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家庭第一汤,酱汤
雨水连绵,岛国也慢慢进入最舒服和最美丽的秋季,如何渡过岛国之秋呢,我家的生活离不开两个“汤”,一个是泡汤的“汤”,也就是温泉,天气凉了以后泡汤更加舒服,而秋天最合适泡户外的温泉,顶着毛巾泡着汤看周遭一树树如火的枫叶,想想就醉了;另一个就是几乎每天都会喝到的“酱汤”,不是酱油汤哦,日语中酱汤的汉字是“味噌汁”,在岛国料理中最不起眼,却又是家庭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品。
泡汤需要来岛国才能实现,而酱汤,只要有盒大酱就能做,小伙伴们,Get一个?
传统的日式家庭料理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酱汤,刚来岛国时,一个久居的北京阿姨告诉我,日本平常吃饭就是吃点米饭烤点鱼喝点酱汤,就是这么简单,后来有机会在公婆家住,发现确实如此,不过这种搭配一般常见于老年人,比如我们头儿,午饭即使是吃买来的便当,也一定要从便利店买来速食酱汤冲一杯喝。岛国人民去海外据说带的最多的乡愁食品就是方便酱汤,还有汤泡饭的各种调料,头儿每次去国内分公司出差都要带好几包去慰问在当地常驻的同事。
北方长大的孩子,秋冬天的早餐最离不开的就是各种汤,馒头包子烧饼这些主食总有,只用考虑用什么汤来配,有时候早晨不在家里吃,揣上几毛钱去学校附近的小铺吃烧饼喝牛肉丸子汤、羊汤、胡辣汤,感觉像土财主一样。直到如今回老家吃早饭,老妈不是问“吃什么”而总是习惯地问“喝什么”,所以我对汤特别有好感。
在岛国居家做饭这么多年,感觉最家常最容易做的就是酱汤了,尤其是早上,孩子们虽然习惯直接喝凉牛奶,天气凉了还是愿意让他们喝点热乎的,早晨起来,我烧一小锅水,扔点金针菇、海带进去煮,放一小块豆腐,煮几分钟后关火,挖一勺大酱在舀勺里加水混合好,倒入锅中就好了,洒一点点葱花碎,是叫醒肠胃的最佳汤品。有酱汤时孩子们就愿意吃点米饭,再煎个蛋加火腿,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背着大书包去上学。晚上做酱汤时间富裕,有时候买一些面筋类的干物,做成香菇状的、花朵状的,小螺旋状的,泡在热汤里慢慢胀开,孩子们喜欢,这时候他们特愿意挤在厨房里帮忙,泉泉切块豆腐,珍珠放大酱,俩人抢着扔面筋,舀完大酱的勺子背上还残留着一些星星点点,都被小馋猫们舔光了。
去学校食堂吃午饭,总会要一小碗酱汤,如果食欲更好可以选择加强版酱汤“豚汁”,也就是猪肉酱汤,里面有猪肉、牛蒡、白萝卜、魔芋片、豆腐块,料足足的,盛汤的碗也比一般的酱汤碗要大很多,食堂的阿姨夹一大把葱花放在上面,再洒点辣椒末,顿时食欲大开。
岛国讲究各种餐具,盛酱汤的碗一定是木碗或者是黑漆红里碗,如果再加个小木盖就更完美了,木碗有种天然的温暖感,盛放热汤的木碗上漂着热气,在木头或者黑色背景下,食材也呈现出自然颜色,加上点睛一般的绿色葱花,看上去就赏心悦目,盛完放一会儿的汤中,酱末汇集到一起,像一团神秘的星云,稍微一动,云又散开了。岛国的葱花大概比我们的香菜碎还要常用,超市里常有切好的小葱花一盒一盒的卖,日语叫做“药味”,是不是最开始吃葱的人感觉像吃药一样才起的这名字也不可知,又或者是这些稍微有些刺激的食物其实也是另一种药物,像我们常说的“药食同源”。
大酱非常百搭,很多根茎蔬菜,比如土豆、萝卜、芋头,都可以拿来做酱汤,各种蘑菇,也是绝配,孩子们最爱吃的是滑菇酱汤,滑菇黏糊糊的还有勾芡效果,有些味道比较特殊的菜比如牛蒡,难免有些涩味,但是酱汤中和一下就好了,珍珠也喜欢吃牛蒡。还可以跟时令的野菜山菜搭配,奶奶春天爱上山摘高菜,夏秋还有一种叫“蘘(Rang)荷”的野菜,日语叫“茗荷”,有姜类的香气,孩子们一般接受不了,但是切成丝放到酱汤里,他们也能吃几口。
