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孟非的《随遇而安》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据说张嘉佳是全世界最会写故事的人,早已听说张嘉佳是畅销书作家,然而一直没有过多的关注,因为我一直试图跟畅销书保持着合理的距离。最近突然试图去拉近这个距离了,结果发现当初的距离之于我是多么的合理。所以,这篇是来讲讲畅销书的。
这两天翻了下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孟非的《随遇而安》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等畅销书。勉强促使我看下去的理由,除了各位飞扬的文采,还有就是讲故事的能力。我发现现在的作家和作者都非常的贴心,都事先把想喂给读者的食粮一碗一碗盛好,接着再一口一口嚼烂,然后才端给读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读者都越来越不堪了,能力不济了,还是太笨了,理解不能了。我记得以前在报社的时候,记者们总是被要求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来组织自己的稿子。虽然通俗,但是不准确,只要想想翻译版的国外作品你就能懂。而这些畅销书作者们把一本书扯成几十个故事,就连贯性而言除了孟非的自传前半部分还有个成长顺序以外,自然无从谈起。张嘉佳是为了说故事而说故事,蔡康永是为了说道理而编故事。
张嘉佳在书的后记里面提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好多故事都拍成了电影。是的,似乎我们现在特别需要故事,电影需要,电视剧需要,我们的时光更需要。但是,我真心不晓得这些短小的故事可以揭示什么。除了成为过雨云烟,除了拥有商业价值,除了让人们消磨时光,我真不觉得这些所谓的小故事比打麻将更有意义。还明目张胆地贴上了文艺的标签,我觉得挺虚。我记得我以前有个同桌,特别多愁善感,特别喜欢华丽的辞藻。老师后来忍无可忍了,批评道作文不应该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当然张嘉佳没有那么严重。
孟非,我是很喜欢的。他的《四大名助》是我每周必追的节目。他谦虚得相当低调,所以很讨喜。然而,他的《随遇而安》,不知道是不是写书的时候太年轻——才四十岁,很快用前半段就写完了40年,于是后半段开始写游记。明显有凑字数的意思。当然凑字数的大神——畅销书作家韩寒应该是此专利的持有者,比如《韩寒的杂的文们》,纯粹是一篇篇日志,还老实巴交地在文末注明写作时间。要是放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对于这样的日志,我是喜欢看的。因为我喜欢他们的观点,觉得特别有思想。对于幼齿的孩子来讲,让他们觉得崇拜应该是很容易的。然而,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估计连小孩子都不乐意去看这些营养有限的日志。不过,老辣的文笔我还是喜欢的,不臃肿又一针见血,个人觉得比华丽辞藻的靡靡之音要好得多。
蔡康永,我也很喜欢。让我追看的是他担当导师的《奇葩说》。以前不觉得他说话多厉害,但是看了这个节目,觉得他简直了。明显比高晓松在说话造诣方面高出好几个身段。说话让人舒服至此,心服口服。他的《说话之道》也不负所望,把说话的艺术讲得实在太妙,一共介绍了40个必杀秘诀。可能是为了更好的说明白每一个秘笈,他相当贴心地各编了一个故事。换句话说,就是类似于40句名人名言,作者怕你理解困难,每个名言名言都给你配上了使用场合。想想教科书不都是这样的嘛?谁让你说话没“道”呢!
张嘉佳在书的开头就说了,这里是若干个小故事,读者们闲来无事略读一二便是。意思就是我为了你读着方便,都写得极其短小精悍了,可谓是用心良苦。是的,现在我们的读者都碎片化了阅读时间,但是碎片化不是打发时间的意思。而是挤出时间来阅读好么,连碎片化的时间都想学到东西的好么。若是纯粹为了消磨时间,大可不必在车上路上还强打精神看你的书。我认为唤起触动和反思,在心头久久不能平复,才是读书的真正价值所在。如果是过眼即可、随即忘却的东西,请不要来打扰我世界的清净。
更多内容:
这两天翻了下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孟非的《随遇而安》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等畅销书。勉强促使我看下去的理由,除了各位飞扬的文采,还有就是讲故事的能力。我发现现在的作家和作者都非常的贴心,都事先把想喂给读者的食粮一碗一碗盛好,接着再一口一口嚼烂,然后才端给读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读者都越来越不堪了,能力不济了,还是太笨了,理解不能了。我记得以前在报社的时候,记者们总是被要求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来组织自己的稿子。虽然通俗,但是不准确,只要想想翻译版的国外作品你就能懂。而这些畅销书作者们把一本书扯成几十个故事,就连贯性而言除了孟非的自传前半部分还有个成长顺序以外,自然无从谈起。张嘉佳是为了说故事而说故事,蔡康永是为了说道理而编故事。
张嘉佳在书的后记里面提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好多故事都拍成了电影。是的,似乎我们现在特别需要故事,电影需要,电视剧需要,我们的时光更需要。但是,我真心不晓得这些短小的故事可以揭示什么。除了成为过雨云烟,除了拥有商业价值,除了让人们消磨时光,我真不觉得这些所谓的小故事比打麻将更有意义。还明目张胆地贴上了文艺的标签,我觉得挺虚。我记得我以前有个同桌,特别多愁善感,特别喜欢华丽的辞藻。老师后来忍无可忍了,批评道作文不应该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当然张嘉佳没有那么严重。
孟非,我是很喜欢的。他的《四大名助》是我每周必追的节目。他谦虚得相当低调,所以很讨喜。然而,他的《随遇而安》,不知道是不是写书的时候太年轻——才四十岁,很快用前半段就写完了40年,于是后半段开始写游记。明显有凑字数的意思。当然凑字数的大神——畅销书作家韩寒应该是此专利的持有者,比如《韩寒的杂的文们》,纯粹是一篇篇日志,还老实巴交地在文末注明写作时间。要是放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对于这样的日志,我是喜欢看的。因为我喜欢他们的观点,觉得特别有思想。对于幼齿的孩子来讲,让他们觉得崇拜应该是很容易的。然而,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估计连小孩子都不乐意去看这些营养有限的日志。不过,老辣的文笔我还是喜欢的,不臃肿又一针见血,个人觉得比华丽辞藻的靡靡之音要好得多。
蔡康永,我也很喜欢。让我追看的是他担当导师的《奇葩说》。以前不觉得他说话多厉害,但是看了这个节目,觉得他简直了。明显比高晓松在说话造诣方面高出好几个身段。说话让人舒服至此,心服口服。他的《说话之道》也不负所望,把说话的艺术讲得实在太妙,一共介绍了40个必杀秘诀。可能是为了更好的说明白每一个秘笈,他相当贴心地各编了一个故事。换句话说,就是类似于40句名人名言,作者怕你理解困难,每个名言名言都给你配上了使用场合。想想教科书不都是这样的嘛?谁让你说话没“道”呢!
张嘉佳在书的开头就说了,这里是若干个小故事,读者们闲来无事略读一二便是。意思就是我为了你读着方便,都写得极其短小精悍了,可谓是用心良苦。是的,现在我们的读者都碎片化了阅读时间,但是碎片化不是打发时间的意思。而是挤出时间来阅读好么,连碎片化的时间都想学到东西的好么。若是纯粹为了消磨时间,大可不必在车上路上还强打精神看你的书。我认为唤起触动和反思,在心头久久不能平复,才是读书的真正价值所在。如果是过眼即可、随即忘却的东西,请不要来打扰我世界的清净。
更多内容:
![]() |
读书的路上你我相随~ |
© 本文版权归 LifeBook_Stor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