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我消失了
2016年9月23日,早上十点,和一个同学一起去中医门诊咨询脾胃问题,结果断之:神经有问题,“肝内郁结”引起的脾胃不和。从2014年那次吃辣片引起严重呕吐,去医院查之被确诊十二指肠溃疡和轻微胃溃疡。对于这两点,我并不可怕,回想毕业之后自己长期一个人独居,饮食并不规律,而且还经常性因为情绪问题暴饮暴食。自己并没有善待自己的肠胃。人身体的各个器官犹如犹如生活,如果你不正确面对它,那么它回馈给你的只有残忍的病变。
昨天,听闻医生如此是说,给我的第一反应是惊吓,瞬间却又觉得质疑。我承认,长期以来自己并不是一个乐观的孩子,但是足够的坚强已经让我很早的认识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由于先天性残疾,家庭的贫穷,以及从小就得知自己从出生就被抛弃的命运给了我并不快乐的童年,造就我孤僻敏感的心性。让我变成了安妮宝贝笔下那些多个“失足少女”之中的一个,这些女性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她们有着破碎的童年,残缺的性格,但是她们勇敢,单纯,热烈,听取内心的声音,想通过爱情吸取庇护与爱,但是在高物资化的男性社会,她们节节败退。基于我破碎的童年,在高中时期,有幸结识安妮,并成为她的忠实粉丝,看着她的成长和蜕变,由以前的《暖暖与安生》、《二三事》《清醒纪》《素年锦时》《春宴》《眠空》到改名庆山后的《得未曾有》,到如今的六月分刚出版的《月童度河》。如果《得未曾有》是她告别不良少女的文字的一个转折,那《月童渡河》无疑是一个思想转折的优良成品。《月童渡河》里她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记载了自己真实的生活记录,写作,阅读,旅行,对情感的体悟,与亲友共处的点滴,以及生活琐碎的细节。还有有关孩子的点点滴滴。也许更多的是母性的伟大让安妮有了如此的蜕变。不再那样绝对和决绝,不再去没有根据的群求爱的基点。
然而回归到自己本身,记得六月份看完《月童度河》我曾写下如此感悟:“每次看完安妮的新书,我的思想都会有较大的起伏和波动,但是最后总结,每次平静之后会变得更加理性,从容,淡定,清晰,透彻,温暖,阳光。”如今回想,自己并未得到真正的思想救赎。但是如上感受却也真实存在。所谓“理性”只能说明我更清楚自己不要什么,但是并不清楚自己真真要的是什么。所谓“从容”自认为也的确感受到自己的脾气由以前的易怒变得温和,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指责从心底接受了不去争论,笑而过之。但是如今,听年迈医生劝我不要小心眼,我有感激,但是更多的是质疑,一直以来我并非小心眼。同学解释说:“他想表达的是你考虑问题爱钻牛角尖。”这说明,我虽然不再易怒但是毅然绝对。所谓“淡定”,淡定毛线呀,如果真的淡定面对医生的如此是说为什么还会如此恐慌。即使刷了朋友圈,QQ动态,以及好友诉说并没有解决内心的不安。也许现在的我面对如此诊断,真的需要一个温暖的肩膀依靠,哪怕是寻求片刻的安心。但是基于自己长期的特立独行,如今身边并没有一个人愿意意为自己停留,然而长期一个人的生活也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矫情,只能选择独自承担。所谓“清晰”只能说明思考问题更精确,对社会的认知度更完善,但是同样给予了自己跟多的虚无以及格格不入。所谓的“透彻”也许只是自身能力的一种提升,工作学习之效率的稳步提高。所谓的“阳光”是指面对陌生群体,自己不再忸怩和害怕,以及群体面对不再退缩。但是并不代表自己不喜欢接触群体生活,讨厌热闹喜欢独处的孤僻。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讲,我并非真正回归到生活,思想还在架空,还试图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更准确的说,面对现实生活以及现实自己还在逃避。试图从逃避中寻求解脱,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扭曲。
