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作一下,那怎么能活下去呢
(一)
一切安好。
春夏秋渐次到来,上海的台风来了一次,还有一次。
生活波澜不惊,地球还在转动。
我还活着。
(二)
时间有限,今年只考了个资格证,考了个司法。
为什么要考司法呢?
因为我作啊。
其实考司法考证完全是为了过渡从实验室到社会。
想想工作了如果不是很忙,朝九晚六,剩下的时间交给我打理了,那我是不是能够更好地规划呢?如果比现在还忙,那我是否还能坚持学习呢?不如就先从朝九晚十开始好好规划啊~
其实,如果要能准时地在晚上学习,实验就必须要好好规划。柱子就要及时过完,反应要及时后处理,只有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在离开实验室的时候把心放下,全情投入下一个目标。
你觉得涉足一个新领域需要多长时间?
最近备考司考,从开始看第一页书的时候配套类似番茄工作法的APP,每25分钟休息几分钟,然后再看25分钟,再休息。利用休息的空隙就可以顺便把衣服收了叠好,把衣服晒了,把脸护理好。但是25分钟就保证全情投入,理解每个知识点,刷好每道题。现在回头看汇总,刷完8本书一遍,8本习题集两遍总共花了279小时。按照备考4个月换算,每个月69小时,每天俩小时多一点。当然,我并没有觉得我有多牛,如果牛的话我就每天能刷四个小时多。我也会悲伤,也会忧郁,有时候回到宿舍想到白天恶心的柱子也会趴在地板上什么也不想动。但是睡一觉就好了啊。明天又有新的知识可以学习了。
总觉得涉足一些新的领域能让我充满无限的热情。因为未知,所以充满期待。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真的,人人都在自媒体营销,但是其实你打开公众号文章的时候,你看视频消费他人观点的时候,你甚至都不知道到达你手中的文字语言已经被加工了多少次。事情的发生是客观的,但是语言是主观的,当事情被别人描述的时候已经带有演讲者自己的观点了。甚至你在现场看到的事情都是主观的,两个人在菜市场打架,一个是菜贩,一个身穿制服,作为旁观者,你肯定觉得不就是城管违法执政么。如果你走进一点,听到他们吵架的内容,可能你就知道原来是菜贩是小三,穿制服的那个被戴绿帽了。所以,有些本来就很主观的东西我实在是没兴趣,谁的学生是谁的老师的谁的谁的邻居的关门弟子的吧啦吧啦。
书也是人写的啊,当然也是主观的啊。看书备考学知识点,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知识点背后它存在的规律,知道一门学科其背后的思维模式。讲真,背背考点有时候是一件挺无聊的事。你们觉得药大的专业课2小时的考试需要多久时间做完?把书背背,把题刷刷,45分钟一份卷子。我也是挺作的,当年专业课考试我给自己定了每门考试45分钟内解决完的要求,然后就是考前把知识点一遍一遍地刷,把题一题一题地刷,上考场不是做题,就是条件反射,看完题就有答案了,简答题就只是把脑海里面的书打开然后把脑里面的知识点“抄到”试卷上就好了。45分钟就是写写字的时间啊。
学习是什么?其实回归到大脑物理,学习就是建立新的大脑突触,当你碰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大脑能够自动产生有意义的刺激反馈,指导你做出相应的动作,大脑就完成了它的意义。
按照目前神经衰老学说,如果人的大脑是因为神经细胞退化了,那如果我坚持不断地涉足新的领域,让神经细胞不断建立新的联系,那时候能够抵抗记忆的衰退呢?
(三)
我作,因为人是很贱的。
我说的贱,是人这个个体是很容易选择保持当下的舒适。如果让你在葛优躺看电视和去健身房锻炼两者中选择,你会选什么?
锻炼之后的人都知道,好不容易练出来的肌肉,小半个月不锻炼了,就会慢慢消失,重新被脂肪组织填充。所以我选择相信人总是会选择保持当下的舒适。但是人这个机器会在20岁左右达到一个机能的顶峰,然后慢慢地,越来越快地衰退。
可能经历减肥的人都会过多地关注当下的运动量吧,比如跑步一小时,上一节团操,我能减掉多少卡路里?虽然我不了解网上所谓的这些卡路里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但是其实人选择保持当下的这个特性还是能有助于你在维持体适能的。许久不运动的人再次进健身房,开始总是精疲力尽,但是此刻身体也在不断地突破前面那个自己。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越来越没有疲惫感了,因为身体适应了这样的强度训练,但是你会收获这个训练量的身体素质,你如果要变更强,你只能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增加,一节课变两节课,10kg变15kg,不然身体永远不会主动进步。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什么都不做,甚至连维持这个运动量都达不到,身体只会迅速回归到之前的自己。同样的,随着时间拉长,就算你维持了之前的运动量,但是别忘了,身体机能也在慢慢一点一点地减弱。
挺喜欢莱美grit印在衣服上面的slogan,“No time for average”。
(四)
真的。有时候觉得,维持当下本来就是在不断地退步。
世界还是在迅速地变化。极其膨胀,又极其衰亡。
中国开放大学多久了?为社会输送了多少大学生?
中国大学的意义在于专业化。高考之前统一培养,然后通过还算统一的高考,给出不一样的分数,然后选专业,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三年或者三年半,然后以大学专业作为切入口,给公司输送了形形色色的大学生。
能折腾的总能折腾。然后不断地往外扩增,从一点去不断地增长,慢慢地变成一棵树。
专业固然需要专业化,但我的人生就是一个点么?