岛国海产丰富,各种贝类也是酱汤的好材料,文蛤花蛤甚至黑黑小小的海瓜子可以买来做酱汤,清水泡一泡吐干净沙子,开水下锅后煮的张开了口,加入大酱就好了,文蛤个头大价格贵,还是每年三月三“女儿节”必吃的汤品呢,一碗里只能有一两只,却盖不住文蛤的鲜香,放一根水菜点缀更能显出女儿家的清爽劲儿。
至于盛产各种螃蟹的北海道,秋冬的美味莫过于螃蟹酱汤了,那年去小樽玩,冰天雪地走得人困马乏,看到街边一家海产品商店外大炉子上坐着一个大锅,远远地漂来“酱香海鲜混合型”香味,一头扑过去,要一大碗螃蟹酱汤,小哥给舀了一大勺螃蟹部件,最后还在汤碗上加了两大只螃蟹腿,吃完喝完绝对满足。
老妈在岛国住了几个月,喜欢上了喝酱汤和做酱汤,每次回家我都专门给她带两大盒酱,她最爱煮白萝卜进去,主要也是做法简单,老妈做了几十年的家庭老厨师,偶尔也有麻爪的时候,酱汤就是解救大厨于困境的奇招,不用为调味烦恼,各种食材有自己的味道,大酱有一种神秘的调和作用,超市里卖的大酱多半还有柴鱼高汤配合,味道更加鲜美,如果是自己做的酱,做汤时就需要再加入柴鱼或者海带煮出来的高汤。
奶奶每年都做大酱,快冬天的时候做,等新年我们回家时就可以喝到奶奶牌酱汤,淡淡的,很好喝,有时候奶奶兴起还会在里面煮几根细面,最后提味用青橘皮丝,非常有特色。从前的岛国主妇都要自己做大酱,也是考验新媳妇厨艺的一个指标,各地气候微不同,岛国从北到南,酱的口味也有细微差别,各个家庭有自己的特色,如此也更容易做出“妈妈的味道”吧。
爷爷去世后,葬礼前一天,要守夜的众多亲友陆续地来,早上奶奶用平时做关东煮的大锅煮了一大锅酱汤,里面放了村里人送来的野猪肉,放了很多的萝卜片和大块的芋头,野猪肉很硬,煮了好久,亲戚一拨一拨地来,酱汤热了又热,芋头化了有点黏糊,奶奶和亲戚们坐在桌边喝着酱汤说着话,热乎乎的酱汤应该也有化解悲痛的效果吧。只是那天做完法事后在家里吃饭,庙里的大和尚也同席,我给大和尚端了一碗野猪肉酱汤,大和尚微笑地把它放一边了,后来我才想起来,这个流派的大和尚可以抽烟喝酒结婚生孩子(没头发可烫),好像是不吃肉的。
张公子有本不能饿着肚子看的书《无非求碗热汤喝》,人生何处无热汤,我觉得岛国的酱汤也值得一求。
泡汤需要来岛国才能实现,而酱汤,只要有盒大酱就能做,小伙伴们,Get一个?
传统的日式家庭料理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酱汤,刚来岛国时,一个久居的北京阿姨告诉我,日本平常吃饭就是吃点米饭烤点鱼喝点酱汤,就是这么简单,后来有机会在公婆家住,发现确实如此,不过这种搭配一般常见于老年人,比如我们头儿,午饭即使是吃买来的便当,也一定要从便利店买来速食酱汤冲一杯喝。岛国人民去海外据说带的最多的乡愁食品就是方便酱汤,还有汤泡饭的各种调料,头儿每次去国内分公司出差都要带好几包去慰问在当地常驻的同事。
![]() |
日式家庭早餐 |
北方长大的孩子,秋冬天的早餐最离不开的就是各种汤,馒头包子烧饼这些主食总有,只用考虑用什么汤来配,有时候早晨不在家里吃,揣上几毛钱去学校附近的小铺吃烧饼喝牛肉丸子汤、羊汤、胡辣汤,感觉像土财主一样。直到如今回老家吃早饭,老妈不是问“吃什么”而总是习惯地问“喝什么”,所以我对汤特别有好感。
在岛国居家做饭这么多年,感觉最家常最容易做的就是酱汤了,尤其是早上,孩子们虽然习惯直接喝凉牛奶,天气凉了还是愿意让他们喝点热乎的,早晨起来,我烧一小锅水,扔点金针菇、海带进去煮,放一小块豆腐,煮几分钟后关火,挖一勺大酱在舀勺里加水混合好,倒入锅中就好了,洒一点点葱花碎,是叫醒肠胃的最佳汤品。有酱汤时孩子们就愿意吃点米饭,再煎个蛋加火腿,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背着大书包去上学。晚上做酱汤时间富裕,有时候买一些面筋类的干物,做成香菇状的、花朵状的,小螺旋状的,泡在热汤里慢慢胀开,孩子们喜欢,这时候他们特愿意挤在厨房里帮忙,泉泉切块豆腐,珍珠放大酱,俩人抢着扔面筋,舀完大酱的勺子背上还残留着一些星星点点,都被小馋猫们舔光了。