昨天,首先感谢一起陪伴咨询确诊的闺蜜,再次感谢得知后主动询问详细情况并给予和合理性建议的师傅燃烧激情,最后感谢耐心听我诉说,并给予安慰的驴友阳光大叔以及闺蜜星儿小姐。
越长大,发现身边遇真真困难可以诉说的伙伴越来越少,能给予帮助的更少,所有的事情都只能自己承担,假如有一天,自己正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又有谁会正真挂念自己。假如有一天,我消失了,我想最痛苦的人应该是父亲,因为这种残忍活生生的剥夺了他如今活着的希望。对于那些恨我的和爱我的朋友熟人,以及亲戚,无疑是一种解脱。对于亲戚来说,长期缺少交流并不亲切,而且我一直以来东奔西走的生活并未给大家好的映象,基于对我的担心,更多出于对父亲的怜悯。提到朋友,我的朋友并不多,而且对于朋友之间的那个拿捏我并非把握准确,加之如今年纪都在为自己的事情做打算,如果面对我的消失也许会有人为我垂泪,但是却没有人为我失声痛哭,以我现在的能力并未身边的朋友给以行动上的实际帮助,而我长期漂泊在外以及越来越差如今又被医生如此判断的体质,无疑不免让她们担忧。
提到爱情,我曾经幻想寻找一份正真的精神寄托,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等待 并幻想着那个如同父亲般对待我的男人,并做好为他牺牲自己一切的思想准备,然而这终究是幻想,二十多年唯一一次的真正心动,也被自己的愚蠢所葬送。以及后来陪伴自己三年渐渐让自己从最初的冷漠到后来的依赖也因为现实的禁锢所变的陌生,到现在的基本丧失联系。也许我们之间并没有爱情,尽管三年的陪伴给予我们的结果还是回到了最初的陌路。现在似乎又重新给予我爱情向往的他,对我来说似乎更加有点不切实际,也许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第一次有了希望结婚的念头。尽管他忙碌的生活并没有给予自己陪伴,但是从来没有佩戴饰品的我戴上了他七夕送的礼物,来告诉自己试着接受。如果有我消失了,我不希望他为我落泪,也许只是我的自作多情,他对我并非情深。但是我清楚的知道现在我似乎喜欢的是他。
二十七岁的生命太过短暂,经历尚且太少,它的消失并不能给任何人任何事带来损失,它只是大千世界中渺小的一粒,犹如一颗行星的陨落,那时候自己这些年,所走过的路,所相遇的每座城,会不会给自己片刻的哀悼?
昨天,听闻医生如此是说,给我的第一反应是惊吓,瞬间却又觉得质疑。我承认,长期以来自己并不是一个乐观的孩子,但是足够的坚强已经让我很早的认识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由于先天性残疾,家庭的贫穷,以及从小就得知自己从出生就被抛弃的命运给了我并不快乐的童年,造就我孤僻敏感的心性。让我变成了安妮宝贝笔下那些多个“失足少女”之中的一个,这些女性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她们有着破碎的童年,残缺的性格,但是她们勇敢,单纯,热烈,听取内心的声音,想通过爱情吸取庇护与爱,但是在高物资化的男性社会,她们节节败退。基于我破碎的童年,在高中时期,有幸结识安妮,并成为她的忠实粉丝,看着她的成长和蜕变,由以前的《暖暖与安生》、《二三事》《清醒纪》《素年锦时》《春宴》《眠空》到改名庆山后的《得未曾有》,到如今的六月分刚出版的《月童度河》。如果《得未曾有》是她告别不良少女的文字的一个转折,那《月童渡河》无疑是一个思想转折的优良成品。《月童渡河》里她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记载了自己真实的生活记录,写作,阅读,旅行,对情感的体悟,与亲友共处的点滴,以及生活琐碎的细节。还有有关孩子的点点滴滴。也许更多的是母性的伟大让安妮有了如此的蜕变。不再那样绝对和决绝,不再去没有根据的群求爱的基点。
