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两个月内赚105万美元?
![]() |
《天幕红尘》学习笔记
如果有个朋友欠了别人105万美元,来找你商量对策,你怎么做才能帮他换掉105万美元的债务?这个情景叶子农就遇上了,也是他策划的第一个构想。佛法有句“见相非相,即见如来”,105万美元债务如期还付的构想是这句佛法的精彩演绎。
一个构想包括三个部分,即背景、原理以及风险应对。如何在两个月内筹集到105万的资金,并且保证资金无风险地用于还债是这个构想的目的。下面是这个构想的背景、原理、风险应对以及实现目的的方法。
构想总体描述: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弄到这么大一笔钱,我能想到的就是趁中匈互免签证协议还没失效,在布达佩斯厂筹建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工厂,有条件地招募一批指定名单的出国劳工,组织一次有规模的劳务输出。这个周期短,相关条件比较充分,只要在座的各位能协调一致,如期还债不是没有可能。
第一段是背景:世界移民潮不断加剧,欧美移民政策越来越严,自1989年中匈互免签证协议生效之后,很多华人都采取绕道东欧,而西欧各国华侨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身份由黑变白的办法,匈牙利的特殊地缘和政治背景已经成了华人过渡西欧的跳板。但是,由于东欧剧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中匈互免签证协议随时都有可能废止,匈牙利这块跳板的弹性不会持续多久,很多华侨看到了这一点,都想尽早把亲眷接出来,而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极‘左’思维的历史惯性还在,申办护照仍然是出国的第一道门槛。
第二段是原理:侨会对侨民的情况比较了解,侨领在侨民中具有较高威信,各国侨会和侨领之间又有丝丝缕缕的联系,在没有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先决条件下,由侨领征集出国名单是供需联络最通畅的方式。指定名单的劳务输出具有规模效应,摆脱个人出国的事务纠缠,把天南海北的户口迁移到一个地方集中办理护照,统一出境,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过路劳务。中国的就业压力和耕地分配将是长期的社会问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谨慎探索劳务输出的方法、模式,既符合改革开放的要求,也符合地方利益和官员政绩。这批劳务输出一旦纳人地方政府这架机器,就是政府利益驱动的运转效率,如期还债才有可能。
第三段是风险应对:前面我们讲了这个构想的背景和原理,现在说说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一个最基本、最底线的问题,也直接关联经济风险,从安全上又分为规避风险和风险不起两个等级。从规避风险上说,中国现在执行的是1980年的刑法,只有偷越国境罪。刑法将来可能会增加骗取出境证件罪,但是现在还没增加,还没有这个罪种,最高人民法院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规避法律风险就是正视法律的存在,就是遵守法律。但是,我们说这个不究竟,究竟的遵守是不缘起法律问题的遵守。户籍和护照是要地方政府办的,你揣上钱走了,人家还得混呢,人家要是混不下去,你一本护照也拿不走。‘假’的实相必是假象,天下只有看不清实相的人,没有色空各异的事,‘需要解释’本身就需要解释。只有劳务输出是事实,不管你是当面对质还是背后出卖,法律都保护你。
第四段是构想目的:你不移民,移民问题就不存在了吗了公司在布达佩斯租厂房,在地方政府的辖区订购设备、聘请专家……那是投资干事的,劳工到了布达佩斯跑了怎么办?你要不要防止劳工移民?劳工在匈牙利出现违法、遣返,公司要不要擦屁股?因此,我们招募的出国打工是要有担保人的,是要签订担保协议的,担保人是要交纳一万美元劳务合同风险担保金的,一旦劳工违约,担保人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劳工违约属于民事纠纷,美国的公司在匈牙利注册公司,在匈牙利发生劳资纠纷,不受中国司法管辖。即使在匈牙利诉讼,法律也是给无过错方主持公道。
构想的每个部分又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对事实的描述,其二是对事实的评价、推理演变以及判断。第一段是构想的背景,第二段是构想的原理,第三段是风险应对,第四段是构想最终要实现的目的。
如果林雪红来找你想办法,你会想到什么办法呢?首先是摸摸自己口袋有几个钱,然后想想能从哪里借钱,能借到钱的有哪些人。这是不会做事的人遇到需要钱的时候标准行为,和当事人一样一筹莫展,甚至想到想要这么短时间内筹集到这么多钱,就是”组织抢银行都来不及了“。那为什么叶能想到这个构想呢?像叶这种人们常说的高人,究竟高在哪呢?小说中慕容久就觉得叶子农是高人,有着普通人想不到的高招,“我觉得你这次劳务输出就是高招儿。”慕容久向叶子农问出了很多人想要问的问题。叶子农回答“是条件的可能。条件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所谓条件的可能,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多数不是现有的,而是根据当下的事实以及对事实变化的评价创造的。不能做事的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不知道需要哪些条件,另一个是知道需要哪些条件但不知道如何创造这些条件。
做事有做事情的道,就是因果律,因是条件,果是目的。做事之前需要思考和构想,思考和构想的逻辑支撑仍然是因果律,偏离了因果律的思考是妄想,不可能实现目的。
流到你口袋里的钱是从别人口袋里流出来的,别人主动掏钱是因为需要你的帮助,如果有一个人需要你的帮助,而且对方为这个帮助支付的价值是1万美元,那么你需要帮助105个人,才能募集105万,如果对方支付的价值是10万美元,只需要帮助11个人就是实现你的目的。所以仅仅从数字角度思考,实现105万的目标,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市场,一个是价值。如果把目标资金设为G,市场设为M,价值设为V,那么G=M*V, 你帮助的人数越多,每个人需要支付的价格就越低,反之要想实现你的目标,就需要提高价格,且是对方能接受的。
决定市场和价值的是当下的事实决定的,而当下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可能当下的事实满足不了G的所需要的条件。能不能满足条件,需要对当下的事实有个清晰地认识,因为当下的事实是创造条件的前提,所以构想都需要事实作为支撑的,这是构想因素之背景的逻辑基础。在叶的构想中,目标是募集资金105万,每个接受帮助的人支付的价值是1万,也就是条件V,这个V是否需要事实作为支撑呢?也就是在当下的环境下,移民费用的事实是什么,从小说中角色侨领的话中是可以看出这个V是满足条件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市场M,业也就是当下的事实是否能支撑一次性办理100个以上的移民,在叶的构想第一段对事实的阐述中,也可以看出是满足条件的。比如移民潮不断加剧、移民政策越来严、极左惯性还在、申办护照难等等这些事实都促使华侨想赶紧把亲眷接出来,这就是市场M.