![]() |
今天早上做的 |
![]() |
圈圈状的是面筋 |
去学校食堂吃午饭,总会要一小碗酱汤,如果食欲更好可以选择加强版酱汤“豚汁”,也就是猪肉酱汤,里面有猪肉、牛蒡、白萝卜、魔芋片、豆腐块,料足足的,盛汤的碗也比一般的酱汤碗要大很多,食堂的阿姨夹一大把葱花放在上面,再洒点辣椒末,顿时食欲大开。
![]() |
豚汁 |
岛国讲究各种餐具,盛酱汤的碗一定是木碗或者是黑漆红里碗,如果再加个小木盖就更完美了,木碗有种天然的温暖感,盛放热汤的木碗上漂着热气,在木头或者黑色背景下,食材也呈现出自然颜色,加上点睛一般的绿色葱花,看上去就赏心悦目,盛完放一会儿的汤中,酱末汇集到一起,像一团神秘的星云,稍微一动,云又散开了。岛国的葱花大概比我们的香菜碎还要常用,超市里常有切好的小葱花一盒一盒的卖,日语叫做“药味”,是不是最开始吃葱的人感觉像吃药一样才起的这名字也不可知,又或者是这些稍微有些刺激的食物其实也是另一种药物,像我们常说的“药食同源”。
大酱非常百搭,很多根茎蔬菜,比如土豆、萝卜、芋头,都可以拿来做酱汤,各种蘑菇,也是绝配,孩子们最爱吃的是滑菇酱汤,滑菇黏糊糊的还有勾芡效果,有些味道比较特殊的菜比如牛蒡,难免有些涩味,但是酱汤中和一下就好了,珍珠也喜欢吃牛蒡。还可以跟时令的野菜山菜搭配,奶奶春天爱上山摘高菜,夏秋还有一种叫“蘘(Rang)荷”的野菜,日语叫“茗荷”,有姜类的香气,孩子们一般接受不了,但是切成丝放到酱汤里,他们也能吃几口。
![]() |
蘘荷 |
岛国海产丰富,各种贝类也是酱汤的好材料,文蛤花蛤甚至黑黑小小的海瓜子可以买来做酱汤,清水泡一泡吐干净沙子,开水下锅后煮的张开了口,加入大酱就好了,文蛤个头大价格贵,还是每年三月三“女儿节”必吃的汤品呢,一碗里只能有一两只,却盖不住文蛤的鲜香,放一根水菜点缀更能显出女儿家的清爽劲儿。
![]() |
文蛤汤 |
![]() |
花蛤酱汤,孩子们的最爱。 |
至于盛产各种螃蟹的北海道,秋冬的美味莫过于螃蟹酱汤了,那年去小樽玩,冰天雪地走得人困马乏,看到街边一家海产品商店外大炉子上坐着一个大锅,远远地漂来“酱香海鲜混合型”香味,一头扑过去,要一大碗螃蟹酱汤,小哥给舀了一大勺螃蟹部件,最后还在汤碗上加了两大只螃蟹腿,吃完喝完绝对满足。
![]() |
老妈在岛国住了几个月,喜欢上了喝酱汤和做酱汤,每次回家我都专门给她带两大盒酱,她最爱煮白萝卜进去,主要也是做法简单,老妈做了几十年的家庭老厨师,偶尔也有麻爪的时候,酱汤就是解救大厨于困境的奇招,不用为调味烦恼,各种食材有自己的味道,大酱有一种神秘的调和作用,超市里卖的大酱多半还有柴鱼高汤配合,味道更加鲜美,如果是自己做的酱,做汤时就需要再加入柴鱼或者海带煮出来的高汤。
奶奶每年都做大酱,快冬天的时候做,等新年我们回家时就可以喝到奶奶牌酱汤,淡淡的,很好喝,有时候奶奶兴起还会在里面煮几根细面,最后提味用青橘皮丝,非常有特色。从前的岛国主妇都要自己做大酱,也是考验新媳妇厨艺的一个指标,各地气候微不同,岛国从北到南,酱的口味也有细微差别,各个家庭有自己的特色,如此也更容易做出“妈妈的味道”吧。
![]() |
岛国大酱口味分布图 |
爷爷去世后,葬礼前一天,要守夜的众多亲友陆续地来,早上奶奶用平时做关东煮的大锅煮了一大锅酱汤,里面放了村里人送来的野猪肉,放了很多的萝卜片和大块的芋头,野猪肉很硬,煮了好久,亲戚一拨一拨地来,酱汤热了又热,芋头化了有点黏糊,奶奶和亲戚们坐在桌边喝着酱汤说着话,热乎乎的酱汤应该也有化解悲痛的效果吧。只是那天做完法事后在家里吃饭,庙里的大和尚也同席,我给大和尚端了一碗野猪肉酱汤,大和尚微笑地把它放一边了,后来我才想起来,这个流派的大和尚可以抽烟喝酒结婚生孩子(没头发可烫),好像是不吃肉的。
张公子有本不能饿着肚子看的书《无非求碗热汤喝》,人生何处无热汤,我觉得岛国的酱汤也值得一求。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