还好世界越来越开放,而我需要的是还活着。
然后作下去。
ByYJH's
2016/9/28
一切安好。
春夏秋渐次到来,上海的台风来了一次,还有一次。
生活波澜不惊,地球还在转动。
我还活着。
(二)
时间有限,今年只考了个资格证,考了个司法。
为什么要考司法呢?
因为我作啊。
其实考司法考证完全是为了过渡从实验室到社会。
想想工作了如果不是很忙,朝九晚六,剩下的时间交给我打理了,那我是不是能够更好地规划呢?如果比现在还忙,那我是否还能坚持学习呢?不如就先从朝九晚十开始好好规划啊~
其实,如果要能准时地在晚上学习,实验就必须要好好规划。柱子就要及时过完,反应要及时后处理,只有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在离开实验室的时候把心放下,全情投入下一个目标。
你觉得涉足一个新领域需要多长时间?
最近备考司考,从开始看第一页书的时候配套类似番茄工作法的APP,每25分钟休息几分钟,然后再看25分钟,再休息。利用休息的空隙就可以顺便把衣服收了叠好,把衣服晒了,把脸护理好。但是25分钟就保证全情投入,理解每个知识点,刷好每道题。现在回头看汇总,刷完8本书一遍,8本习题集两遍总共花了279小时。按照备考4个月换算,每个月69小时,每天俩小时多一点。当然,我并没有觉得我有多牛,如果牛的话我就每天能刷四个小时多。我也会悲伤,也会忧郁,有时候回到宿舍想到白天恶心的柱子也会趴在地板上什么也不想动。但是睡一觉就好了啊。明天又有新的知识可以学习了。
总觉得涉足一些新的领域能让我充满无限的热情。因为未知,所以充满期待。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真的,人人都在自媒体营销,但是其实你打开公众号文章的时候,你看视频消费他人观点的时候,你甚至都不知道到达你手中的文字语言已经被加工了多少次。事情的发生是客观的,但是语言是主观的,当事情被别人描述的时候已经带有演讲者自己的观点了。甚至你在现场看到的事情都是主观的,两个人在菜市场打架,一个是菜贩,一个身穿制服,作为旁观者,你肯定觉得不就是城管违法执政么。如果你走进一点,听到他们吵架的内容,可能你就知道原来是菜贩是小三,穿制服的那个被戴绿帽了。所以,有些本来就很主观的东西我实在是没兴趣,谁的学生是谁的老师的谁的谁的邻居的关门弟子的吧啦吧啦。
书也是人写的啊,当然也是主观的啊。看书备考学知识点,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知识点背后它存在的规律,知道一门学科其背后的思维模式。讲真,背背考点有时候是一件挺无聊的事。你们觉得药大的专业课2小时的考试需要多久时间做完?把书背背,把题刷刷,45分钟一份卷子。我也是挺作的,当年专业课考试我给自己定了每门考试45分钟内解决完的要求,然后就是考前把知识点一遍一遍地刷,把题一题一题地刷,上考场不是做题,就是条件反射,看完题就有答案了,简答题就只是把脑海里面的书打开然后把脑里面的知识点“抄到”试卷上就好了。45分钟就是写写字的时间啊。
学习是什么?其实回归到大脑物理,学习就是建立新的大脑突触,当你碰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大脑能够自动产生有意义的刺激反馈,指导你做出相应的动作,大脑就完成了它的意义。
按照目前神经衰老学说,如果人的大脑是因为神经细胞退化了,那如果我坚持不断地涉足新的领域,让神经细胞不断建立新的联系,那时候能够抵抗记忆的衰退呢?
(三)
我作,因为人是很贱的。
我说的贱,是人这个个体是很容易选择保持当下的舒适。如果让你在葛优躺看电视和去健身房锻炼两者中选择,你会选什么?
锻炼之后的人都知道,好不容易练出来的肌肉,小半个月不锻炼了,就会慢慢消失,重新被脂肪组织填充。所以我选择相信人总是会选择保持当下的舒适。但是人这个机器会在20岁左右达到一个机能的顶峰,然后慢慢地,越来越快地衰退。
可能经历减肥的人都会过多地关注当下的运动量吧,比如跑步一小时,上一节团操,我能减掉多少卡路里?虽然我不了解网上所谓的这些卡路里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但是其实人选择保持当下的这个特性还是能有助于你在维持体适能的。许久不运动的人再次进健身房,开始总是精疲力尽,但是此刻身体也在不断地突破前面那个自己。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越来越没有疲惫感了,因为身体适应了这样的强度训练,但是你会收获这个训练量的身体素质,你如果要变更强,你只能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增加,一节课变两节课,10kg变15kg,不然身体永远不会主动进步。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什么都不做,甚至连维持这个运动量都达不到,身体只会迅速回归到之前的自己。同样的,随着时间拉长,就算你维持了之前的运动量,但是别忘了,身体机能也在慢慢一点一点地减弱。
挺喜欢莱美grit印在衣服上面的slogan,“No time for average”。
(四)
真的。有时候觉得,维持当下本来就是在不断地退步。
世界还是在迅速地变化。极其膨胀,又极其衰亡。
中国开放大学多久了?为社会输送了多少大学生?
中国大学的意义在于专业化。高考之前统一培养,然后通过还算统一的高考,给出不一样的分数,然后选专业,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三年或者三年半,然后以大学专业作为切入口,给公司输送了形形色色的大学生。
能折腾的总能折腾。然后不断地往外扩增,从一点去不断地增长,慢慢地变成一棵树。
专业固然需要专业化,但我的人生就是一个点么?
还好世界越来越开放,而我需要的是还活着。
然后作下去。
ByYJH's
201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