再假设如果你知道通过移民可以达到目的,如果让你去设计移民方案,你该如何做设计呢?很可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黑市办理移民,每人一万美元,两个月的时间办理105个。但这样做,办理一两个还行,但是长时间的办理几十个上百个,直接无视法律,抱着能逃出法网的期望,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没收所有非法移民收入,并判刑偷越国境罪。所以做这件事的关键就是风险应对,在叶的构想中,说风险应对也不准确,因为说应对,是还存在法律风险的,而在叶的构想中,不存在任何法律风险,也就是他把移民变成了光明正大的事情,这就是这个构想的绝妙之处。
在叶子农的构想中,是什么遮住了你的双眼,让你得出移民不靠谱的结论?又是什么打开了你的双眼,让你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让构想变成现实?
洗钱是非法操作,但“洗人”却是光明正大的,叶子农把集体移民变成了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正规的,而且是地方政府业绩来源之一。这是概念的转换,换个概念,就没有风险了。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框框,束缚在框框里,就没法转换概念了。“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老子说的名就包括概念的意思,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有很多命名的方法,每个名字都对应一个角度,同一个男人,从亲密关系的角度称为“丈夫、老公”,从亲子关系的角度称为“父亲、爸爸”,从朋友的角度可以直接叫男人的姓名,比如“老吴”等等,角度不同,名相就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同一个人。同样,对于叶子农构想中的这件事,从过路劳务的角度称为“劳务输出“,从非法偷渡的角度称为”变相移民“。本质上都是把一群人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怎么个送法,就是方式的选择问题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风险。出离了概念,才有思考得出不同方式的可能。
叶子农的劳务输出策划实际上就是在解释”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含义。如果是我,我为什么不能想到劳务输出的的方案,而局限在变相移民的概念里呢?因为我”见相是相“了。什么是”如来“?
摘录:如来是啥呢?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来就已经错了,有来必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词来表述这种性质。‘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道的意思。
《金刚经》里面一句经文是这样解释如来的含义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说因果律是本来就存在的,不存在怎么产生怎么消失的问题。从佛家的角度称为“如来”,从道家的角度称为“天道”,从基督徒的角度称为“神”等等,本质上就是那么一个规律,无所不在的规律。如果说我的天道和你的神不是一回事,或者说我的如来比你的天道厉害,这就是“见相是相“了,没有出离名相概念。
出离了名相是不是就不使用各种名相概念了?出离不是为了废除名相概念,而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各种名相概念达到自己的目的。把一群人送出国,有人可能认为是非法偷渡,有人认为是变相移民,有人认为是劳务输出,每个人出发的角度不同,对于旁观者,从情感厌恶的角度容易得出非法移民的结论,从事实思维的角度容易得出劳务输出的结论。每个人得出结不同,每个结论都是一个名相,而对于当事人,不需要考虑别人是怎么看的,只需要选择合适的名相概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把表象设为参数P, 结果或者目的为G. 为了实现G, 就需要选择合适的P. 以结果或者目的为导向,不拘一相。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不是选择哪个P的问题,而是无从选择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角度只局限于其中一个,而且往往是不利于目的达成的角度。局限在非法移民的相里就想不到还有劳务输出的相。
我们又如何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一个情感情绪或思维认知的角度就是一个立场,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意味着你有多个立场。这并不是说你是一根草,风往哪吹你往哪倒,而是你能容纳多个立场。假设思考一件事有360个角度,相当于一个圆,每一个角度都是一个立场,站在90度上就看不到91读的立场,你容纳的立场越多,你的选择有越多。极端的情况是你容纳所有的立场和角度,你不在任何一个角度上,而是回到圆心,看到了所有的角度,也就是见到了所有的名相,就是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