“人们寻求隐退自身,他们隐居于乡村茅屋山林,海滨,你也倾向于渴望这些事情,但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个标记,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你要退入自身,你都可以这样做。因为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在当他的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他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当发现你的内心满是黑暗,黑暗中张牙舞爪的经历让你难以注目,你还敢“退入到自己的心灵”吗?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像莱克特博士一样,构筑一座记忆的宫殿,让难以压抑的记忆在其中井然有序。如果只有美好的记忆,哪里谈得上井然有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