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27
上月,有人从豆瓣中发现我,邀我去参加他们网站的内测。因为一直把自己隐藏在豆瓣,觉得在此可以栖身,可以自语。对于这样的突然出现,有些震惊;也觉得是否该去做一些事。比如。。。写篇小文。 昨日,收到邀请码。注册,进入,浏览。看到了王澍,一直对其很感冒。他像一盏明灯,在困惑、无助时给我指引、方向。很多次与人辩驳,我说相对于他的建筑本身,他的思想与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更大。那十年磨一剑的作品,那“比之没有机会更可怕的是机会来临时却无能力把握它”。沉淀、沉淀、沉淀。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茨克奖。第一次听说,也终于了解到,那年去美院看毕业展所见到的如山水画中的建筑,原来出自于他。那年去实习,我与友人交谈,我说我们的时代到来了。现在想来不正是如此嘛。所有的设计,都从一味向西方学习,回归到挖掘历史,根植本土。(至少景观是如此,但是否矫枉过正,还有待历史的评判。由此不良之感慨,源于看到了太多方案,动辄便是马头墙。)今日看到王澍在TED上的演讲《让城市向乡村学习》,想到之前自己做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无法去协调新建建筑与古村落的关系(不仅是建筑外观、建筑布局;还有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对我震撼更大),在这演讲的后半段一一解惑了。 PS:想到了,那村落里的一个戏台,由于人们的封建迷信,把原本较小的戏台,硬生生的加大,吵闹不休,美其名曰:要有更大的舞台。几番商量、争执不下;最终妥协,改大。然后变成了一个尺度不适宜的戏台。若是能回到之前,我定不能妥协。人生的舞台若靠这一戏台来承载,那这戏台迟早一日要塌陷。人生便是人生,自己的人生,人生的舞台大小,靠的是学习、努力、理想、坚持。。。而非这一实体的舞台。。。等等,等等。(这村落的保留,是个奇迹,源于建筑密度过大,无空间新建建筑,而得以保留。这是幸运也是不幸。) “城市不一定好,乡村也并非代表着落后。”这或许是入世之后出世的人所能说的话。而现在的村民太渴望城市了,遗忘了,这篇生TA,养TA的土地给予他们的深情了。 突然想起这个村落。觉得之前的抱怨实在不好,我应以更饱满的热情为之对待。设计师,不仅仅改变的是外部的风貌;更应是人民的生活与价值观、世界观。
后记:今年,我们又被强迫式的去这村落对之前的方案进行完全修改(再次修改4稿后达成),起初是不满,然后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后来是妥协,变更,最后是皆大欢喜。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外的,两方都进行了洗礼(他们摒弃了推诿的责任,无理的态度;我们改变了设计师的自我意愿与强加,更好的去聆听将来使用者的真实需求与意愿)。现在项目重新开工,期待吧。
--于2017.11.23 我的理想生活,便是回归山林,采菊东篱。 PS:原本是想写厦门一街头公园的,结果有感而发,写偏了。也觉很好。搁笔,晚些时候再做修改吧。