然而回归到自己本身,记得六月份看完《月童度河》我曾写下如此感悟:“每次看完安妮的新书,我的思想都会有较大的起伏和波动,但是最后总结,每次平静之后会变得更加理性,从容,淡定,清晰,透彻,温暖,阳光。”如今回想,自己并未得到真正的思想救赎。但是如上感受却也真实存在。所谓“理性”只能说明我更清楚自己不要什么,但是并不清楚自己真真要的是什么。所谓“从容”自认为也的确感受到自己的脾气由以前的易怒变得温和,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指责从心底接受了不去争论,笑而过之。但是如今,听年迈医生劝我不要小心眼,我有感激,但是更多的是质疑,一直以来我并非小心眼。同学解释说:“他想表达的是你考虑问题爱钻牛角尖。”这说明,我虽然不再易怒但是毅然绝对。所谓“淡定”,淡定毛线呀,如果真的淡定面对医生的如此是说为什么还会如此恐慌。即使刷了朋友圈,QQ动态,以及好友诉说并没有解决内心的不安。也许现在的我面对如此诊断,真的需要一个温暖的肩膀依靠,哪怕是寻求片刻的安心。但是基于自己长期的特立独行,如今身边并没有一个人愿意意为自己停留,然而长期一个人的生活也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矫情,只能选择独自承担。所谓“清晰”只能说明思考问题更精确,对社会的认知度更完善,但是同样给予了自己跟多的虚无以及格格不入。所谓的“透彻”也许只是自身能力的一种提升,工作学习之效率的稳步提高。所谓的“阳光”是指面对陌生群体,自己不再忸怩和害怕,以及群体面对不再退缩。但是并不代表自己不喜欢接触群体生活,讨厌热闹喜欢独处的孤僻。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讲,我并非真正回归到生活,思想还在架空,还试图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更准确的说,面对现实生活以及现实自己还在逃避。试图从逃避中寻求解脱,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扭曲。
昨天,首先感谢一起陪伴咨询确诊的闺蜜,再次感谢得知后主动询问详细情况并给予和合理性建议的师傅燃烧激情,最后感谢耐心听我诉说,并给予安慰的驴友阳光大叔以及闺蜜星儿小姐。
越长大,发现身边遇真真困难可以诉说的伙伴越来越少,能给予帮助的更少,所有的事情都只能自己承担,假如有一天,自己正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又有谁会正真挂念自己。假如有一天,我消失了,我想最痛苦的人应该是父亲,因为这种残忍活生生的剥夺了他如今活着的希望。对于那些恨我的和爱我的朋友熟人,以及亲戚,无疑是一种解脱。对于亲戚来说,长期缺少交流并不亲切,而且我一直以来东奔西走的生活并未给大家好的映象,基于对我的担心,更多出于对父亲的怜悯。提到朋友,我的朋友并不多,而且对于朋友之间的那个拿捏我并非把握准确,加之如今年纪都在为自己的事情做打算,如果面对我的消失也许会有人为我垂泪,但是却没有人为我失声痛哭,以我现在的能力并未身边的朋友给以行动上的实际帮助,而我长期漂泊在外以及越来越差如今又被医生如此判断的体质,无疑不免让她们担忧。
提到爱情,我曾经幻想寻找一份正真的精神寄托,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等待 并幻想着那个如同父亲般对待我的男人,并做好为他牺牲自己一切的思想准备,然而这终究是幻想,二十多年唯一一次的真正心动,也被自己的愚蠢所葬送。以及后来陪伴自己三年渐渐让自己从最初的冷漠到后来的依赖也因为现实的禁锢所变的陌生,到现在的基本丧失联系。也许我们之间并没有爱情,尽管三年的陪伴给予我们的结果还是回到了最初的陌路。现在似乎又重新给予我爱情向往的他,对我来说似乎更加有点不切实际,也许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第一次有了希望结婚的念头。尽管他忙碌的生活并没有给予自己陪伴,但是从来没有佩戴饰品的我戴上了他七夕送的礼物,来告诉自己试着接受。如果有我消失了,我不希望他为我落泪,也许只是我的自作多情,他对我并非情深。但是我清楚的知道现在我似乎喜欢的是他。
二十七岁的生命太过短暂,经历尚且太少,它的消失并不能给任何人任何事带来损失,它只是大千世界中渺小的一粒,犹如一颗行星的陨落,那时候自己这些年,所走过的路,所相遇的每座城,会不会给自己片刻的哀悼?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